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建筑面积116平方米,隶属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

中文名:李白烈士故居

外文名:Former Residence of Martyr Li Bai

李白烈士故居

地理位置:虹口区黄渡路近鲁迅公园

占地面积:116 m

类别: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

投用时间:1987年5月7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9:00-11:30 下午13:00-16:00

门票价格:免费

建党百年 红色浏阳 | 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板溪组,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43年),于2010年重建。

李白(1910-1949),原名李华初,化名李霞、李静安,湖南浏阳人,是著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原型,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报务员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通讯员。1931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前方电台任台长兼政委。1934年10月,随部参加长征。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建立秘密电台,搜集日军情报。在环境极其险恶的上海,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他曾被日军逮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脱离虎口。1944年,党组织先后派李白到浙江和江西从事秘密工作,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党组织又重新把李白调到上海进行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逮捕,次年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被国民党杀害。李白为新中国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建国60周年时,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白烈士故居于2010年在其原有遗址基础上按原型进行恢复修建,规划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配套设施1200平方米,总投资约350万元。建筑为四合院式复古、仿原型,采用土木结构,青瓦盖顶,青砖铺地,当地传统老式门窗。在故居中设陈列室,分序言和少年壮志、电波情缘、战斗在敌人心脏、永不消逝的电波四个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展示李白烈士走上革命道路,在江西苏区、长征路上和上海生活、工作一系列感人事迹,彰显李白烈士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弘扬他忠于党、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忠贞不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德。故居前设文化广场,后临板溪水库,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环境非常优美。

2010年6月12日,李白烈士故居被列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浏阳市、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密码干部传统教育基地。根据国家安全部政治部《关于浏阳李白烈士故居事项的批复》(国安政[2013]91号)文件精神,同意将其命名为“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并在故居内增设反映我党隐蔽战线斗争历史的小型展览。李白烈士故居是李白烈士追求革命理想的起点和学习成长的历史见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

END

来源:中共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阳发布

编辑:梁文娟

审核:刘美成 李永伯 朱健

李白烈士的故事被一遍遍讲起 在龙华烈士陵园感悟革命先烈精神与斗志

冬春交替,万物复苏。前天,不少市民自发来到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向烈士献花。当天下午,徐汇区2021年首期“汇讲坛”也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红色讲堂,线上和线下的听众共同从这片初心之地出发,学习党的历史,聆听革命故事,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与斗志。

“共产党的初心要代代传承,讲好爷爷的革命故事,在我们家也是一种传承。”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在开场白中讲道。1949年5月7日,李白同志遇害,距离上海解放仅20天。2015年,李白烈士之子李恒胜逝世,李立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肩负起“讲述李白”的重要使命。他多次重回李白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收集史料,在文艺作品中感受祖父当时为党工作、对党忠诚、孜孜不倦,最后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信仰。

每一次讲述,李立立都会提到李白烈士与裘慧英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那是李白牺牲的当天上午,裘慧英带着孩子前去看望,她通过监狱边上一户住家2楼的窗户,同丈夫说了最后一次话——

“爷爷说,‘今后不要再来看我’。奶奶问,‘为什么,是要判决了吗?’爷爷说,‘没有,因为天快亮了,我想看到的就要看到了,万一我回不来,你和孩子们就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李立立说。

几十年来,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感动了一代代人。作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在演绎革命先烈时,也与人物原型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这是一部今天的‘80后’‘9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青年人的故事。”王佳俊在舞剧中扮演了以李白烈士为原型的“李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舞剧从编导、主演,再到音乐设计、服装、舞美,所有主创都是“80后”“90后”。

舞剧筹备阶段,当这群年轻人第一次走进李白烈士故居,看到简单朴素的家具、嘎吱作响的楼梯,还有李白牺牲前使用的狭小秘密发报间时,这些年轻灵魂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阁楼内没有空调,冬冷夏热,我们想象着,李白烈士当年是如何在一个个深夜,蹑手蹑脚地上楼,生怕楼梯发出响声引起邻居怀疑,又是如何用布包住灯光,发出最重要的情报。”王佳俊说。

这些年轻人同时也有自己的思索。“我们想象,李白烈士每天在外伪装身份,回到家中,是否会有稍稍安心的一刻,与妻子分享当天的见闻,评价晚饭的红烧鱼特别美味……这里应该是烈士生前的回忆中,最美好的地方。”

这些对生活细节的感知,最终被搬上了舞台。主创们决定用最朴素的方式,不夹杂艺术演绎,表现最真实的英雄人物。排练时,导演、演员哭成了一片。在一遍遍的演绎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年轻主创们也更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说到动情处,王佳俊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场不少观众也眼眶泛红。“希望我们的每一场演出对观众来说,也是一次走进革命精神的洗礼,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了解革命英雄。”王佳俊说。

徐汇龙华地区是英雄荟萃之处、革命精神凝聚之地。去年9月,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项目竣工,进一步提升了龙华烈士陵园的整体性和瞻仰的庄严性,展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对革命英烈的崇敬。龙华烈士陵园副馆长朱晓丽介绍,近年来,龙华烈士陵园不断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目前已经有27件国家一级文物实现三维网上观赏,1400多份烈士档案完成数字化采集,供党员群众在线学党史,进一步了解上海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

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

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推出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方便市民探访红色旅游资源,重温红色记忆。本文小编要推荐的是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和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大钊故居承载着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李大钊烈士陵园新展以“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为主题,全面展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一生;八宝山革命公墓整体设计以“林荫草地”为基调,“红色精神”为主题,旨在告慰逝去的英雄,鼓励新生的力量,让奉献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李大钊故居

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李大钊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在今天的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当时该地被称为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这处院落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比如,在此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演讲稿也是在此居住期间撰写的。

先进的革命理论促使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李大钊着手进行实践。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筹划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参与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至1920年底,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

将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作为居住地的李大钊,还在这一时期领导了中国北方工人和学生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正在领导北京教育界的索薪斗争而没有参会。李大钊是当时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北方工人运动的总指挥。此时的李大钊参编了《工人周刊》,到了1921年10月,该刊成为中共北方区委的党报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对推进北方工人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钊还领导了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除了此地之外,李大钊还曾在北京的多个地方落脚,除了前文提到的东交民巷外,还有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1924年春李大钊参加完国民党“一大”后,由广州返回北京,由于此前被反动政府迫害,不得不从石驸马后宅搬迁,与已经迁至铜幌子胡同甲3号的家人汇合。

此后,李大钊又搬迁到邱祖胡同、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所以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现在一般认为有5处,其中以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最为著名。

对于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李大钊来说,其居住地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尤其是现在作为李大钊故居并向游人开放的文华胡同24号,更是承载着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今年6月1日,李大钊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烈士陵园

6月1日,更新展陈的李大钊烈士陵园重新开放,新展以“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为主题,全面展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一生。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属于园中园,占地2200平方米,由中共中央批示修建,落成于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诞辰94周年纪念日。

步入陵园,迎面是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立像,其后是李大钊烈士夫妇墓,墓后是青花岗石纪念碑。碑的正面镶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题词,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从纪念碑到展室,短短二十多米的甬路上,普通地砖中间均匀地镶嵌了8块金底黑字的特殊地砖,通过8个时间和位置信息,高度概括了李大钊的光辉一生。

展室是三面围合的院落,室内设有“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展”。展览分为主展室“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室“永远的典范”两个区域,其中,主展室面积277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信仰与主义: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使命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革命与奉献: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纪念室面积68平方米,主要展示1933年公葬李大钊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李大钊烈士陵园的修建以及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纪念李大钊的活动。

展览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为主要形式,展出了272张图片、89件(组)展品,还设置了5组多媒体互动展项、2组制景。

步入展厅,迎面是一面顶天立地的手绘浮雕墙,中间是李大钊半身像,背景是河北昌黎五峰山起伏的山峦,两侧选取了“为《新青年》撰稿”“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参与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5个画面,高度概括李大钊人生的重要阶段。

展室中有很多新的展品,如李大钊生前留下的唯一视频影像——1924年9月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2011年从荷兰国家档案馆找到的荷兰记者拍摄的“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都是首次在李大钊烈士陵园展出。此次重新布展还通过3D打印的方式复制了两幅与李大钊有关的油画,一幅是保存于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西湖会议》,一幅是保存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

新展还用冰屏展示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的页面;用电子屏展示了2.6万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观众可一页一页翻阅;用3D照片展示了中共一大会址。展览还利用各种文献材料为《狱中自述》专门制作了15分钟的视频短片。

烈士陵园内还将开设实体书店“青春书苑”,集结有关李大钊的书籍,以及红色党史类图书,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组织文化活动,传播红色文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万安里一号,万安公墓院内。

交通方式:西郊观光线、630路公交车设有万安站。门口有停车场。

注意事项:开展祭扫活动及参观展览均须提前预约。每天最大接待量800人,展室内瞬时接待量50人。

八宝山革命公墓

历时5年、十几次修改完善,于2019年6月全部完成纪念园工程建设和烈士骨灰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集陵园、公园于一体,整体设计以“林荫草地”为基调,“红色精神”为主题,旨在告慰逝去的英雄,鼓励新生的力量,让奉献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烈士纪念园共分三大区域,分别是绩满丰碑区、星火相承区和光辉永铸区。北侧居中位置设有小型广场和主题雕塑一组,用于安葬烈士时举办仪式和家属祭扫。广场中央为红旗雕塑,广场左右为大型群体景观雕塑,着重展现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象征过去到未来“保家卫国”的使命传承,寄托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里的一座座墓碑,代表着一份份对党的忠诚。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9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14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