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崇明前卫生态村

AAAA级旅游景区

崇明前卫生态村

崇明前卫生态村位于崇明岛中北部,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753人,它于1969年从一片滩涂中围垦诞生,经3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昔日荒凉沉寂的边陲小村,发展成既有现代化村镇风貌,又有田园诗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比较发达的生态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前卫村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更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精神文明、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到了中央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上海树起了一面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旗帜。

地址:上海市崇明区林风公路前卫村

类型:采摘/农家乐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0.5-1天

开放时间:

夏天7:30-17:30,冬天8:00-16:30

交通

位于崇明岛中北部,可自驾或者乘船前往

1、自驾:上海浦东——上海长江隧桥——陈海公路——蟠龙公路——北沿公路——林风公路——前卫生态村

2、轮船:宝杨路或石洞口乘船至南门港,乘南东线至终点站

门票

前卫生态村门票60元,三民文化村门票48元,前卫、三-票90元。(含六个景点:野生动物园幼驯养基地、村史馆,世界木化奇石馆,生态休闲广场,生态循环示范区等)

东明,藏在幽深和明亮之中的原生态山村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东明是丰腴的,它的美藏在幽深和明亮之中。纵横起伏的山峦,绿意盎然;鲜嫩的小草,散发着草木原浆特有的清香,繁密而静谧,依旧有早春的气息。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每一种植物都在行进中,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路径。

东明位于庐江最南端,养在深闺,是至今无人打扰的原生态山村。大地是无声的,母体正在安眠。小鸟轻轻从眼前划过,丢下一两粒鸣笛,向远处的山峰飞去。

微风抚摸着水面,燕子的身影剪辑在天空,连绵起伏的山脉,像画在天边,简单,明了。竹海茫茫,广阔无边,视野清澈高远,天地清明深邃。

东明多体貌,山水、石洞、林、泉,应有尽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似一个紧致的美人,立体玲珑饱满,又如一块温润的碧玉,人可以沉进去,在它的毛孔心肺里呼吸。

我们无从知道许多年前它是什么样子,至于会不会有两座山峰竞长,其中一座因长势迅猛,有撑破天的嫌疑,而惊动了玉皇大帝,被玉皇大帝一脚蹬下,成为今天留有玉皇大帝脚印的山峰,更不得而知。总之,它是地球母体的一个板块,是一脉山体中的一个缩减版,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沧海桑田,它是当初遗落的一个胚胎。

野花、野蒿,不分地势,正热烈地开着,无声的绽放里,铺陈出一个季节的审美和气韵。时光的水岸黄绿潇潇,河水噙着一树的影子,在浣纱女子的手边漾开,美到身轻,再无俗事。

东明的春天,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斧凿之痕,我们借了个皮囊游走其间,只想把自己的灵魂一次、再一次剥离开来,洗净浊气。在大地佛性胎音的光辉里,人是可以坐下的,生命的意态如此神奇,你路过了它,它也路过了你。

出门山高溪水绿,回家夜静云月低,山里人从不游山玩水。他们一辈子走在诗里,活在画中,早已将山水融入彼此的生命里,日子的扉页上,无需多出这一章节。他们用日月围起一方山水,用手脚种出一篱风月,门前小径,蜿蜒曲折,风雨路过,云月路过,都曾是他们的座上客。

镜头不断打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车子走也走不完。山林主体都是最初的模样,上百年的古树,沧桑的老干,暗生的苔藓,还有漫山遍野那些呼呼出土的竹笋,无不昭示着年代的久远与新生的鲜活。

雨后的青山苍翠欲滴,温和的阳光透过松柏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的碎影。时光敷了金粉,空气幽如香水菖蒲,却流泻着琥珀的清透。山道、青草、野花,一条小径就是一行诗,人走在里面,是玉树临风的,心中也会长出一条小径。燕燕于水,喓喓草虫,落落长松,蒙蒙卉木,诗经里的那些古老画面,此时便落在那条心径上,好似一些回环曲折的念头,每一动,便如水拨琴弦,铮铮琮琮;又仿佛有人踩着心径走来,轻扣柴门,送来一枝春。

山里人家,散若星子,他们的村部也是这些星子中的一颗。这里有开阔的广场,偌大的会议室和新搭建的舞台,都是山里人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文化一脉相承。文化是一切美好的源泉,使山有风情,水更灵秀。他们的舞台叫文化大舞台;他们的长廊叫文化长廊;他们的广场叫文化综合大广场,集文化、娱乐、休闲和健身为一体。

这里的饭菜也很春天,新发的竹笋,红头的香椿,白玉似的小葱头,哪一样不是散发着满满的春的气息,是春天的,也是春天。这里是山里人的精神宫阙,承载着他们物质背后的精神给养,也是东明一个重要的章节,抹不掉的一笔。

信息来源:微聚庐江

注:以上内容仅为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处理。如内容有误,欢迎您留言纠正,谢谢!

高原“明星村” 塞上“好江南”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6月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火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在榆林市米脂县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地方,一条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穿过一道道沟梁。行进在山路间,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丝丝清凉。四下望去,只见道路两旁草木葱葱,山间碧水滢滢,山坡上梯田环绕。在公路的尽头,一座美丽的小山村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银州街道高西沟村。

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从1959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了今日“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塞上江南”,使该村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6月11日,在高西沟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展览馆中,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上有一双粗糙的手,一双所有人看后都会为之动容的手。这是高西沟村原妇女主任、两次“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常秀英的手。

作家冷梦见了常秀英的手后曾说,那双手不只是长满老茧,更像老榆树疙瘩,手指的骨关节特别粗大,像树瘤一样突出着,粗糙、黝黑,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坚硬。

记者在村里见到已经78岁的常秀英老人时,她的身躯佝偻消瘦,双腿因为严重的关节炎,形成了明显的“O”形,双手和膝盖的骨关节明显突出。

“当年的日子可苦了!我还记得我第一天结婚,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就上山干活了。那时候大家都一样,修梯田、打淤地坝,全村人奋战十天十夜,硬是把一座山头变成了小平原。”常秀英回忆说,“那时候的高西沟村太穷了,我平常只能吃到洋芋叶子,手脚天天泡在冷水里干活,早早就得了关节炎。可如果当初我们不努力,就无法改变高西沟村穷困落后的面貌。”

正是一代代像常秀英一样的高西沟人的不懈奋斗,为高西沟村今天的绿色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高西沟村,40座山、21条沟、126个堤坝,无一不布满绿色。

据统计,从开始治理至今,高西沟村已累计拦截泥沙200多万吨。“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这首陕北民歌形象地描述了高西沟人近60年来创下的“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

发展生态经济助村民增收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一首民谣唱出了当年高西沟村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为改变这一困境,从1959年到1979年,在2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高西沟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使林、田、牧(草地)占全村土地的比例达到1∶1∶1。

“1958年高西沟村村民在老支书高祖玉的带领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形成了全面规划、集中治理、沟坡兼治、林草齐上、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制订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的规划。”高西沟村大学生村官常静动情地说,“正是因为几代高西沟人的坚持,每年有计划地一手抓平地改土,一手抓造林种草,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才使高西沟村走出了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闯出了一条农林牧全面发展的路子。”

高西沟村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开创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改革开放以后,高西沟村又面临着村民经济收入低的现实。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高西沟村创新发展了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型农业、主导经济型牧业、补充自给型农业的林草田种植新模式,将林地、草地、耕地的比例变为3∶2∶1。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西沟村总结出了“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的宝贵经验。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自豪地说:“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42万元,全村仅剩3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这些年来,高西沟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多项荣誉。

一道曾经不被治理的沟

鸟瞰整个高西沟村,有一道山沟呈现出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新绿。

“那道沟叫八字沟。之所以呈现新绿,是因为这道沟的草木都是从2015年开始才陆续种上的,以前那里是光秃秃的一片。”姜良彪说,“20世纪60年代,老支书高祖玉力排众议,要求留下一座山头什么也不种,目的是让高西沟村村民不要忘记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高西沟村共有土地约4平方公里,现在共种植生态林1660亩,以油松、侧柏、杨树等为主;经济林793亩,以山地苹果、核桃、大扁杏等为主;另外,还有草地1500亩。全村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64%。”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姜良彪骄傲地说。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高原的“明星村” 塞上的“好江南” ——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桂平市西山镇前进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记者从桂平市林业局获悉,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前进村近日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于2008年成立。协会围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宗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创新生态文化发展机制,加快生态文化的创作与挖掘,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进行探讨,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多层面,总结交流各地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的成果和经验。今年,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专家继续在全国开展“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活动,授予了全国120个行政村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桂平市西山镇前进村是广西5个被命名的行政村之一,是桂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村。(记者陈榕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09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