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吉祥村

吉祥村隶属于凤仪镇吉祥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凤仪镇南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村委会0.50公里,距离镇10.00公里,是吉祥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0.71平方公里,海拔2036米,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183毫米。

景点位置

中国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吉祥村

▶安远长沙乡吉祥村祥云山寺建成啦

广告—

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景!神奇的祥云山寺!走到祥云山脚下之间,云雾朦朦,好像坠入混沌世界处于仙境一般!到达祥云山寺肩之上,清风吹过,雾气飘散,种种奇妙景色欣然展现您眼前!

您看祥云山寺后面玄武右侧尖秀山峰就像“凤凰展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那一飞冲天的动态气势就像向世人传递奋发向上大富大贵的能量!玄武左侧青龙延伸酷似“仙鹤抱蛋”。

那种静态气势就仿佛向世人召告此地象征健康长寿人丁兴旺!这里的阴阳动静之 势造就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寺庙,眺望前方明堂朱雀祥舞,千山万壑,绿树成荫,苍翠欲滴,细看远处山峰如仓如库,如玑案如钝笔……回望寺庙周边山体恰似一张大型的“太师椅”,在太师椅背右侧站着一只灵禽好像在随时听主人的调遣……

祥云山寺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在元末明初年间,天下大乱,当时福建武平县象同村杨承德一家为躲避战乱,举家搬迁至祥云山寺这个世外桃源藏身渡日。他们一家为人正直善良,接济乡邻,帮扶百姓安居乐业,声名远播。后来杨承德百年后修成正果,终生成佛。

后来有一天托梦众邻在满山油茶树,好像“太师椅”的地方呈现一尊仙佛金光普照。后来积善之人捐金筹银为其修建佛堂保佑百姓安康,五谷丰登,茶油丰收给寺庙取名“固茶庵”,佛名为明宗佛祖。佛灵显瑞,百姓幸福,寺庙香火鼎盛……

时至清朝顺治年间,和尚失火,烧毁了佛堂。后来由钟元铉钟其煌等善信之士筹钱重修寺庙,重雕金身佛像,并改名祥云山寺。后来灵气大增,凡是大力诚心捐献者均得到大福报!据赣州市志文献可查长沙栋坑的钟元铉后人连续几代人才辈出。

来源:祥雲山寺

伊金霍洛乡村旅游 草原祈福灵秀地 吉祥牧村欢乐游

读书或者旅行,身体或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在旅行中认识新的自己,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用一颗浏览景观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岁月更迭,走过的路就像埋入心中的记忆,无限大,又特别小,就像去过一个地方,感受一种风情后的悸动与记忆,散不开,总想起。

旅行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艳遇,不是放松心情,更不是炫耀,而是为了洗一洗身体和灵魂,给自己换一种新的眼光,甚至一种生活方式,给生命增加多一种可能性的叉枝。尤其是能在蓝天、白云、绿草间,静心、祈福、狂欢,找到感动自己的世外桃源。

一个地方有灵气,就是我们朝圣的方向,一个地方有生活,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岁月。城市化的进程,让我们繁杂的生活,梦想着能找到安静的所在,或许,这样的地方也只有草原深处的乡村能够赋予,那么,草原祈福灵秀地,吉祥牧村苏布尔嘎就是不二的选择。

全区第二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名单中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荣获自治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而苏布尔嘎嘎查更是伊金霍洛旗蒙古族集中聚居的区域之一,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苏布尔嘎嘎查根据旅游文化产业现状,以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宗教、景观特色,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具有鲜明蒙古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

文化元素的开发决不能抛离其植根的文化环境,村落信仰更是不能离开乡村作为其发展的环境。苏布尔嘎嘎查是以草原旅游与农牧业相结合的牧村。鄂尔多斯保留最为完整的原生态游牧草原——苏泊罕大草原就位于此地。苏布尔嘎草原上的七旗会盟文化、蒙藏宗教文化、敖包祭祀文化造就了独特的草原品质。属于温带干旱草原向干旱荒漠化草原过渡带,泉水,丘陵,草甸和灌木构成了这里的主要植被环境,遗鸥和白天鹅在美丽的伊克尔湖中悠闲地游曳,多座寓意爱情的玫瑰蒙古包毡房赋予了这片历史故地以浪漫的气息。

沿着水草茂盛的方向往南深入,便能看见远近闻名的苏布尔嘎白塔,藏式佛塔建筑。白塔前有108个转金筒。经传一周等于读诵经文一遍,寓意着诵读了百遍经文。白塔旁边是苏布尔嘎庙,庇佑于五世班禅的福泽,至今香火未断。穿行于苏泊罕大草原中,来到白塔前走遍转经筒长廊,在苏布尔嘎庙诵经祈愿,感受蒙古民族的神圣传奇传说以及苏布尔嘎庙浓郁的蒙藏宗教氛围。

中黄村:苗家吉祥的古寨 家园深处的坚守

中黄村村口的原乡公所旧址,是我们能在苗寨看见的民国倩影。如今,这里已成了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

依山而建的中黄村曾有“五岭七寨八百家,三个岩门打不开”之说。依山傍水的独特民居、飞檐翘角的大院、防匪保安的四合院落、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都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4月28日,日落黄昏,《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结束在湘西的寻访,即将离开中黄村。

这时,我们在村口发现,一群乡民在空地排成一队,顺着一座木质小楼梯延伸到屋顶,井然有序地拆卸着瓦片。这栋被用作村卫生室的房屋被拆得差不多了。

房屋的主人正是陪伴了我们一天的中黄村村主任杨正光。

拆除中黄村的违章现代建筑是他任职内“保护传统村落”最重要也是矛盾最尖锐的一环。曾经,村民一听要拆房子,拿着刀就追向了杨正光……

湖湘村落档案

中黄村

◎地理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距吉首市区19.8公里,属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

◎特色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即纯朴的苗族语言,意味着吉祥美丽的地方。中黄村全村使用苗语,被业界认定为最具典型性的纯苗寨,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建筑

现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村内有保寨楼及岗哨,设垛口、枪眼,地方建筑特色明显。

◎文化遗产

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态祭祀娱神节目,如猴儿鼓、舞狮、法术等;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如打花带、织布、传统手工造纸等。

◎荣誉

2009年,中黄村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后,又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旅游特色名村、历史文化名村、美丽村寨等。2013年,中黄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驱离土匪的保寨楼

从吉首市区驱车半小时,《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于清晨8点到达中黄村,迎接我们的是该村村主任杨正光。

村落位于三座大山环抱的峡谷中,依山势拾级而建。村前,一条叫做洽比河的峒河支流穿村而过。据古稀老人讲述,清乾隆末年,这里已发展成“五岭七寨八百户”的杨氏大山寨。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苗寨被焚毁,留下来的幸存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继续守望着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在苗语中是吉祥美丽的意思。 漫步苗寨,一座从屋顶处凸出的精巧晒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晒楼下一共三层房屋,楼层较矮,雕花精修。吉首市文物局副局长龙宝成告诉我们,这里原是苗族大小姐居住的地方,晒楼是她们操练针线、纺织、刺绣的地方。不为人知的是,这座晒楼还是保卫家园的屏障。

1949年前,湘西土匪横行,加之中黄村居住的全是大户人家,匪患更甚。于是,视野极佳的晒楼便成了保寨楼。一旦遇到土匪,保寨楼上便吹响牛角、敲响苗鼓,位于岩门的士兵纷纷抛下石头、木板,将土匪隔绝在村外。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中黄村看到厚实的外墙、大门遗迹等设施,中黄村用主动的安全措施构建了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踏着松动的青石板,脚下发出吱吱声也是苗家人构想出来的。一旦土匪闯入,脚踏声便会引起犬吠,全村人可以立马加入到保卫村落的战役中。

现在,湘西的土匪早已灭绝。村里松动的青石板大部分已填好,保寨楼上的苗鼓也成为装饰物。但是,中黄村人保卫家园的决心一直延续下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黄村的家园守护,又有了新的意义。

苗家建筑是最大的宝库

中黄村现存留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其石刻、柱础、窗花、彩绘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些建筑成为中黄村最大的宝库。

在中黄村苗族风格的建筑包围中,耸立着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封火墙上,翘角千姿百态;楹窗雕作的飞禽形态各一……改造这栋建筑的主人叫石家金。1928年,随母改嫁、落户中黄村的石家金从长沙政法学堂毕业,担任中黄乡副乡长。他到常德请人绘图,引进先进建筑元素,将原有建筑前两栋的正面和侧面用青砖砌成封火墙,这座院屋被用作乡公所驻兵和办公用房。据说乡公所权限极大,有的乡民在院内受审后,不久便会在村口的河边被处决。 如今,这里已成了苗族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门廊上还挂着“中黄村民国建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牌。

中黄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黄,所有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已经划分责任人。村约规定,不得滥建滥搭房屋、历史房屋不能拆卸,建筑雕花件不得卖出。 中黄人用行动捍卫着先人关于家园的尊严与信仰。不过,像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不可避免地在中黄村出现。龙宝成坦承,苗寨虽然珍贵,但部分苗寨已经不太适合居住。在乡公所这座古建筑旁,就散落着几座新建的现代建筑。

村长带头拆除自家的现代建筑

因为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稻谷、玉米仅够口粮,中黄村村民大多贫困。 1999年至2005年,杨正光当了两届村委会主任,但生活太贫穷了,他也无法在家乡坚守。2003年,杨正光到北京打了两年工,才得以在村口盖上新房子。

不过,这些现代建筑与中黄村整体的古朴风格并不搭调。一位北京来的导演,很是喜欢中黄村,但当他将摇臂摇起,眉头却皱了起来。

近几年,中黄村开始了现代违建房屋的拆除工作,也在村核心区域外划出一片场地,专供村民新建住房,改善生活。杨正光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可村民哪管那么多,一听要拆自己的屋子,从厨房抄起刀子就向杨正光追了过来。中黄村的拆除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没办法,今年4月,杨正光只得带头拆起了自己位于村头的房屋,这也是中黄村拆除的第一座现代建筑。

“按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开发的老板来了,双方谈好价钱,给他补偿,他再拆。但他是村长,他对村落有感情,什么承诺都没有收到,他也把它拆了。何况,他的屋子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它不是违章建筑。”吉首市文物局局长张峰说。

值得欣慰的是,中黄村这几年大变样了。村里的排污管道已经预埋,亲水码头、停车场已经修建,3000多米绕村道路正在规划,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直通中黄的隧道也正在规划之中。到时,从德夯到中黄的距离将大大缩减。

每到周末,不少游客便会来中黄村游玩。“十一”黄金周,游客总数更达到4000人以上,他们吃住在村民家,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保护传统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中黄村已初尝甜头。而现在中黄村所做的努力,正是让村寨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

■文/记者 王铭俊

图/记者 童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05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