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吴裕泰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1930年去世。

吴氏祖上几辈作茶叶生意,吴家有兄弟6个,吴锡卿排行第四,总管吴裕泰茶庄,以吴裕泰为依托,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吴裕泰

广安门内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1利》,通县和天津的《乾泰聚》分号和《裕胜》茶庄等,吴锡卿曾任北京市京师茶行会会长。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

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那时吴裕泰茶栈的电话是:北局,1928。现为64041928,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现在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展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可作证明。

吴家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每年的冬三月,吴家都高搭粥棚,救济穷人。吴家几代为安徽儒商,经商学文,不乏知识分子,善待下人,据说在吴家当伙计的,没有一个跳槽的。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公司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没有牌匾)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为竖牌),直到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是请中央民革委员冯亦吾老先生题写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现场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欣然命笔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洁青老人、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又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

联系电话:64041928

地址:(王府井店)东城区东四北大街44号

吴越文脉|泰伯奔吴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目录 1 史记译文 2 后世影响 3 相关故事 4 后人敬仰 ▪ 苏州泰伯庙 ▪ 无锡泰伯墓

史记译文

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u,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太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那时正值武王战胜殷纣,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

后世影响

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吴太伯的来到带来了先进中原文化而加速进入文明社会和建立国家。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出现了一个显赫的国家,它就是始建于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的吴国。吴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是整个先秦时代公认的资历最深的姬姓诸侯国。西周《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克殷,祭于周庙,泰伯、仲雍都供奉在列祖之内,其地位之高是很清楚的。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是这样认为的。

商代后期,周开始强大的时候,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的兄长。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就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这就是有名的泰伯奔吴。当时的江南,举目所见,茂密的森林覆盖着起伏的丘陵,平原上湖荡棋布,河网稠密,华草摇曳,野兽出没,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泰伯、仲雍与当地居民一起,共同自号勾吴,不再回去,得到了当地人们的拥护。

泰伯以其带来的周原先进文化,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带领当地居民开掘人工运河“泰伯渎”,就是今天的伯渎港。泰伯渎东连漕湖,西接运河,流经吴国的发祥地梅里(今梅村)。它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慨,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吴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伯渎港仍是沟通梅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传说泰伯还建有“鸭城”、“麋城”饲养禽畜,还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这些开发都是适合江南地理特点的,为吴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据吴国早期青铜器铭文所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厥川三百”的太湖一带水网地区的吴国的立国规模已相当可观。

泰伯的弟弟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正是在文王时期,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大业。孔子曾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立国江南,筑城梅里。在鸿声乡管家桥村西南有三面环水的彭祖墩,墩高5米左右,土墩四周原有一圈土岗,还有不少残留,可能是城垣的遗迹。从考古来看,彭祖墩最早可上溯到马家浜文化时期,下限历经商代至春秋晚期。彭祖墩的土岗与有关文献称泰伯建三里之城的记载有相符之处,但它是否是泰伯故城,还未有定论。泰伯奔吴

在离梅村4公里的鸿山西坡,保存有泰伯墓。墓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修葺,今天见到的是明代的建筑物。墓地原有石兽石人,种r许多柏树。整个墓地仍有照池、石坊、享殿、祭台、碑亭、罗城等一组建筑。享殿石柱上刻有“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的对联。梅村镇东面,伯渎河南岸,是规模宏大的泰伯庙建筑群。有照池、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三让堂、德洽堂、古吴社庙、故井等,保持了明代建筑群的形制其中至德殿是明代所建的一所殿宇,是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距今已有近5oo年的时间r。殿内梁架藻绘,周列多通古碑,正中置放高4.5米的泰伯塑像。每年春天都要在这里举行纪念泰伯的活动,反映了千百年来江南人民对吴地开创者深厚的敬仰之情。为了恢复泰伯墓的盛唐风貌,省、市政府已按唐代泰伯墓的规制重新扩建,整体为仿明建筑。海内外吴氏宗亲,无不为此欢欣鼓舞,踊跃参加。今天的泰伯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已成为体现泰伯先祖谦让和开拓精神的象征。泰伯墓区新建了环山河上的三座香花桥,然后是六柱五间的青石大牌坊。过牌坊后的神道,两边广种雪松、中山柏。五对石人石兽分列神道两边。神道尽头是御碑亭,接着是以4层近20米高的仰止阁为主体的纪念活动场所。左右有宗会堂,怀德堂。宗会堂设泰伯至德宗亲十二姓始祖塑橡,以供子孙拜谒祭祀,四周还围以碑廊。今天的泰伯墓已恢复唐代风貌,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南第一古墓?鸿山周围已修复专诸墓、要离墓、鸿隐堂等十八景。墓区已成为体现吴文化人文景观的名胜之地。

泰伯死后传位于仲雍。仲雍传到第四代孙周章时,周武王已推翻了商朝,分封天下诸侯,加封周章为吴君。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故夏墟,建立虞国(今山西甲陆北)。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处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指明了句吴与中原的渊源关系。

相关故事

泰伯三让

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 因此 梅村也被誉为 江南第一古镇 。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后人敬仰

苏州泰伯庙

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原尚有"三让无称"、"归化"、"开吴"三坊及石桥、方池,现均已无存。享殿广三间,面阔14米,进深10米,硬山顶,前加卷棚。

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东西两庑各三间,壁嵌泰伯及诸先世画像刻石,镌于光绪二年。由于庙屋已破旧,且古建筑被占用为菜场,苏州于2009年出资迁出菜场,修复古建筑,增建前殿,使这处古建筑群焕然一新。

无锡泰伯墓

泰伯(亦称太伯),商末周国(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人。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和季历二人。泰伯得知父亲欲立季历继承王位后,为不使父亲为难,遂携仲雍避奔荆蛮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纹身断发,以示永不为周君。泰伯到了这里,拓荒耕地,开渎理水,传播中原文化。当地居民慕其德义,“归而从之者千余家”,拥立他为吴泰伯,自号句吴。关于泰伯礼让王位、开创吴文化的功德,被尊为大圣人的孔子给予了极高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被人称为泰伯乡的礼义之乡。泰伯死后,葬于无锡鸿山(又名古皇山、吴王墩、皇陵)。其故居改建为祠堂,又称泰伯墓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来源:百度百科;知天下吴越文脉研究院 编辑整理仅供分享;沟通邮箱:1370599688@qq.com

游洋楼|吴泰勋 • 一生骄纵

吴泰勋(1912年-1949年),黑龙江人,为奉系军阀吴俊升的独子。抗战期间曾投靠汪伪政府,抗战后,继续投靠戴笠。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法院以大汉奸的罪名通缉吴泰勋。

吴泰勋故居位于和平区马场道16-18号,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属于天津市一般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故居是砖木结构的英别墅式楼房现代公寓。外沿是水泥细石饰面,出口处外突,方形门厅,上筑阳台。正立面首层两侧各前凸一弧形圆窗,顶部为缓坡瓦顶,开天窗,出挑檐。

吴泰勋是吴俊升的独生子,字幼权。吴俊升中年得子,对吴泰勋非常娇惯。1928年夏,吴俊升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第二年,吴泰勋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八期毕业后,在张学良的卫队任骑兵队长。因为吴俊升生前最爱养马,“少帅”骑兵队里的马匹三分之一是吴泰勋家的私产,所以张学良对吴泰勋格外器重,加上两人父亲同时在皇姑屯遇害,更多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于是张学良与吴泰勋结拜了把兄弟。“西安事变”之后,在张学良的引荐下,吴泰勋结识了戴笠。戴笠一直想在奉系军阀的上层人物中物色一个特务,而吴泰勋正适合戴笠所需的条件。在戴笠的提议下,张学良、吴泰勋和戴笠也结成了把兄弟。

1945年11月下旬,戴笠来天津,随行人员有军统局北平、华北办事处长马汉三等军统特务。天津军统局特务头目、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陈仙洲组成了招待组,负责一切活动和警卫事宜。而戴笠本人居住在原马场道7号的吴泰勋家,同时借用睦南道上张学铭的住宅,作为开会会客之用。

在吴泰勋的公馆内,戴笠一共布置了五项工作:一、将日伪时期在津潜伏的特务组织,统予撤销,建立军统局天津站。这是军统局在津的最高特务秘密机构,统辖市内各机关团体的军统特务,任陈仙洲为站长;二、改组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改任陈仙洲为处长;三、组成天津肃奸机构,定名为“天津区汉奸财产清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肃清沦陷时期叛国投敌日伪汉奸,并查封其财产。由天津市长张廷谔任主任委员,戴笠任副主任委员,时子周、牟廷芳、梁士杰、甘舍棠任委员。名为各单位联合组织共同负责,实际是军统局独揽大权,操纵一切;四、平津区铁路局添置部分铁道装甲车和吉普车,车上装设报话机,由武装路警按时分段巡逻,遇有情况,立即通知附近驻军,进行“围剿”;五、发誓“定把高树勋部再拉回到我们方面来”。戴笠先后三次来天津,都曾经到吴泰勋公馆,除住宿之外,也作为集会和布置工作之所。

135编辑器

吴泰勋一生都在找靠山,然而最后他也没有找到能保护他的人,也落了个大汉奸的罪名。

(文章来自爱游和平)

《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特展系列三

大元处士

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

特展系列三

锡博展览系列

钱裕(1247—1320), 吴越王钱镠后裔。生于南宋淳祐七年,卒于元延祐七年,经宋历元。 1960年发现的钱裕墓,墓中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丰富的文物共154件套,为我们窥探元代经济制度和手工艺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钱裕墓出土玉器,器型丰富,质地多样,如青玉桃式杯、白玉翁仲、鱼形青玉饰、鹿形白玉饰、猴形玛瑙饰件等均堪称玉中珍品。其中一件“春水玉带扣”,是目前唯一一件元代记年墓出土“春水玉”带扣。

钱裕墓出土了6件金器和一大批银器,大多是钱裕夫妇生前用品,其中“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纹高足金杯、“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形金带扣,都带有商家店铺铭记;“陈铺造”款鎏金折枝花卉纹花瓣形银托盏,极富特色。

钱裕墓出土丝织品共计28件,包括衣、袍、裙、裤、鞋、钱钞囊、粉扑等,多为女性所用,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区富裕家庭女性的日常服饰原貌。

本系列内容为多次在不同的展览中,不同的陈列中拍摄组合而成。皆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源。

银筷,银调羹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特展上篇

申一涵分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亚洲石雕艺术下篇

申一涵分享: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之二

申一涵分享: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之一

申一涵分享: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之三

申一涵分享: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之四

申一涵分享:《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金铜像篇壹

申一涵分享:《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造像艺术上篇

商代玉 摇钱树 小臣艅尊:申一涵分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青铜玉器

从后赵释迦铜像到中古石造像:申一涵分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系列

北朝神韵—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陈列下篇:申一涵分享

北朝神韵—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上篇:申一涵分享

北朝神韵—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陈列下篇:申一涵分享

从思燕佛图遗珍到北朝石造像:申一涵分享辽宁博物馆

《庞贝:瞬间与永恒》特展雕塑陶瓷金银篇:申一涵分享

《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申一涵分享青铜篇

辽佛开会:申一涵分享辽宁博物馆金铜辽佛及其他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金银陶玉篇:申一涵分享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青铜篇:申一涵分享

北朝艺术精华:申一涵分享大同市博物馆与北朝艺术博物馆选赏

礼玉之汇:王公子分享哈佛艺术博物馆下

礼玉之汇:王公子分享哈佛艺术博物馆玉器上

铜玉古兵漆器杂项:青岛李国梁先生分享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丝路最奇珍:九州铜人分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下篇

愚藏斋分享山西博物院青铜玉器石雕等

海外遗珍:王公子分享弗利尔艺术馆瓷玉书画杂件

无眼者:当“妇好”遇上“史语所”?(下)

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大会:多家博物馆联展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陈国公主墓璎珞琥珀等琥珀饰物欣赏

《火取集:昭烈社糙物录》珠玉编(1)治繁决乱的精神力量-战汉玛瑙觿

秋水长天分享:秦皇岛玻璃博物馆琉璃展

从莫卧儿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域外神工玉器: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四

无眼者:“妇好”遇上“史语所”?(上)

越洋寻根:王公子分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国瓷玉等文物

金玉良缘:敕勒青铜分享西安博物院青铜器玉器

清宫旧藏 玉器上品:鬼方分享沈阳故宫玉器篇

虎魄造办处:论汉代连胜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关系

上博赏玉:神秘奇幻史前玉器上篇

上博赏玉:神秘奇幻史前玉器下篇

他们来自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同缘阁分享丹枫白露中国馆藏品

徐文宁:古玉中的云纹装饰

徐文宁:“日出之候”话玉兔

徐文宁:宋玉童夏荷冬装持莲考

玉叶金枝: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展(南京市博物馆版)

苏博:明代江西藩王出土金玉文物精品展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05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