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南湾村

南湾村开村于明洪武二十九年,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村子依山傍水,是个有七千余人的大村。由于该村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名人众多,民风习俗淳厚,因此历史文化丰富,保存至今的也不少。南湾村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史迹有麦氏宗祠、初泰麦公祠、敬祖麦公祠。

南湾村

麦氏宗祠是南湾最古老的祠堂,名“序睦堂”。面积638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辛卯年重修,为三进石脚青砖马头墙建筑,祠内雕梁画栋,古壁画有30多幅,还有屏风、对联等。

初泰麦公祠是南湾麦氏二世长房祖祠,座落在麦氏宗祠右侧皆佳街内。祠匾为清末李鸿章手迹。祠堂不大,只有300多平方米,一向作为麦氏子弟私塾之用。

敬祖麦公祠(贻燕堂)是南湾麦氏二世次房祖祠。座落在南约大街上,面积500多平方米,是三进石脚青砖马头墙建筑,麻石天井,后进敬祖大厅为一石舞台式建筑,可供演戏之用。

由于南湾村一向经济发达,物饶民丰,村中的建筑都非常讲究,昔日全村都是麻石街巷,目前大部分保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有南约大街,全长300余米,三板大石铺到尾,南安大街,石板铺到南安市,还有皆佳街和维新大街。南湾村石街石巷的麻石,有直铺的,也有横铺的。排水沟也铺上麻石,作暗渠排水。

湖南桃江:大美村庄杨家湾

4月21日,笔者专程去湖南省桃江县灰山港镇杨家湾村拍摄的美丽村庄一角。

杨家湾村地域面积6.5平方公里,19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2832人。该村成功引进中国建材南方公司等多家企业,大力发展比较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使集体经济得到壮大,村民收入得到增加。目前村里水电路等设施齐备高档,大多村民住上漂亮高档的楼房,处处风景美如画。该村已被评为2017年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宁党保)

芦溪乡村旅游指南:十八湾森林公园

  十八湾森林公园位于芦溪县新泉乡南部,分为东部十八湾,南部两丘田,西部西江口水库三个景区,总面积2162.07公顷,林地面积2027.4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77%。景区最高峰龙尾峰海拔1349.3米,最低点龙冠珠310米,相对高差约1000米,形成了形态奇特的以花岗岩地形为主的景观,是芦溪县南部生态屏障之一。在二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叠山,连绵不断,一峰更比一峰险。悬岩峭壁,拔地而起。峰上绿树,四季常青,山间有花,十里飘香。

  来十八湾省级森林公园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银杏、红豆杉、香果树、中华伯乐树、泉缘叶红杉茶、安福槭、大果马蹄莲等许多珍惜树种。除了山,还有水,尤其是西江口水库的景色尤为迷人,身临其境,如入仙境。

  走杨家湾两丘田户外旅游路线,亦可领略别样风景。此段盘旋于半山腰上,驻足其间,豁然开朗。抬首仰望,山上苍松茂密,层层叠叠、黛绿如墨,峰峦跌宕如风起云涌,松涛阵阵似万马奔腾。俯瞰山下,其绝美意境如一帘油画尽收眼底。那蜿蜒崎岖的九曲河水,如蛟龙过境迂回向前。

那浓绿泛青的岸柳,挺拔俊秀的钻天杨缀满其间。嬉戏的野鸭飞翔掠过,蹦跳山间的林雀和鸣,令人遐想. 特别是清晨或雨后,云烟缭绕、晨雾弥漫,使你顿生脚踏祥云之感,寓神仙云游之情。举目远望,绿色的大森林像海洋一样,连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散发着舒心的凉爽。阳光像一缕缕金色的细沙,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野花,不时发出诱人的芳香。

浏览更多芦溪旅游景点推荐:http://www.guipuxcly.com/product/list/5.jhtml

河南散落着二十个“台湾村”,咋回事? | 豫记

2013年12月,连战先生用工整的笔迹题下“邓州市高山族小学”的校名,这位身在台湾的国民党荣誉主席,之所以关注一个普通的河南村庄,是因为这里生活着1200余名台湾高山族后裔,是远近闻名的“台湾村”。很多人知道河南邓州有个台湾村,但并不知道,最少有20个“台湾村”胡椒面一样散落在中原大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儿?

初白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河南发现了台湾村

邓州城区西北方向20公里处的张村镇,有一个叫上营的村庄,现在,外人和村民都已习惯称呼这里为“邓州台湾村”。

早些时候,邓州当地人就发觉了上营村的与众不同,农忙季节,常可以在村头听到小孩子朝着田里喊:“diadia啊,nia啊,俺爸和马让你们回来吃饭了!”路过的听了都会笑。

占据全村半数以上人口的几个大家族1200余名成员,和本地人的长相也不同,长脸、高颧骨、深眼窝、皮肤略深。

尽管和本土方言相差无几,但个别词和字的发音却非常奇怪:爷叫做“爸”,把奶叫做“马”,爹叫做“dia”,妈叫做“nia”。他们的风俗更是奇特,祭灶放在腊月二十四,家里不拜观音,也不给关二爷上香,而是供奉着一位自己也说不清来历的“娘娘”。

每逢老人去世,棺材下面得垫个木板,孝子要在棺材上跳来跳去,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回去吧,那里有阿里山,有日月潭……”

这些习惯和中原大相径庭,这些人是什么来头?打哪儿来?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村里一个叫陈朝虎的医生申报自己为高山族,这是邓州乃至中原出现的第一个高山族公民。这桩大新闻一出,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97年,上营村民陈堂三家发现了一本编纂于清同治6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家乘,就是平常说的家谱。

随后,村里的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这些家谱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高山族先祖由台湾屯垦邓州的历史。

这些家谱的发现,合理地解释了上营的“奇怪之处”: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信仰和海峡那边的台湾高山族如出一辙;至于那位说不清来历的“娘娘”,其实就是闽台人崇拜的妈祖。

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河南出了个台湾村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想去台湾寻根的愿望也打动了很多人。

2005年8月,台湾阿里山邹族(高山族有13个族群,邹族其中之一)头目汪念月等一行五人组成的认亲团来到邓州上营村祭拜祖先。2009年12月,邓州“台湾村”村长汤清义、陈氏族长陈相富等高山族后裔,终于来到了他们先祖出发的地方——宝岛台湾。

在此之前,南阳组织了文化旅游经贸交流团赴台湾交流,“寻亲”是这次交流的主要任务之一。

邓州台湾村为两岸互动搭起了一架崭新的桥梁,很多人并不知道,河南其实还有很多像上营一样的台湾村。

胡椒面般撒向中原大地

陈堂三家的那本《陈氏家乘》显示,他们的始祖依那思罗是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人,曾随郑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后随黄廷来到邓州屯垦。

泉州同安人黄廷是郑成功的旧将,郑成功死后,他眼见忙于内讧的郑氏集团日薄西山,于康熙三年(1664年),率部下归顺了清朝,被封为“慕义伯”。

黄廷画像

康熙二十年(1681年),施琅和姚启圣收复台湾。依那思罗把四个儿子中的老二、老三送回了台湾的老母亲身边,留下老大、老四随自己在邓州生活。从此,四兄弟天各一方,再无联系。

大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投诚的闽兵,如何安置这些台湾将士成了朝廷的心病。实际上,清政府对投诚闽兵是抱有戒心的,担心有朝一日他们抱团反水。

康熙七年(1668年),这些闽兵被撵到了内陆开垦荒地去了,河南是安插投诚闽兵最多、最广的省份。

屯垦河南的闽兵多被安插在贫膺、地旷人稀的山地或盆地区,但清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耕牛、种子,还免了六年的租税;之后,只用交租,不用服徭役。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

邓州上营村依那思罗像

黄廷的五营亲兵、四大都督、八大参将约5600人安置在了邓州,就是开头说到的上营村。其他的部下分驻方城、唐河、新野、镇平、南阳、内乡等地。

闽籍士兵屯垦的事情在河南许多地方志上都有确切记载,而闽兵驻扎的地方也不只有邓州的上营村。

康熙七年(1668年)郑成功旧将林顺率领43名将领和800余名士兵来到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垦。

康熙八年,郑成功部总兵黄梧、副总兵张梅被安插在洛宁县西南赵村原杏树坪(今张营村)屯兵垦荒,部下分驻巩营、马营、西山底、营房寨、陈宋、刘营诸村(今洛河南岸的赵村乡、西山底乡和底张乡一带)张营村闽营人至今还保留着一组清代建筑——骠骑将军张梅的府邸,进一步确认了文献记载洛宁有闽兵移民的历史真实性。

泌阳县官庄街有一支从台湾迁徙内地的王姓家族,始祖名叫王琏,曾在台湾与荷兰殖民者殊死搏斗,被清朝招安后带领亲信部将来到泌阳,现有闽营后裔现有8600多人,当时的闽营书遗址在官庄街王保真家里。

鲁山县马楼乡沙渚汪村一支福建林氏后人,也收藏着一套12卷的《闽鲁豫林氏近支宗谱》。

垦荒的闽兵像撒胡椒面一样,在河南大分散,小聚居,形成了一个个的闽语小村落。

在清代县志里,目前已知至少20个县分布着台湾来的投诚将士,他们被称为闽营人,开枝散叶之后,形成一个个和上营一样的“台湾村”。

他们的散落之地包括:宜阳、鲁山、洛宁、邓州、新野、方城、唐河、镇平、南阳、泌阳、济源、鄢陵、淮阳、兰考、扶沟、固始、光山、息县、信阳、卢氏等。

闽营将士在一边搞着“河南大开发”,一边练兵习武,时刻准备上战场打仗。驻洛宁的张梅部,曾远征雅克萨,完败老毛子。

台湾人如何变成了河南人?

这些闽籍官兵,屯兵垦荒,减轻了国库开支。他们与当地人通婚,组建家庭,又添补了当时中原连年战乱、良田荒芜、人口锐减之伤(比如李自成三洗河南)。

河南和闽南的自然环境、气候风貌实在相差太远。但300多年的民族融合,足以让那些台湾人后裔熟练使用河南方言,用河南人的生活方式生根发芽。

在河南屯垦的闽营人学会了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种植技术,也将沿海一带花草、红薯、棉花的培育种植传播于此。

《家乘》记载种佛手瓜的方法

黄廷为了尊重少数民族将士的习俗和信仰,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来自闽台的少数民族将士安置在一起,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由专人管辖。还在内城东南修建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和闽营将士会馆(后称闽营家祠)。

为了更好的融入本地生活,黄廷鼓励闽籍士兵与当地汉人联姻。邓州上营村民的祖先依那思罗,就是在黄廷的介绍下,娶了邓州当地的岑姓女子,才改了汉姓“陈”。

这些闽营人的个性品行,生活习俗仍保留着别于当地人的独特之处。洛宁当地人按“祭灶”礼俗欢度腊月二十三,闽营人却把二十四日作为“祭灶”日。据说这天是荷兰殖民者被赶出台湾的纪念日。

在祭拜祖先的时候,高山族的后人加入了跪拜、鞠躬和烧香。这些仪式,是高山族原住民不曾有的。

高山族后裔虽然在河南扎下了根,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海峡那边的阿里山和日月潭。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

当年清廷的安插政策,使高山族人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但是,它也坐实了从古至今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

如今的邓州台湾村,已是南阳市“十大最美乡村”。邓州市委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先后恢复修建了“台湾村”牌坊门楼,依那思罗夫妇墓,“台湾阁”和林、蔡、周始祖墓,塑造了高山族始祖像等,并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

连战先生的八个题字,不仅肯定了邓州上营人“高山族”的身份,更是对台海两岸“一家亲”的认同。

河南,是开闽三王的老家,是“八姓入闽”的根据地,大批台湾人来“老家河南”寻根。台湾的阿里山,也是台海两岸高山族的发源地,离散在中原三百多年的高山族后裔也希望找到自己的根。

河南和台湾,就是这样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了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02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