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云居寺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

类型:古迹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10-61389101

官方网站:http://www.bjyjs.org/

开放时间:

旺季8:30-17:00,淡季8:30-16:30。

遇见“山门不倒寺必重修”的云居寺

进入冬天是不是觉得比较枯燥?

没有地方可去?

不妨去逛逛这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千年古刹,

据说许愿很灵验哦~

云居寺

云居寺知多少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云居寺历史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

特色看点

1.佛祖舍利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

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

2.佛教三绝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

3.石经山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开放时间:9:00-16:00(15:30停止检票)

乘车路线:天桥乘坐917路至云居寺路口站,换乘房12路至云居寺站

来源:北京旅游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名寺 | 云居山真如禅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本文字数:3199

编者按: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自古以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所称道。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今属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禅宗胜地真如禅寺,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

来源:来自网络

农禅传家风

在云居山顶的莲花城内,有大片连绵不断的竹林,在竹林的深处,掩映着一座盛名的禅宗胜地真如寺。真如禅寺是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全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唐代以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留着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200多座中外历代高僧墓塔。

从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有虚云老和尚舍利塔。虚云长老是近代著高僧,在高旻寺悟透禅关。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一九五三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弟子众多,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

真如禅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道容与名僧司马头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见这里地平如掌,率徒诛茅垦山,治基建寺,一时名声大振,从者如风。至唐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禅师,上山担任主持,遂使真如禅寺闻名天下。道膺在云山头尾20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大力弘扬"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风,授徒千有余人。克勤圆悟的《圆悟心要》、大慧宗杲的《宗杲尺牍》、《禅林宝训》及戒显禅师所著的《禅门锻炼说》等禅门重要经典,都出自云居。文人墨客中,如苏东坡、白居易、黄庭坚、秦少游、皮日休、晏殊、朱熹等都曾到云居山留下了很多的诗篇和文章。

真如禅寺自建寺以来,如法修持,农禅并重,成为一贯家风,有禅宗最胜道场之誉,为海内外佛子所倾慕。因其规矩严,农事忙,道风好,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树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

真如禅寺禅修严格,僧众威仪整肃,僧修如法如律,坚持每日早晚功课,用餐过堂;晚饭后坐四支香,每月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以求禅戒并进。一贯坚持利用"三余"时间安排专修。平日,初发心者必到禅堂听开示,练腿子,参话头。冬天僧众向方丈和尚告过"生死假"后,放下万缘,端心正念,从早上4点到午夜12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志求取证。

虚云老和尚中兴云居道场时,已是百二老人,仍"努力刀锄耕耘。"他率领广大寺僧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参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云公曾写诗曰:"毗耶钵献当前供,田侣袈裟满郊墟。"

虚云百二高龄,身体日衰,他不顾年迈,仍抱病撰写《重建云居山真如禅寺事略》、《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命香港大居士岑学吕重修出版《云居山志》。弥留之际,对寺内各寮职事交待:"今问我最后语,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1959年农历9月13日45分,虚云圆寂于云居茅棚内,一代高僧,溘然撒手西去。

如今,真如禅寺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诚大师主持下,经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有山林3600余亩,有水田140余亩,旱地近80亩。真如禅寺广大僧众禅修不忘农事,农事饱含禅意,农禅双举,劳作自给,令中外僧俗为之赞叹。

真如禅寺最具特色之处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据介绍,早在宋朝时,住持法如禅师就提倡,“披蓑侧立于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可见,宋朝的真如寺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了。明朝时,住持颛愚法师艰苦朴素,与众同劳,深受众僧爱戴。

真如禅寺大雄宝殿

来源:来自网络

真如传祖灯

一九五三年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以百余岁高龄来山兴废继绝,古刹重光,禅风再振。

一九五八年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老和尚继主法席,发扬农禅并重之家风,道誉日隆,真如禅寺被誉为中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二零零五年纯闻和尚再继方丈续尚宗风。除领众熏修,主张丛林四大佛事——上殿、过堂、坐香、出坡——为僧众修行之根本外,亦与进俱进,于真如禅寺赵州关外发起筹建云居山国际禅修院,方便海内外四众弟子禅修。

二零零八年,时值云居山开山建寺1200周年,来自海内外的诸山长老、高僧大德云集,隆重举行了云居山建寺一千二百周年暨云居山国际禅修院奠基法会。

为弘扬佛法,广利群生,云居山真如禅寺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面向在家二众的禅修班。因缘聚会,自2013年起,禅修班改在真如禅寺的下院庆云寺举办。该班面向全国的男、女二众在家居士,以“方便禅七”的形式进行。由真如禅寺方丈纯闻大和尚主七,并携老参上座亲临护持,悉心开示。

参加活动的居士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既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结伴禅修,也有以同事、朋友为纽带的禅修者,从紧张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如雪窦多奇峭,禅似云居更妙明”一个妙字点出了祖师道场云居山的禅的特色,一个明字道出了禅宗祖庭云居山的禅的核心。云居山道风严谨,规矩甚严。从初来时的不懂规矩、初进禅堂的诚惶诚恐、熬腿子,到离开时的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居士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用老居士的话讲,就是“没有多余的话,只管打坐;没有多余的事,只管听招呼;没有多余的想法,只管往道上会”。一天七支香,照规矩力行,居士们几乎没有时间胡思乱想,没有时间打闲差,“充壳子”,“行住坐卧”催着居士们用功,一天下来,着实有点累,但却是”人生非常难忘的经历。”每一位参加的居士心中,都已种下一棵“禅”的种子。

法缘难逢,今已逢。禅修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却是无量劫以来积累的殊胜的缘分,每个人都非常珍惜。经历一次,二次,“三冬四夏”,或许有点体会。当欣然于体会,指翠竹点黄花,开口般若闭口祖意时,禅堂一句:“生姜长在树上”,又会让你蒙圈。云居山居士禅修班是体验禅与禅修的体验,净化心灵,长养慧命。

真如禅寺航拍图

来源:来自网络

池成月自来

将来,真如禅寺将依据规划分成内院、外院两部分。赵州关内保持全国最传统的宗风。因为只有传承,才能真正的发展。传承是佛法最根本的东西,不能丢。

赵州关外的外院则与时俱进,建立“云居山国际禅修院”。国际禅修院,是为了能让全世界的精英、各阶层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问道禅法、交流禅法;在这里学会禅修,安住身心,启迪内心的智慧,为构建和谐的心灵,构建和谐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际禅修院按照“三个般若”的修学次第来规划禅修院的未来发展,争取将禅修院建成新的佛教圣地。三个般若依次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形成整个云居山的修行体系。

“文字般若”,即禅修院的佛教文化区,包括佛教文化研究中、禅宗历史博物馆、禅茶文化中心、塔林保护区等相关配套设施,以弘扬佛法、传播禅文化及提高大众佛学知识水平为宗旨。在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之中,如何安住身心,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观照般若”,以禅修院的禅堂为主,以放松身心、体悟禅修境界为宗旨,让大家建立一个心中的家园、心中的道场。让大家能够在这里安住身心,更好的启迪大众的智慧。“实相般若”,即以内院为核心,将保持现有的传统风貌,继承弘扬“农禅并重、冬参夏学”的优良宗风,以话头注参究为方法,以“彻见本有”为宗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既是僧众实证佛法的中心,更是信众的信仰寄托。

云居山有很好的环境、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宗风氛围,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场。实相般若,是禅修院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既是实证,就要保持佛教的根本。只有有了实证的理念,才有资格指导外院的禅修。

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让大家能够参与,每个人安住身心,开启智慧;到实证般若,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内院与外院的结合相辅相成。

国际禅修院不仅是世界性的禅修中心,也是重要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对指导禅修、接引大众、弘扬佛法、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世界,促进江西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际禅修院将是一派海众云集,禅风浩然,法喜充满的繁荣景象。云居山打造的‘世界禅都’将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来源:大公佛教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郊名刹:云居寺(1)

"到远方去,因为,太近了没有风景!"

可身在北京,之所以选择"到远方去",不是因为"太近了没有风景",而是因为北京,早已变成了一座"堵城",不但车到处被"堵",就连徒步者也到处被"堵",要想不被"堵",只能选择"到远方去"!

北京郊区的寺庙就是不错的去处,一则"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寺庙的地方,除了"风水好",自然景观更是周边最佳处;二则有寺庙的地方就有文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入寺庙多了,虽然成不了"高僧大德",但也不会成为太俗气了!

古人曾用"南朝四百八十寺"来形容佛教的兴盛与寺庙的数量,可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

其实,在鼎盛时期,北平的寺庙早已超过了一千座,可谓"十步一寺,五步一庙"。据专家统计,北京寺庙的数量不但居全国之冠,而且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泰国曼谷等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

北京近郊的寺庙,最著名的除了潭柘寺、戒台寺,就是位于房山的云居寺了,如果就价值而言--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物质价值,恐怕要首推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而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了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云居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原塔已无存,现在正在复建。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建筑形式无论在辽代,还是在中国现存古塔中都极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如今寺内珍藏的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受北齐南岳慧思禅师思想的影响,在石经山刻石造经。

静琬(?~639),隋代僧人。籍贯不详,又作净琬。《冥报记》卷上称为智苑。隋大业年中(605~617),静琬住于幽州(河北)智泉寺,鉴于北周、北齐之废佛,恐三灾坏劫而使佛法湮灭,发愿刻一切佛经于石上,以备法灭后学人遵遁进道之资。遂于隋大业元年(605)于涿州白带山(今北京房山)山麓开凿岩洞,并在石室四壁刻上经文,造立《华严》、《涅槃》、《般若》、《宝积》等七室,山因之易名为石经山,后又改名石景山。另有部分石经置于山下云居寺之压经塔下。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至南北朝时期已极为盛行。随着佛教的盛行,寺院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家僧侣也急剧增加。如南朝梁武帝时,尊佛教为国教,仅京都一地就有佛寺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北朝北齐时全境寺院,竞达四万余所,僧尼三百万人之多。

为了控制寺院经济和僧尼数量,保证充足的徭役和兵役,再加上佛教内部的不法行为和与道教的矛盾,有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抑制佛教发展的措施。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就曾下令诛沙门,毁经像。特别是北周武帝建徳年间下令废佛教,前后三年间关、陇地区佛法诛除几尽。建徳六年武帝灭北齐后,将北齐的所有庙宇,充作王公第宅,命令三百万僧徒全部还俗。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废佛运动,对佛教是一次沉重打击,被称为佛教史上的前两次法难。受两次法难的刺激,佛教徒的末法意识迅速滋长。两次废佛运动,在慧思大师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魏灭佛事件之后,教内教外的一系列末法现象,正是大师离开北方南下的原因。北周法难之时,正当大师暮年。他一生以末法思想作为他整个理论的出发点,不会不顾虑到在此五浊恶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再出现法难时,如何来保存佛经的问题。据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闭封岩壑中。座下静琬法师承师咐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

  受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刺激以及末法观念的影响,为使佛法长住于世,广大信徒想出了将佛经刻石流传的办法。石刻佛教经典首先在北齐境内出现,当时已有三种形式的石经:刻于山崖上的,刻于地面巨石上的和刻于碑版上的。如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徂徕山的《般若经》等,都是北齐时代的石刻佛经。

北齐的唐邕自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在石鼓山(今河北武安县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经》、《弥勒成佛经》等许多佛教经典,并且留下有名的《鼓山唐邕刻经铭》,叙说唐邕当时刻造石经就是由于"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难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于是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

这些石刻佛经,特别是唐邕镌刻石经的事业,对后代大规模的石刻佛经有很大的影响。北周废佛时,许多写在纸上的佛经都化为灰烬了,而北齐唐邕刻在石上的佛经却依然无恙。

静琬刻造石藏的目的,就是受到了慧思末法思想的影响,因为静琬刻经并不是为了一时的传播佛经,而是为了一旦遭到法难时,可以用此石经充作经本之用。正如他自己在贞观八年所题刻的残碑上所说的:"此经为未来佛灭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

牛恒刚:2011年11月11日于北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98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