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土炮

土炮

土炮

历史文物。贺六乡邦佑村有土炮2门,其中1门由县档案馆收藏,长约1.5米,内径2厘米,尾部稍粗,有1小孔,为装引处。现存于临沧文物管理所。1门炮身家箍,无文字,铸造年代不详。两门土炮曾在班洪抗英战斗中使用。

陕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有123座四合院,还有哨门炮台防土匪

陕西有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一座座古民居,安静地伫立在古村里,留下了珍贵的瑰宝。走进这座明清古村落,犹如看到一幅古色古香的明清画卷,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古朴而底蕴的房屋。

因为这座古村的村民大多姓党,所以这座古村就叫做党家村,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从韩城向东北9公里,就可以看到党家村伫立在山塬环抱间,古老而又有底蕴。

党家村虽是一座村子,但是这里村寨合一,修建了123座四合院,11座祠堂、25个哨楼,此外还有庙宇、泌阳堡、戏台等古建筑。村子的格局设计相当巧妙,20多条巷道纵横贯通,以条石或卵石铺设,主次分明。

明清时期,土匪强盗多,韩城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村寨合一。寨堡建设在崖边,孤岛等险要位置,凭险防守。党家村的泌阳堡,就是一座防御性的古建筑,从村巷口东行百米就是泌阳堡。

地势险要的泌阳堡,可攻击可防守,如果遭遇土匪强盗,村民便从幽暗陡峭的石铺暗道进入堡内。高高的土城墙,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同时还修建了暗道、哨门、炮台,如果土匪强盗来了,关闭城门,架起5门火炮,抵御外侵。土匪梁占魁曾三次侵犯“泌阳堡”,都被铁炮轰走。

再说说党家村的四合院,以青砖灰瓦建设,融合了晋、陕两地的特点。这里几乎每户宅院都会在门匾上刻有家训,每一个字、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沉淀着这座古城的历史。

党家村古建筑群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选址于水、塬之间的坡地上,避风向阳,瓦屋千宇,不染灰尘。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宝”,如果你走进党家村,一定会惊叹于保存完整的古民居繁复精美。

走进党家村这幅古色古香的明清画卷,感受古民居之美,感受古村落的风韵与沧桑。

展览推荐 | 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展期:2020/07/24-10/15

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

“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由南越王宫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文物173件(套)。

土司制度在元代正式建立,它源于唐宋以来的羁縻制度,一般是由中央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并以世袭的形式担任地方文武官员,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达至和平稳定的目的。而平武土司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以王、薛两家族为主的客籍汉族担任土司。从南宋末年扬州府兴化县进士王行俭入龙州任判官开始,平武土司开始了长达近八百年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

金仙宫夜游分心(发饰)正反面

18.48.6cm,116g,王文渊夫人墓出土

金镶玉腰带

王文渊墓出土

金鸳鸯胸佩

通长28cm,王鉴夫人蔡氏墓出土

本次展览展品精选自平武明代土司薛继贤夫妇合葬墓和宣抚司佥事王玺家族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66件。薛继贤为薛氏土司中的第五任土司,其夫妇合葬墓墓主共九位,为薛继贤与他的八位妻妾。王玺为王氏土司中第七任土司的庶长子,庶子继位的他,是王氏土司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土司,在位期间王氏土司的势力达到了最高峰。

本次展览分为“羁縻徕远”、“土司制度”、“土司尊荣”、“信仰崇奉”、“改土归流”五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平武明代土司精雕玉琢中、锦衣玉食间、金玉满堂、雍容别致的生活画面,带领观众一窥明代平武土司的政治、文化风采。

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

口径15.7cm, 底径13.5cm,通高31.8 cm

王玺墓出土

施彩飞天石浮雕

70 24 5cm(上),66 23 4cm(下)

王玺家族墓出土

银棺环

铺首上层直径7.2cm,下层直径18.9cm

环径11.7cm,插钉长10cm

王玺家族墓出土

土司遗珍

展期

2020/07/24 - 10/15

周二至周日9:30-16:30

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二楼临展厅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

地点

另一专题展览,详情请戳链接

→宁夏岩画特展 ←

文字整理自@南越王宫博物馆

图片by地图君,2020/07/30 摄

E ND

山西的后土信仰,介休市后土庙,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的城市后土庙

中国传统建筑选址是非常讲究而细腻的,可以说选址艺术本身就是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传统论述中把建筑选址的讲究称作是一种寻“生气”的艺术,何为“生气”,凡宇宙间的大自然现象,新兴而茁壮,生机勃勃和萧杀相对的叫做“生气”。从后土建筑选址来看,建筑的选址寻“生气”,也似乎更灵活多变,这与地方深刻的民俗信仰观念密不可分,为表达最深沉的崇拜诉求,后土神灵祭祀的场所选址也反映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

选址于城内的后土建筑

介休市后土庙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的一座位于城市的后土庙。其组成部分分别为关帝庙、三清观、后土庙等不同部分,如下图《介休县志》关于后土庙的地址标注。现存介休后土庙是一座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且保存完好的道观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序列排布。后土庙庙址几乎居于介休古城区的中心地带,“占中”即“聚气”,选址艺术显而易见。按照相关记载,早在北魏公元 456 年,该庙便已经建成存在;西魏时期公元 535 年,该寺庙得以重修。目前,我们看到的寺庙状态主要是明代重修之后保存下来的。

选址于城外村落的后土建筑

从搜集整理的资料中发现,以山西省境内后土庙现存状况为例,现存的后土建筑中,仅仅有介休一座庙在城市中,大部分寺庙均存在于乡村之中。其中,分为位于乡村地区的寺庙在全部寺庙总数的达到一半以上。

从建筑布局上看,位于村落中的后土建筑,有些坐落在村落之外,有的坐落于村落之内,在分布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自然村落发展中,后土建筑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村民主要活动区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看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神性空间形式。同时,庙宇选址上,大多确定在视野开阔的高地中,与喧闹的居民处所相比具有难得的清净感。具体来讲,在村落中的后土庙,从建筑形态上看,整体上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整体来看,平面布局相对简易。

在祭祀活动开展中,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受到固定礼仪制度的影响整体较小。这也很大程度的反映了后土信仰亲民性、民俗性的特征。

位于村落内部的后土建筑

山西各地后土建筑中,村中建造后土庙的比例最大,达到了半数以上,村落之中的庙宇,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无论是人们的信仰寄托,还是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与后土建筑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相应的,后土建筑也是村落的一种主要景观“地标”。

后土建筑常常伴随有庙前广场空间,作为民俗活动的集散地,在特殊仪式庆典中也作为祭祀礼仪的开始和结束的场所,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院落布局的围合和开敞以及布局次序也充分结合地方民俗信仰活动的要求。如临汾尧都区东羊后土庙就是典型的实例。该庙位于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中,创建于元至正五年,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整体呈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山门、圣母殿,山门两侧为钟鼓楼,现存建筑中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重建。庙前广场较为开敞,平时作为村落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祭祀仪式中作为民俗活动的前导空间,祭祀礼仪由此空间开始。

这也是后土建筑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建筑空间围合,以民俗活动为场所要求。这样的选址具有强烈的民俗文化意义,使地方民众感受到与后土的亲近和后土神灵的亲切,更能满足民众与神灵的心灵沟通。

位于村落外部的后土建筑 脱离村落而建

后土建筑选址于离开村里生活区的位置,较位于村落内部的后土建筑距离远,距离感更深刻,这很大原因体现在地方民众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意,渴望得到神灵更好的眷顾。后土庙建立在村外就能远离生活区的喧闹,这样的祭祀空间会更彰显其神圣之感,此类后土庙只是“偏”却并不远,村民祭拜活动依然很方便,表达民众对于后土圣母的崇高敬畏。这样的选址体现了该地民众还保留了对后土原始的敬仰心态,崇高且敬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别为古垛后土庙以及灵石后土庙。

灵石后土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西,建筑选址远离村内生活区,以一条东西延伸的乡道与民居住宅区衔接,乡道较为平坦笔直,在庙会等庆典仪式中作为活动引导空间和民俗商会的主要场所。道路不仅作为庙宇与村民的联系,同时也是村民寄托情感溯源和对神灵崇拜的通道。可以说这里的道路可看做选址中“气”的汇集通道,由“气”的汇合,聚后土庙之地。这样的选址满足了村落建设的要求,以达到天、地、人相和的至善境界和趋利避害的祈福要求。后土庙呈坐北向南布局,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落,东西 12 米、南北 31 米,占地面积 372 平方米。

古垛后土庙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南,同样是远离村民生活区而建,不同的是道路不再是平坦笔直的,而是以缓坡上升,庙前为以开敞小广场,整座庙宇建于台基之上,高出周围场地。这样选址同样是出于村落“寻气”讲究,满足民众信仰诉求,在祭祀仪式中以道路引导集散。这种选址在山西后土建筑中较为普遍,道路不单作连接作用,更是村民表达崇高敬仰的通径。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主体结构均为元代建筑。

位于村落地势较高位置

“依势而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用的设计手法,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合理的利用地势环境特征在祭祀建筑中也有较多例证,在地势较高处建后土祠,反映出先民对后土崇拜的崇高之意。这一例证最好的便是万荣后土祠。

万荣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约 200 米的高崖上,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形态。为了确保“气”通畅性,后土祠“门向”与“气口”关系密切,即门向总是要朝向“气口”。从汉文帝开始,汾阴后土祠开始建立,公元前 113 年,后土祠经过一次大修,并庙改为祠。在接下来的不同朝代中,东汉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等均有扩建的情况。公元 1011 年,修建达到最高峰。

目前我们看到的后土祠基本上是同治九年重新修建之后留存下来的。在后土祠中,建筑包括山门、香厅、戏台以及正殿等不同部门。献殿以西为白虎殿,以东为青龙殿。山门三开间,歇山顶,两侧建歇山顶便门,三门组合,山门下设过路戏台,即著名的“品字台”。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汉武帝在此赋《秋风辞》而得名。从入口至大殿形成了层层递进,层层高起的建筑格局,使得民众在祭拜过程中情绪层层递进,建筑选址巧妙地结合建筑的属性。

借助地势的高起逐渐达到内心“仰望”神灵的心理要求,这是万荣后土祠选址的独特魅力。可以说,从最初作为国家祭祀的重大殿宇建筑群,到后来演变为民俗信仰深刻的地方祭祀建筑群,对神灵的“仰望”是此处选址带来的不变信仰心态。

紧邻农田的后土建筑

后土信仰最原始的信仰对象就是人类对于土地的敬仰,农田是民生根本,置于农田中的后土建筑更能体现出民众对于后土最直接的敬畏。石楼后土圣母庙便是此类代表。石楼后土圣母庙位于石楼县辛关乡张家河村附近。朝向呈现出坐北朝南的趋势。按照庙内石刻记载,在元代至正七年重修。随后,明清两代均出现过重修的情况。至于农田之中,反映出后土建筑最直观的最纯粹的民俗信仰观念,神灵对土地的守护是民众最朴素纯真的祈愿。

后土建筑是社会中的祭祀建筑,因此,因应于民众祭祀崇拜,心理诉求,祈愿祈福等多方面的功能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和民间社会建立密切往来。该特点具体表现为后土建筑选址层面就是大多与村落紧密相连,甚至直接将后土建筑建立在村落之中。与此同时,在布局过程中,大多偏向于选择高阜处进行建设,或者通过修建道路,将后土祠以及居民区分离开来,使得后土祠以及居民生活区保持一定距离。

不同的选址反映了古代先民不同的民俗文化理念,同时不同的选址形成了不同的后土建筑形态和风貌,催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意象,有的亲和、世俗化、有的尊崇、信仰化。因此,形成了后土建筑与民居建筑既紧密相邻又保持距离的现象,崇高的祭祀信仰和亲民的民俗信仰相互影响渗透。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96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