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玉皇阁

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

中文名:玉皇阁

地理位置: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

玉皇阁

所属城市:河北省蔚县

又称:靖边楼

所属国家:中国

玉皇阁、鼓楼,银川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玉皇阁、鼓楼文化线路探究

玉皇阁 、 鼓楼

银川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看两头

一个警察

两个楼

一条街

玉皇阁

久居银川的老辈人可能都听说过这句话:“一条街两个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其中的两个楼说的就是位于银川老城区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玉皇阁和鼓楼。

玉皇阁原是古代建在高台上的场所,鼓楼则是建在城市中心用来做报时服务的功能性建筑,他们是中国古代县级以上城市中必有的两类建筑。而银川玉皇阁和鼓楼这两座本是功能不同、建于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却因银川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而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和探究一下这两座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吧!

首先,大家看到的这座巍峨挺拔的古建筑就是玉皇阁。它位于解放东街与玉皇阁北街交汇处,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大屋顶木构架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门额上方有石刻题字,南曰“帝鉴”,北曰“天”。踩着台基西北侧青石条铺筑的台阶,我们拾阶而上,去探究玉皇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推开台阶顶部的朱色大门,便进入到层楼叠阁的古建筑群中,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大殿、钟鼓楼、西配殿、东厢房错落有致,巧妙而紧凑地分布在1039平方米的台面上,四面青石护栏围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台基中央高耸挺立的大殿。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通高14.1米。大殿一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玲珑剔透的小抱厦,突出在台基外,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顺着殿内西墙边的木梯可登上二楼。殿内现已辟为展厅,当年所供奉的玉帝神像早已消失不见,只存留下龛顶部的雕花龛檐,见证着玉皇阁曾经的历史。沿二楼外朱漆回廊环绕一周,但见四周飞檐翘起,直向蓝天,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凭栏远眺,悠悠思古之情定会油然而生吧!大殿楼檐上高悬着的“河山一览”四字,似乎在以君临天下的气势雄视着脚下的这片大地。

大殿东西两侧建有对称的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昔日的晨钟暮鼓从这里传向全城每个角落。东侧建有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纵观玉皇阁,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飞檐叠起。在建造上,主体结构采用了北方建筑常用的抬梁式结构,翼角又采用南方建筑常用的老戗和嫩戗结构,使檐角高高翘起,因而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紧凑,布局精巧美观,既具有北方建筑的凝重,又兼具南方建筑的灵动和精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那么,玉皇阁建于何时?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又是怎样与鼓楼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呢?

关于玉皇阁的始建年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翻阅明清以来的几种志书,却为我们勾勒出玉皇阁和鼓楼之间曲折的变迁线路。它们的每一次变迁都与银川城市的变迁息息相关。从目前资料证明,玉皇阁在明前期已存在,是报时的谯楼。

事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同姓王说起。明代建立以后,为达到“同姓制异姓”的目的,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地,其中将其十六子朱栴分封宁夏。朱栴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藩宁夏,先暂居韦州,建文三年(1401年)奉圣命正式迁王府于宁夏(今银川老城区),并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大建庆王府(今玉皇阁南侧)。在修筑庆王府时,在现玉皇阁的位置上已存在一个高台。高台何时出现作何用途不得而知,但了解银川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元末,因寇乱难守而放弃了城市的西半部,将西城门移建于今进宁街与解放街的交汇处。明洪武前期设宁夏卫时也曾对东半城进行修建。姑且假设一下,这个恰巧位于东半城中心的高台是否会是元末或明初时城市鸣警报时的谯楼呢?

这样的推论已无法得到证实。于是修建者利用高台修建了警卫部队的一处指挥所和巡夜报警的更楼,遂逐步演变为整个城市的谯楼。正统九年(1444年),社会发展,生齿繁重,宁夏镇城扩建,恢复了元末废弃的西半城,将西城墙西移至元朝中期以前的旧城墙位置,西城门随之西移至今民族团结碑西侧。而原有的西城门城楼保存下来,成为当时宁夏城的“新谯楼”,玉皇阁所在地的“谯楼”也变成了“旧谯楼”和“旧鼓楼”。成书于1488-1505年的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旧谯楼在庆府后”、“(新)谯楼即旧城西城门也”;嘉靖《宁夏新志》在卷首所绘的“宁夏城图”上第一次把“旧谯楼”标为“旧鼓楼”;明后期的万历《朔方新志》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谯楼,旧者在庆府后;新者在城之中央,高大雄丽,可以暇览”。

那么,玉皇阁所在地作为旧鼓楼的历史就这样了吗?正所谓世事难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城发生震惊朝野的“哱刘兵变”,在激烈的交战中,位于城中央高大雄丽的新谯楼毁于战火。自此以后,到清前期,钟鼓楼又曾一度迁回到前明的“旧谯楼”上。清乾隆《宁夏府志》卷首《府城图》上,仍将前明的“旧鼓楼”标为“鼓楼”。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1月)整个宁夏城毁于8级大震,玉皇阁也未能幸免。

据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银川小志》载,“鼓楼,在府城中,極崇。焕轩廠上供真武帝,砖洞门刻“帝鉴”二字。楼颜曰“河山一览”。乾隆五年重建”。而在民国《朔方道志》宁夏城图中,却已将原“鼓楼”处标为“玉皇楼”了。这三处志书的记载不但说明现存玉皇阁重修于乾隆五年,而且也说明至迟在乾隆时期,“鼓楼”已悄然转换了身份,变为即供奉真武大帝神像,同时又兼具报时的双重功能的建筑了。到民国时期,已逐步演变为“玉皇楼”和“玉皇阁”了。它作为宁夏城鼓楼的身份到这时就真的结束了。

1926年,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积极合作。国民军政治部领导的《中山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其办公地点就设在玉皇阁北侧,玉皇阁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35年到1988年期间,玉皇阁先后为省立宁夏图书馆和银川市图书馆所在地。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我们已知道,银川古城第一座鼓楼(谯楼)转换身份成为玉皇阁,第二座鼓楼(新谯楼)毁于战火。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在时任宁夏知府赵宜喧的主持下将在当时宁夏城通衢四达、商业繁华的城中心的四牌楼重新修建为鼓楼,它是明清时期银川古城的第三座鼓楼,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鼓楼。

因多种原因,这座鼓楼的修筑不是一蹴而就,赵宜喧在任时间短,只主持修建了钟鼓楼台基,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建了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6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建了券棚顶角坊。因此,鼓楼的修建前后延续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它与玉皇阁相距不到二百米,总高 26.4米,占地595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4米,高8.4米,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中部辟有十字形门洞。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乾辟”,内砌暗道可登至基顶。

门额题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鼓楼门额题字的含义!“迎恩”,屈原《九歌》 中有一篇“东君”,称太阳为日神,给予大地光明和温暖,此谓“天恩”;百姓承受恩泽,要感恩戴德,故曰“迎恩”。此意又引申指称皇帝的“天恩”、“皇恩”。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享受皇恩俸禄,往往在城楼东门题写“迎恩”,以表示一种忠君思想。“来薰”,中国古代有“风有八方之风,简称八风,以东南风曰薰风”之说。这种风温暖和熙。所谓来薰就是招来南方和熙之风的意思。“挹爽”,挹,本意从水中舀取,酌取之意,这里指风而言。秋风从西方吹来,轻快凉爽,百姓不再受炎暑之苦,故曰“挹爽”。“拱极”,意及环卫北极星。《论语 为政》中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后人以此喻“拱卫君王”之意。小门额上的“乾辟”、“坤阖”则取意于《易经》中的天、地和阴、阳,简言之,乾辟就是上楼而开的门户,坤阖就是为下楼而备的门。实际上,鼓楼台基内只修了一道上下楼台阶。

现在,让我们登楼参观吧!

台基中心建有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楼阁,四面各接出一歇山卷棚顶抱厦,二层楼面带平座围廊,楼阁顶以二龙戏珠为脊饰,台基四角建有歇山卷棚顶角坊。

鼓楼展示给我们的依然是中国古代建筑挺拔、优雅、古朴的美。但现在还想告诉大家鼓楼的另外一种美,一种为中国民主革命添砖加瓦的红色的美。

1926年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中的工作,以李临铭为负责人的宁夏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也就是我们面前的这间角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在这个角坊里组织和领导了宁夏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1949年宁夏解放,9月26日,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及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鼓楼见证了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古城银川的解放和新生。1988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鼓楼被公布为银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皇阁和鼓楼,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鼓楼—玉皇阁特色商业街区的核心内容。过去,这条街区商业店铺、民居鳞次栉比,与玉皇阁台基连成一片,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

车辆、行人均从玉皇阁、鼓楼的门洞中穿行而过。为了更好保护两处古建筑,1988年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周围房屋,开辟道路,形成了现在的环形交通。在玉皇阁和鼓楼作为城市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意识上的偏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玉皇阁台基外层被抹上红色水泥面;1984年,鼓楼台基青砖上又被包了一层水泥面,两建筑被人为地改变了原有的历史原貌。

2006年和2013年玉皇阁和鼓楼分别进行了落架维修和加固维修,脱去水泥外衣,还原了两建筑原有的青砖本色。

玉皇阁和鼓楼,见证了银川古城五百多年的发展变迁。如今,它们依然以雄伟挺拔的英姿矗立于繁华的市中心,将继续见证进入新时代银川城市的新发展。

宁夏银川: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因其气势雄伟,犹如大鹏展翅,凌空欲飞,给人以向上、拼搏之启迪,因内铸玉帝像,因而称之为玉皇阁。

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历史文物。

玉皇阁主阁为重檐二层阁楼,阁高约有22.1米,台基呈长方形,高19米,东南长37.6米,南北宽25米。

玉皇阁造型甚为美观别致,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和工艺技巧的原始资料。

岐山青化玉皇阁

文/武双喜

青化有个玉皇阁,揣着玉皇一只脚;

法门有个法门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绛帐有个天宝寺,把天磨得咯吱吱。‍

玉皇阁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提起玉皇阁青化地区及郊县的老人们掩饰不住对家乡昔日玉皇阁的那份留恋。从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里也不难看出玉皇阁的气势恢宏!老人们都说当年青化玉皇阁名气大得厉害!西北五省客商都知道青化的玉皇阁,由于频繁往来于青化,参与玉皇阁古会的商品贸易,竟然淡忘了法门寺的存在。

▲1966年以前的青化玉皇阁(热心网友提供)

青化玉皇阁位于岐山县青化镇北门外,是当时关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是青化的标志性建筑物。据《岐山县志》记载:『青化街道设立集市贸易是在明朝万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九零年,玉皇阁是三层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无量神殿宇在阁楼的第一层,最顶层为玉皇大帝阁』,由此推算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玉皇阁的存在历史应在五百五十年左右。

玉皇阁占地面积有十多亩大,坐北朝南,进入山门,青砖铺就的道路通往大门,大门两边青砖墙上镶嵌着两块竖立的青石板,光滑的青石板上篆刻着:

上联:尊尚玄穹步清虚而登九五

下联:圣称无极居太上以遍三千

进入大门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前有五间大殿为卧佛殿,大殿内两侧墙上绘有色彩艳丽的壁画,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彩云水袖、神态各异的人物画相惟妙惟肖,整个大殿内清静庄严。后有四座大殿,大殿内道家神灵依次排列。大殿的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为道士歇息处。中轴线道路的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着铸有铭文的黑灰色大钟,重量达一百多公斤;鼓楼内的大鼓两个成年人伸臂合围也抱不住。晨钟暮鼓朝夕相伴着青化子民。玉皇阁在院子的正中间位置,三十多米高,内有雕花精致的木制楼梯,由一楼无量神殿可登上二楼,二楼为罗汉殿,三楼为玉皇大帝殿。宝相庄严的玉皇大帝神像就在三楼殿内的正中央,殿内神位两侧的柱子上篆刻着苍劲有力的金色楹联:

上联:卫列勾陈枢尊紫锣尊帝座

下联:清符太乙化司元橐统仙灵

『玉皇阁』是当年关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殿宇。殿内供奉的主要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他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统领三界十方,就连人间的皇帝也由他管辖,因此他就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青化玉皇阁的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飞檐斗拱,高大雄伟,气势不凡,庄严肃穆的大殿内雕梁画栋,丹楹刻桷,精美绝伦,蔚为壮观。后院环境幽静,各类名贵花木生机盎然,苍松翠柏间有三十多块石碑,精湛细腻的书法艺术雕刻皆为精品。游到此处,你绝对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玉皇阁当年香火特别旺盛,善男信女,焚香叩拜,门庭若市。是关中地区唯一可与法门寺相媲美的道教圣地。玉皇阁的建成有段故事:相传青化镇上有一姓莫的大户人家,祖上世代经商,良田百亩,骡马成群,富甲一方,莫家三代单传,到了莫老爷这辈,眼看着年逾花甲,仍然膝下无子,失望之余反倒产生了一种超脱感。从此以后莫家乐善好施,救人赈灾,谁要是借款借物,莫老爷热情奉上,如有拖延或遗忘的乡邻,莫老爷从不伤和气,以难得糊涂看待世事,莫家的宽厚仁慈善举远近闻名。

▲ 参考图/河北蔚县玉皇阁(图源网络)

莫老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将他一生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请来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在镇子的北边建起了玉皇阁。从此当地人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前来焚香祈福,玉皇阁山门以外通往村子的路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马路两边摆满了各种山货、土特产,各种商品购销两旺,商贩们以此做为买卖的集散地。商贾云集,熙熙攘攘,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青化从此成了人人向往的富庶之地。

传说一

莫家在玉皇阁建成后,给镇上设立了赈灾食堂,无偿援助孤寡老人和流浪乞讨者,即是过往客人也可就餐充饥。时间一长,在青化地区有种说法~张三把李四的钱物借去,故意或者遗忘不归还者,人们就厌恶至极地说:“你把我当青化莫家(呀)呢”,时至今日青化的老人们还记得这句口头禅。由此可见,青化莫家人的宽厚善良、仁义之举感天地,泣鬼神!

传说二

据镇上的高寿老人们讲,若干年后,时逢战乱,殃及青化……兵家为征粮草军饷,将莫家的金银及值钱东西被洗劫一空,将莫家老幼几近杀绝,莫家一少年在慌乱之中潜入柴草之中,逃过一劫,为感念柴草救命之恩,莫家少年改为柴姓。自此青化街道的老人们都记得柴家大院建筑古朴典雅,门窗上的木雕工艺特别精致,墙壁上的砖雕艺术精美绝伦,院内青砖铺地,完全是大户人家的气派。莫家转为柴家一脉相传,流芳百世…据传柴家在青化老街道有门面房好几处。解放前由于匪事不断,柴家家道中落,没有生意、没有长工、短工。解放后,土改时被评为下中农。

青化古镇原为周文王的后花园,在『箭括岭』以南,地处岐山、麟游县和扶风三县交界。古时候这里官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是山货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和七月二十五的古会期间,戏楼下人头攒动,热热闹闹近十天。为此青化的商品贸易十分繁荣,成为古周原的旱码头。古会从玉皇阁建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解放前夕,玉皇阁院内是国民党管辖的小学,曾有一老师公开身份是教师,实为地下党,扶眉战役时为解放军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扶眉战役后,青化解放了,玉皇阁被改为青化小学,到了1965年春季,玉皇阁由于年久失修,大殿屋檐瓦片不时掉落,且校舍紧张,为防止瓦片掉落伤及无辜,乡镇府研究决定拆除玉皇阁大殿,所有木头用于校舍的建筑。拆除神像时,据说从玉皇大帝神像腔内发现有文字记载及道教古书数本,据传散落于民间。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立四新,打倒牛鬼蛇神运动中,红卫兵砸毁了寺内外的所有石雕,用白石灰腻子覆盖了墙面的壁画,鼓楼内的大鼓送到了文艺宣传队里使用;巨大的古钟大炼钢铁时在革命熔炉里化为乌有。后来新建了另一所中学,玉皇阁原址的学校改为青化一中。几年后,一中师生搬到二中后更名为青化中学。玉皇阁原址地皮倒了好几手,自此青化玉皇阁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物。说完青化玉皇阁后,不能不说青化的玉皇阁古会,青化玉皇阁古会自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年一度的农历十月二十三古会又兴起了,由于人们的思想受风云变幻的禁锢,那时候不叫玉皇阁古会,因为玉皇阁已经不存在了,便称为物资交流大会。不管怎么叫,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交流会就是玉皇阁的古会延续下来的。那时候西北陕甘宁八方商贾提前一个礼拜带着草料赶着牲口云集于青化。据镇上的高寿老人讲,古会在繁荣鼎盛时期每天的人流量多达三万多人。远近很多商人的第一桶金都是在青化玉皇阁古会上拼搏到的。玉皇阁古会期间,新剧院演古装戏,场场爆满;老剧院白天是杂技歌舞;晚上放映电影,上树翻墙,上屋顶,电影火爆挤破门,竹竿打断好几节,人潮涌动喊号子;古会期间街道人满为患,人声鼎沸,寸步难行。东街是木头市,有盖房用的新旧圆木,各类家具,门窗梯子、风箱锅盖、凳子椅子、席子馍笼,土产杂货,应有尽有。南北大街上布匹服装,百货杂货摆满了大街两边,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特色美食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西街尽头是猪羊市,猪羊的叫声不绝于耳,买卖双方为争持价钱费尽口舌,滔滔不绝,讨价还价,口角白沫也顾不上擦。青化八队西南壕里是牲口交易区,马嘶牛哞驴打滚,大型牲口交易兴旺,外地客商穿梭其中,忙得不亦乐乎。农副产品、山货土特产,大街小巷摆满了摊点,各类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改革开放后三十年过去了,众多年轻人都外出创业去了,镇上跟会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过去逢会街道是人山人海,人们只能慢慢挪步前行。现如今故乡青化镇逢会早已没有了大型牲口,也就没有了外地客商,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猪羊市也没有了,木头市也没有了。宽敞平坦的街道上并不拥挤,稀疏的人群慢悠闲逛,由于平时也能买到各类商品,所以就没有抢购的迹象,唯有各类特色美食小吃诱惑着络绎不绝的食客。

▲ 新修于青化玉皇阁旧址以西百米处的玉皇阁

玉皇阁自1965年拆除至今五十多年善男信女虽祭祀绵绵,但无慰藉之处,时逢盛世太平,宗教信仰自由,重修玉皇阁已成为善男信女、各界人士的强烈愿望,善举仁义之士倡议组织,善男信女纷纷踊跃捐款捐物、义务劳动,能工巧匠们顺利完成了玉皇阁的重建。 二零一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五会时,在原址西一百米处重新修建的玉皇阁,开光典礼当天,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祈愿玉皇大帝及各位神灵庇佑子孙学业有成、事业兴旺!祈愿老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平安!祈愿国泰民安。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离开家乡都三十年了,一直忘不了家乡的各类美食及纯朴的民风民俗。从小就听老人们述说玉皇阁的辉煌盛况,玉皇阁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昨晚竟然梦见雄伟壮观的玉皇阁在原址恢复了原貌,也许我的心情和众多乡亲们的心情一样,盼望着玉皇阁原貌的重现。昔日辉煌的玉皇阁已慢慢从高寿老人们的记忆中褪去色彩,但玉皇阁的古会还在延续着。古会昔日的盛况早已淡去,在故乡古会到来之际,我的心依然会不由自主地飞回老家,与乡亲们一起追寻那往日的繁华……

2017年12月7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武双喜,1962年生,陕西岐山青化人,农民,现居西安。文学爱好者,曾在网络平台发表过《青化庙会》、《故乡的涝池》、《 香娟 》、《光影回放那些年的乡村露天电影》、《天佑》、姊妹篇《天赐》、《曾经走过的路子》、《从扶贫帮困所想到的》、《烧炕》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90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