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首阳山

AAA级旅游景区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张家滩村和古迹坪村交汇处,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瑰丽明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长眠于莲峰首阳山。

中文名:首阳山

首阳山

地理位置: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古迹坪村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09:00-17:00

景点级别:AAA级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198 公顷

著名景点:石门夜月、天井峡、天井画廊

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

海拔:2186--2509米之间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甘肃省定西市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可

非著名名山---辽阳首山

中国叫首山的地方不少,在辽宁省辽阳市就有一座,估计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在辽阳市南25公里,海拔300多米,看着很普通,辽宁辽阳的首山紧邻我的家乡鞍山,是鞍山去辽阳、本溪、丹东的必经之地。它就在公路的旁边,新建的本辽辽高速公路更是穿山而过,记不清多少次在它的身旁走过,但却从未登上这看似很普通的不高的山峰。去年偶然在百度旅游网上写对辽阳首山的点评时,发现百度旅游和几大百科网站都把辽阳的首山和兴城的首山弄混了,便提出了修改建议。结果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接受了我的修改,百度旅游却不知为何取消了辽阳首山的景点。也就是在这番互动中,知道了这座不起眼的首山竟是一座历史久远的非著名名山。

说它是名山,首先是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首山坐落在连接鞍山辽阳和沈阳的交通枢纽的首山镇北,它的海拔并不高,但紧扼沈营路和中长铁路是古都辽阳南面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悠久的战争史迹和传说。

(山上俯拍的镜头,下面就是连接南北的公路和铁路,远处的建筑群就是辽阳市区。)

最早的重要战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地盘,也就是指使荆轲刺秦王的太子丹的故土。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得知谋刺行动乃燕太子丹所为时,即命大兵50万伐燕,必欲得太子丹的人头。太子丹率燕军精锐奋力反抗,但,被秦军打得大败,只好退保辽东,燕王喜也将都城迁往东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秦猛将李信率军穷追不舍,在辽阳门户首山对峙。这时有人给燕王喜献计说:“秦兵所以攻打燕国,都是因为太子丹谋刺秦王,现在如果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将领,秦兵就不会灭亡燕国。”燕王喜昏庸无能,面对强大的秦兵,又急又怕,竟然轻信别人的计策,派人宣谕正在筹划抗秦的太子丹。

太子丹眼看山河破碎,父王危在旦夕,如能以自己一死换取燕国一线生气,也是值得的。于是他向都城襄拜三拜,然后拔剑自刎。燕国使者将太子丹人头送到秦军前,秦军班师回朝后。但是仅过了5年,秦始皇又在公元前222年再次攻燕。燕国被灭,燕王喜也成为秦军的俘虏。

燕太子丹为保卫家国,反抗暴秦,招炯侠士,才演绎出易水送别、行刺、衍水自刎等一幕幕悲怆的历史旧事。后人有感于他的报国情怀和悲壮之举,就把他隐匿和居住过的衍水改名为太子河,以纪念这位喜国忧民的燕太子丹。

发生在首山的第二次历史性大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据有。对曹魏政权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景初元年(237年),继任魏辽东太守背叛魏国,自立为,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今辽宁辽阳)。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师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击毙,胜利班师。

在隋唐时期首山更经过了两代皇帝的战斗洗礼。在公元404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乘机占据辽东,废除州郡县建置,改襄平为辽东城,霸居东北成了中原统治者的心腹之患。于是引发了隋唐两代数次远征高句丽的战火。隋炀帝曾三次出征,两次激战首山围困辽阳都未攻克。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拓展疆域平灭外夷,率师亲征登上首山,几经争战终收复辽东。

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曾在山南清风寺中驻跸,并留有诗句“驻跸俯丸都、停观妖氛灭”。因此,首山遂更其名为“驻跸山”。首山之所以叫首山,还有一个传说。唐王李世民率部征东,过了太子河,往前行进。由于多日行军,太累了,他想歇息一下。这时候又没有敌兵,心里觉得挺轻松,就和薛仁贵说:“咱们找个地方歇歇。”说话间面前有一座山,山上是平顶。他们走到山上,在平坦处画了一个棋盘,君臣二人就下起棋来了。唐王用右手拿着棋子,左手扶在棋盘旁边,一盘棋的功夫,就把石头按出来一个左手印,这个棋盘和手印现在还有呢。后来,老百姓称之为手山,时间久了人们改手山为首山。

进入晚清,首山还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大战,而参加这场大战的不是中国军队,而是两只外国军队。当时俄国新筑成的中东铁路支线自首山西北脚下通过,是旅顺通往沈阳、长春的必经之路,首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俄战争中,双方在此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俄军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各种堡垒奇形怪状,战壕和掩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集结重兵居高扼守,日军也选择了这个战略要地,务求一战击败沙俄,以夺取自己在中国东北的霸主地位。1904年8月27日,日军第二军第三师团的石原、关谷两个联队占领了俄军放弃的鞍山和南沙河阵地。自28日起,开始向首山的俄军阵地发起猛攻,首山战役正式开始。由于俄军拼力死守,日军损失严重。8月30日,日俄两军在争夺首山东南的小高地时,双方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日俄两军伤亡都很惨重,尸横遍野,阵地一度易手。接着,日军又从海城调来重炮,并通过夜袭,终于攻下东南小高地,占领了部分俄军阵地。但日军第二军第三十四联队的桔周太郎和铃木两个联队指挥官及1000多名士兵全部战死。后来,日军以伪装的方式,把军装用河泥染上灰色,手持豆捆子做掩护,趁俄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通过向阳寺东边的高地,绕到铁路西侧的白老窝等处,占领了安庄子。俄军被迫退入铁道以东的马伊屯阵地。日军趁势夺占俄军炮兵阵地。3l日,日军占领东南山。9月1日,又占领了北大山及首山附近的俄军炮台。9月4日,首山阵地全部被日军占领。日俄战争也以日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网络上的首山日俄战争照片)

以上这几场发生在首山的大战在历史上都很重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古战场。我的家离首山只有20分钟的车程,说不清多少次在它脚下经过,也不知道有这处古战场,可见辽阳市县对它的的宣传很是很不够的。 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我专程攀登上首山,领略了古战场的旧址。

(网上搜来的日伪时期的首山老照片)

(我拍摄的现在的首山)

(前往首山之路)

(首山主峰)

(据说日俄之战时,山上的茂密树木全被双方的炮火摧毁。现在的首山确实没有老树木。)

(这张照片是在首山山顶拍摄的,远处是连接大连沈阳的老公路,穿山而过的是新修的高速公路,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

首山脚下还有一座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清风寺,该寺三层大殿,山门、正殿、配殿、僧房、钟鼓楼、碑匾、塔院俱全。其中正殿仍保存明代歇山式建筑结构,山门及后殿为清代晚期建筑。整个建筑全部是青石、青砖、松木、白灰等材料。为辽阳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庙,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晋首邑——山西阳曲/列国志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阳曲县,是一个历史人文大县。阳曲一名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已成为山西、太原府治所在地,始称“晋阳首邑”。

思西遗址

思西遗址位于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于思西村之间,泥屯河东岸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仰韶晚期、龙山晚期)、夏代、战国文化遗存。地表采集物比较丰富,有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弧线三角纹钵残片、仰韶文化夹砂红陶素面罐口沿及泥质褐陶尖底瓶口沿残片、龙山文化晚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和泥质灰褐陶素面磨光双腹钵残片、夏代泥质灰褐陶素面葫芦瓶口和泥质灰陶鬲足、战国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残片。

南崖上遗址

南崖上遗址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大屯庄村南约1.5千米的南崖上。在遗址断面上发现2处文化层,1座灰坑。从采集的标本来看,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夏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也比较清楚,特别是两处夏代文化层的发现对探究太原盆地夏代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殿村遗址

西殿村遗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北台地上。采集有仰韶文化的夹砂绳纹灰陶片等遗物。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篮纹罐底和夹砂附加堆纹灰陶片等遗物。分布特点清楚,遗迹、遗物埋藏丰富,是一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

不二寺

亦称“不二禅院”,位于阳曲县城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现存三圣殿一座,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整个建筑举架平稳,雄浑淳朴,自然大方,为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殿内塑华严三圣等像9尊,其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端庄肃穆,妍丽典雅,祥和恬静,乃人物塑造艺术之精品。壁画以东西山墙为主,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每壁分上中下三层,画面清晰,构思奇特,技巧细腻,栩栩如生。

红峗山

又名黄花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五公里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壁立千仞,蜿蜒峻峭,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渗入,曾是明朝晋王朱木冈第五子朱济焕宁化府佛堂,也为明末清初阳曲名人傅山先生的云游隐居之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八日,远近民众来此敬香求子盛多。

据碑文记载,山上有“立猿”、“卧虎”、“马头”、“牛公”等奇景,素有“天造仙境”之美誉。山中还有马赶祖师洞、天佛洞、地佛洞、六仙洞等。山之主峰庙宇林立,早在唐朝年间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永司门、香山圣母殿、泰山行祠、文殊菩萨殿、法台山、观音堂等古建筑群。

青龙古镇

位于阳曲县南端,距太原市中心约15公里。古代是太原府通往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为“南北往来通衢也”。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是历史上集军事、文化、商贸、农耕为一体的北方闻名重镇。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

王家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三藏寺

又称大安寺,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龙泉村。据碑文记载,三藏寺始建于唐,相传唐玄奘取经归来曾游于此。明、清屡有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上院水陆殿内有佛、道悬塑350多尊,盘龙6条,塑造技法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华。院内有古松两株,枝叶繁茂,树龄据考证已有千年以上。万寿山脚下有一泉源,名曰龙泉,亦称长寿泉,泉水四季常流,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三郎洞

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六固村的乌琴沟。东西两侧山峰耸起,沟西侧是左泉山黄龙崖的三郎庙,庙北侧石崖孤峰陡立、直冲云天,上面摩刻有“三郎洞”三个大字,相传石崖前供奉的是杨三郎和杨家诸将,由于历史原因,庙中神像已了无踪迹。沟中溪流缓缓而出,向北行进,流泉、飞瀑、奇石、草坪、松林、古树、小溪、灌丛纷至沓来,溪流声、松涛声、百鸟和鸣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不绝于耳。

三畛村

位于阳曲县大盂镇,素有太原府北门第一文化村的美誉,自古以人才辈出而闻名,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朝庭亲赐半付鸾驾和下马石的文武官员多名,进士、文武举人、贡士、生员、秀才更是层出不群。

三畛村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历史上曾修建过多座官府、商居,村中最大的建筑群磐石堡为明初建立,堡内分十二大院,共建楼房十七座,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民居的建筑水平也高于其它地方,村内现遗存有真武庙古戏台、古地道、文房四宝、古堡墙、古南桥等多处人文景观

开化寺

位于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1141-1149)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为皇帝敕封的寺庙,建筑规格高,建制严谨。

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7.14米,宽25.88米,占地面积961.18平方米。中轴线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佛等塑像11尊,是开化寺珍贵的文物精品。寺内还保存了明清时期记事碑和功德碑10通。

大殿门“大雄宝殿”牌匾为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开化寺千佛殿,是建国以来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一幅幅动人故事,其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雕刻工艺精湛,堪称当今一绝。

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南约5千米的官山山腰,以“古、秀、险、奇、野”著称,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有名的避暑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筑依崖壁而建,自西向东绵延150余米,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观音堂、斋堂、七佛洞、龙王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41平方米。

鲜玉米粥

掰鲜玉米穗,以礤床擦为糊状,锅开后置箅上蒸熟,食用时根据各自根据各自口味,加白糖或精盐。蓬松香甜,富有营养。

团团

以玉米和少量黄豆,共磨成精面,以温水和起,放于热炕隔夜发酵,配碱适量,以发酵面无酸味、显甜味为准,以手捏成厚饺子皮形,包入小豆红糖馅,手捏成小圆团,上笼蒸熟,为过年农家必备之食品。食用时或蒸或烤,松软可口,香甜诱人。

折饼

俗名"黄儿"将硬黄米加少量黄豆、玉米磨成粗面,以温开水和软,置热炕发酵,加适量碱、少量糖,搅成糊状,舀入黄儿(中间微高,周围较低,边沿有凹 沟的圆形铸品),以温火烙制,只烙一面,待熟,将饼折成半圆形,故名折饼。色泽金黄,松软多孔,香甜适口。一次烙制很多,食用时蒸烤均可,为百姓冬季或过年之必备食品。

拌烂子

将土豆洗净擦成丝,以白面或莜面、高粱面拌起,锅开后摊于箅上,待熟稍凉,以葱、姜、蒜素油炒之,烹香适口,别具风味。不但城乡居民喜欢,各饮食摊点也很受顾客青睐。

阳曲名人

阳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从西汉建县迄今二千多年的岁月里,曾养育了郭淮、狄仁杰、呼延赞等一批治国安邦的文臣武将;郭澄之、刘璋、傅山等精于词章的墨翰文人;戴梦熊、裴国苍、阎士骧等为民作主治县有方的官吏辅臣及医疗、书画、教育等方面造诣颇深的名师巧匠,尤其是他们忠诚爱国、热爱家乡、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品格,堪称境内民众世代学习的楷模。

郭淮

三国时魏国阳曲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饱经战乱疾苦,立志长大从军,平息战乱。因此,少年时代就很喜爱军事,锻炼得体魄健壮,勇力过人。郭淮一生戎马疆场,文韬武略兼备,战功显赫,文治卓著,驻守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30多年,外拒蜀汉及羌军,内安边疆居民,保卫魏国西部边界寸土未失,并有扩展。郭淮将军曾三次阻止诸葛亮出兵祁山,他破陇西名羌,安抚羌、氐30多个部落,战功与政绩突出,官职晋升到车骑将军,被封为阳曲侯,仪仗与三司持节都督相同。

据史书记载,郭淮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名将。《晋阳豪杰》为摆脱小说可以虚构的影响,按照史实特别点明说:“读三国者,大多以诸葛亮北伐之劲敌为司马懿辈,然则非也,实乃郭淮将军也。”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阳曲人。少有才思,机敏过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康相。郭澄之载名史册,名传后世,并不只因他做过官,也因他酷爱文学,有小说传世。所著作品大都收集在《郭子》三卷中。这部小说已经散失,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辑有80余条。除去小说外,他的作品还有《郭澄之集》十卷,可惜也都散失不存了。

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高宗仪凤元年,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 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己任。他任宰相时,先后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位唐代中兴名臣。在他死后的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所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他有再造唐室之功。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赠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

郭子仪

郭子仪,祖籍阳曲县,生于陕西华县。唐上元三年,唐代宗按朝廷规定以其祖先得姓之地,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郡王是除皇室亲王以外的最高爵位。郭子仪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身处唐朝危难之时,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收复两京,稳定唐室统治,制止中原骚乱,安定西北边境,单骑入敌营而不惧,多次遭谗言而不忿。集忠诚、勇敢、谦虚、智慧、魄力、气量等诸多美德于一身。史书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有再造唐室之功。

郭子仪一生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代君主,四代为臣,忠心耿耿,功劳巨大,所以,四代皇帝对他均有加封。德宗给他赐号“尚文”,进位为太尉、中书令。郭子仪85岁寿终,德宗赐尊号为太师,陪葬肃宗陵寝。在阳曲县郭氏祠堂有始祖祠像彩塑,尊其为郭氏始祖。

呼延赞

呼延赞,阳曲县呼延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出身于庶族官僚家庭。其父呼延琮,曾任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年轻时当骁骑卒,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作战勇敢,先后提拔为东班长、骁雄军使。后来他在抗辽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呼延赞勇敢善战,为勉励自己,在身上刺上“赤心杀敌”等字,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儿子们也身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他们父子均以高超的武功为朝廷定国安邦建立了功绩。

傅山

傅山,阳曲县西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佗、朱衣道人、石道人、松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多才多艺的重要学者。傅氏家学渊源,祖先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学》卓然成家者。

傅山精于医学,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长于妇科,而且擅长内科、外科、儿科、眼科,对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很有研究。他的医学著作《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很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他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强调“作字先作人”,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写字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的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刘璋

清代阳曲县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举,雍正元年(1732)任命为直隶省深泽县令。刘璋一生为儒,虽早年中举获得功名,但仕途很不顺利,直至老年才任命为深泽县令。从中举到做县令的20多年时间,一直闲居在家,浪迹山水之间,全心身投入诗画小说创作之中。

刘璋涉足艺术领域,首先在小说方面成就最为卓著。他创作了使自己扬名后世的讽喻小说《钟馗斩鬼传》。此书四卷十回,以35种鬼魅,4000余种鬼态,喻指了人世间、生活中,上至皇帝、宰相、将军,下至风流浪子、骗子、无赖等不同类型的丑恶人物。通过对那些“鬼”及“鬼态”的描写、刻画、揭露、讽刺、鞭笞,表达了他“人至于不善,虽人而实鬼”的观点,以及他“使人知所畏而为善”的良好愿望,被人誉之为缩写了的封建社会的“百丑图”。《钟馗斩鬼传》行世之后,即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人给他冠以“第九才子书”的美称,使之跻身于“戏曲小说名著”之列。

阎广居(附士骧、士龙)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清代阳曲县河口村(现为古交市河口镇)人。乾隆庚寅举人。历任湖南省常宁、慈利、来阳、芷江、麻阳知县,所至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振兴文教为常。在职四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终年57岁,乾州百姓痛哭罢市以示哀悼,并请求朝廷将阎广居列入名宦祠。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均刊行于世。

阎士骧,广居子,字六山,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任山西省太平县训导,著有《阎六山诗文存》、《槐堂杂咏》,纂修《欧阳县志》,刻有《文中子中说》及《格言录》。

阎士龙,广居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阳曲县学宫颓废已久,他慨然以募修为己任,邀集有关人士共为经营,并亲自督工10余年,修复告竣,他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逝。

裴国苍

裴国苍(生卒年代不详),清代阳曲县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曾任汾阳县教谕,吉州学正,光绪五年(1879)纂《吉州志》(又称《吉县志》)八卷。该志体例完备,纲举目张,突出记载了捻军活动事实,并收录了《光绪三年救荒碑记》、《埋林骨记》等重要史料,对研究清代晚期山西省南部政治、经济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被誉为一代名志,今藏山西省图书馆。

焦作首届山阳故城文化节开启

#河南旅游##文化# 焦作市首届山阳故城文化节今天开启:

见证魅力山阳,传播厚重文化。史鉴:大汉孝献皇帝刘协来到焦作,在山阳城修建汉寿亭侯庙,建立山阳公国,减免赋税,悬壶济世,很多故事和传输被历代山阳百姓传颂。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山阳故城的故事。

本次文化节同时推出多种游乐活动,各种民俗表演,摄影展,美食,赶大集等活动,让你尽览山阳故城的变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75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