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薛城红军石刻标语

薛城红军石刻标语(理县)

保护范围:以石刻标语本体为中心外延2米。

薛城红军石刻标语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建党百年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⑫红军石刻标语之王

来源:四川观察

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红军石刻标语之王 ”。

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后,红四方面军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组织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川陕省委。同时川陕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到1935年1月,根据地共建了24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的经济、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川陕根据地纵横200余公里,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控制了8座县城,人口500多万。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中国苏维埃南北两部间发展的桥梁,“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党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巴山众多的悬崖、石壁、牌坊、墙壁等,书写和刻画标语口号。标语口号中最著名是位于通江县沙溪镇景塬村红云崖上至今还保存的石刻“赤化全川”,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划深0.35米,宽0.9米,大的笔划里能躺一个成人;字距7.1米,离地高15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字迹工整,笔力遒劲,10多里之外仍清晰可见。这样规模宏大的标语,堪称红军“标语之王”,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精品景点之一。

编辑:邓洲

校对: 何述倩

审核:徐帆

把时间交给阅读

《四川日报》大篇幅报道: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见证一段峥嵘岁月

2021年4月6日,《四川日报》以《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见证一段峥嵘岁月》为题报道了巴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报道截图

报道全文如下

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为了组织群众和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书写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

3月初,记者来到巴中市通江县,沿着红军广场往前走,诺水河岸车水马龙,陡峭的壁山石壁上,“争取苏维埃中国”的石刻标语醒目可见。这是红军入川解放通江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标语。如今走进通江境内,这样的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城乡、举目皆是,通江因此被称作“红色露天博物馆”。据通江县文物局原局长龚道勇介绍,通江现存红军石刻标语共168处418幅(收藏入馆保护215幅)。

毛浴城墙红军石刻标语全景

国保档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发展革命力量,扩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红四方面军因地制宜,在根据地的石头上錾刻标语,传达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分布于巴中市所辖的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境内。2006年5月,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錾刻标语

长石板红军石刻标语

“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

在通江县两河口的中央纪念广场上,一座红军入川纪念雕塑再现了红军入川时的画面。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越秦岭,翻巴山,进入川北重镇两河口。两河口被称作“红军入川第一镇”。在这里,红军开始实施“红军停止转移,在川北创造根据地”的政策,成立了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随后,在川陕边地方党组织和工农群众的配合下,仅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

记者走进通江县诺江镇文庙街8号,这里是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馆舍是一座明清建筑,穿斗抬梁式结构,格子门窗,青瓦屋面。龚道勇介绍,这里原为通江学宫,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随总部进驻于此,直到1935年春。

在创建川陕苏区的过程中,总政治部以“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工作就达到那里”作为目标,负责政治宣传的组织领导,制订宣传大纲,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开办学校,培训苏区干部,办报纸、制定标语等。

龚道勇说,当时,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四面封锁之中,川陕苏区严重缺乏纸张,无法大量编印资料和发行报刊。刘瑞龙刚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他在周边调查时,见大巴山地区高林密石,墓碑庙宇成群,想到了因地制宜的办法。

他将部队里20多名“秀才”“石匠”召集起来,让他们带头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你们中间有的会写字,有的会打石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党的革命纲领,红军的宗旨和纪律等錾刻到石头上,‘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插进’敌人的心窝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随即提出要求,“标语和口号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记者走在通江县各地,石刻标语随处可见。在高山石壁、道路两旁、祠堂庙宇、居民宅院,錾字队几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刻字的地方,将标语留在山崖、石壁、墓碑、石柱、门廊、墙壁等地,甚至柱礅、房基石、磨盘、水缸之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为了贴近群众,錾字队采用大巴山地区的方言俚语。这些标语简单易懂、富于感染力,把党的政策方针口语化、本土化,有效地动员了当地百姓投身土地革命。

“赤化全川”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

对敌人有很强的震慑力

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巩固根据地,夺取革命胜利,毫无疑问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可以看到,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苏维埃政权是穷人自己的政权”“武装保卫赤区”“穷人自动参加红军”“打倒卖国的国民党”“共产党万岁”等内容。

记者来到距通江县城60公里的通江县沙溪镇,最著名的“赤化全川”标语就刻在这里。距离数十里远眺,在绿树和红花的簇拥之中,4个楷体大字雄踞在红云崖峭壁之巅。

红云崖又名铁炉沟。1934年3月,錾字队想在这里的崖壁上錾刻“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标语。龚道勇指着崖壁说,当时錾字队站在吊着的箩筐里,腰上系着粗绳,正刻着“国民”两字时,刘瑞龙碰巧路过,认为“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字数太多,读起来也不上口,气势不足,缺乏冲击力。他转念想到“赤化全川”,这四个字简洁醒目,便于记忆,对敌人也有很强的震慑力。

为了让这条标语更加亮眼,刘瑞龙还特地赶到巴中恩阳,请当地一位颇有书法功底的小学教师挥墨,写下这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历时4个月,“赤化全川”錾刻而成,每个字都用石灰涂成白色,远远望去清晰可见。

据记载,在红军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当地地主阎升平、阎际风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赏,命令甲长阎成文带人将“赤化全川”标语铲除。当地群众得知消息,连夜搭架爬上山崖,用稻草灰调米汤,将标语填平隐藏,并谎称已把标语铲除,使这幅红军石刻标语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把笔画中的稻草灰清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再次显现。

这些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很快让当地群众深切感受到,拥护和支持红军,才能保住已得利益。一时间,“保田保家,参军参战,努力支援前线”,在川陕苏区成为群众性的口号,当地涌现出参加红军的热潮。据统计,1933年到1935年期间,巴中有12万人加入红四方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分土地”

佛尔岩红军石刻标语

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

根据党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符合川陕苏区实际的《土地纲领》,并将之刻于石碑之上,号召广大农民立刻行动起来,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记者来到距通江县城30余里的至诚镇九子坡村佛耳岩,只见“平分土地”四个遒劲的大字錾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整个字幅面积396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

龚道勇说,1934年3月,红军在反“六路围攻”期间,为收紧阵地退出通江城,驻守在至诚镇九子坡。徐向前在九子坡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巩固发展根据地,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

红军28团錾字队,选定佛耳岩錾刻下“平分土地”的大型标语,历时3个月完成。

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在通江石刻标语中也有充分反映。走到板凳乡四季坪,在一处大石头上,可以看到“加紧春耕运动!”的石刻标语。此外,各地还遍布着“全苏区男女老少把连起来加紧春耕,充实赤区粮食”“点遍洋芋、苦荞、菜蔬,赤区土地寸寸要点遍”等标语,浅显易懂,充满乡土味和时令性。

因为当地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政府还调剂劳力,组织代耕队实行代耕,以保证“不让寸土放荒”。红军还以此劝诫白军投诚,在通江县新场镇可以看到一幅标语:“白色官兵们:红军中官兵都分得有田地,有人代耕,生活待遇一律平等,一切自有,自己为自己干,欢迎你们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川陕苏区粮食连年增产。据通江县永安乡农民回忆,“土地革命前,每亩收粮食约100斤左右。而分土地后的1933年和1934年,每亩就收到200斤至300斤粮食,增产1至2倍。”

妇女解放

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红军也尤其注重发展文化教育,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并在广大农村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开设夜校、半日制学校、文化补习学校以及识字班、识字岗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中,各地可见“各县区乡成立列宁学校,让苦青年读书”“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水平”“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无产阶级教育”等内容,记录了当时对普及农村教育的号召。

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中,还可以看到“男女平等”“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反对将妇女视为烧茶煮饭、浆洗补连的错误观点”等标语。

“在大巴山地区,妇女受旧社会的压迫很深。”龚道勇说,通江有一条“不准打骂干女子”的标语,“干女子”在川陕苏区指童养媳。由于贫穷和劳动力短缺,当地收养童养媳相当普遍,打骂童养媳也司空见惯。红军以这样的标语作为警戒,一步步革除社会陋习。

此外,红军还制定了《妇女斗争纲领》《三八纪念宣传大纲》等宣传妇女解放的文件,在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设立了妇女工作机构。据统计,通江县各级政府机关中有600多名妇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四分之一。龚道勇说,很多加入革命工作的妇女,都是过去遭受欺凌的“干女子”。

1933年3月,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下辖四个连。从此,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

许世友在《我在红军十年》中写道:“(她们)不管是战勤工作、警卫后方、通讯联络,样样能干。为了保障前方供应,她们常常背着上百斤重的物资,昼夜不停地跋山涉水,送上阵地。返回时,又抬着、背着伤病员到后方医院。她们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 END -

◆巴中有一个墓碑,党徽倒悬

◆专科可报!巴中这4个单位招聘公益性岗位

◆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聚焦巴中,只为一件事……

来源 | 四川日报

连城:红军标语留存红色印记

宣和乡培田古村落继述堂,遗存红军标语。

见证历史,回溯激情

连城红色革命历史深厚,行走在这片红土地上,至今可见为数众多被书写在城乡村落建筑等角落的红军标语,透过这些标语,红色历史的印记仍清晰可见。

连城是红都瑞金、省苏长汀的中央苏区东线重要门户,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史料记载,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挥师从赣江越过汀江,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进驻连城。从此,点燃了连城革命的熊熊烈火,爆发了震动闽西的“连南十三乡暴动”“池溪暴动”“莒溪暴动”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村村打土豪、户户分田地的局面,建立了新泉县和连城县苏维埃政府,全县乡、村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目前,连城有红色革命旧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定革命基点村29个、县定革命基点村144个,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县份之一。据了解,红军时期,连城县新泉、庙前、北团、林坊、赖源、四堡等乡镇留下了大量红军标语。这些标语大多出自红军队伍的普通宣传员之手,字体书写水平不高,甚至还有一些错别字,但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当时当地的革命任务,唤醒民众号召民众参加革命,期盼革命早日成功。

“纪念"八一"拥护苏维埃”——姑田镇中堡村一座百年老屋墙体上存留的红军标语。

红军标语见证中国革命历史。“这些红军标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感召力强,当时作为一种宣传武器,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连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小狮介绍,红军标语是当时宣传教育民众、发动民众最为普遍采用的形式手段,每条标语背后是历史与故事的真实再现,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在当年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红军以标语发动群众,在连城书写下大量的革命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激励着连城人民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据连城县委宣传部统计,全县15个乡镇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400多条(组),为龙岩全市红军标语存留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县份之一。

“这些红军标语历经风雨洗礼,时至今日,人们在阅读时,仍能从中回溯过往的历史风云与激情岁月。”沈小狮说。

姑田镇下余村寨头路29号,红军标语留存于木屋。

濒临消失,现状堪忧

“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共产党是救穷人的党”“革命高潮来了”……在连城县庙前镇庙前村,有座传承百年的孔清祠,这座传统的客家祠堂室内的墙壁上,历经80多年风雨和人为破坏,仍留存有百余条红军标语。

“连城是闽西红军标语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而孔清祠保留了全县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红军标语群之一。”沈小狮告诉记者,这些留存的红军标语为后人研究红军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连城大多数的红军标语都未能像孔清祠保留得那么好。由于红军标语日常维护和管理方面还相对滞后,不少红军标语岌岌可危,一些存有红军标语的地方濒临消失。朋口镇文坊村多座荒废民宅内存有红军标语,但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老屋破败不堪,面临倒塌的危险;一些乡间尚存的红军标语,由于楼房是土木结构,木质楼板多处断裂,墙面也多处受损……

“限于现实条件和保护力度,每年都有部分红军标语消失。”连城县文物局局长伍玲芳说,红军标语大都直接书写在土木结构的祖祠或古厝的内外墙壁等处,普遍存在于偏远农村,大多属无保护状态,加之年代久远,多数标语又都存在土坯房中,日晒雨淋,部分红军标语已模糊不清甚至表面成块脱落,“生存”现状堪忧,亟待保护。

“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史料,是革命先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伍玲芳坦言,从土地革命战争以来,连城还存在着大量的红军标语,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建设、自然损毁及保护不够等原因,红色标语已损毁不少。“红军标语不同于其他的历史文物,目前尚无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大多数只能尽力维持现状,延缓其衰败、消失的速度。”

宣和乡培田古村落进士第,遗存红军标语。

保护传承,教育后人

走进红四军前委机关、政治部旧址(望云草室),斑驳的墙面上,一条“打倒潮州广州去”的红军标语格外引人注意,讲解员带领一批批游客在此驻足,讲解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这条标语是1929年红四军留下,由于当时红军宣传士兵的文化水平有限,把“到”字错写成了“倒”字。

“通过瞻仰这些红军标语,回眸先辈们那段浴血奋战、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我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来此的游客不禁感叹。

“整个新泉整训革命旧址群至今还存留10余条红军标语,这些年我们对现存濒临损毁的标语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连城县新泉整训纪念馆馆长邹重庆介绍说,依托近年来的红色旅游热,这里每年接待游客量达上万人次,组织党员干部到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发挥这些标语的革命传统教育作用。

近年来,连城加强对红军标语等红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对这些珍贵革命文物进行收集整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从2017年开始,我们对全县红军标语进行深入调查。”沈小狮说,在普查、征集、拍摄、汇总全县红军标语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挖掘、研究、整合。连城县委宣传部还组织编纂了《闽西连城红色标语史集》内刊,书中收录了全县15个乡镇、49个村以及2个社区绝大部分保存尚好的实体标语图片和一组红军漫画。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让这些红军标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沈小狮介绍,红军标语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经济,皆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黄水林 吴钟毓 文/图)

作者:赖志昌 黄水林 吴钟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66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