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赵匡胤

媒体人,本地资讯创作者,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请点击头像加关注。转发分享更多好文

上党盆地是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围起来的低洼区域,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眼中,那就是个有鱼有肉的脚盆。“有鱼有肉”是夸奖上党地区物产丰富、生活富足。在这个盆地南缘,盆底和盆沿的拐角点,有一座富裕了千年的古村,它就是首批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

八义村周围地势平坦,稍远处的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有一条自古就有的官道向北直通长治城,往南连接高平晋城,八义村恰位于古代潞泽商道的正中间,是南北交通线上的一个咽喉地段,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八义村成为长治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要地。作为三县交界处最大的一个村庄,八义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也造就了它千年的繁华与兴盛。

赵匡胤

长治市长治县八义村口的古窑址。

顺着207国道一路驱车南行,胡哥一行很快到达八义村。著名作家冯骥才和葛水平也曾来过这里考察。胡哥有幸在曾编纂过八义村志的张反守老人陪同下走访古村。

八义村自古繁华,村名几经变化,曾有八谏村、八义镇、八义村几种叫法,主要得名原因是这里曾发生过“八义士谏赵”的悲壮故事,随后的文章中胡哥将专门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先说八义镇。这里的“镇”不是行政概念的乡镇,而是经济概念,指的是“集镇”之镇。凡是能被称为镇的,都是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八义镇之名最早见于《金史》,当时所列潞州所属8县4镇,八义镇就是当时上党县唯一的一个镇。明代《潞州志》记载潞州城南各大村庄,只有八义镇,其他知名的荫城、韩店、苏店则均称作“集”。可见八义镇当时商业经济的发达。而在金代之前的北宋时期,八义村被称为“瓷都”,可旁证该村的商业经济之发达。

八义村的主街道,依然是那条穿村而过的古官道。村委会就在道路南端东侧,站在村委会大门口左右望去,官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一路延伸到远处。房屋大都是二层楼,不少青砖灰瓦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商铺建筑夹杂其间,旧貌俨然。

八义村的古官道左侧依稀能看到清末的店

比如说,商铺一楼都有出厦,梁头伸出,上有屋檐,好比搭出的遮阳遮雨棚子。后来道路改造,全部拆除,现在只剩下外露的梁枋截面。还有那石柱、石根基,也是随处可见,可以想见当时的商铺格局。

现在的道路从最北边的正觉寺到最南边的三官阁,长不足千米,宽有五米多,可容两辆轿车轻松相错。在古代,这条官道可没有这么宽阔。两旁的商铺出厦各要占去一米多,中间可供行人车马通行的只有两米多点。张反守老人风趣地说,过去这街面上,相对的两家店铺伙计隔着官道聊天都不用出大声,隔得太近了。

过年时节的古官道。

可就是这样一条窄窄的街道,却是历史上连通潞泽之间唯一的一条官道,也是两地的主要商道。宋金时八义瓷器从这里源源不断北上南下,明清时铁器煤炭通过这里销往南北,更有南方的茶叶在这里留下各种芬芳。

最难忘、也最给这条官道、这个村庄留下千年不灭的印迹的,当属战争年代穿村而过的铮铮铁蹄。战马铁蹄留下的最早印迹当属公元前262年到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过境南下,留下了“八义士谏赵”的悲壮故事,书写了一去难回的战争惨剧;后有宋朝太祖赵匡胤率军灭北汉,大军一路北上,铁骑过处,留下萧萧马鸣;再有金朝大将粘没罕率兵攻打隆德府(潞州),破城后一路南下,铁骑踏过八谏村潞泽古道,毁掉部分瓷窑后,一路南下直取高平;还有明朝大将徐达率领10万大军北上太行,带着新王朝的锐势,途径八义,与元军潞州守将激战韩店……

朝代更迭,战事频仍。军事交通要道的便利,虽然带给八义村难忘的伤痛,但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毕竟大军过境要吃要住,平时的官员巡视、信差传递、商旅往来等也要停留,再加上这里是周边三县最大的村庄,庙会集市兴旺非常,由此带动了八义村的驿站、车马店、药铺、酒坊、盐店、当铺、杂货铺等的兴起。

张反守老人在讲解风水石。

据张反守老人讲述,写村志时,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民国时期,这条官道两旁都是店铺,有60多家。古官道上整日车水马龙,若是赶上庙会,更是汇集了远近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繁华景象,兴盛一时。

我们走过每一间店铺,看那些明显残留的商铺痕迹,可以想到,每天早上,两边店铺“啪嗒啪嗒啪嗒”下门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响过后,铺面敞亮起来,一天的生意就此开始;晚上,上门板的声音则零零散散不连缀,不少杂货铺、酒店、车马店迟迟不想关门打烊。

一条古道留下了千年的繁华印记,让步入其中的后人生出无限遐思。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长治古村一堵影壁上刻着什么字?能让人日行一善邻里和睦?

长治市壶关县有个天下都土地庙,竟然和大文豪韩愈有关

山西省长治市有一通神秘的中医药方碑,仁者仁心谱写大医精神

文化温州|一通石碑与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赵子游的故事 赵匡胤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用一个独立展柜展示着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这通石碑的两面都刻有内容:正面是线刻观音像,左下角元符二年(1099年)永嘉知县郭茂倩的题跋,表明它原应立于华盖山蒙泉旁;背面所刻内容则是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赵子游的墓志铭。

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温州宝藏》将为您揭晓。

前世传说

石碑原应立于华盖山蒙泉旁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2015年7月,瓯海潘桥学士前村鲤鱼山麓的建筑工地出土了这通长方形石碑,碑高87厘米、宽56厘米、厚8厘米。该碑的墓葬在施工过程中遭到损毁,但石碑被保存了下来,碑面残留有铲车铲划的痕迹,但正面所刻观音像和背面所刻墓志铭都未受到损坏。由于石碑是青石质,局部泛红褐色,且质地坚硬细腻,所以判断其石材可能来自永嘉瓯北一带。

赵子游墓志铭碑正面

石碑正面碑额阴刻篆书“观音像”三字,字口深峻,字体规整。正面正中用细线阴刻一观音立像,其头顶有圆形佛光,头戴嵌宝珠花冠,面相圆润,着内襦,穿袈裟,戴璎珞、项圈,正面俯视,左手搭于右手之上,似持有细长柳枝。观音像左侧有楷书阴刻题跋:“元符二年九月十五日立石于蒙泉,通直郎、知温州永嘉县事、赐绯鱼袋郭茂倩。”伍显军表示,从这处题跋可知,该碑刻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原应立于当时的华盖山蒙泉旁。

赵子游墓志铭碑背面

石碑背面阴刻楷书墓志铭,17列,满列25字,共355字:“宋故右奉直大夫、直敷文阁、知南外宗正事、天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紫金鱼袋赵子游,艺祖皇帝五世孙。曾祖考从信……崇宁五年三月举进士第,授三班奉职。后十年,奉御笔以尝为南省牓首,易置文阶。筮仕五十五年,自筦库至郡守、监司、连帅、宗官,凡十九任,不以毫发罣吏议。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以疾终于官所,享年七十有九。……以隆兴元年正月十八日葬于温州永嘉县建牙乡净名院后山之阳,从先垄也。……”伍显军表示,从此可知,赵子游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享年79岁,且该墓志铭刻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距离正面观音像的镌刻时间已有64年。

赵子游墓志铭

伍显军表示,原本立于蒙泉的“观音海神像碑”在时隔64年之后被刻上了赵子游的墓志铭,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赵子游系宋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

据《宋史宗室》所述世系,赵子游父为赵令懬,祖为赵世逢,曾祖为赵从信,高祖为赵惟忠,惟忠父即为赵匡胤次子赵德昭。结合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可以排定赵子游之前的家族世系为赵匡胤→赵德昭→赵惟忠→赵从信→赵世逢→赵令懬→赵子游。伍显军表示,从此可知,赵子游系宋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

伍显军表示,这通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起到了补充史料的作用。温州大学陈瑞赞老师根据此碑,结合《宋会要辑稿》、《庄简集》、《两浙金石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淳熙《新安志》、弘治《徽州府志》等文献资料,理清了赵子游的大致仕途履历,由大观二年至绍兴三十一年,依次是:三班奉职,改文阶,川陕提举茶马司干当公事,宁陵知县,右朝请大夫、权发遣抚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徽州知州,右奉直大夫、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直秘阁,直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右奉直大夫、直敷文阁、知南外宗正事。

在赵子游墓葬旁发现了赵希愚夫妇合葬墓。 从赵希愚的墓志铭可知,其前面的家族世系为赵子游→赵伯乘→赵师召→赵希愚。

另外,伍显军表示,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的发现,还让大家了解到编撰《乐府诗集》的郭茂倩曾任永嘉知县这段历史。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其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伍显军介绍,明清时期《温州府志》《永嘉县志》等文献资料都未记载郭茂倩曾任永嘉知县这段经历,但结合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可知,此事应属文献漏载,而这可能与郭茂倩的任职时间很短有关。

今生故事

三大名泉如今已“名存实亡”

华盖山

那么,华盖山蒙泉如今还在吗?伍显军介绍,温州古城有三大名泉,分别是西山玉眉泉、华盖山蒙泉、江心屿琉璃泉。《永嘉县志》载:“《谈荟》:温州酒有蒙泉、丰和春。”(原注:“《瓯江逸志》:唐人酒多以春得名。永嘉丰和春亦著名,酒史盖效于唐也。”《温州轻工业志》载:“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市区清心堂的丰和春(酒)选用华盖山麓蒙泉的水,制成碧露酿液”。可见,自唐代开始,蒙泉已经成为酿酒的著名泉水,甚至出现“蒙泉”名酒。

据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回忆,2007年,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曾对西山上的玉眉泉、华盖山脚的蒙泉、江心屿上的琉璃泉这三大名泉进行过实地探访,但玉眉泉最终没有找到,蒙泉已遭受污染,琉璃泉虽没有遭受破坏,却因其位置特殊,不对外开放,所以未将其列入申报文保单位名单之内,三大名泉可谓已经“名存实亡”。

伍显军表示,华盖山有容成洞,相传为黄帝时仙人容成子修道飞升处,被道书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郭茂倩将佛教的白衣观音像碑立在蒙泉,可能与蒙泉的道教背景有关,也与宋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有关。有专家认为,这还与温州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有关。我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井泉通海的传说,将观音海神像碑立于蒙泉旁,可能与祈求泉水常涌、航路平安、海商繁荣有关。

谯楼成为传播温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谯楼

谯楼,又称鼓楼,位于市区广场路,据史料记载,谯楼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年,宋高宗驻跸温州时,改为朝门。伍显军表示,谯楼印证了温州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折射着瓯越文脉遗风,在城市生活和建筑学艺术上均有很高的价值。

谯楼

谯楼坐北朝南,为三间带回廊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总面阔约20米,通进深约10米。现存谯楼由城门、门洞、拱券、城台等组成。城门全组砖石结构,门洞用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城上四周平台宽敞,正中两层楼房,层甍反宇,飞檐拂云。楼高10.1米,面积356平方米,“东瓯名镇”匾额高悬楼南。1993年至1994年间落架大修,现保存完好。

谯楼内现布置陈列,对外免费开放。馆内一楼展示温州府城的历史和城区分布介绍,二楼主要展示“山水名城”和“商贸之都”的陈列。谯楼是现温州内城仅存的地面建筑遗址,在温州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1年6月谯楼被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谯楼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像谯楼这样文物保护单位,他们坚持不改变文物原来的面貌,维持其良好的状态。

伍显军介绍,谯楼曾开办过“东瓯名绣精品陈列馆”,还曾举办过温州风筝展、温籍美术家个人画展、工艺美术展等。谯楼成为传播温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者: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视频 编辑:内容官 陈骥 运营官 方圣鲁 校对 刘旦 审核官 何张朋 )

苗训:辅佐赵匡胤建立大宋的首功之臣,才比诸葛,被赵氏后人雪藏 赵匡胤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宋论》中,曾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发家史,进行过一个非常精彩的评价。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赵匡胤运气爆棚的羡慕与惊讶。

确实,看赵胤的崛起之路,除了初出茅庐的头几年吃了一些苦头之外,后面的道路似乎过于顺畅,就好像老天都在帮他一样。

不过, 似乎在所有的史料当中都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辅佐赵匡胤建立大宋朝的首功之臣——苗训。

苗训,字光义,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宋村人。他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且才智过人,少年时远赴华山学道,深得著名道士陈抟的真传。经过几年潜心苦学,苗训出师时已经成了一位满腹经纶,胸怀韬略,精通星象占卜,医道玄学的济世贤才。

然而,学有小成的苗训对此并不满足。离开华山之后,他游走各地寻访名师,使学识更为精深,眼界更为开阔,胸怀更加博大。

苗训在游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饱受战火洗礼的惨状。于是,他在学成之后返回了家乡,搭起了一座简易的茅棚,帮助乡民们问诊救人、占卜算卦。由于其医道精湛,占卜神准,且无论远近穷富都一视同仁,一时间声名远播,门庭若市。

在一般人看来,苗训的伎俩顶多也就算得上是个身怀绝技的江湖术士。但是,也正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江湖术士,成就了赵匡胤的丰功伟业。

赵匡胤第二次走出家门的时候,一路向北而行,漫无目的踏上了谋生之路。当他经过苗训的家乡时,已经成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落魄路人。在那个战火频升的年代,像赵匡胤这样落魄的人遍地都是,他的出现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苗训看到赵匡胤时却是突然眼前一亮,当即就认定这个落魄的年轻人以后必然能够成就一代伟业。 延伸阅读:南宋丞相赵汝愚在这里出生,明清时期这里曾红红火火

苗训将赵匡胤请入家中盛情款待。在二人的交谈中, 苗训为赵匡胤仔细分析了天下大势,为他定下了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赵匡胤前往后汉投靠时任枢密使的郭威,在军中建立功业的起步策略,就出自苗训之手。赵匡胤对苗训经天纬地之才华钦佩万分,称其为 “诸葛孔明再世”。对其资助路费盘缠的义举更是感激涕零,分手时相约,待时机成熟时必请先生出山共谋大业。

赵匡胤被郭威提拔为近军头目时,便把苗训请到了身边。自此之后,苗训辅助赵匡胤一直走到了建立大宋的那一天。

苗训在此期间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 赵匡胤押宝柴荣,提拔赵普、楚昭辅、潘美、高怀德、石守信、郑子明等人为心腹部将组建自己的势力团队;以及柴荣亲政南唐期间,赵匡胤在涂山、清流关、六合等地取得三场逆天战绩。这其中的政治主张、团队组建、战役谋略等方面,都出自于苗训之手。

柴宗训继位之后,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剧幕,也是苗训精心策划、周密运作的结果。

从苗训的事迹来看,他就是那个让赵匡胤一路顺畅,犹如得到老天帮助的人。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苗训的慧眼识人、运筹帷幄,也就没有赵匡胤的丰功伟业。那么,为什么这位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却在诸多史料之中鲜有提及呢?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苗训的先见之明;二是赵氏后人的背信弃义。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大宋之后,苗训借鉴了前朝功臣们“兔死狗烹”的下场,最后为赵匡胤谋划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剧幕,保住了众位功臣的性命。此后不久,他也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官卸任返回了家乡,最终以一个江湖术士的身份得以善终。赵匡胤为了表彰苗训的功绩,将他的家乡赐名为“宋村”。

苗训死后葬在老家的西岭之上,而赵光义接任宋朝之后,也不知什么原因,派了宫中的风水术士前去考察苗训的墓葬。风水术士回报称,苗训的墓对赵氏江山不利,此为不祥之兆。太宗听闻此言,不仅派人挖断了苗训墓葬的脉气,还对苗氏后人采取了一种压制的事态。(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所以,在整个宋元时期,苗家后人都没有出现过身份显贵的人物。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苗家后人才逐渐熬出了头,族中出现了几位身份显贵的王妃和将军夫人。

参考书籍:《宋史》、《资治通鉴》、《潞安府志》

这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60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