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石臼

石臼位于日照市区东部,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其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南面是三峰并立、势如笔架的奎山,北面是以雨后悬流如丝而得名的丝山,两山隔海相望,势如旗鼓之状。

石臼始建,按口碑记传始于北宋之前,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石臼时隶属日照镇。元佑三年,随日照镇一并划归胶西县(今胶州)辖于密州。南宋时期的金朝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日照镇为日照县。石臼,又是隶属日照县的三个半镇之一。光绪《日照县志古迹》记载:“明统志谓日照新辖四镇,有石臼、涛雒、沙沟及梁乡之半。”

考石臼之称,有传是以原来村后大片裸露花岗岩上遍布“碓臼”状穴而得名;也说,宋时李宝破金兵屯兵处,用石臼杵米而得名;又以海岸向东南突出,形成岬角或曰半岛,故又称石臼岛;自明初建置“备御千户所”始称石臼所,故也称石臼所口,简称“所口”,或只称一个字“所”。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防倭寇建立了安东卫,下设前、后、左、右、中五所,石臼为后所,是安东卫北部一个重要屯兵分汛之地。曾设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若干军职-,拥有马、步兵千余人,并设有石城。光绪《日照县志营建》记载:“石臼所城,周三里有奇,高丈四尺,南北西三门......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避寇复修。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城外南北沿海岸边,设有十五个了望、报警的墩台,各有马步兵驻守。据地名普查时考证,石臼所城实为四门,并各有匾额:北曰“奠盘”,南曰“安澜”,东曰“望瀛”,西曰“瞻奎”。

石臼

石臼,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金人围海州。浙西总管李宝率舟师由海道进军,泊船屯兵石臼。金兵泊船屯兵陈家岛,两军相距仅隔一山(今我市丝山),当时北风狂卷,对宋军作战不利。李宝向石臼“龙神庙”祈祷,龙神显灵,风向顿转,虽得以率军猛攻,火烧金船数百艘,俘虏、击毙金骑兵上将益都府总管完颜正嘉弩等五个高级将领,使金人建立的唯一水军全军覆没。南宋朝廷闻捷,诏李宝进朝,奖谕“忠勇李宝”四字旗一面,加封为靖海军节度使,沿海制置使。

因李宝祈祷时“龙王神灵应”,朝廷封石臼龙王神为“佑顺侯”,并赐匾额“威济庙”。龙神庙殿内二龙绕梁,神气逼真,院内刻有耐人寻味的“长、朝”二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龙神”面对大海日久天长。石臼,不仅是古今军事要冲,也是名胜古迹较多的地方。其西南隅海岸边,是世传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位仙人过海的地方,海岸岩石上留有先人坐卧的痕迹,因名“八仙石”。东南岬角处,有盛名远播的巨大天然“自动石”,当地群众叫“鬼动石”。该石随潮自动,二石不停撞击,以小石投入两石之间,顷刻击碎。清光绪八年(1882年),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日照涛雒人丁守存题书“天机鼓荡”四个大字,敕石以志;又龙神庙前,“石壁千寻,陡入海下,传为龙窟,澜翻渊葶,殊骇人目”。龙神庙东南15米处,有明朝真定府同知、日照人申安书写的“海上碑”两幢:一曰“天风海涛”,一曰“万派潮宗”。在石臼西南4公里处的东海峪,有被考古界确认是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早期典型遗址。这里出土的高柄镂孔蛋壳杯为举世瞩目的珍宝,这里挖掘出的墓葬和文化堆积层是互相衔接的三期,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发展情况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石臼北不远处是多种史书记载的周代齐国始祖姜太公(姜尚)避纣隐居的“东吕乡”地。在万平口处有其地钓鱼的遗址,名曰“棘津”(水名)。石臼北约3.5公里处的明望台,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缗王台”遗址。缗王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之主,故称齐缗王。

现在,石臼已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炭码头、木片码头和杂货码头,新兖石铁路以及直通码头的高速公路。

石臼攻略丨玩转校园周边

叮咚!

各位可爱的小石臼们

马上就要收拾行囊来到理工大了

内心是不是很激动呢?

小青总结了师兄师姐们的经验

想要告诉你们

大学如此短暂

不!要!宅!在!宿!舍!

理工大周边那么多好玩儿的

小青带你们去嗨皮呀~

购物商场

Wish you were here!

万达广场

地址:丰收路与民主男路交叉口东南150米

路线:

⑴东门焦作一中站乘30路→万达广场北站

⑵西门河南理工大学站乘13和20路→万达广场北站

⑶坐出租车大约10元左右

王府井

地址:人民路与民主路交叉口民主路669号

路线:

⑴东门焦作一中站乘30路→锦江现代城

⑵西门河南理工大学站乘17路→普希顿花园,再向北步行450米

⑶坐出租车大约10元左右

Wish you were here!

Wish you were here!

摩登街

地址:焦作市塔南路摩登街

路线:

⑴西门河南理工大学站乘39路→山阳商城,再步行1000米

⑵西门河南理工大学站乘坐20路/13路→太极景润,再步行300米

⑶坐出租车大约10元左右

万鑫商城

地址:西门往西200米处

路线:步行或者骑单车,步行五分钟,骑车一分钟

Wish you were here!

游玩景区

龙源湖公园

地址:焦作市塔南路和丰收路交汇处东南侧

路线:由西门河南理工大学公交站上车乘坐32路、20路、13路或39路公交车于客运总站下车

票价:免费

缝山公园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塔北路与影视大道交叉口

路线:由东门公交站上车乘11路车,于市五官医院公交站转16路公交车随后至惠园小区公交站下车,再步行806米

票价:免费

焦作森林动物公园

地址:焦作市中站区,北望新园路,南接建设西路,东邻长安路

路线:由南门公交站乘坐17路公交车、于月季农贸市场转15路公交车至森林公园公交站下车

票价:成人票价:18元;学生票价9元(仅供参考)

焦作影视城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普济路北端

路线:由西门河南理工大学站乘坐13路在焦作影视城站下车,再步行120米

票价:成人票价:32元;学生票价:20元

焦作云台山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交界处

路线:(1)联系联系学校附近的旅行社跟团进行

(2)坐车到汽车站或火车站,门口有相关旅游巴士

票价:

成人门票:景区150+景区车费60=210

学生票:景区75+景区车费60=135

电影院

奥斯卡丹尼斯巨幕影城

地址:山阳区塔南路丹尼斯百货五楼

路线:西门河南理工大学公交站上车乘坐20路、13路公交车至山阳商城公交站下车

万达电影城

地址:解放区丰收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万达广场4层

路线:西门河南理工大学公交站上车乘坐43路公交车于普希顿花园站下车,再步行513米

恒大影城

地址:山阳区示范区碧莲路与文汇路交叉口

路线:东门公交站上车乘坐11路公交车于焦作一中站下车

横店电影城

地址:解放区人民路669号王府井百货六层

路线:西门河南理工大学公交站上车乘坐13路公交车到火车站,转1路/5路公交车至锦江现代城站下车,步行237米到达

饭馆

缘味先石锅饭

位于万鑫商城西门向南50米路东,肉质鲜嫩美味,饭馆环境以及服务态度很好,店里的鸡蛋豆腐和小鲜肉也非常好吃哦。此外,加店主微信,微信好友一元即可购买3元黑加仑。

馋掉牙开心花甲粉

位于文坛路正大国贸北门,招牌花甲十分美味,并且店内有很多优惠,如:进店点正价餐品送冷饮一份、进店消费38元即可抽取现金红包一次。此外,加微信可以免费送餐呐~

眼镜店

需要佩戴眼镜的小石臼

可能会遇到该去哪里配眼镜的问题

下面小青就为你指一条“明路”

博雅超市二楼上海平凡眼镜店

有新生专属套餐,优惠多多

并且可以免费清洗镜片

新生优惠套餐可以加微信了解

今天小青就说这么多

希望小石臼们能够

拥有精彩而美好的大学时光

不负梦想,不负青春!

编辑/乔艺琳

文字来源/校青协宣传部

图片来源/校青协宣传部

校青协外联部

石臼所高氏与著名商号“长盛”和“增盛”

清末民初时期石臼所著名商号

“长盛”和“增盛”

- 序 -

清末民初是石臼所商业贸易鼎盛时期,驻石臼所的各类商号多达上百家。城墙里的商号大都是一些有年头或成规模的。石臼所开埠比较早,城里得益于城墙保护,商户们纷纷开设门面。但石臼所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城里大街两侧以先到为先为条件几乎全部有主了,剩下的哪怕是在巷子深处也同样受青睐。由于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商品种类繁多,生意越发兴隆,而经营场地、仓储越发显小。于是,有些有眼光的商户另辟蹊径,在城外另开设分商号,圈占土地建设库房。西门外、南门外成了大家争抢地盘的不二选址。西门外是石日公路的起点,来往车辆必经之地,人马聚集成队,成了开辟新商号的好去处。而南门外紧靠前海码头,尤其是城西南角的南堰,紧靠前海湾,建设库房运输商品更是方便。在大规模扩展的同时,那些小本生意或面积小一点的商号直接被挤垮掉了,一些成规模的商号或者说经大浪淘沙后,家大业大的商号总算保留下来了,直到1949年10月。

“七七事变”前夕,石臼所较大的商号有“公顺福(李开荣1904年首创)”“长盛”“增盛”“福春”“三合”“同丰”“德祥”“德生堂(轮船商行刘兰生1920年创立)”“益和”“福和”“广和”“益和公”“仁祥”“广泰”“福盛”“裕春(叶玉阶1910年创立)”“公祥(轮船商行刘兰生1920年创立)”“启明(电灯公司李育宸1921年创立)”“华达(汽运1933年创立)”“扶轮(1931年刘润东、单云亭创立)”“长记(轮船商行贺仁菴创立)”等近百家。

石臼所首次解放至1947年春,滨海军区为适用战时军需民用,也曾以私人名义在城里和南门外、西门外分别建立了“和生”“东兴”“兴群”“福慎”“新华”“利生”“振民”等8处私营商行。这些商行从业人员达40多人,动用资金415万元(北海币)。经营方向主要是上海、苏中、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经营产品主要是输出日照以及沂蒙山区土特产品,包括腌制劈猪、冬菜、花生米等,输入产品主要是火柴、布匹、火油桐油、花纸油伞、医药器械、洋钉铁件等日用百杂货。既支援了战争需要,又丰富了群众生活、生产所需。从滨海军区的这些商号名字里,很明显可以看到新中国即将诞生的信号。

民国时期石臼所的主要经济命脉,就是民间贸易和海上运输。这些行业早已被高、刘、贺、侯四大家族所控制。他们之间有时共守同盟,有时单打独斗。总之,为了共同利益是共守同盟,为了个人利益,有时也会刀光剑影。本篇主要介绍“高刘贺侯”之高家的商号“长盛”和“增盛”。

“长盛”和“增盛”

石臼所人从明代开始起就从事海上运输和捕捞业务,石臼人引以自豪的就是海上扬帆远航,自我骄傲的就是掰着手指头理论海洋海流、拿行地、捕大鱼。

清康熙年间,石臼所就是日照7个自然口岸中最大的一个。何为最大?一个是人员流动多。四乡八团的生意人都愿意从石臼所口岸出入;二个是安全有保障。石臼所的城墙稳如磐石,全是当地花岗岩石筑成,牢固无比。只要是把四个城门看严实了,土炮轰不开;三是交通方便。陆上官道石泰公路直通日照城和西北方向的莒县沂水甚至泰安济南等;海青公路直通连云港徐州临沂等。四是水陆更便捷,往北直通青岛大连,往南达上海福州。五是石臼所开埠比较早。有饭店旅馆便于商人休息经营囤货。以上五个条件,足以使这个时期的石臼所商贾往来、货船云集、百物辐辏,成为商埠的条件自然形成。

到了清光绪时期,石臼所的商贸更加繁荣。地方经济发达了,生意兴隆自然就会繁荣。所以引来了好多诗人名人前来观光游览。其中清安徽桐城诗人,青浦教谕方正玭来石臼所观光。晚饭后方教谕出了小客栈,顺着城里石板铺就的街巷随意溜达。走出南门顺着石板路,边观光沿途货物运输繁忙景象,便与当地渔民打着招呼,了解民情民意。方教谕来到石臼所前海湾,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海上挑灯夜战的美景。感慨万千随即写下了《石臼所观海(三首)》的七言律诗。诗文如下:其中第一首的首句就是“江淮红栗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这首著名的诗句高度概括并赞美了石臼所商业之繁荣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前海湾里夜色下的另一番美景。这是石臼所有史以来的第一首直白石臼所的七言律诗。也证实了石臼所作为开埠比较早的商贸重镇。时间到了1904年,石臼所西门里南侧的“公顺福”商号创始人李开荣,建造了当时日照县范围内的第一条五桅大风船。前海湾又多了一条风景线。

从北乡进入石臼所城北门,北大街两侧便是高家“长盛”和“增盛”的天下。高大的灰砖墙和黑瓦大房大院,构成了与穷苦百姓鲜明对比的豪宅阔院。“长盛”“增盛”是高家大家族中最大的两个字号。

2016年春节前后,有机会与日照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世成先生以及几位年轻记者,共同采访了93岁高龄的高智彬老先生。因对“长盛”了解的多一点,所以在这里重点说一下“长盛”。

北门里往南30米东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名王家巷。进王家巷不到60米有一条南北向的“长盛”胡同,胡同弯弯曲曲大约150米。这条巷原名为“高家巷子”,胡同南端称作李家巷。向南通向十字街口关帝庙东端,向北接王家巷,胡同两侧便是“长盛”“增盛”的祖宅、商号、花园、戏院。也就是现在的天津路东首北侧振兴小区大门以东、社区六号居民楼前面的区域。

据高智彬老先生回忆,当时的“长盛”有个四进大院子,“增盛”有个三进大院,两家合起来有六七个大院。院之间都有梢门互通,各自有家眷住宅、仓库食堂、会客办公等场所。都是一层高大的平房,那时虽然不讲究什么环保绿化,但他们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精致宽敞的庭院、戏楼,花院内名花、名木,奇石秀水,虽然是北方四合院却融入了江南的园林风格。

两家商号家大业大后总有蟊贼光顾,造成高家不少物资损失,后为防止盗贼行窃,在四合院外墙南北两边都建有小型观察楼,观察楼上长年住有固定人员看守瞭望。“长盛”和“增盛”都是高氏家族创办的,两商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好多年,长盛巷、李家巷两侧依然房屋排列整齐,巷子里干干净净,花园遗址上那口水井仍然有水供居民浇菜洗衣使用。

早在明崇祯、清天聪两代重叠更替之时,“长盛”和“增盛”的祖先高理从淄博迁居日照县石臼所。高理,字性原,即日照高氏一世祖,系淄川高氏家族十世族人,迁入日照石臼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直到清光绪初年,高家凭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的治家理念逐渐富余了起来。并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光高氏家族就有二十多家商号陆续开张经营,整个石臼所北门里几乎全是高家的门面店铺。

据民国十五年石臼所户籍统计,高姓户数已达二百户有余。仅户数而言分列为石臼所第三。

到民国初年各商号都是财源茂盛,生意兴隆。其中“长盛”“增盛”“广泰(北门里)”“北记(南门里)”“南记(东门外)”在众多高氏家族商号中脱颖而出,而“长盛”“增盛”更是出类拔萃,两家拥有土地18公顷,五桅、三桅大风船10余艘,载重量3万余饼(每饼重67市斤)。以农为主以商发家的高氏家族,积累了财富之后利用石臼所港口商业发达之机,做起海运业和商业贸易。使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积越多。

“长盛”的具体创办时间没有记载,只了解到是民国初年由高銮阶创办的,高銮阶的“銮”字,1985年版《日照商业志》上采用的是“兰”字,我们在采访核实时,与高銮阶儿子是同学的高智彬老先生特意提到是金銮殿的“銮”字。高銮阶从小学习刻苦,饱读诗书,精通四书五经,乐善好施,愿意帮助村子里的穷苦百姓。村子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对他记忆犹新,而且高銮阶也是负责处理石臼所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的高手,是石臼所当时的风云人物。高銮阶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采访中,老人提到,老大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而老五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高建翠和高绰记,其他三人已叫不上名字啦。后来老五把高绰记过继给了老大,跟着老大一家人一起生活。高銮阶只有一个儿子是高建一。

开庄与航运合一是“长盛”发家的根源。

“长盛”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抓住国内民族工业兴起的机遇,依托石臼所沿海优势,主要发展海运业,大量贩运购销农副产品,把当地的土特产品用船运到大城市。每年秋季,雇人用小推车或骆驼去内地采购农产品,包括花生、豆油、蚕丝等。之后用五桅大风船或者三桅风船将采购到的农副产品运往上海、福建等地。再将城市里的白布、火柴、面粉、大米等内地稀缺的生活必需(时称‘洋货’)品运回。高家的大船,来回货物琳琅满目,趟趟满载。几年后,“长盛”积累的财富已达到空前的规模。

在机器轮船尚未普及的年代,在日照县,在石臼所,长盛的五桅风船、三桅风船,无论是数量,还是货物运输量都堪称第一。在石臼所前海湾内,高家的大风船的确引领海上风骚。

据1985年版《日照商业志》记载,长盛在民国初年长年雇佣固定工人10人,临时工几十人,五桅风船3条,土地四顷。长盛开办初期,主要是从事小规模的风船运输业。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规模逐渐扩大,运输范围从青岛、大连扩大至上海地区甚至远至东南沿海各城市,风船数量也逐渐增加,后来又改用轮船进行大规模运输。

采取开庄与运输合一的经营方式,自开自运以来,在莒县、沂水、诸城等地先后设立商庄(收购点),大量收购农副产品,聚运石臼所海口。每到秋天农产品收获的季节,夜间通往高家停船的石臼前海湾的路上,灯火通明,摊贩叫卖,车马往来,嘈杂不息,一片繁荣景象。

期间“长盛”又开辟了石臼至上海、芜湖等内河航线,使得航运贸易越做越大。“长盛”不仅经营航运业,同时还经营着大量的土地。在航运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高家将赚来资金的一部分在附近农村大量购买土地,租给当地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高家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乡秦家楼前,老人回忆说沙墩村、高家村以及前后大洼等村的广大区域都有“长盛”的土地。由于石臼所人多地少,而且有好多人家是没有土地的。因此高家就将大量的土地出租给他们,主要以种植高粱和花生为主,由管家负责按比例收取一定的粮食。高家在按地亩收取粮食时,许多地头、地边和零星地块不计算在内,让给穷人采收,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实心实意的为长盛服务。

“长盛”的善行义举

“长盛”家族的诗书继世与善行义举也得到了公认。光绪年间后期,石臼所曾经的四大富有家族“高、刘、贺、侯”,高氏族人秉承勤俭持家、精心经营的理念,创办了长盛、增盛等众多商号,以家大业大为石臼所首富。“长盛”富起来后也经常有一些“行善”活动和帮助邻里街坊的义举。采访中村里一些老人们提到,每当生活困难时候,长盛东家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村里的穷苦百姓。高家每年都要种植和储存大量穇子,每到青黄不接时掺上高粱面子用大锅熬成粥,供村里村外贫困百姓食用。长盛一年到头还向穷人借粮济困,向外借粮用大斗,收粮则用小斗,从不催要追交。当地遇到灾害,“长盛”也会捐物捐粮赈灾济民。

为了渲染“长盛”的行善义举,甚至民间也赋予了“长盛”极高的赞誉。

传说清朝某年的春天,“长盛”在西江东岸排好了一艘五桅大风船。这艘大船载重近200吨,吃水2米多。船排好了之后一直没有大潮,江中一般情况下的潮水只有5尺,落潮时即为海滩,不足以让大船顺利出江下海。这下可愁坏了“长盛”东家,要知道只有阴历八月十五前后的天文大潮才能把个西江灌得满满当当,到那时大船才可以顺利下海。从春天到八月还有近乎半年的时间,耽误时间还不算,还要很多人工盘缠等,还要直接耽误生产运输。正在这时,被云游到石臼所的“八仙”铁拐李知道了,老李也听说“长盛”是一家好人家,他们慈善行善,帮助了一大批穷人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深受村民爱戴。但老李不太相信,这个年代都是挣钱挣得发狂,谁家还有如此善行义举?他瘸拉着一条腿,装扮成一风水先生专门打卦算命,来到了“长盛”的豪宅大门口来,经过端详风水、了解村民,发现确实是一户积善行德的人家。正巧赶在吃饭时间,铁拐李看到一些穷人拿着碗、托着瓢,端着粥饭、玉米饼子陆续从“长盛”家走出来,老李上前一打听,才知道“长盛”正在济贫,穷人家揭不开锅的可以一天两次到“长盛”家领取米饭或粥饭。

铁拐李心想,看来是真的,但我还要亲自试探一下才能确定是真假。于是他就直接来到大门口观望内门,赶巧遇到“长盛”大管家外出办事。于是铁拐李就开门见山地说:大管家,我有事要求见东家。管家一看此人不像是一般的算卦人,直接求见东家的还真不多,不妨让他进来求见吧。

说着话拉着呱来到了大客厅见到了东家。老李自报姓名说:我家住山西,来到石臼所断了盘缠,想请东家帮助。东家一看这个算命人穿着干净,言谈举止非同一般,知道不是一般人,东家二话没说,马上让账房支付6两银子,并管他吃住。第二天铁拐李找到东家说:我看你脸上有为难之状,不妨说与我听听?东家见状坦白地说:我正在为建造的大风船出江下海犯愁。铁拐李一听,就这点事还能发愁?于是说:这事不难,你赶快选择吉日吧!其实,老东家是半信半疑,与其说这么一个人能让潮水涨的很大实在不敢相信,但既然人家说得这么肯定,那就试一试吧。

吉日选好,这一天铁拐李早早来到西江门口,站在东岸边那高高的岩石上,看着整个西江的海水只能没过脚脖子,别说大船出不去,就是小船也难能正常行驶。于是老李取出身上背着的那把伞,对着伞吹了三口仙气,说了一声“大江开门!海水潮进!”。顿时,潮水像是着了魔一样簇拥着大浪小浪直涌向西江潟湖,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大江小江满满当当。那艘五桅大风船没用船拖人拉顺利出了江口,驶向大海。从此,西江口再没有受阻,大小船只畅通无阻。

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这也是民间对好人行善的褒扬,对“长盛”商号的美好赞誉。

一些老人还回忆说,他们家还开有药房,利用海运的便利条件从上海等地采购中药,还请坐堂中医为当地村民看病。一些穷人有病也会去他家看病拿药,对特别困难的人家,有时也免费将药品发给他们。许多老百姓对“长盛”颇有好感。长盛以仁慈之心争取了广泛的人气,得到了村里百姓的好评,生意在当地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

“长盛”家族秉承先祖诗书继世,行善积德,扶贫解困的良好家风,一向重视读书科举,广大门庭。从十三世至十八世族,获得“寿官”以上功名的多达42人。其中十六世族人高玉润获武生五品军功。十七世高云岱,20岁考取“附生”后刻苦学医,开设中药铺,专攻中医内、外、妇科,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行医的同时,还开办了私塾班,对有出息的孩子免学费,看病不收钱,吃不上饭的还留在家里吃饭,学生们都称他为“慈父恩师”。“长盛”商号的高銮阶1930年还被推举为国民政府日照县参议员。

“长盛”败落在日伪统治时期。石臼所的经济发展和收入主要是靠海吃海,石臼所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港“吃港”。

1938年农历四月,日军侵占石臼所后,各大商号相继关闭,经商者纷纷外逃。石臼前海湾的活港变成了死港,海上除了日本人的军舰炮艇和供给船之外,已无别的船只进出,一切依靠这个港口生活的人,都无饭可吃了。靠渔业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且就是打着鱼也卖不出去,因为这石臼所已是个“死所”,所以渔业也渐渐衰落。

在日伪统治下,石臼所海运及较大型商业活动,全部被日军联合船舶局控制,在商联会统管下,船舶联合局把所有船只收拢起来,归他们调用。1939年日本人又成立了石臼所商会和“大同运输行”,直接受伪县政府和石臼所日本海军司令部的领导,各商铺货物一律由“大同运输行”经运,由联合局经办手续,实行层层提取货物费。日军控制了船运业务后,“长盛”和石臼所的其他商号一样,业务无法正常经营,很快走向了衰败。

采访中,一些八九十多岁的老人回忆,高銮阶去世后,他的儿子高建一主持家务,此时高家人就靠收取地租维持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坐吃山空。由于日本人的压榨和垄断,到了高建一这一代长盛就算彻底破产了。

石臼振兴社区93岁的高智彬老人与高建一是日照县立中学的同学,对高建一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回忆说,高建一县中毕业后,当时的石臼镇立小学缺少教师,石臼所镇长刘瑞舟就动员一些有文化的富家子弟到镇立小学做义务教师。跟高建一同去做义务教师的还有刘光筠(“三合”商号)、刘光培(“西公顺”商号)、刘光连。

1947年石臼所土改前夕,高建一去了青岛,住在华山路12号,依靠从石臼“长盛”带去的钱财维持生活。高建一去青岛后,他的母亲继续住在石臼的“长盛”大院里,据说在土改运动中去世。1948年高建一在母亲去世后回到石臼长盛号住过一段时间。不久又去了青岛,这次去青岛后住在四川路23号难民所。此时 高建一在日照县立中学上学时的教导主任陈厚庵也在青岛,在他的帮助推荐下,高建一于1947年6月参与了半月刊《大华》杂志的创办,但不久就停刊了。青岛解放后,高建一又去了徐州,投奔了他的县中同学,在徐州住了几年,1952年去世。至此。“长盛”的主人们就再也无人联系,无人知道了。

1948年以后,“长盛”的房产收归集体所有,当地政府又将房子分给了村里没有房子住的穷苦老百姓。几十年过去了,长盛号旧址现在是石臼振兴社区(老一村)的居民楼和穿过原址宽敞的天津路。高氏族人现散居于石臼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十一村以及日照周边的乡镇。

“长盛”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然而高氏后裔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的梦想。一大批高氏后人凭借优良的家风家训,在日照乃至全国各地都有建树,并创造了无数辉煌业绩,证明了诗书继世、行善积德、扶贫解困的良好家风得以传承。“长盛”从发展到辉煌再到衰败,不仅是那个年代一个家族历史的真实写照,也见证了整个石臼航运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商业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对于“增盛”商号的基本情况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在这里不再赘述。只知道“增盛”创始人为高敬安,也是清末发家,有五桅风船2条,三桅风船1条,土地3顷。其他不甚清楚,请理解。

高氏家族自淄川迁日照有诗为证:

《赴日照石臼所村》

2002年赴日照联系族人修谱事宜族人热情拥护有感。

般阳高氏迁日照,海港岸边把家安。

书香门第传家风,人才辈出门庭贤。

注:以上资料部分来源于《高氏家模》文白对照诠释以及日照电视台记者采访记录。

作者简介

张永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海曲文学骨干作家,即将出版地方文学散文集《我所了解的石臼所》。

《石臼所记忆》连载:

日照石臼所旅游景点 - 日照石臼所的来历

1. 日照石臼所的来历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2. 日照石臼所的来历介绍

万平口一名的来历要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当时北方缺少粮食,朱棣就派人到南方征集购买粮食北运。朝廷雇了一百多只大风船运粮进京。船都是五桅的大风船,前面有一艘领航,后面有一艘压阵,船队浩浩荡荡由南向北开进。

船队行至石臼所时,海上起了东北风,彼时测不了风力为几级,但是“海都被风刮得翻起来了”,再往前行十分凶险。这时,领航的船老大发现东北角有一处海叉子,就号召船队都驶进去避风。风越来越大,领航的船老大守在海叉子口,数着大风船一艘一艘地进了海口。这时天渐渐黑下来了,又一艘船来到了海口,领航的船老大扯着嗓子喊:“这是哪条船?你是谁?”最后这只船上的船老大就喊:“我姓万呀!”“噢,压阵的船来了!中了,‘万’老大来了,这就‘平口’了!”从那以后,这个原本被当地人称为“江叉子”的海口,就被称作了“万平口”。

3. 日照原名石臼所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日照市直属两区两县:东港区,岚山区,五莲县,莒县。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在行政区划上,都是属于东港区范围内;但是,他们都被赋予了县区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在实际权限上,开发区比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更高一级,比如他们有自己的公安分局,和各种行政职能的部委办局;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大多数行政职能还归属于东港区。石臼,现在是隶属于东港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属于乡镇级别的。在日照本地人的习惯叫法中,与石臼对应的“日照”,指的就是日照老市区。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4. 日照石臼为什么叫石臼

1938年2月,日军轰炸石臼所、日照城。

  1938年5月12日,日军轰炸南湖集,制造了“南湖惨案”。

  1938年5月,先后轰炸三庄、巨峰、街头等集镇。 

  1938年8月,鲁东南特委成立。

  1938年8月,中共莒县县委在岳家沟成立(对外称八路军驻莒办事处),郭有邻任书记。

  1938年12月,中共日照县委在小曲河村成立(对外称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范景蘧任书记。

  1940年3月16日,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洪凝乡长兰村成立,刘鸿若任县长。 

  1940年3月31日,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谢辉任县长。

  1941年—1942年,日照抗战形势进入最艰苦时期,为粉碎日军的“扫荡”、封锁、“蚕食”,日照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开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参军参战、文化教育等根据地建设,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定的基础。

  1942年三次甲子山战役,特别是第三次战役取得完全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日照的抗日形势。

  1944年1月石沟崖战斗,彻底消灭了日军扶持的汉奸朱信斋部,实现了甲子山区人民群众“杀朱(猪)过年”的愿望。

  1944年11月,著名的莒城战役,伪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起义,莒县全部解放。

  1945年7月,安东卫保卫战,滨海军区二十三团一营二连与日伪进行激烈战斗,消灭日伪军700余人,取得胜利。二连被滨海军区命名为“安东卫连”,并授“顽强制敌”锦旗一面。

  1945年9月2日,日照全境解放。

5. 日照石臼多少人口

一、日照市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日照国际海洋城,共55个乡镇街道,1729个村居,总人口293.92万。

二、东港区辖7个街道、7个镇:日照街道、石臼街道、奎山街道、秦楼街道、北京路街道、卧龙山街道、两城街道、河山镇、涛雒镇、西湖镇、陈疃镇、南湖镇、三庄镇、后村镇。其中,奎山街道、北京路街道由日照经济开发区代管,卧龙山街道、两城街道由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代管。区政府驻日照街道。

  岚山区辖2个街道、6个镇、1个乡:岚山头街道、安东卫街道、碑廓镇、虎山镇、巨峰镇、高兴镇、黄墩镇、中楼镇、前三岛乡。区政府驻安东卫街道。

  五莲县辖1个街道、9个镇、2个乡:洪凝街道、街头镇、潮河镇、许孟镇、于里镇、汪湖镇、叩官镇、中至镇、高泽镇、松柏镇、石场乡、户部乡。县政府驻洪凝街道。

  莒县辖1个街道、18个镇、1个乡:城阳街道、招贤镇、阎庄镇、夏庄镇、刘家官庄镇、峤山镇、小店镇、龙山镇、东莞镇、浮来山镇、陵阳镇、店子集镇、长岭镇、安庄镇、碁山镇、洛河镇、寨里河镇、桑园镇、果庄镇、库山乡。县政府驻城阳街道。

三、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是山东半岛的尾翼。被誉为“水上运动之都”。

6. 石臼所的由来

“子胥”正确的应该是“子婿”。“子婿日”在古代是农历的正月十一。也是春节期间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子婿由来

古早时期的中国习俗,已婚妇女不能无故擅自归宁,所以大年初二回娘家时,多半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这一道手续在科技发逹的现代,都己变成电话邀请。而回娘家则不能空手回去,要准备一些礼品,称为「伴手」亦是台语的「单露」。如娘家其它兄长有小孩的,则要另准备红包;女儿若有小孩,则外公外婆或舅舅送鸡腿,与用红绒线系古钱挂在小孩颈上,谓之「结彩带」。但现今也都只是用红包来代替了。

「安平县杂记」云:「初六日,妇人均往父母家归宁,俗名做客。」,民歌云:「十二查某子返来拜。」,可见「做客」的时间并不一定,但现今的习俗却是正月初二请子婿,应为初二做女儿的回娘家做客,而女婿陪着一道回来,接受岳家的招待,久而久之,做客和请子婿就变成同为初二那天了。

前后节日

初一:元旦,事先就要依据干支找出当年「开正」的时刻。「开正」的时刻通常很早,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岁,一等时刻到来,就燃放鞭炮,在神佛前摆上各色「甜料」,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迎接新年的到来。 平日信奉某一神祇者,也在春节到所祠之庙烧香礼拜,称为「行香」。新正出行,男女必定盛装,并且要查阅历书,找出与自己生辰干支相对应的吉利方向,以期新年事事顺利。路遇亲友时,则拱手互道「恭喜」。有登门贺年的宾客时,主人要端出各种甜料、甜茶招待,称为「食甜」。

初二:俗传已嫁的女儿若在正月初一归宁,会使娘家变穷,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古时候的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归宁,所以初二回娘家时多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回娘家不得空手,多半要准备一些礼物,称为「伴手」或「等路」。娘家兄弟有子女的,也要赠送红包。女儿带回的外孙,则由外家赠送鸡腿,或用红绒绳系古钱,挂在外孙的颈上,称为「结衫带」,这些古俗也早已被红包所取代。

初三:俗称「赤狗日」,俗信此日不宜外出、宴客。若犯此禁忌,则终生赤贫。所以经过了初一、初二两天的忙碌后,大家在初三都会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正月初三又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以后,各家各户都要提早熄灯就寝,并在家中各处撒盐、米,称为「老鼠分钱」。

初四:接神,上年腊月廿四日升天奏报的诸神都在初四那天回转人间。因此要准备牲醴、香烛纸马迎接诸神下降。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接神一般都在午后举行。由于要准备接神的供品,饭菜特别丰盛,所以才说「初四顿顿饱」。

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人们一大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扔掉前几天积攒的垃圾意为“送穷”;民间一直将正月初五视为“财神生日”,各商家已正式开张,回复正常营业。

初六:为“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初七: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源于古代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几经演变,成为吃七样羮习俗。

初八:又称顺星节,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中国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称为谷日节。这天天气晴朗,则祝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初九:俗称天公生,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初十: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7. 石臼所的历史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

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石磨

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冲动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

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及片式石磨和辊式石磨。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转动两部分,成卧式结构,固定部分是在一长方形石头的一个长侧面上开出一个与转动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圆柱槽,转动部分制成圆柱体,中间凿孔穿入传动轴,半圆石槽和转动圆柱相互接触区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加上相应的遮挡传动部分形成了古新结合的产物;辊式石磨的研磨部分是辊式的圆柱体岩石,形状如同钢磨的磨辊,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

8. 石臼在日照什么位置

中盛幸福新村,凤凰社区,新力凤凰城都在那边,靠石臼港,污染主要是石臼港的粉尘,木浆厂的废气那边比较轻

9. 山东日照石臼属于哪个区

:小学有桃花岛路小学(路家村小学)天阁山路小学(张家台小学)山海天路小学(乔家墩子小学)等等,中学有个日照一中东校区(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设置“好评”,谢谢!)

10. 日照潮汐表石臼所

1.日照新市区,非富即贵,房价2万左右

2.大学城 几万名大学生

3. 暑假日照海边人山人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9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