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千年古塔

在滕州城东郊,荆河西岸,高耸着一座巍巍古塔。每当斜阳西照,霞光万道,波水涟漪与塔影远山相映生辉,极为奇丽壮观,被古人命名为"塔影高标"(又称"浮屠峙玉"),为古滕八景之。

千年古塔

古塔俗称龙泉塔,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龙泉寺建筑规模宏丽,从远处便可望见那黄墙壁瓦,苍松绀宇。进寺四顾,但见正中大殿轩昂,两侧庑殿整齐,殿内供的佛像栩栩如生,碑房里各种碑刻琳琅满目、风雅古朴。清末民初,龙泉寺庞大的建筑群大都倒塌失修,仅存此塔。昔日辉煌壮观的龙泉禅寺已成为历史,但龙泉塔穿越历史的烟云巍然屹立。

关于龙泉塔命名,据史书记载:"又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塔名的由来可能与水有关。

龙泉塔建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至今仍无定论。清道光《滕县志》中有以"浮屠峙玉"为题的诗:

久随韦肇映题名,卓立龙泉奠此氓。

翠挹群峰齐毓秀,影浮七级独含清。

 凌云更作孥云势,就日应同捧日情。

 风过金铃音凫凫,顿教俗耳洗琶筝。

 据此推断,龙泉塔可能在唐元和年间县城东移后建筑而成,距今约有1200余年。

 千百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尤其是经受了清康熙年间大地震的考验,仍能巍然耸立,这即与当初建筑质量好有关,也与不断维修有缘。

 1938年3月,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前奏的滕县保卫战中,日寇对滕县城内狂轰滥炸,古塔饱受战火的摧残,塔刹倾毁,挑檐斗拱脱落,塔身午疮百孔,伤痕累累。滕县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进行全面维修。1984年7月10日正式开工,清理倾倒的顶层塔室,砌垒了第九级塔壁和券门,用混凝土浇灌塔顶。安装了八瓣金属莲花夏盆座和宝葫芦塔刹,安装了避雷装置。在各层挑檐上方凿槽,浇注钢筋混凝土埋藏式圈梁,外以青砖封面,加固了峰腰以下的须弥座。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于12月25日竣工,整修后的龙泉塔更加雄伟肃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荆河之滨。

消逝的古渡 千年的古塔

这千年的古渡口,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它毗邻的所在,如今已不是县治所在;亦不常听到有人将它挂在嘴边,留在心上,因为与现代化那些钢架纵横、吞吐量惊人的现代港口相比,它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平平无奇!然而,对于一个闽侯人来说,古渡确实是一座不能遗忘的丰碑,因为它所地处的侯官村,是闽侯千年前的县治,是福州地区喧嚣、富庶、人文的象征,而这千年的古渡口,已是这份繁华留下的少数印证之一!

宝塔碑文

古代,特别是唐时期,地处福州西部的侯官村,水路交通发达,更是西部诸地的集市贸易中心。侯官县的县治,从唐武德年间设立,一直到唐贞元五年迁到福州城里,一共持续了170年之久。在这170年当中,侯官古渡作为连接福州与其西部诸县的水路要道,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片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其重要性延续到了民国依然如故。即使是到了共和国初期,由于路网交通的不便,侯官古渡也还是上街地区的门户,是很多人前往省城的起点和中转码头。直到90年代初期,洪塘大桥建成通车,侯官古渡口渐渐失去了交通往来的重要作用,慢慢沉寂了。“在我小的时候,码头附近真是热闹啊,人来人往,很多船停在这里卸货往来,码头边也有生意人扛着大麻袋叫卖,麻袋里装着各种美味的小吃,一分钱可以买几个,吃得很开心……”在毗邻码头的侯官村老街生活了近60年的老村民陈先官这样说道,从他朴实的语言里,我们不难描绘出侯官古渡昔年的繁华景象。

站在侯官渡口故地,我们已经看不到千帆竞渡的壮观,听不见商贾云集的喧嚣,曾经繁华一时的古渡口已经被改造成七闸九孔的“侯官水闸”,成为连接闽江,为大学城泄洪排涝,庇佑一方平安的重要设施。如今,还可以印证古渡繁荣的,除了城隍庙和侯官老街,就只剩下古渡口边上一座小小的石塔——镇国宝塔了。

“日泻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驿楼经再宿,亦觉别情难。”清人孙星裔的这一首《侯官市夜泊》中的塔,指的就是镇国宝塔,侯官当地人称之为护镇塔,它位于侯官村口闽江南岸,临江屹立,塔以花岗岩为料,方形七层楼阁式建筑,通高6.8米,单层须弥座,东面镌刻“镇国宝塔”四字楷书。每层均设有神龛、浮雕佛像和花卉等,简朴而端庄。据史料记载,宝塔始建于唐代,那时侯官洪水泛滥成灾,县令听游方僧人言到“水患频发乃是江中有河妖作乱”后,便号令全县乡绅百姓捐资,建塔镇河妖。塔建成后,以“永镇水患,保一方平安”之意名之曰镇国宝塔,凝聚着旧时闽江两岸人民剪除水患,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这座宝塔也是以前来往商旅的坐标,他们只要从远处望到宝塔,就明白离侯官不远了。”陈先官说。

唐镇国宝塔

关于宝塔,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镇国宝塔,原来有一座姐妹塔,在侯官城隍庙一旁的赤塘山之上,与古渡口边上的宝塔遥遥相对,交相辉映,是古代先民造来与镇国宝塔共镇河妖的建筑。该宝塔约建于唐中叶,一直留存到了日军侵入福州时期,因为年久失修,才轰然倒塌,留下来的石料也被当时的乡绅收集起来,用于打造如今环绕在镇国宝塔四周的石护栏。“那个塔的基石下面还挖出很多宝物。如今,这些挖出的宝物及塔座都收藏在省文物馆里。”陈先官说道。

而今,旧时困扰村人的洪水,在由侯官水闸等“一堤一库、二洞三站、三河四闸”组成的上街大学新区防洪排涝体系的科学调度下平静了许多,村民再也不用一到洪水季节就全家搬到二楼居住。可他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又感到些微遗憾。陈先官告诉记者,以前宝塔所在位置,是村里最热闹的场所,有老人会组织文体活动、有村民码头古榕纳凉聊天。自从水闸建设好之后,江水淹没通往宝塔的旧路,老人会也被拆除了,导致镇国宝塔附近也渐渐变得荒废了。“听说政府已经在规划将镇国宝塔和周边的景物、古渡口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发成一个生态公园,如今,镇国宝塔早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古塔周边的城隍庙等古建筑也已经完成修复工作,我相信,有关部门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已是为时不远,届时侯官村的这些珍贵的古渡、古塔、古市必将在未来焕发出勃勃生机。”陈先官如是说道。

(来源:2014年5月5日《闽侯乡音报》林若野)

走进中国千年古塔——南昌绳金塔

2022年1月22日上午10点30分,我来到站前路上的中国千年古塔——绳金塔,这个让我在其周边徘徊了20多年之久后,第一次真正的走进这里。

兜兜转转,今天终于来到了这里,我很随心,对于看待任何事情,相对来说都比较佛系,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绳金塔和我的距离走了20多年。

目前绳金塔在修缮过程中,外面挂着的保护网,层层叠起,修缮,就是将来绳金塔用最好的“容颜”来面对大家,我想站在高高的塔上向四面俯瞰,可见绳金塔历史文街的全貌,届时,可以与这座千年之塔有一个约定。

这里有一面鼓,我不知道这面鼓在这里的作用,但是,我想应该和以前县衙外面鼓的作用差不多吧,县衙的鼓叫做惊堂鼓,而在绳金塔这里的这面鼓,我还真不知道起什么作用,不敢乱说。

在鼓的正对面有一口钟,也是用一个小亭子保护着,感觉这口钟很古老的样子,但是,这口钟到底是什么时间按在这里的我就不清楚了,不管它历史有多久,单单看这阵仗感觉不一般的样子。

说了这么多,目前绳金塔是对外免费开放的。我就是从这个门进去的,而这个门就是景区的西门,两边有长长的翠竹林荫道,有点小感觉。

灌婴将军,在南昌青山湖区有一个灌婴城,说起灌婴城其实就是一个住宅区。我第一次听到灌婴这个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虽然以灌婴将军命名,但是在小区里并没有找到相关灌婴将军的介绍以及塑像。没有想到,在这里看到灌婴将军的塑像,真是一种机缘。

许真君,我是很佩服这些名人,在古代,能有这么的的影响力,而且一直延续到今,真的不容易,如果没有深入人心的贡献,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以及芳名传世至今。

在绳金塔的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戏台,这个戏台前广场非常的大,几千人同时站在这里也不会感觉到拥挤,这里应该在正月里比较热闹吧,或许在逛庙会的时候。

这里就是绳金塔中的一个庭院,这里宁静,非常的宁静,干净而整洁,进入这里放眼望去,很是舒服,感觉在这里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这里是连廊的末端,我想古人可是很会享受,也非常的人性化,通过连廊可以行走在公园里的每个角落。而连廊采用榫卯结构,构建而成,把中国的建筑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连廊把公园里的空间相互连接,晴天可以避阳,雨天可以避雨,特别是在下雨天的时候,站在连廊高处可以静静地看着落雨,倾听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击打声,节奏型很强,连在一起就感觉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从高处到低处,连廊的身影无处不在,这也反映了古代有钱人以及权贵人们的生活方式,任凭风吹雨打,而片叶不沾身的洒脱,是要一定的实力的。

我在这里看到一棵巨大的硅化木巨石。看到这里的石头,就不想看别的硅化木了,真是有一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感觉。

从说明牌上可以看到,这位叫子羽,据说,他是南昌麻丘那边的人,真正的情况我就并不是很了解。很多时候,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老子,可是仔细一看,不是,除了动作什么都不一样。

“儒”,在这块石头上,刻有这个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义,写这个字的人,感觉很懂这个字的意义,写得惟妙惟肖惟妙,真是难能可贵。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海边抓八爪鱼一样。

异僧唯一,对于这位得道高僧,我也是知道得很少,异僧就是外国和尚,对于我浅薄的了解,做出这样的分析,不知道是否正确。不过呢,不管他是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行走在人世间,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人,始终会让大家所记住的。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解释,人们对于行业中非常了解的人,都冠以“道”名,可见道在文化中的地位,深入了到精髓之中。在这里,用一块石头上安家落户,还是比较有缘分的。

千年古塔焕新姿

近日,“丽水十大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我县延庆寺塔成功入选,成为丽水十大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

“只恐云霄有路通,层层登处接星宫。洗花寒滴翠檐雨,惊梦夜摇金铎风。僧老不离青嶂里,樵声多在白云中。相逢尽说从天降,七宝休夸是鬼工。”宋代诗人朱琳的一首《延庆寺塔》白描出古塔巍伟壮丽的雄姿。

假日里,我来到塔院漫步。两排翠柏尖耸挺立,青翠欲滴,犹如两排威武雄壮的战士森然守卫在古塔前面。用小石子和地砖铺成的路直达塔底。门左边有一条小河,权且称它作“护塔河”吧。茶花、迎春花绽放朵朵,煞是好看。站在塔楼上凭栏远眺,蜿延似白练飘带的松阳人民母亲河——松阴溪映入眼帘。群山怀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静谧的大山与流动的溪水,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立体电影”。塔院古树环绕、回廊曲径、水榭泥墙、房舍错落有致。在这样一个优雅秀丽的院西边,有一处新辟的景点,即新修一处碑廊。碑廊围墙上镶嵌着石碑块块,红柱长廊,廊边临水。漫步其间,犹如倘徉在灿烂迷人的艺术殿堂,名人书法作品,镌刻在石碑上,字字遒劲有力,满室生香。由于石碑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碑文大多已斑斑驳驳,给游人欣赏带来不便,是为撼事。

据《松阳县地名志》记载,延庆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三年后竣工,因塔址在松阳县城西2千米处云龙山下延庆寺前面而得名,据说塔底藏有舍利子若干。因塔身已倾斜,故延庆寺塔又被称为“东方的比萨斜塔”。延庆寺塔在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巨款修葺并建塔院。上下七层,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高38.32米,每层有平座回廊,六角上均挂着风铃,风一吹,铃声清脆悦耳,传至远方。斗拱五铺作双卷头,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悟性高者,看到风铃,听到了警钟长鸣;反之,有人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直至“翻船”。

延庆寺塔常年对外开放,且游人如织。它系我松邑两大景观之一,即一塔(延庆寺塔)一娘(鹦鹉冢)。延庆寺塔是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

风铃,又名风铎,风吹时摇动发出声音,能吓跑生物诸如鸟雀蛇鼠,以防它们对塔的侵害。春风拂面马蹄疾。我又来到久违了的延庆寺塔楼,只身爬上宝塔,在塔廊上久久凝视檐下悬挂的风铃,思绪万千……

你看,那形状独特的风铃,是宝塔上一件不可多得的装饰品,犹如女人们在耳垂上悬挂的首饰,煞是好看。风铃也有实用价值。巍峨的宝塔,矗立在山坳中,经狂风暴雨洗礼,又遭生物侵蚀,保存不易,靠什么来保护塔身呢?古人不乏能工巧匠,设计出小巧玲珑、经久耐用的铜质风铃。风一吹,风铃响起,生物逃逸,古塔得以保存。但是,大自然并不是很有规律性,有时候,无风的日子也有,这个漏洞还是给鸟兽钻进去了。古塔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塔身已经斑班点点。风乍起,吹响一组风铃,铃声仍旧清脆悦耳。

由此我联想到食人间烟火的人们,面对逼面而来的富贵,如何正对?确实难以把握。《菜根潭》曰:“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又云:“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今人应该多学学古人的独善其身,心中常常挂着一只风铃。遇到功名利禄,自觉地敲响警钟,且警钟长鸣,它诏示着你:是陷阱,别跳下去。佛言财色如刀头之蜜,甜蜜是短暂的,然而,却有割舌之危,何苦呢?一个人在花花绿绿的社会大染缸里混,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触“雷”,想想延庆寺塔上的风铃,时间久了,跑去塔上看看,心里有个风铃印象,时时在你耳边敲响警钟,才不至于在狂风巨浪中翻“船”。

愿延庆寺塔上的风铃历久弥新,愿人们在方方面面得到风铃金声永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9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