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古代文人

1

简介

古代文人

黄帝相传是少典和有蟜氏的后代。黄帝本姓公孙,长于姬水而姓姬,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出生地:新郑的轩辕之丘

生日:农历三月初三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陵墓: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别名:轩辕氏 地位: 人文初祖

2

主要成就

(一)、与炎帝部落联盟,融合了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各部族,形成华夏民族。

(二)、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三)、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四)、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五)、教百姓挖井取水;

(六)、发明舟车、弓矢、房屋等;

(七)、黄帝的正妃嫘祖发现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此,先民有了蚕丝衣料。

3

陵墓及交通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传说为黄陵的衣冠冢,黄帝在此御龙升天,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柏,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4

历史地位

轩辕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5

活动区域

生于河南新郑轩辕之丘,其活动中心在今河南地区,葬于陕西延安黄陵县。

6

考古发现

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是最古老的,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影响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7

生平战役

(一)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开战初,炎帝与黄帝部落在阪泉之野进行对峙,炎帝先发制人,用火围攻黄帝部落,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后,黄帝率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围困炎帝帝的三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二)冀州之战

轩辕认为攻打冀州,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和大臣商议后,决定在九月九日,夺取冀州。蚩尤加紧冶炼铜铁,死守冀州。九月九日是重阳。这日黄帝命令士兵假扮逃命妇女混入冀州城,他们手执石斧,砍杀冀州城守门士兵,并打开城门,偷偷埋伏在冀州城外的轩辕军队,听见牛角号声,知道城门已开,便从草丛中、树林里一跃而出,冲进冀州城。蚩尤一看,知道中计,来不及抵抗,便迅速率领残军从北门逃跑。在这次战斗中,蚩尤军队伤亡并不大,最大的损失是冶炼成的铜铁,制造成的铜铁兵器,被轩辕军队全部缴获。从此,轩辕的军队也有了铜铁兵器,结束了石刀石斧的时代。

(三)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左右着中华民族走向。交战初,蚩尤部族士兵剽悍、武器优良,依仗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炎黄部落联军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8

后世评价

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9

神话传说

(一)、黄帝擒杀蚩尤后,封禅泰山,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二)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在桥山之巅,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慢慢靠近黄帝,十分温顺,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华夏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听后跨上龙背,并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然后御龙升天消失在云雾中。后来的人为了纪念黄帝,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10

著名宗祠

(一)河南灵宝黄帝庙

河南灵宝市西20公里处阳平镇东北5里黄帝岭西端的黄帝庙,南北坐向,据史籍记载汉武帝建宫。历经战火乱世,明朝县令黄方见庙破败后重新修葺,并于庙后建奎阁一座。不久又遭破坏,明崇祯二年县令李服义重建。今天所见的黄帝庙,是在原旧有庙址的基础上重建的。

(二)河南新郑轩辕庙

河南新郑县具茨山上的轩辕庙,为明代以前所建。庙坐西向东,大殿全部由青石板砌成,内供轩辕黄帝老年坐像一尊。门上方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因为全为石材建构的原因,整个庙宇显得大气雄伟,庄严肃穆。

(三)北京平谷轩辕庙

北京平谷县渔子山山东庄的轩辕庙,始建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历经废毁,遗址尚存。现今重修后的轩辕台为仿汉风格,建于山顶之上。正殿内正中彩塑黄帝坐像,上悬汉篆金字巨幅“人文始祖”,两侧为伏羲、神农。左右厢房为展室,展有黄帝功德事迹及祭祀黄帝资料照片。每年正月十五为轩辕庙会,届时四方百姓云集,进香祭奠;各种民间花会,争相登山献艺。

(四)浙江缙云黄帝祠

浙江缙云县缙云山天柱峰下的黄帝祠宇,坐落于鼎湖峰下,始建于东晋成帝年间,唐时称为黄帝祠宇,毁于清初,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建。祠宇正中有用香樟木精心雕刻的黄帝塑像一尊。重建后的黄帝祠宇,气势恢弘,颇具盛唐风格。

11

祭奠活动

(一)黄帝陵公祭大典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西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自秦始皇以来,有历代国家大典的祭文,历朝历代陵区历经多次修复,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国家公祭。包括刘彻、朱元璋、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名人都曾参与拜谒或撰写祭文。

(二)新郑拜祖大典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早在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黄帝中是我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关于他的身世,主要记载于《帝王世纪》(晋皇甫谧)、《黄帝内经》和《史记》(汉司马迁)等古籍中,《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其中《史记》的记载,似乎是归纳了前两本书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认可了前两本书关于黄帝身世的记载。

具体来看,首先,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氏的首领,也就是伏羲氏的后代,母亲附宝则是炎帝的后代,因此可以说黄帝是王族之后、血统高贵。二者,黄帝的出生非常奇异,不是普通人经历的受孕、怀胎、生产过程。黄帝的母亲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感而受孕,而且孕期是二十四个月,刚好是两个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三者,黄帝具帝王之相、禀赋优良、成长迅速。

黄帝有四个妃子:正妃是嫘祖;次妃方雷氏、彤鱼氏、嫫母。四个妃子,一共生了25个儿子。25个儿子里面最著名的是正妃嫘祖生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即少昊帝,东夷族的首领,五帝传说中有些记载认为少昊是五帝之一。还有一个说法,少昊帝是方雷氏生的。)被封在江水(四川岷江,考证的说法很多);另一个叫昌意,被封在若水(四川雅安荥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除了玄嚣和昌意,黄帝还有12个儿子被分封出去做了诸侯,他们根据自己的封地名称为自己命名姓氏,如: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还有2人沿袭了黄帝的“号”轩辕和“姓”公孙两个复姓。由这些姓氏可以看出,后来的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部落,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又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所以,中国人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人文哈密之古代烽燧 古代文人

在哈密市,不论从星星峡到伊州城区,还是从伊州区到巴里坤县、伊吾县,从巴里坤县到木垒县,或是地处边境地区的三塘湖盆地,一路走过,不时就有烽燧映入我们的眼帘。

西汉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西域的管理,沿着丝绸之路,设计和修建烽燧,巩固和开发疆土。烽燧星星点点,一脉相承,组成了一条条军事枢纽线,几乎遍布了整个西域,真实地记录着中央王朝如何统一西域的古老历史。哈密现存63座烽燧,17座修建于唐代,46座修建于清代,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古老的烽燧座座相连,见证了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和管理,见证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实。

烽燧又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号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哈密是进入新疆的东大门,在古代,是镇守西域的军事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的咽喉。历代王朝历来就重视哈密这一要塞,这一座座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烽燧就是历史的讲述者。

在哈密现存的63座烽燧中,其中有36座分布在巴里坤境内。

古老的西域,地域辽阔,方圆几百里不见人烟。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统治管理,西域绿洲各地方政权的安全,往来于东西方的商队,都没有离开过它。如今,按国家文物局对长城资料调查的要求,这些烽燧已被列入长城资源中。

在巴里坤县境内的36座烽燧中,最早的建于唐代,而且都分布在三塘湖。

烽燧是汉王朝对西域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起到发送信息、守护交通、照料汉朝来往使者的作用。遇到战争,调动军力会聚于此,完成军事任务。到了唐代,中原王朝加大对西域的管理,派出军队在西域继续修筑工事,屯驻卫兵,烽燧的数量比过去增加,并规定:“每30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冈阻隔,可于适宜、近便之处设置,以能相互望见为宜,不必局限此制”。 即使到了明清时期,烽燧依然为巩固西域稳定和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烽燧的构筑方式因地制宜,三塘湖由于风大,烽燧又都修筑在山包顶上,因此,采用的是底部石头垒筑,上部土坯砌筑的构筑方式。而在巴里坤草原一线的烽燧,基本上都是以黄土夯筑的,为了烽燧的坚固,当时修筑时还采取了内部拉筋的办法。

由于上百年的风吹雨淋日晒,有些烽燧的拉筋已裸露在外。

烽燧修建的选址,除了规划好总的线路和走向外,每座烽燧与相邻的烽燧以相互望见为宜,否则,烽火传递就会出现中断,延误军情。

每座烽燧的高度基本上都在10米左右,发现敌情后,士兵们如何攀上烽燧传递军情呢。

发现敌情后,负责传递军情的士兵又是用什么作为信号呢。

据唐人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广动植》中云:“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烟亦有燃烧狼粪者,比喻战争发生的“狼烟”一词大概即由此而来,也就有了狼烟四起的成语。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新疆境内的烽燧虽没有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墙体,但也延续了中原长城烽燧亭障的建筑特点和军事用途,成为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烽燧,带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血脉,从远古的文明深处蜿蜒而来,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西域这块土地上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

供稿:巴里坤县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达吾提

满屏都是文化!走进海口这个古村,追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乡愁 古代文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府城至攀丹村,是美舍河中游流域,其中因兴修学校、教化学生、尊崇儒学,文星最为闪耀的莫过于唐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府城攀丹村,明代仅攀丹一村就诞生了8位进士,其中有3对父子进士,可谓科甲联芳,光耀门楣。

古色古香的书院内檐。

走入攀丹古村,寻找那段海口历史文化的记忆,追溯时间见证的那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乡愁。虽然故人已逝,住所、书院、古井等已成古迹,然而美舍河畔的文化还在延续……

西洲书院

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一走进西洲书院,古朴的长廊,整洁的路面,一排三进的仿古建筑很显眼,其建筑材质为玄武岩、青砖、实木和瓦片等,未见水泥混凝土。抬头望上,第一进建筑的石刻门匾刻着“唐氏大宗”4个刚正的楷体大字,被描上金水后更加夺目,右侧有一行直书的小字“道光二十九年仲春吉旦”,左侧为“合族重修”。似乎一下就将记忆拉回了从前。

国兴街道文坛社区书记王小星领着记者细细观看西洲书院。他介绍,该书院是明代攀丹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的唐胄于明代初年所创办, 其前身是攀丹唐氏迁琼始祖唐震在南宋设立的“攀丹义学堂”,而西洲书院初名则为“养优书院”,参议张简还曾为“养优书院”题写匾额。而至正德十四年十月, 琼州按察司副使王弘将养优书院易名为西洲书院。

西洲书院作为海南较早成立的书院之一,在促进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历史考证,该书院作为海南较早成立的书院之一,在促进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海瑞、郑廷鹄等海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师出西洲书院。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 西洲书院承载了琼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海口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副科长蓝春宝说,西洲书院当年培养了许多家族内外的学子,丘濬、海瑞和王佐等海南先贤,都曾得益于攀丹唐氏的教诲,其中丘濬还是进士唐舟的女婿,海瑞曾与唐胄的3个儿子唐穆、唐秩和唐稼同窗共读。

“我们现今看到的西洲书院,并非是从前的样子。” 蓝春宝说,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仲春吉旦,先后两次对西洲书院进行重修。2012年,唐氏宗亲集资,对西洲书院及唐氏大宗祠按照清代仿古建筑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西洲书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135平方米,建筑面积383.5平方米,三进建筑。

“我们在重修过程中,找到了两件文物,一件就是这块牌匾,1849年重修祠堂的印记,至今163年。”海南唐氏会长唐锦钟表示,“另一件时间更早,是乾隆丁酉年所立的《唐氏祠碑》,现放在第三进的廊下,择日再将它重树起来。”唐锦钟称,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唐氏大宗祠遭到极大的破坏,很多文物被毁,当时有族人悄悄将这两块碑、匾埋起来,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找到和挖出。

而今,当时的“唐氏祠碑”石碑静静地竖立在廊下,叙述着过往的历史文化,上面的文字虽已模糊,但依旧能看得出字体刚正美观。唐氏宗亲称,西洲书院是在原来的基座上重建的,未曾挪移分寸,希望能将它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胄墓”,以让后人更好地缅怀这位为海南文化、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

2012年,按照清代仿古建筑对西洲书院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西洲书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135平方米,建筑面积383.5平方米,三进建筑。

记者在西洲书院内细细观察,发现每进的房梁上,均用彩绘刻画了一些小巧精致的画作,达到十余幅,据说是依据当时授课内容而作,大致为勤勉好学、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等。从这层面上来看,不难想到当年西洲书院作为学校性质存在的重要性。

此外,在西洲书院中,唐氏宗亲经过考证而制作的先人的十余幅画像和人物介绍,整齐挂于墙上,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从前的历史,缅怀先人。王小星说,“每年唐氏后人都会从五湖四海,甚至从海外赶回来,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乡愁在这里,每年对祖先的祭拜,是一种仪式,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攀丹村的教学文风如同蒲公英般,随着温暖的春风吹向各地。据《琼州府志》记载,自宋代到清朝,美舍河沿河兴办了琼台书院、苏泉书院、崇文书院、东坡书院等10多所学府,蕴育了几代名人,给子孙后代们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攀丹唐氏

海南文化教育的缩影

古时有“海外无双唐氏,天南第一攀丹”的说法,这里的攀丹,说的就是今天府城的上丹村,自宋至清,攀丹唐氏累朝出名宦,明代进士、户部侍郎唐胄曾在家乡办学和修志,对海南文化传播功不可没。

三亚学院讲师刘霞介绍,由于海南教育资源以及名门望族、儒学世家多集中在海南北部琼山以及周边州县,所以明代海南明贤也呈现出往琼山及周边地区集中的态势。而明代衣冠望族中最具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当数琼山府城攀丹村熠熠生辉的唐氏家族。自南宋年间进士唐震初任琼州刺史,子孙世代居住在海南琼山。

明代海南60多名进士中,琼山占了40余人,而唐氏后代就占了6位,分别是唐舟、唐亮、唐绢、唐鼎、唐胄、唐穆。其中,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是两对进士父子,可谓科甲联芳,门楣闪耀。这是海南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罕见之事,也是明代科举史上的美誉之事。近600名举人中,琼山占了近300人。可见,明代海南琼山地区乃海南科举人才的渊源。

除进士外,明代海南唐氏子弟中还有唐翱、唐虔、唐卿等三十多人乡试中举,其中有两名解元和两名亚员。此外,唐氏子弟中还有府贡生唐秩等。明代海南唐氏家族兴师重教,不仅唐氏族人人才济济,连带姻亲家族、学徒门生也都明贤辈出,如明代海南本土明贤王佐、海瑞等皆为唐氏门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基本上也是当时整个海南文化和教育的缩影。”刘霞说。

“唐氏祠碑”静静地竖立在廊下,叙述着过往的故事,记述着当年的历史。

常年研究唐氏族谱文化的海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邓玲表示,从唐氏科甲来看,最鼎盛时期为明代,集中在前十世,20名进士举人中占了13名,这正是使得攀丹唐氏声名鹊起的原因所在。而根据唐氏族谱记载,“以乡试之次年三月为试期,亦分三场,规例尽同乡试。诗文策共十四艺,不过精益求精……”可见,唐氏族人对于科举考试这一块格外用心。

此外,唐氏族谱还收录了光绪壬午科举人二十七世唐丙章的应举人试的诸文及全部阅卷评语,以及二十一世琼山光绪年间府贡唐声教被学使录取为学府一等一名补廪的文章。这些内容在海南其他家谱中未曾见过,既是难得一见的可靠地方史料,也足见得唐氏后人于科举一途之用心。修谱者希望后人以之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可拿来作为习作的摹本。

唐氏在科举以及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明监察御史吴纳曾给唐氏族谱作序者的对联小结了明朝中期以前唐氏之繁盛:“文物彬彬入珂里草木犹带书香屈指明贤若举若进若元若魁海外无唐氏,风徽奕奕登华祠几筵留英气稽世宦而公而卿而居牧天南第一攀丹”,明代的攀丹,曾是海外无双,天南第一的家族。清代优贡王国宪则用一副对联将自宋迄清的唐氏功名进行了总结:特奏肇开基九征六进士二解元解元十举人累叶相承礼乐诗书光甲第,多蔚起五名贤三儒林两孝友八循吏联翩济美文章气节振宗风。

攀丹唐氏在明代能够成为海南望族,究其原因,邓玲认为,除了明朝官府高度重视教育外,海南人文蔚起这样的时代背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氏非常注重传承中原文化,建立宗祠来团结族人。攀丹村的唐氏大宗祠,大门祠联突出地反映了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上联为“晋汾世泽 乡贤崇祀光南国”,下联为“台阁家声 青史流芳拱北宸”,横联为“唐氏大宗祠”。这一副对联正是攀丹村唐氏承接中原文化,开启南国历史心声的自然流露。

攀丹村是海南的文明村之一,是明代海南望族唐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而攀丹唐氏的发展轨迹恰似明代海南文化发展的缩影,大量的唐氏弟子取得功名,使唐氏家族在仕途上走得平稳顺利。随着唐氏向文昌、万宁等地播迁,文化传播更为广阔,然而攀丹村留给世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可贵的借鉴启示仍在流传。

文化古村

悄悄述说当年的故事

攀丹村在府城东厢,古称蕃诞、蕃蛋,当时因濒临海边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疍民聚居地而得名。

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表示,根据明万历《琼州府志》中记载,当时美舍河并未经五公祠从海甸溪入海,而是从今天攀丹村的南面流入南渡江。在明代之时官府将此河修到府城东门外,流经攀丹村的水道便成了舟楫往来、输送百货的黄金航道。直到民国这条水道还在,如今早已干涸,踪迹难寻。

据史料介绍,连接府城东门至上丹村的青云路以及青云桥,是根据唐胄的建议修建的,桥头高处立有唐胄题名的“青云桥路坊”,桥尾不远处有一块空地,立有“青云”、“进士”、“会魁”、“省魁”、“联桂”、“联璧”等10余座牌坊,均为官府和当地士民为旌表和纪念唐氏先贤而建。青云桥以及青云路是连接南渡江水道和府城东门的必经路。当时,青云路和青云桥车马行人南北来往,络绎不绝,热闹兴旺。唐胄父亲唐正曾在其自家宅门外开挖了一个大池种荷养鱼,后因修建青云路北填平。唐胄便在不远处参照其父原来所挖河池的大小,再挖一口新池,池中筑有小丘,四畔种上柏树和翠竹,为纪念生父,唐胃命名为“像池”,池边树有一记文石碑。

攀丹村有“竹根泉”、“峻灵泉”、“养桂泉”三口古井,至今仍在饮用。其中竹根井为唐胄被罢官居家时所凿,井壁上所嵌一块石碑上,刻着唐胄亲笔写的直书“竹根泉”3字。

竹根井承载了攀丹村很多老一辈人的记忆和念想。

作为市级文物古迹的竹根泉,井口呈圆形。王小星介绍,该井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户部左侍郎唐胄所凿。石砌,圆形,井围高40厘米,直径0.85米,外径105厘米,深约2.5米。在井的正面围墙镶嵌有竹根井碑刻一方,碑高约90厘米,宽约35厘米,碑文为行体字,每个字约25厘米见方,字迹清晰可辩,相传碑文是唐胄手书。该井于1938年重修,旁边立有碑文。

居住在攀丹村60余年的张阿婆告诉记者,打从记事起,家里的大人就时常提起竹根井的故事,还打趣说喝了井水智力更加开窍,“虽是打趣说的话,但竹根井的井水清凉味甜,尽管已用上自来水,以前仍旧有不少村民还经常到竹根井打水洗衣服和洗菜等。”

经历700余年的沧桑,竹根井就像一位长者一样,迎来送外,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归去新来,依旧保存完好。在周边苍翠大树的映衬下,竹根井显得安静沉稳,“现今井水已经不能使用,井下也有了一些堆积物,但因其是文物,不能随意清理搬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早保护和修缮,让古井文化能够更好传承。”张阿婆说。

12月的风吹佛在脸上有着瑟瑟的凉意,但细细走了一趟攀丹村,脑海里对其的印记不单单是“文化古村”,更多地融入了人文、乡愁、追忆等重叠的情感。而攀丹村也会像市民朋友所期待的那样,通过美舍河文脉的修复,延续美舍河畔的文化,追忆攀丹古村的曾经……

人物简介:

唐胄(1471年~1539年),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人,字平侯,号西洲,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唐胄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成举人,十五年(1502年)成进士。王弘诲为他写的《神道碑》称他乡试、会试“皆以《礼记》魁其经”,就是说他在广东(广州)举行的乡试以及在北京举行的会试(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中,都以单科《礼经》(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夺得第一名而成为“经魁”,成进士后获得的官职是“户部山西司主事”。

人物作品:

唐胄在家闲居时写下了为海南普通民众深受贪官污吏压迫剥削而呼喊的一首长诗《咏万州藤作女工》:

剑门藤丝如发细,

纤巧争先出新意。

万宁土瘠民多贫,

家家藉业为生计。

纤纤闺指称奇绝,

牡丹荏染凤交嬉。

官工家派多精致,

细迟过限爹遭笞。

十八嫁裙无一幅,

朝朝暮暮劳官役。

岂知生业反为魔,

遂甘自尽家难息。

满城感泣增悲悯,

祸州尤物何时穷?

英灵胡不上诉帝,

条蔓枯尽山为童。

九州厥贡古来有,

篚荐随方那敢后。

交州荔枝建州茶,

惊尘溅血民始咎。

珠崖地在大海中,

汉因玳瑁始开通。

未几祸起广幅布,

东都复县伏波功。

永平滥觞儋耳贡,

后启纷纷非土任。

瑁宫珠殿尤苦刘,

紫贝鼊皮聊缓宋。

惟我祖宗怜远土,

两朝优诏特矜楚。

公使逾法许具闻,

气焰权奸犹敛阻。

后至先皇弘治初,

大禁贡献民熙和。

振儋金香罢唐例,

南宁银姜无宋科。

民赖优游三十载,

肇此厉阶谁复再?

分贿私贡恐已迟,

谁体圣心存海外?

妻号儿哭无朝夕,

催吏那知更下石。

谁能临武叫天阍,

守有徐方留郡迹。

来源:海口日报

记者:吴雨倩

编辑:陈美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8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