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于谦祠

北京于谦祠是为了纪念明正统、景泰年间力挽狂澜的功臣于谦所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于谦以兵部尚书身份领导北京保卫战,成功挫败了也先军队,使其退出关外,也使明朝避免了重蹈北宋丢失半壁江山的覆辙。现北京于谦祠位于建国门内大街,为搬迁后重建,不再对游客开放。于谦祠在1984年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称为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四合院。于谦祠三面被高楼环绕,只有北面紧靠长安街,2003年进行整修后,没有开放。2017年6月以来已经开放,免门票。

于谦祠

中文名:于谦祠/于忠肃公祠

外文名:Temple of Yu Qian

地理位置:北京西裱褙胡同23号

开放时间:2017年6月

景点级别: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于谦故居

纪念人物:于谦

杭州于谦墓祠的变迁和逸闻

【编者语】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权县),出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永乐十九年进士,后随宣宗平汉王之叛。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拥立代宗,整饬兵备,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英宗辟,于谦被小人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后置墓祠于西湖边的三台山麓,供后人敬仰。

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正月二十三日),两年后,归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据说有六座是于谦的父母以上三代祖坟,于谦被害后附葬于下。

民国时期于谦墓园

文革前于谦墓地

于谦墓墓道早毁,牌坊、碑、亭、翁仲、石兽与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坟遭破坏,墓碑倒地,祭桌翻身,香炉倾覆,墓地杂草丛生,所列翁仲、石马,不是缺胳臂,就是少肢臀,无一完整。而祠内外一应陈设,全被毁尽,残墙断垣,目睹伤心。”

于谦墓破坏前平面

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今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墓高2米,南北宽二十三米,进深三十米,墓道长九十米,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墓前设祭桌、香炉,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

修缮后的于谦墓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谦祠依墓而建,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现存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90年代重修的传统型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南北宽 23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

关于于谦祠的规制和变化在清李卫所主编的《西湖志》祠宇一中有《旌功祠》记载。

记载:“弘治二年,训导储衍礼、科给事中孙繻、谦子府尹冕,先后陈请,命下建祠,所赐匾额。”

成化帝即位的当年(1465),就接受监察御史赵敔的建议,收回所谓的“于谦党人”榜文,昭雪于谦冤案。于谦儿子于冕从遣戍地龙门获释,上书朝廷,恳请参照宋岳飞、今王骥例,赐给谥号,春秋庙祀,“一以彰朝廷之恤典,一以鼓天下之人心”。一岁多点就卷入国家存亡、皇权更替惊涛骇浪之中的成化帝本来就“稔闻谦冤”,览疏后,善心大发,恢复于谦生前原有官爵。到了八月,为了激励臣下尽忠国事、将帅效命疆场,又特地派遣行人司行人马暶南下杭州,谕祭于谦墓,并特赐诰谕,曰:“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杭城百姓闻讯,“莫不感奋兴嗟”,匆匆聚集起来,赶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高唐刘魁处,要求按成化帝诰谕“怜忠”之语,将太平里于谦故第改为“怜忠祠”。为杭城百姓的一番挚情感动,于冕笔蘸血泪,手录先父一生的所作所为,请来杭州老乡、大理寺卿夏时正撰《怜忠祠记》,勒石刻碑,一时朝野争相传诵。”

20余年后的弘治二年(1489),于冕再上奏疏,称“一旦身先朝露,乌鸟私情无由再伸”,况且,怜忠祠窄小而狭隘,又在城内太平里,与三台山于氏祖茔两不相依,天长日久,无人看守,必至颓废塌坍,恳请皇上恩准,将怜忠祠“移建坟前,颁赐祠祭文”,并量拨附近人户看守。在宫闺深处较多体验过个人不幸的明孝宗一时多愁善感起来,恩准于冕所请,复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于三台山于氏祖茔立祠,赐额曰“旌功”,“春秋行礼,拨与人一名看守,免其杂泛差役,一祭文,一祭品”。由此形成了祠墓合一的格局。张宁有《旌公祠碑记》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张宁《旌公祠碑记》碑

再记:“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周汝员、属钱塘知县李念新之,嗣是巡按御史傅凤翔、阎隣、王绅、巡盐御史高葑相继协修。万历三十年改谥忠肃,谕祭茸祠。”

祠宇造好不久,几十年的功夫,很快就毁坏了。时记:“庙貌颓甚,栋挠垣阙,诸所庀陈,漫漶刊落,而宰木蔽芾黭霮,群鸱啸哀”,满眼的破败、萧条、冷落。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周汝员祭扫于谦祠墓。面对破败得叫人心寒的祠墓,不禁怆然长叹,下令钱塘县令李念修葺,辟祠左为别室,塑于谦父母双亲彦昭和刘氏像而供奉,地方官傅凤翔、阎隣、王绅、高葑相继协修,断断续续,前后凡五年,“悉撤圮敝,新而大之”,“役襄无棘,工无缩费,增者崇,关者邃,葺者固,饰者翚,望之揭揭,即之严严”。规模渐趋庞大,面貌焕然一新。

万历十七年(1589),浙江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傅孟春以“于太傅功业盖世,忠诚炳日,‘肃’之一字原未足以概其生平”为由,特上《请改谥疏》,奏请更“肃愍”为“忠愍”。万历帝答应了,但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大笔一挥,赐谥“忠肃”。次年(1590),又颁布诰谕,买办祭物、香烛纸,派遣傅孟春代表朝廷祭扫于谦祠墓。万历四十二年(1614),御史、武陵人杨鹤捐献俸禄,令人“鸠聚工料,式增廓之”,增大范围,扩充规模,使“如陋巷矮屋”之祠宇“岿然”挺立,“属镂之剑赐而胥涛立,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修”,三足鼎立,“遂成湖上伟观”。

陈继儒《重修忠肃于公墓记》碑

又记:“国朝顺治间与修,仍令春秋致祭。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铎重建,自为记。”

清代,于谦祠墓亦经多次修建。康熙三十一年(1692),杭州知府李铎“不辞经营之力”,“复为缮治于公之祠墓”。于谦祠原在墓的前方,“不称于神居”,而且所占基址狭小卑隘,若在原地重葺,不足以有大的改观、大的作为,遂决定营治新祠于故祠的右面,平整土地,使宽阔而平坦,新祠“阙位面阳”,坐西朝东,巍峨壮观,后增建寝室,叫启忠祠,是祭祀父母双亲及于氏后裔的场所。于谦墓原有七个土茔,因长期无人看守、整理,“荒蔓蓁芜”,满目疮痍,几成废墟,“今仿岳坟规制”,重新梳理,使之“朗然开畅,不特使忠孝大节千古昭垂,亦将大启于公之后昆也”。对整治一新的杰作,李铎很开心,欣然命笔,自撰《流芳百世碑》,感慨“孤忠大节,古今同悲”,愿“后之人与我同志,继而新之,则庶几祠墓之恒如今日也夫”!

李铎《流芳百世碑》

对于谦这样的仁人志士忠臣良将,乾隆帝摆出了一副开明宽厚的姿态。他在位60多年,六下江南,六下杭州,自然也来到于谦祠墓,祭扫于谦,并御书“丹心抗击”额,以示褒扬。排场之大、级别之高,是于谦祠墓起起落落、兴兴衰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经雍正七年(1729)、乾隆十年(1745)两次小规模修葺,道光元年(1821),以于谦祠“自乾隆乙卯迄今不三十年,而顿失旧观”,杭州地方当局斥资八百余两,历五余月,重修祠宇。次年(1822),初任浙江监试官、再任浙江盐运使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第二次为官杭州,他捐献了自己的官俸,倡议集资四百金,整修于谦祠墓,事成,作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亲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杭州先贤的崇敬之情。

时至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那年,杭州地方乡贤以林则徐修于谦祠墓“已逾卅载,飘摇风雨,岁久阙修”,部分建筑“倾圮成墟”,“栋折榱崩”,四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大门岌岌可危,即将倒下,瞻拜祠下,颇觉“心伤”,自发组织起来,重新修葺飨堂,装修神像,但因时间紧、经费缺,仅为“扶持之计,未及全庙重新,所有后堂并大门工程不得不有望同志之踵而行之也”。不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殃及到于谦祠。忠王李秀成率军挺进杭州,所到之处,砸毁塑像,焚烧庙宇,于谦祠同样没能逃脱被毁灭的厄运,所谓“祠堂被毁,宰木无存”。七年过去,同治八年(1869),为重塑于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郡人吴煦、濮诒孙等请款重建于谦祠,现存三进建筑以及南北厢房即此旧迹。

清末民初,世纪之交,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但据民国《西湖新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浙江布政使颜钟骥、民国3年(1914)浙江都督朱瑞分别两次修建了于谦祠墓,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明兵部尚书谥忠肃于谦墓,在三台山麓,乔木千寻,丰碑百尺”。

于谦祠原平面布局

于学勤在《于忠肃公史迹》稿本中回忆道:“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随父幼章公步往拜祭谦公墓。其时,墓道起于杭州清波门外净慈寺相近,建有“于公墓道”石坊一座,循小道屈折而进,达赤山埠三台山,祠、墓在焉。祠名“旌功”,祠外有旌功石坊一座;祠分前后三进,悬有名人匾额、碑碣;后进,塑公座像于龛,座前置供桌,陈设烛台、香炉等;祠后左侧门外,即公墓座……墓前竖碑,镌文曰“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十八字,碑前设玄色石质祭桌、油麻石香炉、烛台,墓最前,左右两行,列立翁仲、石马等等。”(关于于谦祠相关文字多整理自2004年第七期《杭州政协》文章《风雨沧桑于谦祠》,特此致谢原作者)。

另:关于于谦墓和其祖坟在明人谈迁撰的《枣林杂俎》中“于谦”篇有一记载(真假待考,仅做逸闻探),原文如下:

“于少保有寄内弟书云:薄俸五钱。

地师某云少保祖墓当奇贵不可言,少保即驰书其子,令迁葬,另一缄俟迁葬讫启视。子冕得书移葬,如命始启缄,则述地师事也,不半载遘祸。今书稿藏于家。(张元岵记)”

该段文字说的是杭州于氏祖坟是于谦命其子于冕从原墓地迁葬别处的,半载后于谦就蒙冤罹难了。

查于谦弟于泰家族家谱记载:九思公卒葬其地在叶家桥左近;泽葬有卿公墓,两世同塚;仁,字彦昭,御赐祭葬,墓在杭州三台山忠肃公墓之正位;泰,字静乐,墓与忠肃公昭穆并位;于泰子冔,号秋月,墓在旌功地内,号九子一元坛;冔子铎,字振之,自公一下三世及九世祖,考墓并在九子坛。

可以知道,于谦被赐建旌功祠后,家族尚有子孙葬于此地附近。于谦在杭州有三代祖坟,据记载于家的祖坟当初是葬在深山内的,坐酉向卯。于冕所迁葬祖坟应该是叶家桥九思公和泽公墓(与父同塚),迁到目前这个位置。

从《枣林杂俎》中“于谦”篇这段文字说:某地师说他家的祖墓贵不可言,估计是为了避嫌朝廷,当时于谦已经是朝中重臣,而且权倾朝野,所以赶快安排迁葬他处的,结果还是没有逃过劫难。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因为于谦父亲是赐葬,或赐葬于三台山,也许地师所说的祖坟奇贵当时是指三台山其父墓地,于谦才秘令于冕重整祖坟。

由此大胆推测,当时的七座坟茔应该包括了:九思公、泽公、仁公、于谦、于泰、于冕、于冔等人,可惜墓毁无存留任何资料,留下了永远的空缺和遗憾。再据说和相关记载,于谦墓重建时没有发现任何有证明性和纪念性的存留物,以致于近代有人对于谦真实埋葬地的怀疑,一切只能期待更多的史料被发现,或许有后来的才俊贤达能够进一步核实。

但不可否认杭州西湖于谦墓祠的修缮和开放,足以承载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英雄的敬重,也承载了于谦一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也必将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传统文明的高地。

(图文整理:于振华、于之、于君才)

责任编辑:于维立

投稿邮箱:yushizqh@126.com 82996599@qq.com 22350027@qq.com

投稿联系微信:yu2277555 gb13206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别跑空啦!2019年于谦祠将进行全面维修和陈设改造

位于杭州三台山麓的于谦祠,自1998年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以来,承载着大家不少的美好记忆。2006年,于谦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于谦祠被列入浙江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多年来,于谦祠立足廉政文化教育,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于谦廉政事迹宣讲团,举办历史上的清官廉政事迹展览,举办“清风杯”青少年和公职人员书法大赛,推出祈愿活动和于谦祭祀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于谦“爱国勤政,为民清廉”的精神。今天,为了进一步发挥于谦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是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的作用,2019年,于谦祠将进行全面维修和陈设改造。

关于于谦祠维修和陈设改造工程施工期间

闭馆的公告

因建筑维修和陈设改造工程施工的需求,于谦祠于2019年2月1 日起闭馆,重新开放时间另行公告,闭馆期间,于谦祠不再接待公众参观,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特此公告。

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

于谦:500年前拯救北京城的男人,如今祠堂门票0元无人来拜

说起于谦,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是那位郭德纲的搭档、北京摇滚老炮、“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的主角——于谦。

但于谦这个名字放在中国历史中其实有更大的来头——那位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某种意义上将明朝历史延长了二百余年、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五六百年前,于谦亲率军士抗敌御辱,避免了北京城沦陷,五六百年后的今天,几经沉浮的北京依然为他留着一个特殊位置——长安街上唯一的那座土风古韵的四合院——于谦祠。

然而,当下这位于谦的名讳只要往德云社剧场的演出单里那么一放,门票上千也有人趋之若鹜,而那个主宰国家沉浮、改写百年历史的于谦显然已黯然失色、故居0门票也乏人问津。

被人遗忘的孤祠,寂寂寥寥无人问

中华泱泱十八个朝代史中,北京承载了近1/3的皇权星光,而北京的鼎盛朝衙威权,尽在长安街。为此,长安街也被称为“神州第一街”,这条街成型于明代永乐年间,以天安门为轴分为东、西两区,任由时代变化、城市扩张,这一代始终是中心的中心。

北京不断发展更新,长安街的古旧建筑也渐渐销声匿迹,最终只保留了一座年余几百岁的老四合院——于谦祠。

于谦祠是明朝英雄于谦在京宅邸,后改为祠堂,位于裱褙胡同23号,被钢筋铁骨的高楼合围,三进院落,黄砖灰瓦,高墙做围,简素无华,正与于谦其人一样,朴素恭谨,笃实安然。祠堂正门高悬“于忠肃公祠”匾额,深沉静谧,枝藤斜出,常常闭馆,门可罗雀。

这座庭院本位居所,于1466年于谦身后复官后改建成祠堂,初名“忠节祠”,1590年随追谥名号改为的“忠肃祠”。

清顺治时期祠堂被毁,光绪年间又得以重建,于谦祠其实在清代时已经“容颜大改”,1976年又因地震毁掉一座小楼,才形成如今格局。“忠肃祠”曾随片区被划给农业银行,1984年才被单独设为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翻新和修整后免费对外开放。

祠堂陈设以于谦塑像、画像、生平、作品和一些旧址老照片为主,鲜有文物遗留。

这座老院子被镀了一层现代色,厚重历史感的黄灰墙阁与朱红翠兰的艳色门庭和内设搭配,无由呈现一种反差的仿古风格,似是一座挤在繁华中失了主人灵魂的空壳,又偏偏与主人一样,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早已被人遗忘。

那个一生经历涛涛、拯救了北京城的人,不该无人拜谒

于谦生于1398年,祖上历代为官,只有他父亲独辟蹊径,隐居不仕。于谦隔代遗传了祖辈的报国宏愿。于谦善诗书,七八岁便能出口成对,视文天祥为偶像。

勤学自勉之下,于谦23岁进士登科,如愿步入官场,走上了一条辉煌的不归路。

为国为民,“两袖清风”,险些为奸人害死

于谦正直耿谏,官拜御史。

汉王造反时,宣宗亲征,于谦随行。宣宗命于谦当场责难汉王罪行,于谦利词连珠,将汉王骂得无颜申辩,惶恐认罪。宣宗赞赏于谦才华,封其为江西巡按。

之后,于谦在山西、河南、山西等地巡查多年,为民伸冤、惩治官霸、协调赈灾、推行改革、修建水利,其治下太平民安,贤名远播,被当地百姓奉为济世贤臣。

于谦才德兼备,大受内阁赏识。

但到了王振掌权时期,于谦险些被害。于谦廉洁,从不藏污纳垢,家无余财。而王振贪婪,大肆敛财受贿,因于谦不进贡便处处为难他,于谦甩袖自嘲“两袖清风”。王振为报复找人陷害于谦,以致于谦被关押三个月,差一点被处死,好在百姓齐聚伸冤才被释放。

皇帝被俘,京师被围,力撑危亡朝堂

1449年,瓦剌的也先来犯,英宗在王振怂恿下亲征,于谦留京管理兵部做后援。

结果英宗被俘,朝野大震。兵临城下,皇帝先折,有大臣建议迁都,于谦当庭大怒,斥责弃京师如弃王朝,主张出兵力战,得到多数人支持。于是臣子们打响了一场京师保卫战。

于谦运筹帷幄,调来南部备用军,协调粮草后勤,稳住了军心。为了解决群龙无首的局面,郕王被推为代宗,但王振一派反对,一众人当庭发难,为首的马顺被杀于朝堂,百官大打出手,乱成一团。

郕王惊惧欲逃,于谦稳住他,威吓造乱一派“马顺死罪,这番死法不必追求”,众人不敢再闹,一场大乱就此平息。

为防瓦剌进攻,京师大门全关,于谦先给军部下死令,战前退却的直接斩杀,以收紧军风。

之后,他又协调内外,一方面执掌军械、粮草、兵将调派,一方面将平民迁入城内以保其性命,一方面设伏、抗敌之策一道道派出,可谓殚精竭虑,极尽其能,数次于危难中保住京师。

最终,在与敌军周旋了一年后占得上风,迎回英宗。战后于谦又建议在边关驻兵屯田,以防边患,保得国家百年之安。

忠于社稷,死于昏君,洗污名、受拜谒都在身后

于谦一心为社稷,不居功,但因耿直清廉,阻挡了不少人的升官发财之路。石亨等人迎回英宗,徐有贞鼓动英宗杀掉于谦,取代代宗之位复辟。

昏庸武断的英宗听信谗言,拘禁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诬陷其谋反。救国救民的于谦转眼成了阶下囚,自辩奏章无人回应,他心中荒凉,最终被处死于护城河前。

抄没于谦家产时人们发现,这位掌管京畿要务的大人家中竟简素一场,没有半分余财,唯一珍贵的东西是多年间因功受赐的黄袍、宝剑。其清廉高洁令朝廷官员都当场痛哭。

于谦死后数年,石亨等人贪腐败露,各自死去,于谦终于沉冤得雪。宪宗登基后为于谦复职,设祭典,向天下人昭告其忠正。孝宗登基第二年为其设祠堂。

百年后,神宗为其改谥号“忠肃”,受各地香火拜谒。

古来有才者多如牛毛,有德者三三两两,德才兼备者寥若星辰。于谦的功德和贡献高比长天,廉、正、忠无不秉承,可世代为楷模。

时间冲走掩盖真相的污秽,为他洗刷冤屈,但时间也让金石染锈蒙尘,将他的生平埋葬于历史长河。精彩的故事因“过时”而无人问津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装载着历史等人翻开的庭院无人来访、独自凋敝更是一种遗憾。

这世界大概要扇灭些娱乐至上的靡腐大火,才会想起那些改写过历史的人,才会想起去转一转遗迹,受一受精神洗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7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