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云石寺

看点
泰国历代佛教造像云集。佛殿窗户仿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用彩色玻璃拼组成泰国式花格图案,是泰国佛寺建筑中最富西方色彩风格的寺庙。

介绍
云石寺位于曼谷市北的阿育它亚路(Sri Ayutaya),又名“大理石寺”,为拉玛五世时所建。寺内建有佛殿、藏经阁、长廊、楼阁、佛学院等建筑。其主院建筑全部由意大利输入的大理石建成。主殿大门两侧有石狮子守卫,殿内供有一尊高约3米的释迦牟尼金佛。主佛殿中的清拉佛像,是泰国著名彭世洛佛像的复制品。主殿后面,是一个以云石铺地的大庭院,陈列着51尊泰国历代各时期各种类型的佛像,融合了中印等地佛教造型艺术风格,是19世纪泰国佛教的典范。此外,还有中国或日本的佛像。

云石寺

泰国曼谷

甘肃石窟寺丨云崖寺石窟群

云崖寺石窟群位于庄浪县韩店乡黄草村西陇山林区。云崖寺所处山峰称主山,下有云崖寺河。清乾隆《续修静宁府志•山川志》记:“山势环抱,溪水潆洄。松杉柏桧,翠竹名花,蔚蔚苍苍,青葱掩映,且多仙踪古迹,无地不爽人心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崖有白云洞,为宋僧法印所凿。”明代胡缵宗《主山白云洞记》载:“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超夕多云。”

云崖寺石窟

石窟群包括云崖寺、大寺、朱林寺、红崖寺、佛沟寺、金瓦寺、朝阳洞、三教洞等。

云崖寺 现编号 24 个窟龛,保存石造像 18 尊、泥塑造像 55 尊,壁画约30 平方米,明代碑刻两通。主要洞窟(第 1 ~ 10 窟)分布在高约 80 米峭壁上一处突出的岩石平台上,个别洞窟分布较高难以到达。另有部分洞窟分布在山体下部和后山区内。

第 11、12、17 窟为北魏晚期开凿,时代最早。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或摩崖造立佛像,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三佛。北周开凿洞窟主要有第 1、2、4 窟等,为平面方形小窟,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有三佛、一佛二菩萨等。明代进行大规模开凿和重修,出现平面横长方形或方形大型洞窟,如第 6、7、10 等,一般三壁高坛基,坛基上泥塑造像,壁面泥塑小型造像,造像题材有三佛胁侍菩萨、五佛胁侍菩萨、一佛二弟子等。

第2 窟,北周开凿。平面方形平顶窟,前壁已毁。洞窟面阔2.28、进深1.65、高 1.65 米。窟内三壁前均有坛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形成三佛布局,每身佛两侧都有胁侍菩萨。佛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衣,袈裟下摆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为左右两瓣,衣褶摆布流畅。菩萨残损严重,仅存轮廓。洞窟壁面泥层上有北宋政和三年(1113 年)游人刻划题记。

第4窟(北周)

第 4 窟,北周开凿。位于云崖寺窟区西部,第 3龛东侧,二龛相距 1.35 米,佛龛距崖边 3.5 米。摩崖敞口浅龛,平面半月形。龛高 3.65、宽 3.8、进深 1.03 米。龛底距崖面平台 0.6 米。龛内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中间主尊佛高 2.53 米,胸部以上至头部为现代补修。双肩较圆,外披低垂圆领袈裟,领垂至腹部,露出内斜披僧祗支,僧祗支上系带,衣纹呈阴刻阶梯状。右手残,现代补修。左手亦经现代补修,作降魔印。结跏趺坐,右足押于左股上,露足,衣裾从脚腕处分成人字形向左右散开,分两层,边缘折叠。坐于方形佛座上,座高 0.75、宽 1.68、进深 0.87 米。左右胁侍菩萨身体略侧。左侧菩萨高 2.8 米。头戴莲瓣宝冠,宝缯下垂于肩头两侧。面形方圆,颈粗短,双肩略圆,颈戴尖形宽项圈,肩头有圆形饰物,下垂长带,右臂向左曲于腹部,手握莲蕾。左臂于体侧下垂,手握圆环形饰物,饰物上垂下丝带打结,披帛于正面膝下部两侧交叉,再上提至肘弯处下垂,立于方形台上。右胁侍菩萨高 2.8 米,与左菩萨同,左右对称。龛外两侧上下各有数个木桩孔,原应有木构建筑,已不存。

第6窟泥塑佛造像

第 6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7、宽 7.2、深 4.25 米。两侧壁上各开凿有两层坛台。正壁坛基上塑三个束腰形须弥座,上塑一佛二菩萨,佛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两侧壁塑十六罗汉,上层小坛台上分别塑有小型菩萨、天王以及城门、建筑等。

第 7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14、宽 9.5、深 6.1 米。窟内主尊造像为五佛,正壁有三个束腰须弥座,左右壁前正中各有一束腰须弥座,座上有仰莲式佛座,其上各塑一佛,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壁主佛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各须弥座间有较低坛基,从现存残迹看,低坛基上也塑小佛像,属五方佛供养,与第 10 窟门侧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 )《主山云崖寺成碑记》载“绝顶有五方佛洞”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载“普满上修五方佛洞”相吻合。窟门左右两侧亦有高坛基,两侧各塑三菩萨 , 共六身。两侧壁上各有三道通长坛台,上有小泥塑造像,多残毁。

第 10 窟平面纵长方形平顶,窟内沿四壁设低坛基。窟内高 5.07、宽 6.9、深 8.38 米,窟门方形,上部残毁,残高 4. 54、宽 2. 59、进深 1.63 米。造像及壁画无存。窟门左右两侧各立一石碑,为万历十二年(1584 年)《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记载明代平凉韩王府重建云崖寺的情况。

第 11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造像为一佛四菩萨,正壁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壁各有一菩萨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足遮盖于衣饰之下。另在正壁与左右壁交接角处各侍立一胁侍菩萨。三主尊头部皆残损,两身胁侍菩萨残毁。左右壁菩萨像保存较好,其服饰、坐式等和其他所见的菩萨有别,坐式与佛相同,身着交领广袖衫,于腰间系带,衣服下摆呈人字形覆盖于台座前,摆布方式和袈裟相同,帛带自双肩垂下,并在腹部前交叉上绕至左右小臂,从身体两侧垂下,飘带从双肩垂下至肘间。

第15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方形平顶敞口窟,正壁前有方形佛座,左右壁前有低坛基。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正壁佛头、手均残,内穿僧祗支,中间一层内衣系带,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领竖起,袈裟衣角从左腕外搭下,衣纹阴刻,右膝处衣裾呈三瓣莲形,衣裾成悬裳式,分三层左右分开垂下,衣边折叠。结跏趺坐。两侧胁侍菩萨残毁。该造像及其衣裾处理形式与麦积山石窟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做法基本一致。

云崖寺石窟群于1993年被甘肃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与陈家洞石窟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夜千里,大同悬空寺,云冈石窟,宿左云县(云岗石窟)

上路直奔 大同 西边的云冈镇,著名的石窟在前方。

路上看见了废弃的窑洞和可能还在使用的窑洞,对于我们这不南不北地区的人还是有点好奇

云冈的大门没停车,也没来张标准照,稍遗憾。售票大厅还是比较气派,可以用信用卡购票,120还130一张票,我脑子也记不住那么多事了

石窟景区对面是个什么矿山公园,估计也是煤老板钱多没处花了,不过这么历史厚重的地方搞这个是不是有些问题

既是佛教的场合,一个没见到和尚的大庙是不可少的,够新的,不过感觉没啥香火,看看热闹吧

巨大的可能黄杨木雕 菩萨 ,不懂,可能以后会贴金的。

剪了票以后进来,集现代与传统一体的大道,砂岩雕塑,也许是翻模做的,不是很清楚

还有一课金光闪闪的菩提树

重点到了,前面都是铺垫,内容才是精华, 云冈石窟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遗憾,不过也是一种历史的洗礼

很多根本看不出来,在风的作用下,只能在脑海中想象曾经的风华,但真实,也许过个几十几百年一切都灰飞烟灭了,这就是历史。

不过在有些比较深点的洞里还是有保存较好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个人觉得最好的,也许是我拍的最好的

去过 敦煌 ,云冈的保护好像没 敦煌 好,不过我觉得云冈这样也挺好,有些东西总归是要消失的,刻意保护最后还是会被时间遗忘的,自然一点更好

彩绘的东西不少,说是不许拍照,不过拍的还不少,包括我,没有用闪光灯。洞窟里面有灯照明,这点和 敦煌 是比较大的区别,估计是知道管不住,干脆直接给你们开着灯,你们也就不用闪光灯了

最后不能免俗,最著名的大佛,不过我一直奇怪,洞里面好 多佛 像都风华的非常厉害,为什么这个露天的怎么还能保持的比较完好,是不是因为大的原因?

云冈的门票觉得还是比较值得,估计花了3个小时走马观花,现在还在 大同 ,马上赶去 左云 县,也属大同 ,估计要1个小时,因为道路不熟,所以希望天黑前感到,结果修路绕行,不过还是在天黑前到了目的地,入住貌似县城最好的酒店,网上订的128含双早。休息,昨夜一夜未眠,明天沙漠进发。

佳县云岩寺:建在云朵般岩石上的寺院

佳县云岩寺:建在云朵般岩石上的寺院

佳县云岩寺得名应该是寺院建筑在云朵般的岩石上之故。但它出名,应该是源于唐宋两朝开凿是石窟。寺院是开放的,但石窟并不开放。说来遗憾!

再好的东西,如果藏起来,是好呢,还是好呢?还是好呢?

云岩寺作为寺院是开放的

云岩寺,名如其形,寺院是建在如云朵般的层层岩石上

寺院不大,依着山势而建

寺院建筑以红色为主,即在黄色岩体上建红色的寺院

这里依山开凿有石窟,年代据说的从唐到宋,但石窟不开放,看到看不到要凭运气了

寺院中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大多数的地方都是上锁的

居高而视

传说中的好石窟应该在这个大雄宝殿之内

开放的地方都没啥老东西

大概就是这么大的院子

背山依河

寺院山脚下是黄河

朱红的庙宇给单调的黄土高原点上了一抹亮色。可以看到是依着山势层层而建,这里有“黄河古道小敦煌”之誉

遇见一僧人,手机拍人像

此人很有点罗汉像,这是同行者用专业相机拍的,差距啊!

洞窟中的雕像,在网上找到一些

云岩寺最初兴建于唐代,经历五代十国,至宋宣和年间,才陆续完成全部塑像。

雕像有从唐代造型丰满圆润,至宋代清秀属实的过渡特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6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