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宋井

宋井

宋井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为宋大城内东南隅。该地原为莲花桥,后为莲桥东巷。传住宅为莲花庵故址,井为庵中物。青石井栏,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至节寿昌沙门 基”字样。1987年开拓琼花路建设莲花街坊时,井原址保护。原井栏由文物部门收藏,按原样复制井栏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额;在井北临街增建一观井方亭,形成景点。

狮山宋代石刻“市”“井”考

狮山宋代石刻“市”“井”考

章信哆

埭头村北向里许有山岭,古名神山,自清代以来,常以狮山括称神山,别号为西山。环山诸岭,龙凤狮象各呈其状,其大者有龙山、凤山、龟山、狮子、象鼻等等宠物村霸,小牲则有猫狗鸟兽虫蛇地痞流猡,古书称之为自然形胜。而驯养这个天然动物园的管理者势必只有神仙玄王,所以才名为神山。山南岭形肖狮子,名狮子山,简称狮山,自古为埭头地界,今址在糖厂前约至网厂。日伪时期,山上有炮楼,与埭头教堂望楼、西宁(洋)山炮楼形成犄角,是日本人的堡垒。八十年代建日资海联塑胶总厂,削高填低,狮山遂废。狮山石刻,系指宋哲宗时盐官李前主凿山尾溪运河等事,解放后开山取石而废。王岱修《澄海县志》存诗一首,抄如下:

“筑堤凿井又通津,神宇盐场喜更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犹待后来人。”

传世诗文抄传不同,本诗采康熙二十六年县志所载,也是现存最早版本,有当地杨参议钟岳请序。乾隆廿九年《县志*山川*狮子山》不载李前诗。又嘉庆廿年《县志*山川》:“狮子山距城北二十五里仙市村。府志作新市”,并录李前石刻诗:

“筑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

去原刻八百余年的古迹,载诗属于再录,述事相同,但全诗措词大变。由此可知修志者不生搬县志。前此十年,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林元秀纂修《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谱》刊本,其杂记类记有:“现狮山麓石琢有诗曰”:

“筑堤开市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

就嘉庆二十年李书吉本与康熙廿六年王岱本《澄海县志》做一下比对,发现李前诗在用字上前后多处不一,如此一首28字的小诗,除第三句七字相同,余三句21字竟被后修者改易六字。同属县志所出,为什么康熙时如此,到嘉庆时这般,可见康熙时所凭底本必有严重错误。本文重点要说的是,李前亲力五事之一,有“凿井”、“開井”、“開市”三种记法。“凿井”与“開市”形迹逼肖,殊有异见。刻诗却一直至1960年代还存在,其间重修,不生搬旧志,重新核实,故出现沿变。现在的历史研究者、文化工作者都引用王岱本“凿井”之说。文化的继承需要依凭可靠文本,文本一般以先为上,但早期刻本由于各种原因搜集不全编校不工存在疏失,则以纠误正讹的后修本为重。康熙版澄海县志是诸志中今存最早,纂修者湘潭王岱,其侄王楚为编辑。其中多少取阅前志残稿,一部份出于时访。有鉴正佘艳雪、杨钟岳、陈衍虞。同阅澄海县贡生陈守镔、卢文杰。然此等不过借重名贤以增饰而已,杨钟岳在序中就曾说:“……告成,专人造敝庐请余序之,余愧莫能赞一词”。而李书吉嘉庆志由23人协同完成,并由接任知县王恺重校付梓。前二人为纂修。分修5人,蔡继坤、陈文思、陈鸣歧、陈先、李华,都是本县知名举人、贡生,为知县李书吉所请。 采访4人,校对6人,全部为当时澄海县在读学生。二志在采访及校对上的工夫与可靠性,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同为嘉庆年间的《林氏家谱》与《县志》所记只有一字之异,诗其外,较县志增加题识:“大宋元符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循州龙川李前子参题石。”其中李前字子参,诸志省缺。对于康熙本来说,家谱所获,即有补阙纠误之功。林氏家谱且详释刻字“每字大二寸许”,更是鲜为人知之细节。元符二年(1099年)去“哲宗时”十四年,凿溪也历十四年,也有始有终。以抄录者之严谨,可可正视听,阅者必然觉悟而茅塞顿开。

古代食盐,有池盐、井盐、海盐三类。池盐分布西北地区,井盐分布于四川,海盐分布于沿海。井盐即以凿井取卤,煎制提炼而成,四川自贡以盛产井盐著称。“仰山铸铜,煮海为盐”,这是人类极原始制法,而沿海自古已不取法,代以天然滩晒。历代诗人习惯用煮海一词,不过是对艰辛盐民表一番同情,实则指盐政或盐业,也即官府之盘剥。如唐柳永之《煮海歌》,其诗曰:“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古称“盐田法”,这种古老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沿用。唐宋时盐官设院、监、场有三阶,场官为最基层,直接管理盐户。盐丁名曰“亭户”,也有叫“池户”、“灶户”。明清两代把灶户作为各种盐户的总称。《清会典户部》:“凡民之着於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叁曰商籍,四曰灶籍”、“正天下之户籍,有灶户。”《六部成语户部》“灶户”注:“承办煮盐之家曰灶户。”据史学家傅安华《唐代盐法考略》之考论:亭户是指制海盐的盐民。池户是指制池盐的盐民。灶户一般指内陆制井盐的盐民,因“置灶煮盐”故名。李前,字子参,小小盐官,自谦力小,劳绩却惊天动地。借他山之石自我一下也不为过。但他果真需要凿井吗?宋代潮州盐场见于记载以小江场为最早,其他地方有无以不在记载,说明远不及小江场。其年产量虽无从考证,但以凿井煮盐之法,凿多少井,今天狮山附近应该到处是井,事实上完全没有,而于当时也是不足供给的,所以今天即不必把李前凿井当作一项重大工程来考滤。

新市濒海,一大天然盐场,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向来研究、阐扬潮汕首道运河之文章,也未引起注意,千篇一律咸作凿井解,且对于凿井有作“盐井”、“秘道”、“排灌”种种假设者。今天的狮山,工厂林立。1986年日商投资建海联塑胶总厂,搬山取土,狮山上现出七个竖洞,我是第一个下去的人。由于谣言,惊动了当地文物部门,还连累了负责迁葬骨殖的守山人。一位文博专家参加考察,后来发文,断为“官商盐仓的泄孔”,并称誉为“科学储存方法”,疑李前时凿。然而,当地都知道这是用来捉狗熊的陷井,于是成为笑话。南澳著名的宋井,原来凿在山上,后来跑到海里去。宋代李前凿的井,却反其道跑到狮山上?盖搜觅无迹,近又冒出澄海酒厂“狮泉”即李前时凿,观点是“狮山四面环海”,饮水要凿井引流。殊不知狮山周围几十公里,皆韩江水流冲积而成,狮泉正在河岸边上,何愁无水可饮。完全不知今之仙市即李前时之新市。而早期的新市,名符其实,一个由官方倡办的最早墟市,至今民间仍有新市埠之称,这也是李前把它作为一件大事看待的原因。设若作“开井”之想,又何须等待盐官李前来任之后才“凿”而井之?南砂乡面狮山而居,山之下有驿亭,山之上有望海庵,乡人往来其间,石刻可以目及手到。对于“凿井”、“開井”、“開市”之辨读,执手县志者均无如身缘狮山之人。诗中凿井一语,不是为了汲取地下水,而是一种有序的规划,可以理解为井然,作为一件大事则必须市而不是井。家谱以本地人记本地事,贵在勘实,这一点即胜于文献的记载。今溪南仙市村的名字,由新市讹变而来,新市,即开市也,溪南最早之盐民村。新市源于李前“五事”记诗,所以可以补县志的缺漏,有佐于县志记李前题诗中的“凿井”存在抄讹。“開市”才是真迹。

向地下要水的装置叫水井,缺乏自来水的地方多见使用。 《汉志》:"周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杜佑《通典》则说:“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有井必有人家,有人家必有市。《清一统志潮州府*古迹》:“宋置小江巡司及小江驿,在县北小江村"。《康熙本《澄海县志》卷十七《古迹》: “小江驿,在苏湾都,宋知州曾噩建,今废。” 嘉庆《澄海县志》古迹:“古盐场管勾司,在苏湾,元时建,地名小江”。从历史的角度上考滤,小江场、小江村的人不可能等李前来了才为他们凿井,李前也不会把他们划井为牢。而井市、市井,本身就是人群的地方,需要从事货物交易,也就是集市的形成。从小江盐场的产量,可证当时潮州益业之兴隆,大量的生产需要大批的盐工。盐民把盐低价缴卖官家,官家高价卖给盐商。商在盐场向盐官买盐到各地出卖。刺史韩愈因在其《论变盐法事宜状》中说:“臣今通计,所在百姓贫多富少。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计其往来,自充粮食不足。比来商人,或自负檐斗石,往与百姓博易。”狮山设市最迟形成于宋元符二年,古小江盐场、小江村盐民地。其时新市,一盐市也。今名仙市村,属溪南镇。乾隆之前文献俱作新市,乾隆、嘉庆《澄海县志》“狮子山距城北二十五里仙市村。府志作新市”。“乡都埠市:仙市即新市”。盖新市一语出康熙本,命名者盐场官李前。后因新与仙同音,书者循声作字,易为仙市。今新市(仙市)村在古小江村地,与李前题诗“开市”有互证意义。

不管是县志记载的“筑堤凿井又通津,”还是《南砂林氏族谱》记载的“筑堤开市又通津”,”井与市在这里可以说是共通的。井,通常的理解是居民汲水的水井,还有一个意义指市井,则指居民区内的大街小巷,也叫市井。汉书货殖传》:“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颜师古注:“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出门在外的人总有一种离乡背井的感觉,拿起笔来经常会用到成语“离乡背井”因此“井”又与“乡里”等同起来。所以,其时的新市,也就成了今天的新(仙)市村。

参考资料康熙、乾隆、嘉庆《澄海县志》。嘉庆九年林元秀纂修《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譜*杂记类》

探古寻幽--井陉天长宋古城

井陉访古——天长镇

大陉网编辑部大陉网一一原井陉网前天

对于古村落的偏爱,内心有种无法形容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自己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探秘井陉这座千年古县了。

天长镇,井陉最大的古镇,唐朝为军城,从宋到1958年是井陉的县城,固也称“天长宋古城”。‘’天长‘’二字,意为与天地同生同存。多么美好的寓意啊!

古城南面绵河绕城而过,绵河之上,横架一座大石桥。 他的历史距今已200余年。这座大石桥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桥梁。此桥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石桥的两端各有一对大石狮,整座桥栏雕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逼真,神态各异。

星期六的太阳似乎也想和我一样睡个懒觉,已经是8点了,她还是没有起床的迹象。影子可以更好的增添古城的凝重感,于是坐等日出……将近十点钟阳光终于撒向古城,怀揣期望与兴奋向南城门进发。

南城门又称“览秀楼”,是古镇的正门。城墙箭楼上“览秀”两字端庄浑厚。穿过第一个门洞进入瓮城,这是三个瓮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在1958年被拆毁,这也是新修复的。

这是东城门,墙体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但斑驳间依旧可见历史的痕迹。现存古城墙为宋代所建明代重修,周长1700余米。

据当地老乡介绍:古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家庭院、蔡家巷、县衙、总兵官邸、观音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便以找寻这几处遗迹为目标沿途瞻仰古镇风貌。

古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风貌依旧充满历史气息。相传清康熙以前最为繁华,大约有150余家各类商号、门市、店铺。相比往昔的繁盛,如今的古镇稍显落寞。然而,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落寞才保全了它的气韵,使得古风古貌至今犹存。

城墙把民居划分为城内城外两个部分,城内有大街两条,其古民居多为青砖灰瓦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古色古香。

古镇的民居多为明清建筑,大多是青砖灰瓦明清四合院样式。

进到古镇里,幽静的巷道和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延伸开去,几百年前的古宅从身边闪过,城墙、老街、古屋,浓郁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

整个古镇最为古朴壮丽的宅院当属王家大院,整体院落呈双喜字结构。据记载:王家大院,原为日伪县长王景岳住宅。王景岳原名王孟鹏,是本县头号地主兼资本家。整座大院占地15亩,房屋162间,绝对可称得上是一巨大豪宅。

走进庭院,只见房屋纵横交错,院院相通,高低错落,大院里又建有别致的四合院。

连门廊上的木雕都是是如此的精美绝伦。

这些精美的砖雕,当年是何等秀媚,寓意深远。这副图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猴子举手去摘一个挂在枝头的包裹,其寓意为‘’马上封侯‘’,左边还有一幅图雕刻着一只精美的凤凰对着一轮圆日,其寓意为‘’丹凤朝阳‘’。

通过这些精美的建造,能感受到当年建造者的奇妙设计和精工细作。

这些砖雕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精美绝伦。

屋脊与脊兽相互掩映,别具情趣。于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

置身于这座古朴典雅的古庭院,静静品味这门楼、飞檐、影壁花墙,无不透露出当年屋主生活的富足以及美好的愿望。

一座千年古镇,一座王家大院,如今这座古庭院犹如一位老者安详而宁静。它历经繁华、走过沧桑。是岁月苍老中的一本“经书”,需要后人慢慢的吟诵……

出了王家大院,往北到西大街往西不远就是蔡家巷,巷长60余米,有院落6处。这也是古城一处很有韵味的古院落群。

蔡家为城内望族,曾出有举人、秀才等。兄弟4个,因此4个院子是对门联通的。

其宅院不同于官宦府第,以小院庭深,幽雅别致见长,门阶三级,门口有歪嘴石狮守候,寓意无从考证,门前有石鼓门墩以及雕花上马石。这处老宅院,也成为了古城的一道景观。

古色古香的皆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门口两株松柏郁郁葱葱,映衬着朱漆木门,曾经是多少文人骚客的学堂,可惜现如今没对外开放,没能进去一睹芳容。

漫步于古老的巷道,每一处老宅都让人品读许久。这处郝家祠庙,大门紧锁,透过门缝,门内风景独特。

就这样走走停停,身无外物,慢慢体察生活的朴实、内敛。

一砖一瓦都是典故、都是历史。那些经年往事,凝聚着厚重的沉香,记录了古镇曾经的沧桑以及久远的过往。

热情纯朴的老大爷,静静守着他的祖宅,安逸地享受着冬日暖阳。

跟随老人登上古宅的二楼向外眺望,此时,古老的院子静静的矗立着,没有风,只有冬阳慵懒的拥抱。

时光的手轻拂过这冀中古镇,历史沉淀了兴盛废衰。世事变迁,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

古城外东南角是观音阁,观音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隆庆时在门楼上镶有“燕晋通衢”题刻石额,城门上建有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和三官。清康熙元年,又在城门上扩建了香坛亭,供奉老张爷、财神爷、送子娘娘,阁中至今还尚存清代碑石。民国时期,在城门的外围又进行了再建,并在门楣上嵌有“山环水抱” 石额。

历经风雨,古镇许多古建筑被毁,古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倾倒,已经无法纳入镜头,很是遗憾。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随着古建筑的消失而消亡, 天长古镇的历史价值,含金量,远远超过了大梁江和石头村,应该加以保护并适度开发旅游,其可谓千秋功业!

小贴士:目前古镇没有门票,自驾导航‘井陉天长镇’即可到达,路况也好。

来源/(轻风 小宋)

燕晋商务酒店是您旅游休闲,休憩下榻理想选择

久闻“神奇宋井”,巧寻“海丝”踪迹

(通讯员:邱利颖)

略显萧瑟的海上渔村,威武肃穆的南澳总兵府让海风觅丝语队的队员们感受到了南澳岛的历史发展变迁,了解到了南澳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点这一重要史实对其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该岛海域发展的现状。为了继续探究南澳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及其海域发展价值,队员们于7月28日前往南澳岛东南海滩寻找当地著名历史景点之一的“宋井”。

据记载,宋井建于南宋景炎元年,临海仅10米,但其井水却清醇甘甜,久藏而不变质,故被誉称为“神奇宋井”。队员们刚抵达宋井旅游景区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其造型奇特的景区牌坊——将“宋”和“井”二字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引人注目。进入景区后,队员们首先找到了旅游区的景点图,规划好行走路线:太子楼遗址,云盖寺统城遗址,蛙池,宋井亭,宋井,观海亭。

图为宋井牌坊 张展华/摄

图为队员们观看旅游区景点图 王洪晓/摄

穿梭在林间,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景区的静谧,不到十分钟队员们就看到了太子楼的遗址,只是在他们的面前只有一棵参天大树和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前仅立着一块木质牌子介绍太子楼的由来及相关遗迹。队员们见此不禁有点失落但迅速调整好心态后便继续向前进发。随后队员们来到了蛙池,正对着蛙池的是南宋帝室雕塑,从雕塑前的碑文中团队了解到南宋帝室为躲避元军追击退至南澳岛并在此驻留,后南澳移民聚居者渐多,兵防逐渐发展,南澳岛“潮汕屏障”、“闽粤咽喉”的称誉由此而来。

图为太子楼遗址 张嘉豪/摄

图为队员们参观南宋帝室雕塑 张嘉豪/摄

沿着林间小道一路往下走,队员们来到了观海亭,建在石头上的亭子被树木围绕着,顺着亭子延伸出来的走廊望过去,队员们可以看到海滩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礁石,远处是一座名为“官屿”的岛屿,而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官屿左侧附近的海域便是“南澳一号”的打捞点。看到大海,大家都按耐不住想要去玩的心,但由于任务在身,只好先去寻找那口“神奇宋井”。沿着观海走廊往下走,前面不远处的大石头上鲜明地雕刻着朱红色的“宋井”二字。队员们喜出望外,一路小跑而去,井的周边由四根小柱子所拉起的绳子围绕着,从井口往下望,井水果真如资料所述清澈见底。

图为雕刻着“宋井”二字的大石头 杨宝茹/摄

图为宋井 张嘉豪/摄

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宋井依然向人们提供着清澈的水源。在宋井旁边有一块南澳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春所立的石碑“宋井记”,团队成员认真阅读其中的文字记载,震惊于宋井的历史悠远之余,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宋井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渊源:宋代东南海上交通繁荣,南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可供补给淡水的井泉而成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原有的两处宋代井泉现只剩下这口宋井,而这口宋井寄托了人们对那个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怀念。在井畔远望可隐约看见“南澳一号”沉船标志物,那里应是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所在。

图为“宋井记”石碑 张嘉豪/摄

参观完宋井,队员们便三三两两地结伴去欣赏壮观的海景,面对辽阔的大海,大家总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与大海亲密接触后,宋井的调研便告一段落,为了对景区旅游业做进一步的了解,小分队对在景区工作了三年的年轻保安进行了采访。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景区治安与巡逻、管理车辆的停放、维持景区正常秩序等。关于南澳岛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保安表示并不理想,几年来发展平平,无实质性的飞跃。虽然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功不可没,但保安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南澳岛自身出发深究缘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开发旅游资源,挖掘南澳岛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吸引更多游客,进而从根本上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游客逐渐增多,景区的卫生环境堪忧,随处丢弃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负担。而要改善景区卫生现状,除了要加大景区垃圾清扫工作,并通过各方媒介广泛宣传文明旅游相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游客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

图为观海亭延伸出来的走廊 杨宝茹/摄

宋井见证了南澳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发展变化,而今,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给南澳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古老的宋井也将继续见证其未来的发展际遇。宋井之行对海风觅丝语队探究南澳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及其海域发展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队员们将继续深入调研其中的渊源。

图为团队合照 卢志荣/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4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