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见的街头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贩在街边贩卖,因以小碗盛载而得名。碗仔翅,是一款常见于香港街头的仿鱼翅汤羹,其材料以粉丝为主,以淀粉将汤煮至浓稠,并加入老抽和生抽弄成棕色,佐以麻油、浙醋、白胡椒粉、辣椒油等。碗仔翅形如鱼翅汤,同样是汤羹,不过鱼翅给换上粉丝,所以碗仔翅就是平民版的鱼翅汤。

中文名:碗仔翅

主要食材:粉丝,鸡蛋,冬菇,鸡胸肉

碗仔翅

分类:香港菜

口味:咸鲜

推出时间:1960年代

制作工艺:煮

营仔、车板、高桥三镇欲振翅,通海连陆比翼飞!

营仔、车板、高桥三镇联合发展,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极

临近开渔, 车板镇龙头沙渔港码头开始热闹起来。几十条大船停靠码头,长满红锈的铁锚高高挂在船尾,隆隆引擎声打破此前数月的沉寂。

营仔镇靠海滩涂上,潮起潮落日复一日。一堤之隔,万亩鱼虾塘在阳光下泛出阵阵波光,千亩光伏发电板整齐矗立,新科技与传统产业在此交融。

高桥镇连绵红树林里,晚霞西照,红蟹爬出林外觅食,白鹭晚归停留树梢。良辰美景中,红树林保护区内道路扩建,条条栈道通向密林深处。

营仔镇、车板镇万亩虾塘相连。郭龙碧 摄

临海而生,廉江西部三镇集合了几乎所有海洋资源。今年廉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 推动车板、营仔、高桥镇等联合发展海洋产业与临港工业,构建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重要城镇和海洋渔业专业镇。未来,这里或成为廉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车板镇

坐拥港口

打造“前港后店”发展格局

车板镇龙头沙渔港码头里,渔民老曹和两名工友升起吊索,把几十公斤重的蓄电池稳稳挂好搬进搬出。“一次出航最少要十几天,多的时候几个月。”抹一把脖子上的汗水,手指上几道黑印留在泛红皮肤上,为出海忙碌的老曹笑道:“靠海吃海,哪里有鱼就去哪里。”

车板镇龙头沙渔港。郭龙碧 摄

“靠海吃海”道出了这座临海小镇的发展之道。车板镇位于廉江西部,濒临北部湾,拥有27公里海岸线,水深潮平,渔业是其主导经济。作为国家一级渔港,490多艘渔船在龙头沙渔港停靠,等待扬帆广阔海域,其中36米以上具备远洋捕捞的大船有36艘。临近海岸线,车板镇有近2万亩鱼虾养殖塘,还有利用海边滩涂发展起来的无数生蚝、海螺养殖场。

据车板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该镇去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位于廉江各镇前列,实现生产总值 约14.4亿元;上划省“四税”收入 增长率52.15%,增幅排名 廉江第一。

农业为车板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该镇农业总产值达到 13.7亿元,其中 渔业是大头。这既是车板镇的优势体现,也是短板所在。在车板镇党委书记许道刚看来,该镇的未来不仅仅在于渔业,发挥其作为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启动区的优势,五大产业区协同发展才更有前景。

车板镇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为南北走向半岛结构,南部三面临海。按照该镇规划,根据地形将全镇划分为 临港产业区、港口物流区、滨海旅游区、综合服务区和生态旅游区。

车板镇龙头沙渔港,捕捞船整装待发。郭龙碧 摄

“港口物流区作为湛江港廉江港区公共码头,目前已经和央企达成合作,将按照8万吨到10万吨级的港口标准建设。”许道刚介绍,有了比较大型的港口,车板镇计划拿出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来发展临港产业,包括湛江钢铁项目承接、配套海上风力发展机组的风机叶片生产等。“前一阵子三一重工的考察组来这里调研,对车板镇的发展前景很看好。”许道刚说。

补上工业短板的同时,车板镇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纳入规划。“一个是借省级滨海公路的东风,整合红树林等景观资源,打造滨海旅游区;另一个是利用北部沃柑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农旅结合的生态旅游区。”许道刚认为,除了这两大旅游区的打造,车板镇还能借总投资约1300亿元的廉江市新能源项目建设运营,以临近优势为其服务。

“车板镇紧靠新能源基地,未来那里需要配套的产业公司就有20多家。”许道刚说,车板镇已着手布局,为新能源项目和临港工业园项目打造综合服务区,“前港后店”的格局未来或将成为廉江临海经济的新增长极。

营仔镇

科研创新

因地施策打好“资源牌”

临海三镇里,论经济总体量,营仔镇是绝对龙头,产业布局也相对比较平衡。据该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去年营仔镇生产总值 23.49亿元,有 企业106家,其中规上企业5家,规上工业产值 7.93亿元。

种植、捕捞、养殖,是营仔镇的三大传统产业。水稻种植在营仔镇连片3万多亩,初步形成了以大户为主的机械化、专业化规模经营格局。“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打好了基础,没有规模化,农业就没有前景。”营仔镇党委书记梁波对规模化经营的感触颇深。

“现在种水稻的利润很低,一亩稻田一年种两造,一造净利润大概只有200元。如果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法,很难活下来。”梁波举例说,土地流转后,有技术有资金的大户,夫妻两人就能用机械化耕种方式经营500亩稻田,这在营仔镇很常见。“薄利多销,一家人一年可以从水稻里面挣20多万元,在农村算比较可观了。把田地租出去既能收租金,又可以腾出手到外面务工挣钱,双赢。”梁波介绍,因为规模化经营,营仔镇成为湛江有名的大粮仓。

营仔龙营围连片虾塘。郭龙碧 摄

相比车板镇,营仔镇的捕捞业不算特别突出,只有100多艘渔船。营仔镇“靠海吃海”的方式,以养殖见长。沿漫长海岸线,营仔镇3.5万亩鱼虾养殖塘连绵不断,打造出东南亚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连片养殖区,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

为提高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营仔镇与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基地。鸿溢水产是当地水产养殖领军企业,产品以出口美国为主,高峰时年出口额近3亿元。

营仔镇临海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初具规模。卢潇 摄

在水产养殖塘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塘上发电塘下养殖,是营仔镇打好“资源牌”的创新之举。在营仔镇下洋村,广东深科新能源有限公司近年建设了约2200亩光伏发电场。在适宜水产养殖的地块,光伏发电板下注满水,养殖鱼、虾;在旱地上,广东润生农业有限公司正尝试在光伏发电板下养鸽子,目前进展顺利。

营仔镇“上发电、下养殖”的创新之举。张思燕 摄

“现在养了十多万只,主要是种鸽。把光伏发电板下面能用的地方都利用起来,最多可以养30多万只。”广东润生农业有限公司下属的广东康正鸽业有限公司总监刘名朗介绍,去年5月,该项目正式运营,一只种鸽能卖200多元。“上面的发电板能给鸽棚遮阴,下面的空地又不浪费,附近村里的人能到这里就业挣钱。”刘名朗认为,在营仔镇像这样可多方利用的资源很多,掌握好科学的方法大胆创新,营仔镇能够赢在未来。

高桥镇

毗邻广西

发挥比较优势扩市场

摊开地图找到高桥镇的位置所在,会发现这个深入海湾内部、与广西接壤的临海镇,更像个内陆镇。从1996年搬迁政府所在地,20多年过去,高桥镇的发展对海洋的依靠并不多,仅停留在少量水产养殖和依托红树林的伴生资源上。

“以前有媒体来采访,逛了一圈,说广东的高桥经济发展像广西,广西的山口经济发展像广东。”高桥镇党委委员陈燕锐对高桥镇的发展窘境并不讳言。镇政府搬迁后,高桥镇的新镇圩紧靠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山口镇,两镇圩场只有一街之隔,被当地人戏称为“中英街”——街那头店铺林立,人流穿梭不息,街这头房屋稀疏冷冷清清。

高桥镇与广西山口镇仅一街之隔 。张思燕 摄

人口似乎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山口镇有近15万人,高桥镇人口连对方零头都不到,只有约3.5万人。

自然环境也似乎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虽为临海镇,高桥镇却长年受干旱困扰,农业种植和饮用水问题突出。“很奇怪,隔壁车板、营仔、山口几个镇下雨,高桥就是没有。”高桥镇党政办主任吴志一眉头皱成一团地苦笑说,可能是因为当地深入海湾内的特殊地形,造成了这种现象。

种种困境,在近年开始有所改变。针对饮用水难题,高桥镇筹措2000多万元资金,在去年扩建了新水厂,一改原来只能供应1万人左右的境况。新水厂于今年5月下旬开始运营,可供5万人使用。

中科炼化的输油管道建设经过高桥镇,如今正紧张建设。今年上半年,高桥镇各项经济指标亮眼。该镇党委书记郑智春介绍,截至6月,高桥镇产值达到 7264万元,同比增长 10.1%,增速在廉江市排名 第二;固定资产投入3233万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上半年财税也同比增长6万元。

游客穿梭在高桥镇红树林中。张思燕 摄

“比起山口镇,我们拥有的优势在于旅游资源和地价。”郑智春分析,高桥镇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和海岸,前者有1万多亩廉江红橙,后者则有1.8万亩的连片红树林。“高桥镇其实是廉江红橙的原产地,外界知道的人不多,这一块将来可以好好开发利用起来。高桥是廉江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的镇,省级滨海旅游公路规划里,高桥是廉江的核心区,旅游开发前景无量。”郑智春说,结合海鲜特产泥虫、沙蟹等,高桥镇计划以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线路建设,发展酒店、民宿、餐饮等多种产业,改变过去“游客很多,来了只呆15分钟”的窘况。

一街之隔就是15万人的市场,从高桥镇走出的一些乡贤嗅到了商机,近年开始回归家乡投资项目建设。在高桥镇旧镇圩上,永福集团开发的地产项目吸引不少广西人来此购房安家,其建设的大型超市也已经投入运营。“高桥镇一块90平方米的地块大概卖30多万元,山口镇那边要卖150多万元。”陈燕锐说,低价上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山口镇人口“跨界”到高桥镇的重要动力。

共补短板

围绕滨海公路做旅游文章

三镇发展定位虽有所差别,但也有共通之处——补齐旅游产业发展短板。

省级滨海旅游公路连通营仔、车板、高桥。这条道路长约1400公里,按照规划将在5年内建成,用8年时间完善。许道刚介绍,车板镇的滨海公路将从该镇东南至西部铺开,沿线将设2个停车区,分别在龙头沙渔港码头和松明村东坡文化馆附近。

结合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车板镇被廉江市定位为对外联通商贸港口。对内,车板镇政府近年对全镇进行重新规划建设,积极创建生态文明镇村,通过多方筹资,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前进路,对大街小巷绿化、亮化、硬化,全面整治“六乱”。投资数百万元建成文体广场、污水处理池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使镇村面貌一新,成为湛江市宜居示范镇,60多条村建成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宜居村庄。

许道刚说,目前车板镇正积极推进 广东康寿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化。同时以特色海湾风光为主题,强化特色海产品的宣传,叫响车板海鲜品牌,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

营仔镇则将突出产业“治本”功能,围绕“一村一业”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光伏项目、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项目发展,激发内生动力。该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集中力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年底前全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5%以上,争取省定贫困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非省定贫困村年内80%以上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结合滨海旅游公路,高桥镇正积极推进“桃花溪”田园综合体、红树林旅游开发、红橙采摘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深挖休闲消费潜力,打好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郑智春说,该镇已规划将红树林保护区路段扩宽至6.5米,铺设沥青路面,便利沿途群众出行;建设红树林大道路灯,完善城乡交通亮化网络。

“发展旅游,离不开农业和海洋产业的支撑。”郑智春介绍,目前高桥镇正推进拆旧复垦工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包括由农业龙头企业龙盛专业合作社牵头,在全镇8条村庄各建立300亩农业示范基地,拉动农业发展,促进就业;推动沿海村庄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大力建设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重要城镇和海洋渔业专业镇。

畅通道路

插上双翼海陆齐飞

靠近海洋,却远离市区,建立起畅通的交通脉络对临海三镇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对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这些年越来越高。”许道刚介绍,目前车板镇与渝湛高速的互通道路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配合龙头沙渔港码头建设的互通道路已经立项,其连接线工程年初开始施工,目前已建成3.6公里,有望年底通车。中林集团现代农业(沃柑)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建设,大件运输道路B、C段工程、倒班宿舍、清洁能源项目厂址征地工作也正有序开展。

贯穿车板镇的南北走向疏港公路,也已经建成3.2公里。这条双向四车道为沥青路面,建成后将缩短廉江新能源项目基地到镇圩的距离。此外,从廉江北部山区到市区的省道388线,建成后将连接滨海旅游公路,打通长山、石颈等北部山区镇到西部临海镇的网络,实现“山海相连”。车板“三纵二横”镇域交通网络格局由此浮出水面。

高桥镇则将落实17.1公里的“四好”公路建设,保证村村通水泥硬底化道路,加强21公里“畅返不畅”道路维修维护工作,完成深埠桥、老鼠陂桥建设,保障群众安全便利出行。同时完成3.64公里海防路建设,保障海防安全;对镇开发区7条街道进行水泥硬底化建设和美化绿化项目工程建设,便利居民出行。

营仔镇将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内部基础建设上。去年,该镇镇村共筹款1170万元,推动总长约22公里的四大主干乡道(Y743线、Y736线、Y731线、Y955线)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X674杨营线5.5公里已完成建设,X674杨营线营仔镇圩镇段延伸线也已完成招投标工作;投入120多万元完成全镇公路安防工程;投入78万元完成营仔镇仰塘高速路口的改造工程;同时,完成村村通公路硬底化37.9公里,截至目前,全镇共实现村道硬底化160多公里,农村公路面貌大提升。

根据规划,今年营仔镇将加快推进X712营石线建设,争取年底通车;早日完成全镇61.9公里沙土路硬底化建设,同时积极配合合湛高铁的征地工作、规划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

吸引临海三镇主政者目光的合湛高铁。根据规划将在廉江横山镇设置站点,离营仔、车板、高桥距离最远车程也只有20分钟左右。通海、连高铁将为临海三镇发展插上双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南方+

大姐靠一碗粉“横行”整条街,20元一碗1天卖800碗,来晚就没座位

美食,是让很多人都难以拒绝的东西,出于对美食的热爱,小龙才能在探寻美食的道路难以自拔。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是吃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多吃几顿好了。前段时间,小龙外出到北方,发现了一道奇特的美食,算不上奇特,但一定是美味。而店主大姐也是靠这道美食在整条街上“横行”,一碗20元一天能卖出800碗,基本上去晚了连位置都没有。

大姐一人开店,全家都来帮忙。大姐表示,曾经自己就是因为爱吃黄鳝,所以想着能不能将黄鳝做成一道美味的美食,让更多人喜爱,因此研究出了黄鳝米粉。再就是因为米粉是南方特色,米粉配上黄鳝在北方就能成为一道特色美食。一开始在全家反对的情况下开店,最后却意外成为全家的经济支柱。

大姐表示,自己煮黄鳝很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技术,因为这样煮出来的黄鳝肉会更嫩更入味。每次去晚的食客们只能拿个板凳坐在门口外的一条街上吃,这就是为什么说,大姐靠一碗粉横行整条街。

因为一些食客不爱吃米粉的原因,大姐还会贴心地准备少许手工面,以防大家要吃。每天凌晨时分准备开店,大概五六点就要上班的人陆陆续续地来排队买早餐。看着大姐一家人努力的背影,感受到了生活的活力和动力。

大姐表示,包括每天的配菜都是自家人自己做的,为的就是想让大家吃的能更健康。配菜都是因季节而定,比如在夏天蔬菜盛行的季节,大姐就会做酸白菜给大家做下饭菜,这样的早餐谁能不爱呢?难怪一碗粉“横行”整条街,20元一碗1天卖800碗,来晚就没座位。

所以,你们喜欢吃米粉还是面呢?你们觉得酸白菜好吃吗?你们还有什么特色美食推荐?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龙哦

漓水渔歌:全州十大碗之外一碗

作者简介:漓水渔歌,本名蒋勇刚,生于七十年代的苦孩子。桂林全州县黄沙河镇人,以平凡之文字,刻绘岁月之痕迹。唯烂笔一支,涂鸦于白纸之上,借以忆往昔,消乡愁!现居桂林。《南国大家》签约作者。

全州十大碗之外一碗

文/漓水渔歌

我的家乡是桂林市全州县,地处湘桂交界之地,是广西的北大门。最近它又火了,因为央视科教频道来我县拍摄家乡至味系列纪录片之《全州十大碗》。这个《全州十大碗》不知又要勾起多少全州游子的悠悠乡愁哟!提起家乡的十大碗,不能不说一下十大碗之外的一碗:酱碗。

想那酒席之上,男女老少众多,各人对菜肴的咸淡甜辣需求不尽相同,之所谓众口难调啊。厨师们为了解决客人在享用十大碗时对味觉不同的需求,于是,不是十大碗的一碗菜——酱碗便应运而生,全州人的酒席上绝对少不了它!

全州古属湖南,因而这个地方的人饮食习惯多与湖南人相似,口味偏重,喜食辣,无辣不欢。酒席上的酱碗都以辣味为基调,加入其它的佐料,在厨师们精心地烹饪下,酒席上一碗极具地方特色的辅菜便出锅了,为整个宴席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味道。

最简单粗暴的酱碗,便是直接用本地朝天椒的干粉来制作。办大酒时,厨房里骨头汤或肉汤总会有剩,厨师们物尽其用,在浓汤中拌入辣椒粉,入锅熬煮。待熬至汤料即将收汁,加入生抽蚝油迅速拌匀,赶紧撒入葱花芫荽便可起锅装碗。也可用坛子里的酸海椒剁成细末,与少量豆豉在油锅内爆香,加入浓汤,如上法炮制,也可得一锅香辣扑鼻的酱碗。不管用辣椒粉还是酸辣椒来制作酱碗,如果在其中再加入一点豆腐乳,嘿嘿,那风味就更加独特啦!

再精致一点的酱碗,就是用全州地区家家都会腌制的豆豉酱来制作了。豆豉酱也叫剁剁酱,是一种用本地产的新鲜朝天椒与黑豆豉腌制出来的辣椒酱。如果要用豆豉酱来制作酱碗,恐怕主家需要提前做准备,因为这是需要时间才能成就的一道全州美食。

说到豆豉酱,就想到我家大伯母,她老人家制作的豆豉酱一直是我们这些后辈恋恋不忘的味道。

刚入冬晴朗的天气里,伯母便会早早地到街上,精挑她认为最好的朝天椒和豆豉。因为我们堂兄妹加上她的孙辈们人数众多,自己地里种的那点海椒远远不够,每年制酱,必须上街买很多朝天椒来凑数。街上精明的干货老板,看到伯母买这些东西,知道伯母要制作豆豉酱了,便游说伯母到他的机器上打酱。任凭老板如何舌巧如簧,她都不为之心动,多年以来,仍坚持用手工为我们制作那魂牵梦萦的味道。

伯母家几十步远的地方,便是村里那口一直流着清冽井水的老井。冬日里的井水,带出了大地深处的温暖。朝天椒在箩筐里随着伯母的手打着圈圈,温暖的井水荡去了它身上的灰尘,而后又被伯母摊开在簸箕里,组成了一个红红的大圆,在伯母家门口晒起了太阳。

白天伯母是没有空剁辣椒的,因为屋前屋后那边边角角的空地,绿油油的各种蔬菜正等待着她去打理。等吃过晚饭,她才拿出木盆,还有那把为剁辣椒而特别打制的,像小铲子一样的铲刀开始剁晒好的朝天椒。铲刀撞击木盆的叮咚声,好像一点也不影响在一边看着新闻联播的伯父。几十年了,每到这个季节,他就习惯了这种叮咚声的相伴。

剁辣椒也是个辛苦活,不消一会儿,伯母的额头上便沁出了汗珠,她退去棉外衣继续开工。伯母的手,比电子秤还精准,多少辣椒配多少盐多少豆豉,她总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她每年制作的豆豉酱都是一个味道。搅拌好的豆豉酱,伯母并不立即装坛,第二天还要端出去晒太阳,让干燥的北风再带去其中的一些水分。至于再晒制到什么程度,这个火候只有她才能掌控得到,这也是为什么伯母制作的豆豉酱风味独特的原因所在。在合适的时间内,她会拿起为我们姊妹们每人准备好的一个小坛子,在其内小心地装入等待发酵的豆豉酱。这个过程中,沾不得一点生水,所以伯母腌制豆豉酱的坛子边不需要水来密封,坛口用烧酒消毒之后,只用保鲜膜包紧即可。接下来,豆豉酱那味道微妙的转变,就交给时间来酝酿了。

春节去大伯家拜年,我最期待的就是伯母为我准备的那一小坛豆豉酱。每当临别之际,伯母总不会让我失望,那一个装着家味的坛子,还有她为她的孙辈准备的红包,自她那双粗糙的双手,放进了我的行囊。幸运啊,原来我这位自小没有母爱的游子,在他乡的餐桌上,也没有缺少过妈妈的味道!

还有更精致风味更独特的酱碗。在全州以南枧塘、石塘、两河一带,有一种叫做麦酱的辣椒酱,此酱应是全州以南地区独有。若是酒席上主家舍得用麦酱来制作酱碗,这个主家绝对是个美食达人。因为制作麦酱,工艺更复杂,时间更长久。

话说我是一个全州以北的升乡人,怎么会与这全州南部恩乡建乡的麦酱结缘呢?这要从我姐夫的父亲说起。姐夫的父亲,对于我来讲,全州人一般喊作亲家爷。

亲家爷是石塘沛田人,家里兄弟很多,家境也不怎么好。于是年轻的时候,不得不入赘到了黄沙河这边来,与亲家娘成了家。亲家爷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石塘一带的生活习惯,除了酒酿得好,还能做得出一手好麦酱。他常说:麦子沤成酱,母猪下了象。意思是做一坛好的麦酱,就像母猪下了一头象出来一样,很难得。可见,制作麦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刚入秋的田野,茅草长势正旺,山脚下黄荆子也绽开了紫色的花穗。茅草和带叶子花穗的黄荆子枝条,是沤制麦酱必备���材料。因为茅草保温效果好,而黄荆子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在麦子发酵的过程中,可以阻止杂菌的入侵,同时给麦子增香。

为了躲避酷热的太阳,日头还未出山,亲家爷与亲家娘便拿着镰刀挑着粪箕出去了。他们来到山脚下,一个割茅草一个砍黄荆子。当日头的光芒染红了黄花岭上的朝霞时,亲家爷挑着一头是茅草一头是黄荆子的粪箕,踏着落满露水的田埂路,和亲家娘一起回家制作他们的麦酱去了。

刚煮了酒的灶锅,正好用来蒸麦子。头天发好水的麦子倒入木制的蒸桶里,锅内的水蒸气,将麦子由生变熟。另一边的大簸箕里,亲家娘早已铺好一层吹干水汽的茅草,茅草上再铺一层黄荆子。熟透的麦子,两人合力抬到簸箕边,亲家爷趁热将麦子搯出,均匀地摊开在黄荆子上,再在上面盖一层黄荆子一层茅草。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蒸桶里的麦子搯完,最后盖上更厚的一层黄荆子和茅草,上面用木板放上石头压紧。

不出三天,炎热的天气使麦子快速发酵,此时屋子里满是麦子混合着黄荆子的香气。两位老人赶紧掀开木板,一层层将黄荆子上长满菌丝的麦子抖落到另一个簸箕里,然后拿出去让日头暴晒。当麦子晒至七八成干,置于流动的井水里,将麦子上面的菌丝洗净后,再晒至干透,小石磨上磨成细粉备用。

待到地里的头茬朝天椒红透了,两位老人又是好一阵忙碌,将红彤彤的海椒采摘回来。接下来海椒需洗净吹干水汽,再剁成细末,将前面沤制好的麦子粉拌入,加入适当的盐巴,便可装坛封存。这整个过程不能沾到生水,更不能沾到油性,否则前功尽弃!

坛子里的辣椒碎和麦子粉,在时间的撮合下,正在慢慢地生成一种新的味道。我们静待腊月到来,在掀开坛子的那一刻,那份惊喜,那份醇香,那份家的味道,久久在心间弥漫!

记得那年亲家爷七十大寿,就是用麦酱做的酱碗。这麦酱,吃起来带有一丝丝的甜味,还有浓浓的酱香伴随着让人满口生津的辣味,在芫荽与葱花的增香作用下,让在座的客人们食欲大增。客人们都说这个酱碗的味道比十大碗还好吃,纷纷求亲家爷给一点麦酱过年做酱碗吃,但亲家爷说做了一场酒已经用完了,要到明年重新做出来才有!其实亲家爷还藏着小半坛呢,我知道那是给我留的,哈哈!

对于吃全州的十大碗,我个人认为若没有这个酱碗作为陪衬,全州十大碗将会失色不少。酱碗,尤其用豉香扑鼻的豆豉酱,或是麦香浓郁的麦酱做成的酱碗,可以称得上是全州十大碗的点睛之笔,一口酱碗百味生啊!如果说十大碗是春天里五颜六色的花朵,那么这不上钯锅的酱碗,便是那艳丽花朵下的绿叶,有了它,春天才可以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特色美食。祝愿《全州十大碗》的拍摄取得圆满成功,为宣传我们美丽的大全州,建设我们美丽的大全州添上精彩的一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