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西寺

此寺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四二五年),为浙东禅院之一。宋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改称“等慈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被立为“丛林”。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重建。后寺废,至清代,僧会司、支云等又重建,俗名西寺。民国时,释明跃、传常等又相率修建,逐形成较为完善之佛教寺院。

解放前后,因年久失修,几遭火灾,该寺破坏严重。但山门(金刚殿)、大殿、西厢、经堂、方丈室等建筑于今幸存,基本完好。大殿面宽十六点三五米,纵深十一米,系五开间。明间为抬梁式结构。次间、尽间均穿斗式、十架梁、石柱、木柱相间组合。柱形有圆有方,并刻有名人撰写之楹联。

西寺

陕西名寺古刹:白水古妙觉寺--西寺无僧钟自鸣

陕西省白水县古妙觉寺始建于汉末,经历史风雨,古寺废弃,典籍无存,仅留神秘传说于民间:“西寺无僧钟自鸣,寺前无塔却有影”。1996年陕西白水妙觉寺原址地宫的发掘,揭开民间传说中“西寺”的神秘面纱,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西寺”者指陕西白水古县城西之妙觉寺。

据佛典记载,佛灭度后100多年,古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佛祖真身舍利分送世界各地。在华夏周原的沃土扶风法门寺获佛祖指舍利,白水妙觉寺获佛祖真身五彩发舍利、肉舍利、血舍利、脑舍利。据《荔非造像碑》碑记推算妙觉寺建于汉末,寺址位于今白水中学。能获此奇珍,足见妙觉寺当年之荣状。

1996年,陕西白水古妙觉寺遗址(现陕西白水中学)基建惊现地宫,此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内中出土北魏至隋造像碑六、残经幢一、石塔一、铜镜九、鎏金珠饰、塔门铁泡钉及一座高一点五八米八棱石塔等。启开八棱石塔,一金银塔赫然在目;复开金银塔,一六曲圆形银盒跃入眼帘;再开银盒,震惊世界之奇迹倏然呈现。原来,盒中所盛之物,乃为颗粒皆小,数量众多,重达16.98克之红、黄、青、黑、白诸色舍利子。

出土于妙觉寺地宫的《荔非造像碑》,高134厘米,宽63厘米,厚22厘米,四面开龛造像,造像完整,为国家一级文物。龛外有楷书碑文400余字,其发愿文题记纪年为“魏元三年岁次丙子”,无皇帝年号,考北朝历史,无年号者有西魏废帝元钦与恭帝拓拔廓二人,恭帝拓跋廓三年正为丙子年,可知该碑为西魏造像碑。碑中所载造像之人多姓荔非,因而称其为《荔非造像碑》。荔非,羌姓,汉末魏晋,羌族大举内迁,移居上郡、北地、关陇一带,融入汉族,史称东羌,荔非羌应为内迁东羌之一支。

《荔非造像碑》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北朝佛教造像碑之一,其造佛像形态生动逼真,线条细腻流畅,书法峻拔欹侧,拙朴而不拘一格,为北碑之珍品,对研究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使佛祖舍利重放光彩,庇佑国运昌盛,加被众生,顺应民意,利于白水县的佛教文化发展,改变全县现无一座完整寺院的现状,应信教群众的强烈要求,在有关领导和善信们的努力下,做出了整体搬迁重建的决定。续文师父发愿聚合众缘重建妙觉寺,努力在白水县修缮一座精品道场,打造第二个法门寺,为弘扬佛教传统文化力造一极!现选址在白水县雷牙乡雷牙村。

重建后的妙觉寺规划占地80余亩,预计投资16000万元。寺院现有大雄宝殿、偏殿三十余间,佛像、钟鼓、佛教用具等已经完备,寺院设施已初具规模。晨钟暮鼓、佛事活动已经有序开展。

妙觉寺主持续文师父发愿重修佛祖舍利塔,恢复妙觉寺药师佛古道场;安奉罕见的佛祖发舍利、肉舍利、血舍利、脑舍利;拟在佛祖舍利塔两边建设两座海会塔,安置有缘的亡灵骨灰;筹建万佛宝殿,供奉万尊药师佛像;筹建佛教养生安养院,关爱老人健康,建造和谐社会;建设佛教养生一条街,包括佛文化小商品销售、碑林石刻、佛教界文化研究展览、素食、住宿、茶艺、休闲娱乐等。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药无贵贱、中病即良;法无高下、对机则妙。药师佛法正应当机,必将大弘世界!俾末世众生心有所向、身有所生,人人皆可此身往生净土,岂非乐哉?

建成后的妙觉寺将集佛教文化普及传播、佛医佛食开发、武术人才培养、宗教体验、文化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特设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着力打造陕西东部与法门寺齐驱的佛教圣都,成为全世界人们向往的精神文化乐园。重现西法门寺东妙觉寺古韵,为弘扬佛教传统文化力造一极!

一切善念善行,因为有了佛法,都可以觉悟自心,造福社会。让我们一起随喜妙觉寺道场重建、佛舍利塔、养老院建设、万佛供养、佛像贴金,广种福田!以此功德,度化有缘众生,帮助我们消除无始劫罪障;以此功德,超度宿世冤亲债主;以此功德,为现世双亲和儿女消灾延寿增长智慧!

陕西名寺古刹:府谷石窟寺--陕西第二个藏传佛教寺院

府谷县城西北百里许,清水川西岸,有村曰石窑沟。入沟三里许,有石峡,宽百丈,长数里。仰望之,悬崖峭壁,高万仞,森森然。中有小河,弯弯曲曲。隆冬结冰,俯视之,一如玉带穿峡而过;春至也,冰雪融化,水为橙红色,状若赤练;夏秋之际,河水碧绿,清澈见底,汩汩远去,汇入清水川。

石窑沟名不见经传,吾却以为奇。这里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人类舂米的石臼、米面场,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绳纹陶器;这里悬崖上有清人凿出的洞套洞、窑套窑,可容纳数百人避难的石窨子;石窟寺高悬半空,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的石刻法相。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西安广仁寺是陕西境内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如是,则府谷境内这一处便是建筑年代更早的陕西境内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又一发现。

石峡两壁,南有石窟寺,北为属相山。登临石窟寺眺望,峡宽约600米,迎面石崖似刀劈一样垂直而下。细端详,偌大一座石山状若一只卧虎,虎头顶上摆置12块巨石,形态各异,如鼠、如兔、如牛、如猴、如虎……故当地人称之为属相山。

属相山正面悬崖,壁垂百仞,即使灵巧如猱猿者也绝无攀上去的可能。因方圆目之所见皆石山,无耕作,周围鲜有人烟,近几十年除偶有牧者外几乎没人上去过,要登山,无路可寻。迂回后面小沟左侧,乱石林,杂草丛,登至半山腰,多有险处。好在风化的石洞、石林、石峁,奇形怪状,足以提神。小沟对面早见石畔上蹲一只丈余大巨石龟,龟头探视沟底,欲下山状;龟脯攀一只蟾蜍,活灵活现。大家对着奇石“咔嚓咔嚓”拍了起来。山凹里有的巨岩经风化,石檐头下犹如能工巧匠雕刻者,形成一座座庄园,若过洞,若楼阁,若车道,房屋盈寸,纵横交错,一如绝佳的古村落风貌,让人赞叹不已。半山腰一平坦处横卧着一匹石马,此“马”为红砂岩石风化而成,呈卧状,5米长,1米高,头微昂,眼微合,口鼻清晰,四蹄窝盘,通体光滑,仿佛一匹巨型汗血宝马饱食后正在草湾歇息,马身后30米开外有几座古人用石头垒成如敖包似的石塔,但究竟是敖包还是石塔抑或是石垒的墓葬?无人说清。

登山时大家都在草丛中捡到不少陶片,多为绳纹,大抵能看出是古人餐具形状。临近山顶,有多处天然石窟、石洞。突然想到《周易》里“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话,疑此山似曾有上古先民居焉。攀上一石台,平如盘石,中有一30公分大小的石臼,深尺许,半积土,中规中矩,包浆老到,石臼中竟然长着一株小树,余疑此臼为人工打磨出,也有人说许是风化而成,旋即周围又发现几处石臼,大家说,莫非真是古人人工凿磨?

终于到达山巅,视野豁然开阔,心境顿时清爽。一眼望去,方圆皆石山,黑黝黝的,临空往下看,万丈悬崖,小河是从两个石沟里流出交汇而成,河对岸山坡方田里那是海红果树,石窟寺悬在半山腰,下有戏台、牌楼,黄绿黑白相间,构成一幅自然山水画。天高气爽,春风习习。由于我们的到来,惊飞一群野石鸡,啄木鸟则若无其事地给树木医病,草丛里忽地蹿起一只野兔,苍鹰在天空中傲巡。

对面山上看到的十二生肖就在眼前。这一座座石雕,竟然与石山连体,是大自然亿万年的杰作;隔河望,单件作品也就五六尺大,近观,每件皆两三丈长,一两丈高,一溜摆开,正好12件,全都凸出基石,凌空而立。瞧那子鼠尖嘴突出,双眼凸暴,换个角度,又像一只俏皮的金猴;那蛇头被锈蚀得五彩斑斓,活灵活现,又像娃娃鱼;那兔儿双耳高耸,正在警惕着什么;最逼真、最神似的莫过于那尊下山猛虎:四只虎腿透雕,虎头圆雕,虎牙外露,玲珑剔透,虎尾耷拉微卷,仿佛正在丛林中搜寻猎物……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下山向着前峁格崩则走。此处也是乱石杂草灌木,疑似这里原本有路,只是多年没有人行走,被积沙、乱石、杂草掩埋,路才变得迷茫了。下到沟底,跨过赤练一样的小河,在大路上恰遇一当地老者,现年79岁的老农王三师。他得知我们刚从属相山下来,一脸惊讶地问:石圪梁上过去有米面场,捣得吃米的石钵钵还有吗?他说那历史很深,最少2600年以上了,并手指着坝梁说,过去那是河滩,中间有道石圪梁,上面还有两个石凹槽,每个约6尺长,2尺宽,尺许来深,上有石磙子,他们叫“碾槽”,大概是古时人碾米磙谷的遗迹。他说碾槽在上世纪学大寨打坝时被炸掉了,现在在坝梁底下那堆大石林里还能找到。

石窟寺藏传佛教寺院

石窟寺与属相山遥遥相望。峡谷之南,石壁峻立,巉岩旁拥。仰望石窟,背山面河,临空高悬。窟之右上侧天生一巨型石窝,宽3丈余,深2丈,略呈椭圆形,内置雕塑弥勒古佛之金身,卧姿,手握念珠,笑态可掬,河中望之,若在云端,其下便是一排石窟,洞背石崖,石窟若隐若现,呈不规则形,时人曾赋小诗曰:“相传宗师好仪态,路人曾遇驾云彩。不知寺门向何处,常见碧空半户开。”此石窟之谓欤?旧时无路可达石窟,架云梯方可上去,石窟下戏台左侧躺着的那约有数丈长的古老木梯便是当年出入悬空寺的云梯。十多年前,庙会承头,大款捐资,修了一条通往石窟且呈“Z”形的石回廊(栈道),长200余米,宽6尺,树边栏,悬岩外,凭栏而望,天际渺然,胆小或恐高,则头晕目眩,不敢俯然视焉。

吾观石窟,乃天然洞穴与人工开凿结合。从左至右,先入目者为人工向石山纵深开凿一走廊,深15米,宽1.5米,高1.8米,走廊两旁左右凿石屋各三间,每间6到8平方米大小,据说为清代牛姓大户所开凿。寺院石窟共三进。窟与窟有小方门或小圆洞贯通。入第一窟,外看不太大,窟内竟呈喇嘛帽状,不规则,高3丈余,主房约49平方米,窟内通体漆黑,疑为烟火久熏所致。奇怪的是,窟之左、右、后又有小窟若干,或天然或人凿,其右上侧有人可攀登的小手挖,上面一个天然石窝,可容八九人,石窝之右侧又有人工开凿的一石窟房,居高临下,16平方米,可住人。大厅中间凿一石方台,上供观音菩萨金身,台前有香炉,香烟袅袅。观音台背后石壁,又凿3间石屋,每间可容4人夜宿。洞口临河,石门石窗,雕以花纹。临窗左侧原有天然小洞猫腰可达第二石窟,近年人工凿出一人高、一米宽的通道直通过去,虽方便不少,却少了些奇险。第二石窟依然为天然形成,长2丈,宽1丈,高9尺许,有佛台,据说原来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佛,后增塑文殊、普贤两尊菩萨像。壁内外石墙上满刻着梵文,字大盈尺,有人认为是梵文“六字真言”,这是陕西境内鲜见的一处用梵文雕刻的摩崖石刻。再过一洞,便是最后一处石窟,内皆石刻,右角为高1.5米的石刻聚莲白塔,正面一宗浮雕法相,跏趺盘坐于莲花上,着黄帽,身后石刻舟型大背光,此尊藏传佛教法相应为宗喀巴;左拐角两尊浮雕,也为藏传佛教法相。此三尊石刻浮雕法相,头上皆着黄帽,盘膝端坐于莲花宝座上,雕工娴熟,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历几百年毫发无损,实在难得。

然此三尊藏传佛教法相究竟供奉的是何佛呢?佛前只有香炉而没设牌位,询之于当地信众也说不上来。我以为,这三尊法相即宗喀巴和他的两个弟子嘉曹杰与克珠杰。依据是,藏族人认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化身,对他的尊敬与信奉,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去世的日子,也成为藏族的一个纪念节日,即通常所说的“燃灯节”,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晚上,藏民们都将燃着的酥油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圆寂。宗喀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融汇了佛教的显密教义,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他的修学造诣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佛学和文学著作,创立了格鲁派即黄教,影响深远,在藏传佛教史上被誉为一代佛学大师,是仅次于释迦牟尼佛的“世界第二佛陀”。他授徒传教,弟子中最杰出者有嘉曹杰和克珠杰,藏族合称为“师徒三尊”。因此,我以为石窟中供奉的三尊法相应为“师徒三尊”。然仅为一家之言。

此石窟寺修建于何时?连乾隆版旧县志中亦无只字记载。最近看到当地的一个小资料,认为此石窟为元代蒙古人的遗留文物,我不苟同此说。我以为此寺应始建于明代,为蒙古族所建。理由是:其一,宗喀巴大师圆寂于1419年,即明永乐十七年,元亡时大师才11岁,不可能在大师未显时即给他修建寺院。为什么要确定此石窟建于明代呢?因为石窑沟地处长城外府谷哈拉寨镇南15里处,明时属于蒙古人管辖,蒙古族元代以后普遍信奉喇嘛教,他们利用此地有天然石窟建一寺庙完全可能;再者,此地在清初至清中期属于禁留地(即黑界地)范围内,清廷规定长城外50里之内蒙汉皆不准耕牧、逾越,也就是说不可能在没有信众、没有布施、没有香火、荒无人烟的地方建寺院。那么清中期以后呢?更不可能。康熙三十六年(1697)下令准许汉人进入黑界地开荒种地,开始“雁行式”,好长时间后才允许汉民定居,及至汉民定居逐步形成村落后,汉民们一般不会修建一座蒙藏佛教寺院,更不懂梵文。由此推定,此石窟寺应为明代蒙古佛教信徒所建。这处石窟寺的发现,对于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以及研究梵文和明代石刻艺术等,都有较高的价值。

西北有多少寺庙西北的寺庙什么样的

在这里最多的就是寺庙,尤其是有人聚居的地方,特指藏族居民,那么走在这样的街道中,处处可以听到他们空中的经文,虽然听不懂但是这是别人心中的信仰,我一直觉得有信仰也是极好的,至少信仰在,希望就会一直在。

阿柔大寺一角

我们一路去了三个寺庙:阿柔大寺,大佛寺,塔尔寺。

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尊重宗教信仰,佛经并非只是佛教的经典,也是崇高的智慧。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手持念珠,口念真言,在寺院的大殿外磕长头,真正的五体投地,随着喇嘛念的经文或跪拜或合掌吟诵经文,我真心钦佩。

阿柔大寺

我们走进阿柔大寺时,一群妇女正在一边念经文一边绕着寺院的圆形大殿转,我们自然的不再言语,害怕打扰了他们。







阿柔大寺

大佛寺是西夏时建立的皇家寺院,原名迦叶如来寺,寺内安放中国最大的卧佛像,所以又叫大佛寺。我们到大佛寺的时候正值中午,寺院内人很少,小风徐徐,屋檐角的铃铛声让人感觉宁静,殿内如来涅槃塑像前的壁画上刻画着玄奘取经的故事,只是和我们熟知的西游记情节不同。

大佛寺大佛殿

经过千年的风雨,大佛寺原本在屋檐和门窗上的色彩已经退去,只留下些许的印记诉说曾经皇家寺院的华贵。大佛寺留存下来的多部国宝级经书如金银泥印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等,图文并茂,十分精美,纵使我所知佛经不多,看到这些皇家典藏也不禁感叹~

光阴的洗礼

檐角的铜铃

大佛殿后门

我们想去塔尔寺看看,魏师傅很早的带我们去看僧人们做早课,虽然我们一句也没有听懂,但是让人感觉到庄严而和谐,虔诚的信徒跟着僧人们的诵唱时而跪拜时而站立,时而一起诵唱,我们显得格格不入,赶紧退了出来。

塔尔寺八塔

很多来自各地的信徒就带了毯子住在大殿外的屋檐下,白天磕长头诵经,饿了就吃干粮喝水,晚上就睡在大殿外的屋檐下,我们都很惊讶于这样的虔诚,他们的一生大多都在在朝拜圣山圣湖和寺院的诵唱中度过,他们把大多数的钱财捐赠给寺院,心愿便是磕一万个长头、磕十万个长头,若死在朝圣的路上便是圆满。

塔尔寺经楼

信仰是什么?让人为之奋斗一生、骄傲一生的支撑。虔诚的信徒为了心中的信仰客服一切困难,不畏生死~

塔尔寺全貌

有时候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盲目的只是想要抓住一切看得到的东西,弄错了目的和达成这个目的的工具之间的主次关系。自己的虚弱和迷茫,或许因为缺乏信仰的力量,信仰并不只是宗教的专利,它该是人生的导航~

阳光下的经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3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