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小楼

在今沈阳市的张氏帅府里,有两座特别知名的楼——大青楼和小青楼,其外饰庄重大气,内饰富丽堂皇。当年张家在鼎盛之时,这里尽显辉煌、显赫,备受世人瞩目。

小楼

尽管大青楼和小青楼至今已历经了8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风采仍不减当年。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这两座如此显赫的楼房为什么会被称为“大青楼”、“小青楼”呢?

在当时那个年代,起名为“青楼”,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权威语言学家的说法,总是会让人难以接受。

既然有着疑惑,不如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座楼。

张氏帅府里的大青楼

大青楼的历史

1922年,这座仿罗马式建筑的大青楼建成后,既是张作霖的宅邸,也是当时东北的最高权力所在。张作霖在这里做过很多重要的决策,接待过汪精卫、孙传芳等一大批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著名的“三公子会谈”,即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与孙中山的公子孙科、卢永祥的公子卢小嘉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张学良继承其父业主政东北,大青楼更是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改变时局的重要决策都是在这里做出的。

在大青楼里还发生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杨常事件”,也就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半年后,即在一楼的“老虎厅”内,痛下杀手,枪毙了张作霖时代的肱股重臣杨宇霆和常荫槐。

张氏帅府的小青楼

小青楼的历史

小青楼位于大青楼前,东院花园的中心,也叫园中花厅,是张作霖为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懿建的一座二层小楼。

相比于大青楼,小青楼更具有内宅的性质,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也没有很多的达官显贵光顾。

当时,精明贤惠的五夫人怕引起众人嫉妒,便把张作霖的几个女儿和后娶的六夫人接到楼里住。五夫人在这里为张作霖诞下了四个儿子,六夫人也在这里诞下了张作霖最小的女儿张怀敏。

在小青楼里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张作霖被炸伤后,为回来再看一眼“小五儿”(即五夫人),被抬到这里后,并留下一句“叫小六子(张学良乳名)快回奉天……”后,即重伤不治而抱憾离世。

随后,寿夫人强忍悲痛,鲜衣重妆,在小青楼一楼的东房,为前来刺探张作霖伤情的日本总领事夫人演了一出戏,使日本人以为张作霖仍然活着,为张学良化装反奉顺利接掌权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家人自己绝对不会称“大、小青楼”

也许有人会认为张作霖是土匪出身,整家人都没文化,名字起个“青楼”也很正常。不过,这种说法太过绝对、无知。因为,再无知的人,怎么可能会把自己家的住宅叫成“青楼”呢?

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青楼”之称绝对不是张家人住在帅府时产生的。张家人不可能称自己的宅邸为“青楼”,外人也不敢称如日中天的张家的楼房为“青楼”。

并且,在2008年12月10日,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台湾参加新竹县的张学良故居纪念馆开馆典礼时,保管部主任赵菊梅还曾当面与张作霖最小的女儿、84岁的张怀敏询问过这个问题,对此张怀敏回答说:“我们当时就叫大楼、小楼,没听过谁叫大青楼、小青楼。”

张怀敏是张作霖子女中唯一健在的人,虽然她离开帅府时不满7岁,但对这两座楼的印象是深刻的。

可见,张家人当时绝对是不可能称这两座楼为“大青楼”和“小青楼”的。

大青楼内景

张家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

我们再来看看大帅府里都住着什么样的人。张作霖有六个夫人、八个儿子、六个女儿。

张作霖发妻赵春桂、张学良的生母早年随居无定所的张作霖四处奔波。当张作霖事业有成建起了自己的宅邸时,赵氏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张作霖的二夫人卢氏出身于乡村塾师之家,父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卢夫人从小就在书香中长大。

四夫人许氏虽然出身略显寒微,却也是新潮女子,进帅府不久就进了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后来虽被迫辍学,但也常在帅府中和孩子们一起听私塾先生的课。

五夫人寿懿的父亲是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寿山,本人是奉天省立女子中学的高才生,先随父母,后随张作霖,行走于上流社会,出入过各种重要的场合。

寿夫人过门不久,就住进了小青楼。张作霖对她宠爱至极,把当家的大权交给她,帅府内宅的大事小事都经她的手,皆由她说了算。

世人有评价:“寿夫人落落大方,接人待物,彬彬有礼,答问得体,一看就家渊很深,受过良好的教育。”

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比他大3岁,于凤至从小不喜女红,但诗词歌赋无不精通。9岁时,郑家屯县令出一上联:新年纳余庆,征对下联。不少青年才俊趋之若鹜,搜肠刮肚,撰联应对,最后却被9岁的于凤至以一句“佳节号长春”夺得头筹。

虽然张作霖自己因家境贫寒,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但他却极其重视教育,独掌东北后,倾巨资创办东北大学,并舍得继续投入资金聘请当时的知名教授来东北大学执教。

张作霖也非常看重对子女的培养,给子女请的私塾先生都是当时的名家大儒。张学良和弟弟妹妹们,从小就浸在学海中,熟读四书五经,名诗名篇倒背如流。帅府里终日书声琅琅,日久天长,连不识字的看门人也近朱者赤,时不时酸两句“之乎者也”。

而且,张作霖自己也极其聪明,用“无师自通”来评价他,是再也不为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际的广泛、身边文人的增多,他的学识也在增长,已远远不是只有几个月私塾的水平。

所以,张家人不可能称自己的宅邸为“青楼”,外人也不敢称张家的楼房为“青楼”。况且里面住着张作霖最宠爱的五夫人、六夫人和张家小女儿,谁敢称之为“小青楼”。

大青楼内的老虎厅

日本人侵占大帅府后命的名?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晚,日本炮轰北大营,张家人仓皇逃离帅府到小南门外的法国人教堂避难。

次日,日军即占领了大帅府,期间把帅府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劫掠一空,还砸碎了一些物品扔进花园的水池里,不少日本人的明抢暗偷使得大帅府里的珍贵物品所剩无几。

从1931年9月到1932年6月,日本人占据大帅府九个月。这期间,日本人对大帅府的建筑随意破坏,有人根据日本人在大帅府的恶劣表现分析,认为是日本人仇恨张作霖和张学良,有意把大楼和小楼叫成了“大青楼”“小青楼”。

但这也只是猜测,日本人占领期间,对这两座楼怎样称呼,没有史料证明,不得而知。

用颜色来称呼“大、小青楼”

既然张家人住在大帅府内时,没有“大青楼”、“小青楼”之说,日本人在占领期间,也无法证实这两座楼曾经改名,那么这“青楼”的说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大、小青楼

九一八事变后,大帅府内陆续建起了七座红楼和一座小白楼,红楼被伪奉天第一军管区司令部所占据,小白楼则成了藏书楼。

一处院落里有了十座楼,最直接的识别方法就是楼的颜色,于是,藏书楼被叫“小白楼”,西院七座红颜色的楼叫做“红楼”,而用青砖建造的大楼和小楼也就分别被称为“大青楼”、“小青楼”。

全国解放后,大帅府成了省文联和省作协的所在地。据一些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自搬进这里,他们听到的对院内十座楼的称呼,分别就是“小白楼”、“红楼群”、“大青楼”、“小青楼”。

从此,大青楼和小青楼的称呼就被沿袭下来,一直叫到张氏帅府博物馆建馆,一直叫到了今天。

本文参考自:《走进大帅府,走进张作霖》

风物 | 达文士楼:五大道小洋楼中的“老大哥” 小楼

马场道121号,东邻天津外国语大学(昔日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南靠照耀里小区围墙的坐标点,有一幢浅黄色水泥砂浆墙面、瓦楞铁屋顶的西班牙风格小洋楼,名为“达文士楼”。小楼墙面上与装饰花纹连成一体、清晰可见“1905”四个阿拉伯数字,表明它建成的年份——1905年。它是五大道上保存至今几百幢小洋楼中的“老大哥”——年纪最大的一幢,今年112岁。

1903年五大道开始开发建设

用英国“花园城市”理念造就华北宜居区

1903年1月14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签署协议,在原有英租界的基础上,墙子河(今南京路)以外“英租界推广界”正式确立,这一区域,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五大道。

推广界的地块,最初是一片沼泽泥塘。这怎么盖房子呢?英租界工部局与海河工程局签订了工程合同,由后者负责疏浚海河,用海河之泥填平墙子河外这块开洼地。海河工程局采取围埝筑池的方法,在某一区域内四周筑起土埝,中间呈池状。挖泥船在海河内深挖淤泥,用水泵经几公里长的地下管道抽送到推广界,注入池中。淤泥在池中沉淀,待水分蒸发渗透逐渐消失后,沼泽地便高了起来。一个池子填平,施工者又在临近筑好另一个池子继续注入河泥,循环往复。

吹泥填平工程每年以20万到25万土方的速度持续推进,两年后达到40万土方,但即使这样,填平整个推广界,也耗用了整整5年时间。

在天津的欧美商人纷纷看好墙外推广界的前景。1901年3月22日,美国人丁家立发起成立英商先农公司,利顺德大饭店的股东、英商总会会长狄金生,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胡佛(后任美国总统),天津都统衙门秘书长田夏礼等七人共筹集股份105股,每股纹银一千两,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发推广界的房地产项目。

先农公司的第一单生意,是高价出售了过去他们囤积的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段)的一部分土地,又用这笔资金以每亩200—500两白银的低价,购买了墙子河外即将吹泥填平的几百亩坑洼荒地。十年后,推广界地价涨到每亩3000两。这单生意让先农公司大捞了一票。

早期英租界的房屋,除了公共建筑之外,主要是西方传统的砖木结构住宅,设计图纸来自于香港和印度,房子四周一般都设计一圈拱券结构的回廊。而墙外推广界则整体参照了当时英国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进行规划建造,远离城中心,修建花园和林荫道,铺设最先进的排水、排污系统。正是因为城市建设理念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接轨,推广界开发后,很快成为华北最适宜居住的住宅区。

1905年马场道盖起了第一幢小洋楼

最初房主是位德国武官

墙外推广界的吹泥填平工程持续了5年。在进行到第二年的时候,1905年,马场道上第一幢小洋楼建成,这就是我们说的这幢达文士楼。

但是,达文士楼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这幢小楼最早是一名德国武官的寓所。据说当年楼前有花园,栽种着海棠、藤萝,侧面有一个小网球场。实木大门上雕刻着欧式花纹图案,楼内一层有60平方米的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卫生间;二层是卧室、书房和卫生间。壁炉上方、楼梯栏杆装饰有外文图案的族徽,形状是欧洲中世纪的盾牌,似乎是日耳曼人独有的标志。

这位德国武官的身份比较模糊。德国商人曾在天津前后开设了36家洋行,开辟了从德国驶往天津及天津与大连、烟台、青岛之间的航线。西门子洋行的电气设备,德孚洋行的颜料及化工产品,德国产的照相机、望远镜、胶卷、电影放映机、阿司匹林,都通过德国轮船公司源源不断运到天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当时在天津的德国人并不多,这位武官能住上马场道的小洋楼,估计也有生意上的投资。

当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消息传到天津,1917年3月16日,民国政府特派直隶交涉员黄荣良与直隶全省警务处处长杨以德前往德国驻津领事署、德租界工部局办理接收德租界事宜。第二天,天津德租界被正式收回,改名为天津特别行政区第一区。

德租界成为天津九国租界中最早被收回的一个,只存在了22年。天津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一群兴奋的英国人跑到德租界,推倒了德国公园里的“德国铜人儿”雕塑,将它拖到英国俱乐部的院子里,砸了个稀巴烂。但这件事好像和天津人没什么关系,爱围观的老百姓感到惊讶不已——洋人怎么自己打起来了?

做毛皮生意的达文士买下小楼

后来转手卖给了俄国牙医

那位德国武官在回国之前,把小楼卖给了英国人汤姆斯达文士。达文士是英租界达文波道(今建设路)一家洋行的老板,主要经营毛皮生意。有人说,达文士的毛皮生意做得不大,所以在天津洋行的历史资料里查不到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当年能在马场道拥有独栋别墅的,生意肯定做得不错。

英租界推广界的建筑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独栋小洋楼,另一类是联排别墅,第三类是公寓式大楼。显然,能住独栋小洋楼的,一定是最富有的一批人,是当时天津真正的上流社会阶层。

那时西北地区是牛羊马等家畜的主产区,高林、仁记、新泰兴等十家天津的外资洋行,在宁夏石嘴山设立分庄收购牧区毛皮,每年低价收购皮百万张、毛千万公斤,通过河运、驼运送到天津,从天津港装船出口,运到欧洲各国的工厂后,再制作成绒毯、皮衣、皮件等物,高价销往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从这一资料看,做毛皮进出口洋行的达文士,生意做得不会太小。

汤姆斯达文士在1947年去世,他的夫人把小楼卖给了一个白俄牙医,自己带着孩子回了英国。自此之后,小楼改成了家庭私人牙科诊所,丈夫是牙医,妻子是护士,总有人来这儿拔牙,小楼热闹起来。再后来,牙医去世,护士老了,生活拮据的她,经常去马场道上的犹太公会吃盒饭。1956年,老太太去了瑞士,达文士楼改成普通民居,住进几户干部家庭。

小洋楼变成普通百姓杂居小楼

走进来竟然像一次探险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小楼前面那排小平房的尖顶被震坏了。过去那里是仆人居住的房子和厨房。房管站的工人从平房上拆下好多木料,尖顶变成了平顶。过去小楼门前有三级台阶,马场道不断被垫高后,院子变成洼地,居民们又把院子垫起来,三级台阶也被埋了起来。

达文士楼与马场道之间隔着一条绿荫走廊。如今,正因为这条走廊和它前面繁茂的树木,让这幢造型别致的小洋楼变得不那么显眼,因此未被经常粉饰一新,也少有游人打扰,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穿过绿荫走廊,再经过一个破旧的前院,眼前就是达文士楼。一楼的住户养了一条黑狗,陌生人靠近,黑狗就汪汪汪叫个不停。围着小楼转一圈,看到四周堆满旧家具、锅碗瓢盆、旧自行车等生活杂物,窗户与墙体外檐、屋顶的格局样貌都已经非常陈旧,或许从未经过大修大改。与五大道其他居民区的静谧安详相比,来到这里竟有几分探险的味道。

小楼西北角的附楼不久前新开了一家名叫“卫”的杂货店,对面的平房是一家存在有些年头儿的翻译社。杂货店时尚而又怀旧,里面尽是些店主多年搜集的老物件——天津老城里的原版砖雕、老火柴盒、麦乳精罐子、各所学校的老校徽、花瓶座钟缝纫机……让这个杂货店成为穿越到旧日时光的一个入口。这种时尚信息的注入,不知道是否会改变达文士楼的命运。

达文士楼最多时住过9户人家。楼道里靠墙安放着几个煤气灶,墙面被油烟熏得发黑,窗玻璃上也积满油垢,楼内愈发显得昏暗。房子一直没有暖气,冬天还得靠烧蜂窝煤炉子取暖。后来稍微有点儿经济实力的老住户都搬走了,实际居住在这里的只剩下三四户房主,其他都是出租户。幸运的是,这幢五大道上历史最久的小楼一直还都在那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作者简介:何玉新,资深媒体人。著有《天津往事——藏在旧时光里的秘密地图》。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自媒体“天津往事”。)

责任编辑:王鹏程

本文源自洋楼人文生活分享家《风物》杂志秋季刊,转载请注明出处。您可在先农大院各商家、先农大院展览馆、民园西里各商家、庆王府、五大道各联盟商家等数十个点位免费取阅。

西安鼓楼和钟楼,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有很多的小吃街 小楼

西安钟楼,是国内较为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朝朱元璋时代,到今天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古城的地标之一,钟楼位于西安的中心地带,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

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钟楼的下部是正方形的基座,顶部覆盖着深绿色的琉璃瓦,顶点用真金包裹。夜晚在灯光的衬托下,整座钟楼光彩夺目,美的令人惊叹。

西安鼓楼与钟楼相望,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登上鼓楼,能够看到一面大鼓,还有24面刻着24节气的红鼓,非常有气势。鼓楼内还可以欣赏到访古的“晨钟暮鼓”的表演,此外还有传统民乐和舞蹈的演出,十分精彩。

西安鼓楼和钟楼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的范围之内也有很多的小吃街。这里是西安的中心地带,现在打造的是历史古街,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都有。

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瀑布以东是山西临汾地区,以西是陕西延安宜川县。由于黄河水携带很多泥沙,这里成为了世界上少见的金黄色瀑布。

黄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晋峡谷时,河面宽度由400多米骤然收缩为50米,倾泻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因其形似茶壶注水,得名壶口瀑布。黄河水在这里被峡谷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而下,跃入深潭,溅起巨大的浪涛,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场面极其壮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1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