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后石坞

后石坞位于岱阴天空山下,内有独足盘、古松园、元君庙、九龙岗、天烛峰诸等景点。从岱顶丈人峰乘索道直达。这里有碧霞元君行宫,庙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祀三官,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院内有一天然石洞,名“黄花洞”,传说为玉女修真处。洞顶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响,名曰“灵异泉”。

中文名:后石坞

后石坞

外文名:After the stone dock

地理位置:山东省泰安市

景点级别:无级别

著名景点:独足盘、古松园、元君庙

类别:自然+人文景观+历史

岱阴第一洞天后石坞:彩墨流韵露岱宗,松涛阵阵闻天籁

■编辑:刘小东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近日,泰山景区发布关于做好五一假日旅游服务工作的通告,根据通告,泰山 天烛峰游览路4月26日已经恢复正常开放,后石坞元君庙只开放室外区域。为有效分流岱顶游客,方便游客游览后石坞景区、元君庙景点,自 4月28日起,后石坞索道票价实行“二免一”优惠。

后石坞被称为“岱阴第一洞天”,不仅集中体现了泰山的“雄”,还兼有黄山之秀、峨眉之俊、华山之险、雁荡之俏。这里峰险谷深,怪岩挂松,绝壁环绕,奇峰耸翠,石刻遍布,古庙掩映,景色迥异于泰山其他景区,如同掩映在山林间的一颗明珠,熠熠发光。

风送松涛入耳清

谡谡犹闻太古音

泰山景区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介绍,北天门起至后石坞古松园总称为后石坞,又因后石坞距南天门约十五里,故又名“后十五”。后石坞景区面积123公顷,平均海拔1300米,植被覆盖率90%以上,植物种类丰富,以森林、灌丛及石质地稀疏植被为主,生态原始。

后石坞又被称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的后石坞,这里植被茂密,空气中富含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是极佳的养生胜地。后石坞最为吸引人的是世所罕有的天然古油松林,又被称为古松园,平均树龄300年以上,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油松群落。

山空绝尘嚣,悠然闻天籁。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走进古松园松林深处,阳光便从密密匝匝的松叶留下的缝隙中筛下,照在脚下的小路上,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光斑,透过松枝松叶能看到湛蓝如洗的天空。当山风吹过,一阵从未听过的美妙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纯净的声音无中断起伏,让人感受到愉悦与满足。这就是泰山松涛,一个不亚于泰山日出与云海的存在,古人曾称之为“天籁”“太古音”“宇宙音”,足见松涛的奇特和不可多得。

泰山松雄拔天下。漫步泰山后石坞,沿路都是宽阔的石阶,走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力,走在石阶上,除了脚步声,就是风声鸟声松涛声,举目四望,古松千姿百态,有的侧身壁障,有的屈居深壑,有的横空欲飞,有的直刺云天,有的倒挂悬垂。苍松如龙,虽经千百年寒暑而不凋不零,挺傲苍健而不攀不附。清代学者萧儒林曾经在后石坞作诗:“石坞松围万顷阴,纡回鹤径入萧森。凌晨海雾平清涧,向夜江涛卷碧岑。脂落悬崖收圃药,响连幽洞听鸣琴。耳根何辜尘缘洗,谡谡犹闻太古音。”

大自然的风刀霜剑,铸就了后石坞古松的伟岸身躯,如姊妹松、卧虎松、飞龙松、英雄松、青龙松、白虎松、烛焰松、蟠龙松……每一棵古松无不风姿独具,荡人心胸。后石坞最为著名的古松是姊妹松,位于后石坞元君庙西北角的半山崖上,工作人员指着两株郁郁葱葱的古松说:“姊妹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沧桑岁月中栉风沐雨,但依旧枝繁叶茂笑傲群芳。”

怪石百态成河海

冰川独留嶙峋岩

“奇松千姿天造就,怪石百态鬼神工。”数亿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泰山后石坞独特的自然风貌,后石坞景区有两绝,一绝是奇松,这第二绝便是怪石。

(石海)

后石坞一带出露的岩石为傲徕山期侵入岩体的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细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石比较致密和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但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十分发育,把岩石切割成许多厚薄不一的板状块体。且此处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差变化大,热胀冷缩物理风化作用和寒冻风化作用非常显著,冰劈作用十分活跃,使岩块发生强裂崩解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悬崖峭壁和奇峰怪石,并大量滚落下来堆积在山坡上或沟涧内,这些杂乱的巨石,有的在山坡成片产出达上千平方米,犹如石头的海洋,称之为“石海”,有的沿沟涧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石河”。

(石河)

石河位于后石坞索道下站东,又名乱石沟,山沟中巨石嶙峋,大的如磨盘,小的若碾砣,叠叠压压绵延数里,雨季时泉水在石下流淌,只闻水声而不见水,沟谷中的乱石或是重力崩塌,或是由洪水或冰川短距离搬运形成。石海位于玉皇顶北坡,同石河一样,由众多大小不一的岩块组成,从山体上崩塌而下,石海是寒冻风化和重力崩塌形成的。“石海和石河都是冰缘环境下特有的地貌景观。”工作人员说。

(现在的“独足盘”)

后石坞景区奇峰突兀,挺拔万状,深谷绝涧,路隘林深,明代万历年间为方便游人香客,开辟了一条环道“黄花栈”,因周边盛开黄花得名,又因只能单人行走名“独足盘”,环道狭窄而险,盘桓山腰间,是在无路的峭壁前开辟出,从深涧谷底直接用石垒起,再填土修成,栈道北侧巨岩欲倾,黄花开满岩上,栈道之南壑深万丈,清泉响于涧中。如今,“独足盘”已不再是“单向单车道”,而是变成了“双向四车道”,方便游人游览。

沿独足盘前行,峰回路转,石刻众多,有“松籁云壑”“玉女修真处”“悬崖积翠”“亘古丹丘”“空翠难强名”“松峰叠翠”“云根灵液”等,给人以肃穆之感的同时,又如行云流水,极有动感。巨石之上还有明代著名文学家钟惺的题记,其中引用了《水经注》中的“青松饰崖”四个字,成为点景之笔。

山深不惧无客来

古庙漂浮山腰间

后石坞景区不仅有奇绝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闻名胜地,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庶,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如乾隆帝、文学家钟惺、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等都留下了题刻和诗文。作为民间碧霞元君信仰的圣地,这里还有一座漂浮山腰间的古庙,名为元君庙。

工作人员介绍,元君庙俗呼姑子庙,位于玉皇顶东北,北依天空山,东靠九龙岗,南临石海。元君庙为明隆庆年间宗室辅国将军朱睦木施建,隆庆六年(1572)供昊天上帝像,万历十九年(1591)修建圣母寝宫楼,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有所增修,同治年间又重修,改称为石坞青云庵,光绪年间重修后称后石坞庙。90年代,泰山景区管委会为保护古建筑群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修缮。

(黄花洞)

记者注意到,元君庙宇并不在盘道上,而是坐北朝南悬挂在“天空山”的山头下,站在远处望去红墙灰瓦的古建周围,松柏葳蕤。“元君庙分为上下两院,是泰山上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之所,下院正殿祀碧霞元君,东舍为万松亭,后改为弥勒殿。元君庙建在院子的中央,殿前的青龙、白虎两棵松树挺拔高耸,冠盖庙宇。下院还有一处山洞名为黄花洞,亦称黄华洞,因至秋季洞周围多黄花(菊花)而得名,传为元君修真处,洞内有一处山泉称为灵异泉,洞顶的滴水在冬天形成冰柱,到了第二年的盛夏也不会化,清代赵国鳞有‘洞名黄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坚玉柱’的诗句。”工作人员说。

(透天门)

(莲花洞)

沿陡峭的石阶而上,过透天门是上院。据介绍,透天门是后石坞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建于1596年),是一处由21块石头组成拱形门,门宽1.35米,精巧中不乏质朴。上院正殿为三官殿旧址,后面有莲花洞,洞顶石瓣似莲花而命名,洞内有石乳泉,悬流涓滴。庙东花果园内为清雍正年间建“元君墓”和“白猿墓”。元君庙建在高处,给人以高大之感,站在上院向下望去,庙宇内古建筑上下左右都是葱葱郁郁的古松林,一片红墙则宛如一道霞光辉耀碧波之上。

“山深无客至,石古有人题。”据了解,后石坞景区有摩崖石刻有42处,碑完整的12通,残破的5通,石刻在内容上或叙事,或记游,或点景,或抒怀,在书体上,真、草、篆、隶、行无所不备。后石坞的石刻与此处的古建一样,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与自然的交融。

“五夜慧灯山送月,一天仙籁水吟风。”为方便游客游览,2000年的时候,泰山景区管委会在后石坞修建了一条旅游环线顺着台阶游览,就能够体会到泰山“奥区”的悠远新奇、古松林立,感受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魅力,享受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司刚 蒋亮亮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石窟建筑史上最后一个石窟群。。

林滤山横亘于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的玉峡关乡背泉村,与河南林州交界。山势陡峭,巍峨挺拔,悬崖峭壁林深洞幽,是一块远离尘嚣的地方。登高四望,一道道身披林莽的山脊,犹如绿色的巨龙,蜿蜒于烟波云海之中。

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滤山中,百丈悬崖的山腰间,有一座庙宇在迷漫的山雾中时隐时现,它是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莱,晋豫之奇观,仙境宝地”之美称的金灯寺。

古人是这样描绘金灯寺之险的:“林虑万山之巅,为两河三晋之界,这里鸟道崎仄,轮摧马烦,怪石离列,熊攀豹蹲。连崖壁立,屹如墉垣,绝顶中断,是日风阍。免临夜壑,仰逼朝暾,一夫挺身,万骑空屯。盖天作之险也。”

金灯寺,创建于北齐,现存皆为明代遗物,东西七进院,大小石窟16个、佛龛8个、摩崖造像500余尊,规模宏大,雕造精美,为山西省第二大佛教石窟群。被誉为“太行石窟群,上党悬空寺”。

窟的外檐依山就势开凿,建成殿堂,自成一局。窟内或是袒腹露肚的弥勒佛,或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或是威威武武的泰门神,或是枷兰、或是罗汉。千佛神态各异,个性十足。

水陆殿是金灯寺石窟最有特色的佛殿,也是中原石窟中最具特色的。水陆殿面积约100平米,上方为平顶,下面有水池,通过一座石板小桥进入殿内。大殿墙壁上有泉水渗出,殿堂内壁几乎全部被各种规格雕刻的佛像、力士、罗汉等布满。

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壁画,浮雕壁画有79幅,这些壁画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

除了水陆殿,还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延寿殿、铜佛楼、神佛殿堂等。

金灯寺外北行约百米,便是金灯寺塔林,旧时寺内和尚们圆寂后多安葬于此,有大大小小石塔46座,均为舍利塔,各石塔风格不同,有方形、六角形、圆形,有覆钵式、亭阁式等,均为明、清以后所建。

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是石雕建筑,塔基呈正六边形,高约9米,中心有石室,内高2米有余,镶有石门。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芋禅师的安葬处。

去金灯寺应该有两条路可选,但都是盘山路:一是,从平顺县城方向走,平顺-杏城镇-玉峡关-背泉村-金灯寺。此条道路较为好走大多是水泥路,一般的车辆均可直接开到金灯寺。

二是,从林州方向走,林州-八达村-花园-小池岭-背泉村-金灯寺。这条路都是碎石路,普通车辆要走到金灯寺是绝对不可能。

公交驾校在此声明:强势杜绝学车期间的吃、拿、卡、要等现象。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进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民俗专家阿灿在实验区图书馆开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题讲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摩崖石刻背后的神奇故事,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阿灿

石刻见证海岛千年风月

阿灿认为,石刻是乡土历史以及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平潭人文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碑刻原来不少,比如兴文书院的历代碑刻。兴文书院是海坛镇水师吕瑞麟在雍正九年创办的平潭第一所官方性质书院,它的碑记有很多,当中的碑文都留存下来了,但是实物石碑却没了,这非常可惜。”阿灿说。

明镜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平潭众多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全岛各个角落,已成为平潭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海坛岛历史文化的见证。“平潭现存的石刻有摩崖类、寺庙、坟墓以及宗祠。这四类碑刻都与平潭的人文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观成万亩石刻是最大的一处石刻。”阿灿说。

“平潭现存的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道彰岩。”据阿灿介绍,道彰岩分布于白沙垄村西侧的山脚下,由五块巨石重叠而成。

根据道彰岩其中一处石刻内容:“岩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宁己酉(1069年,注),兴自璋公”“本贯怀安,受业仰山,特寻胜慨,遇兹岩穴,堪为寂止,遂用兴修,已逾一纪,乃至夙昔耳。时元丰五年(1082年,注)岁次壬戌冬十月刻于石”推断此为至今900多年的宋神宗年间所刻,也是平潭最早的石刻。

据史料考证,佛教于宋代传入平潭。熙宁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来岚化缘至白沙垄村,在道彰岩建大士殿,传诵佛经真谛,后圆寂于此。如今,大士殿早已不复存在,唯有“道彰岩”见证了当年佛教的繁盛。

保护文物就是发扬历史

摩崖石刻,这是一种与山岩并存的诗文,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不仅承载了先人留存的遗迹,也给后人留下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从而也能推演和判断平潭乡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痕迹。

据阿灿介绍,平潭现在有登记在册的古墓葬9处,石窟寺及石刻18处。其中,五福庙于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门琉球接贡使墓于今年被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成万亩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不仅有历史文献可考证,而且还有丰富的实物可证,石刻就是其中的一个铁证,它们应当作为文物被重点保护,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阿灿说。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历经沧桑岁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透过这些石刻文字,人们可以追溯百余年前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清代林淑贞《石帆绝句三首》,施天章《登插云峰》、林瑞凤《醵金重修镇海寺小序》等;还可以通过石刻记载,了解平潭过去的历史和传承悠久的风俗。

阿灿在讲座的最后说道,平潭的这些石刻,有很多没有有效保护而导致史料缺失,这是人们要反省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古迹为平潭增加更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出品: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孙恩妹/文 陈澜清/摄 责编:叶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1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