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羊杂

羊杂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怀仁)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腾达生态园抒情羊杂搁

白塔文学研究会

采风祁县腾达生态园

牧羊女

生态园中别样芳,

师徒相聚乐徜徉。

忘年草地锵锵舞,

谈笑平台且且狂。

烈日灼烧能计度,

浓情滚烫怎衡量?

太师往事成追忆,

白塔精神亘古长。

腾达生态园邂逅网红校长(新韵)

牧羊女

绿草茵茵花瓣缀,

鹏飞校长舞姿呈。

胸怀厚爱人人爱,

不为功名四海名。

鬼步体操强体魄,

幸福教育铸魂灵。

愿君莫负韶华志,

守护初心梦不停。

注:鹏飞校长不仅领学生跳鬼步舞,更大胆实施教学改革,践行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剪梅

腾达生态园采风有感

田海燕

山楂满径薄荷香,

木槿私语,百草吐芳。

太师儿女集昭馀,

乘兴抒怀,执酒歌觞。

师长文贤慨而慷,

更遇红人,起舞身忙。

揽胜沐风凭诗意,

一日行匆,白塔情长。

清平乐

夏日腾达园采风有感

李荣华

晌午风绝,

路上行人少。

蝉儿声声爱恋忙,

田园陌上青青草。

痴心文友情意长,

不惧盛夏骄阳。

拾得满路欢唱,

他日还聚一堂。

鹧鸪天

会师友赴约腾达生态园

李荣华

骄阳似火六月天,

心荡欢愉向晴川。

盛意腾达风光好,

殷勤师友天地宽。

向阳花,向阳开。

惹得爱者梦万千,

信步喜踏绿行处,

悠然园中赋新言。

社团宗旨

继承并弘扬太师精神,展示太师人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文艺实力,打造正知、正念、正能量的文学艺术团队,努力成为享誉三晋的第一文艺社团!

征稿启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白塔》傲然独立,丁香沁人心脾,款款行至,不期而遇。从心而就的文字是高贵而自由的,这里有上下求索的沧桑、扶摇直上的逍遥、神思飞舞的曼妙、婉约清丽的柔美……

若干年后,雕刻进时光的,是笔尖流淌的温馨;存留于心中的,是见字如面的怀念。走进文学创作世界,一起优雅,一起荡漾,一起芬芳。

言随意遣,文以情生。华章见赐,心有戚戚。

白塔文学社火热征稿中。有诗歌、散文、小说、古韵等各种文体优秀作品的师友们,诚邀您赐稿!

注:

1.来稿请附简介和近照。

2.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赞赏平台,超过20元的部分,50%留作平台运作费用,50%作为稿酬,到账一周之内微信红包发放给作者,超过24小时未领取的,视为放弃。

文学顾问杨丕梁白丽萍

杨兆秀田新丽

武俊丽武素梅

统筹协调耿凤琴

分社社长耿凤琴

副社长武守斌

总编耿凤琴

责任编辑

小说:续海亮

微信:

x2855167356

邮箱:

btwx2xiaoshuo@126.com

散文:范美荣

微信:

13753463941

邮箱:

657073227@qq.com

古韵:许秀俊

微信:

316608258

邮箱:

316608258@qq.com

现代诗:刘文俊

微信:

13994551681

邮箱:

13994551681@163.com

公共邮箱:

btwxs2fs@126.com

制作美编:田海燕

技术指导:胡慧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

亲,如果喜欢,别忘记点赞、关注并分享哦!

舌尖上的甘肃,盘点临夏十大美食小吃,牛羊杂割、手抓羊肉真是香

美食领域创作者

手抓羊肉

说到手抓羊肉,这可是临夏极具特色的名吃。有一种说法是:“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

临夏的手抓羊肉一般都是带有骨头的,大多都是切成长条形或者块状的,就是因为是直接用手抓着吃而得名。手抓羊肉不仅做法很多,而且吃法名堂也不少,都各有各的特色。最著名的有东乡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

牛羊杂割

临夏的牛羊杂割那可是相当的有名,可能没吃过的人还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用牛羊的内脏烹制而成,是一种美味的回族小吃,不仅好吃还经济实惠。它历史悠久,口味独特。这种美食一般都是早上来食用的。

甜麦子

甜麦子也就是甜醅,是临夏的传统风味小吃。当你走在临夏的街头你会听到时不时地传来甜麦子的吆喝声。它吃起来醇香浓郁,酸酸甜甜。它的主要原料是燕麦,也可用青稞或者小麦制作,都各有特点。

河洲面片

甘肃临夏人大多时候都以面来当作主食,其中面片就是之一。制作面片并不复杂,首先将面粉掺入适量的清水揉成面团,再搓成长条装,压扁之后,锅中烧水,烧开揪入面片。煮熟之后捞出,放入碗中加入清汤或者臊子,撒上蒜苗或者香菜即可。

酿皮子

酿皮子是临夏人民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在临夏多地方的酿皮子都特别的好吃,都各有特点,比如:积石酿皮、康乐酿皮子等等。

临夏锅盔

锅盔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特产。临夏的锅盔与咱们在其他地方所买的锅盔不一样,临夏的锅盔和烧饼类似。它以面粉为主料,有甜的有咸的。

油香

油香是康乐穆斯林群众的传统食品。油香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河洲包子

河州包子是临夏传统的名吃,馅子中的主菜可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如冬季用韭黄,春季用韭菜,夏季用韭苔,秋季用地大(地耷),四季统用胡萝卜。

浆水面

浆水面有很多很多种吃法。它不仅可以素食,还可以搭配牛肉来吃,将新鲜的牛肉剁成馅子,炒熟之后倒入浆水煮开,再用来拌面吃。这也是临夏人独有的吃法。

糖盒盒

糖盒盒回族绝技。用沸水调和面粉,揉好擀开,直径大小不等,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呈圆形,需两张,选用上好的红白糖、花生、葡萄、核桃仁、玫瑰、红枣泥、牛(羊)油做成馅子,在两张面饼之间摊开合缝,也有将面饼置于模子中,压出花纹。在平底油锅中煎烙,稍后翻转,如是几次,面脆焦黄便成,装盘食用,既耐看又好吃,以甜味为主。

山西名吃“羊杂割”一名的由来

文 / 宋旭

怀仁塔

旧时怀仁城,现在的“怀贤街”还叫“云州街”。

“云州街”往东至东关附近,有一个大坡。怀仁人谓之“东关大坡”。

“大坡”底下,南北排开两溜临街铺面,或建于清末,或建于民国。

中有两间开的门面,是个羊杂摊。门面不大,食客却是不少。

尤其周末,常有大同的后生们,专门开车过来,每人喝两碗羊杂,再要几个啤酒,簌簌嗓子,然后拍拍屁股,一溜烟回去。

说起怀仁的羊杂,百八十里范围内,那是出了名的。

一大碗羊汤里,肚丝、肠段、血条、肝、肺各种杂碎,掺些圆碌碌的粉条,撇上些特制的辣椒油,再捏上几丝葱花,那红的、白的、绿的,明快相间。吃在嘴里,香而不腻、辣而不呛,沁人心脾。不多时,额上就冒出密密的汗珠来。

怀仁人娶媳妇聘闺女,给孩子办圆锁,大都离不开羊杂。往往在正席的前一天,或李家酒楼或李三鸽子店,订上几桌“羊杂席”。就连亲友之间谈论起儿女的婚事来,也是互相问候:“啥时候喝羊杂呀?”

可见在怀仁,“喝羊杂”早已跨越了饮食文化,演进成一种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了。

那么,“羊杂”这一小吃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

怀仁风味小吃——羊杂

“羊杂”,是现在人们的叫法。早些年的人们,称之为“杂割”,或曰“羊杂割”。

细审之,“杂割”该是统称,泛指用牛羊猪等家畜下水烹制而成的一种小吃。而“羊杂割”则特指用羊的下水烹制而成。“羊杂”,刚开始只是“羊杂割”的简称。发展到现在,似乎有取“杂割”而代之的趋势。

关于“羊杂”的起源,早年有一个传说。

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代。“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当年忽必烈从山西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而弃下水,甚感可惜,便将其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等各种佐料。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并赐名“杂酪”。

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不真实的一面。要知道辣椒传入中国,是明朝末年的事情。汉文典籍里有关辣椒的记载,最早是明代(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其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而且当时辣椒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引植于达官显贵的庭院之中。在民间,开始吃辣椒的时间,约在清乾隆年间。而辣椒作为一种佐料普遍使用,更是迟至嘉庆、道光以后。五百多年前的忽必烈时代,就将煮熟的羊下水“配以大葱、辣椒等各种佐料”,一听就是“无影传”。

倒是“太后赐名杂酪”的“杂酪”一语,虽然不一定是太后所赐,但也讲出了“羊杂”的原本名称。

小碗装的

“杂酪”的“杂”,是不可以“杂碎”的“杂”去理解的。“杂”,实际是蒙古语“jaidasu”(扎达酥)的首音简读。最初的“jaidasu”(扎达酥),是蒙古草原上牧民们特制的一种“冻肚儿”。每年的冬季,牧民们将宰畜后的血肠、心、肝、肺等下水装入肚内冻起来,备以食用。后来,“jaidasu”(扎达酥)也常常被用来泛指一切牲畜的下水。

“酪”字,则是牧民们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或凝固的乳制品。有时候,用果实做成的糊状食品,也被称作“酪”。“羊杂”之所以被称作“酪”,是与其最初的烹制方式分不开的。

现在人们提起“羊杂”,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肠肠肚肚心肝肺之类的食材上,再就是红扑扑的油炝辣椒上。最初“羊杂”的制作,最主要的是熬汤——用大块的牛、羊骨以及猪骨长时间地炖,直到汤水发白,味道变浓(现在人们多以熬肉老汤替代)。再将煮好的牛羊下水切碎,放入汤中。并配以佐料。由于十六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不产辣椒的。当初的“羊杂”不像现在,有辣椒的红色。其色乳白,很像现在陕西、山东一带的羊汤。所以,人们亦将其称作“酪”。

那么,“杂酪”又是如何演变成“杂割”的呢?

这就涉及到“酪”字的古今读音变化了。

罐罐装的

“酪”,今天的普通话读作“酪”。而在汉代以前的上古音系中,“酪”及以“各”为声旁的字,读音均为“gra-”。在汉语单音节化的过程中,其复辅音“gr”发生分化,保留“g”声的,如“各”、“格”、“搁”、“阁”、“胳”、“咯”等演化为“ge”(怀仁方言保留唐声,读若“ga?”)。而保留“r”声的,如“落”、“络”、“酪”、“洛”、“骆”等,声母转化为“l”,普通话读若“luo”或“lao”。

从“杂酪”被民间称作“杂割”来看,似乎有两种可能。

一是“羊杂”这一小吃,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存在。

二是在蒙元时期的方言里,“酪”还保留着汉代以前的上古读音。

具体到哪一种可能更加符合历史真实,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杂割”两个字均为“记音”。

“杂”字所记,实为“jaidasu”(扎达酥)的首音。

而“割”之所寄,当为“酪”之上古读音。

“杂割”(杂酪)之所称,就是“用牛羊下水烹制的一种汤食”。

——是故,怀仁人不说“吃羊杂”,而曰“喝羊杂”。

怀仁市区yijiao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50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