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发现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地下石构蓄水池,约4000平方米,当时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楼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95X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南越国宫署遗址

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非凡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中国古代都是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莫非番禺时已传人西方的建筑技术?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构建筑的,不过只是西汉灭南越时已放火烧掉罢了。而曲渠湾流,隔景借景,小巧玲拢,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我们相信,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王宫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发掘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我们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铺就的石带。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宫殿考古专家刘庆柱来此考察时介绍,这卵石带通常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来接雨水的“散水”。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假如在宫殿屋檐四面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从这个现场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从规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办公的地方。刘所长认为,宫殿一定不止一个大殿,有没有类似北京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呢?从他30年宫殿考古经验判定,现在出土的殿相当大,南边不会再有大殿,估计更大面积的宫殿应该在西面。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开放时间:周二、三、四、五下午,周六全天;周日、周一闭馆整理。

门票信息:免费

河南这所小学 藏中国唯一楚王行宫遗址 千年古柏屡冒青烟实属罕见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作为河南著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云阳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著名的宛北名镇和中州重镇。来到云阳,最值得一看的古迹,是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楚王行宫遗址。

春秋时期,云阳是豫西沟通南北的唯一关隘,素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688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攻占申国后,楚文王在武城(今云阳)修建楚王行宫以便视察边防和督修长城,同时在四周设关庄寨、太子山寨、九里山寨、罗圈寨等关城,与周边各国开展一系列的“武城会盟”活动。

云阳楚王行宫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楚王行宫遗址。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将其改建成“南召文庙”,此后的几百年间,文庙历经多次重修,规模日益扩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文庙内成立了南召县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官立两等(初等、高等)模范小学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的校名被变更为“南召县云阳镇第一中心小学”,简称“云阳一小”,而楚王行宫遗址和文庙古建筑都保存于校园内。在校园操场上的两棵参天古树旁,有一块明朝时期所立的“南召县庙学记”碑,上面隐约刻有“楚襄王行宫”字样,它也印证了楚王行宫的存在。

旧时的文庙,用横向的墙垣,把庙宇分成四进院落,大门至棂星门为第一进,棂星门至戟门为二进,戟门到大成殿为三进,大成殿到明伦堂为四进,各院内建筑群高低错落、古柏苍翠、风景宜人,其中位于学校最里边的明伦堂,系明朝成化年间的南召县知县张珙创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从二道拱门进去,充满历史文化的庭院内掩藏着泮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几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让人产生一种进入古庙之感。特别是守卫在棂星门两侧的一对明代石狮,以及“南召庙学碑”和“文武官员军民至此下马下轿碑”等六通明代石碑,堪称文庙历史的见证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内的这两棵柏树相传是楚文王与他的爱妃亲手种植,至今已有2711年的树龄。这两棵古柏相距不远,相对而立,仿佛相依相伴的夫妻,因此民间又称它们为“夫妻树”、“爱情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棵千年古柏的树梢经常会出现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的奇景,为古庙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有专家分析古树之所以会冒烟,是茎枝末端的小孢子叶球成熟后散发出的花粉所致,也有专家分析可能是光合作用,但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千百年来,古镇周围的许多树木被当地居民砍伐盖房,而这两棵千年古柏正因为云阳文庙才得以完好保护下来,堪称“深山藏古寺,古庙存古树”。

如今,“云阳一小”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校园面积达到3447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学校的各种功能教室和教学设施十分齐全,图书、仪器、电教、体、音、美等各种器材配备均达省定二类标准以上,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办学效益明显,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寻找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山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遗址

【广提子原创】,始发于“广提子”微信公众号2021年4月1号

第三次来巍山,专门为参访重要的南诏遗迹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从下关驾车经215国道进入巍山坝子,转入030和032乡道,路况很好。举目四望,阡陌纵横,村舍密布,绿树成荫,不愧为细奴逻的龙兴之地。进入龙于图山后,则为土石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弯道极多,驾驶要非常小心。不过仅数公里后即可到达天摩牙寺。

【龙于图山远景】

龙于图山为巍山坝子西面大黑山向东突兀而出的一道西东向横丫字形山梁,古城遗址位于庙街镇龙于村,高于地面200余米,西靠大黑山,东边可以俯视巍山坝子,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具有震慑整个巍山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龙于图山城遗迹分布】

据云南省文物考古所报告,龙于图山城遗址可分火把山、大平地、石场岭岗三片区域。火把山东端为观景或瞭望区,大平地为城址区,石场岭岗为寺庙区。城址东、北、西三面城墙,城墙因沿山顶平地边缘夯筑,呈倒U 字形。北城墙长约85米,东城墙约380米,西城墙约460米,三面城墙总长约925米,城址面积约48500平方米。

【龙于图山】

天摩牙寺守门人是个热心人,他曾带领大理地区艺术专业大学生和省文物单位来访人员前往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参观。经过简单交谈,他自愿带我前往遗址碑。让我喜出望外。我们穿过天摩牙寺到寺后公路,走数百米即进入遗址范围。

【龙于图山城遗址界碑】

唐贞观初年,细奴逻与其父蒙舍龙躬耕于巍宝山山麓前新村。为了争夺土地、牧场、水源、牛羊等资源,父子带领部族与周边部落进行残酷的战争,建立了以蒙氏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属地包括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和弥渡西部等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细奴逻在龙于图山建立南诏第一座都城。龙于图山城使细奴逻成功地抵御了紧邻“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蒙舍诏政权。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

我与守门人从寺后公路向山上爬,很快进入遗址区。在缓坡的树林中行走,杂草丛生,多条小道隐约可见,我们在树丛中四处寻找,守门人似乎也有点晕菜,所幸不久找到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如果自己单独前往,极易迷失方向。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碑阴说明】

据考古报告,城址中部有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基台。曾挖掘出瓦当,字瓦,滴水,莲花纹砖,柱础等,莲花纹瓦当与唐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瓦当相似。但在茂密的树林中,却很难清楚辨识三层建筑基台。不过,这里应是南诏宫殿区无疑。2006 年5 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平地: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

守门人告我此处山顶平地即是“大平地”。据资料,这个台地东西长270米,南北宽95米。听守门人说这就是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我倍感兴奋。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大的乌蛮部落称为“六诏”,蒙舍诏最为强大,地理位置在最南边,故称为“南诏”。民间传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在此地建“松明楼”,邀请其它五诏诏主前来祭祖,酒宴后,五诏诏主醉卧于松明楼中,被皮逻阁纵火烧死。南诏得以顺利消灭五诏,统一了大理地区。

【大平地】

南诏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都大理太和城,龙于图山城作为南诏第一都城约90年时间。此后,龙于图山城继续作为南诏国的副都,第四代诏王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和孙子凤伽异先后以副王身份镇守龙于图山城。南诏灭亡时,龙于图山城被弃。

【考古队在勘察龙于图山城遗址】

1990年4月, 在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残断石造像。1991年和92年,云南省博物馆,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对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进行发掘,清理了龙于图山寺塔基,共得佛像,观音,天王,力士,罗汉像和残躯,有印模文字的字瓦,如“君保”,“恕庆造”,“宽顺”,“官造”等,莲花纹瓦当,方砖, 滴水,柱础等珍贵文物300余件。这是继1978 年维修大理崇圣寺塔三塔发现680 多件佛教文物以来的又一次的重大发现。

【滴水,瓦当和柱础】

【古城建筑遗迹】

***

【巍山县南诏博物馆】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挖掘发现佛教的文物在巍山县城南诏博物馆有相当集中的展示,在大理州博物馆和云南省博无法见到,是南诏古国寻踪者必访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南诏国历史的系统介绍。这批佛教造像具有初唐佛教造像风格,和四川特有的背屏式造像形式。造像风格应从四川传入大理地区。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历史较为悠久。我在前面章节提到的《南诏图传 文字传》,其中观音 “第四化” 故事提示,在南诏第二代诏王兴宗王蒙逻盛时( 公元674一712年),龙于图山城已有王宫佛教内道场。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石雕像的位置, 可能就是南诏做法事的内道场。不过这批佛教造像究竟是制作于南诏初期还是南诏晚期似乎也不易确定。

*****

【是否南诏后裔墓葬群?】

从遗址碑走到大平地,要经过一个近百米长的隆起的土岗,有数十座古坟隐伏于树丛和茅草之中,倒塌的残墙,半弧形和长短条石,横七八竖,散乱一地,许多雕有狮子,麒麟,凤鸟,人物等纹饰。我想,此墓葬规格不高,但石刻颇为精致,墓葬地点接近城址中心,墓主应有较高身份,龙于图山城在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时即废弃,从时间和位置上看,是否为南诏国后裔的墓葬群?

【南诏后裔的墓葬石刻?】

*****

【天摩牙寺庙群远眺】

此寺初建于南诏时期,明代时,由巍山彝族左氏土司扩建,成为滇西的大寺之一。初期为佛教寺院,后成为佛、道、和彝族土主信仰三教合流的具有39座寺庙的庞大宗教建筑群。

【天摩牙寺大门】

天摩牙寺古名云隐寺,天姥崖,现在也称为西边大寺。元末明初,南诏后裔左氏土官确认龙于图山为其官家风水宝地,严禁伐木和垦荒。并修建土主庙,祭祀细奴逻和历代先祖。左氏土司传17代,历时500多年,龙于图山一直是世袭领地。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是天摩牙寺朝山庙会(也称为“春会”)。游人香客日达万人,是天摩牙寺一年中人气最旺盛的时光。

【天摩牙寺标志】

看完龙于图山城遗址,我们返回天摩牙寺。在天摩牙寺诸多寺庙中,我感兴趣的还是和南诏国有关系的寺庙:包括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此地南诏遗迹自古也吸引诸多名人到访,明清两代有状元杨升庵,滇中名士李元阳,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近现代有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政协副主席,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古和历史专家马长寿,方国瑜等来此考察或慕名游览。虽然此时龙于图山城和天摩牙寺似乎就我一位访客,但有多位先贤引路,我心里并不觉孤单。

【巡山殿】

南诏王细奴罗死后,被道教奉为巡山神,也是彝族崇拜的土主。天摩牙寺大门处的巡山大殿是祭祀细奴逻和南诏历代先王的祖庙之一,应是明代左氏土司所建。殿前横匾题记:“治道大通”,两侧长联题咏,南诏一统六诏,彝汉各族同耕牧,偃武修文,永载史册。殿中戴高冠,大胡子,着官服,正襟危坐的主尊便是巡山神细奴逻,两侧一文一武,我猜定是辅佐细奴逻成就霸业的武将郭郡矣和文臣波罗旁。

【三公主殿和驸马殿(三公主殿左侧)】

三公主是白子国国主张乐进求的女儿,张乐进求看好细奴逻的本领和南诏的势力,同时因自己无儿子,将白子国禅让给细奴逻并嫁三公主于细奴逻,细奴逻继位,建“大蒙国”,称为“奇王”。三公主与细奴逻的联姻意味着乌蛮的南诏和白蛮的白子国势力的大联合,为南诏统一六诏,灭两爨,建立南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公主殿】

上面照片,三公主着白族服饰,双手合十。左右各有一白族少男少女胁持。下面照片,三公主化身为六臂天神,双脚踏莲花。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到十三,大理白族群众成群结队来到巍山天摩牙寺接三公主回大理省亲。他们将带来的新装为三公主换上,将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大理。欢庆的群众集聚在三公主殿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驸马殿主尊】

三公主殿左侧是驸马殿。驸马是指南诏王细奴逻。每次接三公主回大理,自然要拜细奴逻,征得三公主夫君同意,才能成行。但殿内主尊供奉的似乎是大理地区佛教大黑天神。黑脸,六臂,持日月,戟,鞭,铜铃,两武将作胁持,背后壁画有两条翻腾的黑色蛟龙。我猜想当地民众是将细奴逻作为大黑天神供奉。

【南诏土主庙】

跟随守门人很容易找到了天摩牙寺内的南诏土主庙。殿内南诏土主浓眉大眼,宽脸硕腮,着官服官帽,背后墙壁饰有黑色双龙。左右一文一武辅佐。上有横匾,题为:“南诏英雄”。我没有找到明确的寺庙建立时间信息,从服饰和殿内装饰看,估计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新修缮。

【殿前上方有南诏国相关彩绘故事】

守门人告诉我,他和母亲负责看守天摩牙寺大门,也同时负责守护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五座寺庙,他们由寺庙的“堂主”任命。堂主多为巍山本地人,是寺庙建设和维护的出资人。天摩牙寺三十九座寺庙的情况基本一样。随后,我顺便简要参访了几座佛教,道教寺院,天摩牙寺规模很大,也不可能细致的拜祭。

*****

【蒙舍城东城北城墙】

巍山还有细奴罗于公元650年前后所筑的第二座王城,即蒙舍城。据说是专门为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拨开所谓“禅让”的历史迷雾,事实应是细奴逻以实力兼并了白子国。而国主张乐进求不得不离开白子国,被监护于南诏的蒙舍城。公元八世纪中叶蒙舍城作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如《蛮书》记载:“贞元十年,南诏攻施蛮城邑,虏其王寻罗并宗族置于蒙舍城,养给之。”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乡古城村东,距县城7公里。城址分为东西两城,各呈方形,东城与西城共用一道城墙。东城小,西城较大,城墙周长约84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东城西墙,北城墙与西城墙保存较好,高出地表约2米,宽约6米。城墙外有人工城濠。从215国道开车过去并不远,可是除了在农田中少许隆起残墙,这座王城已消融于逝去的千年岁月之中。

【蒙舍城城壕】

蒙舍城曾作为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巍州、蒙舍州,阳瓜州治所住地。细奴逻后几代南诏王罗盛、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等先后经营过此城。大理国段氏改为开南县,元代设蒙化州治,明初筑蒙化府城于今县城后,蒙舍城被废弃。以上几处遗址,我用一天时间,只是粗略的参访,谈不上细致的考查。如要从专业角度审视,还需更多时间和内行人指点。

【本集完】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和巍山古城

宗圣宫遗址: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在西安周至县的楼观台风景名胜区,正门之外有一座免费开放的宗圣宫,原是春秋晚期尹喜观星望气的草楼观,老子在此讲述《道德经》,这里因此得名“楼观台”。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将老子李耳追为远祖,并且在全国推广道教。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亲自来楼观拜谒老子,下诏改称楼观为“宗圣宫”,取“宗述先祖圣哲老子”之意。从此以后,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多次驾临宗圣宫,使得这里鼎盛一时。

宋金时期,宗圣宫毁于兵火。元世祖推崇道教,这里又兴盛起来。明清两代,道教衰微,殿宇倾颓,“文革”之中,遭到人为破坏,全部殿宇尽毁,仅存古树残碑。近几年,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在这里修建起“中国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宗圣宫遗址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

2018年3月24日,我和家人经过楼观台的时候,在宗圣宫遗址内转了一大圈。这里根据元代的《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碑,在宗圣宫遗址东侧,复建起一条新轴线,各类仿唐建筑拔地而起;在真正的历史遗迹上,却未做任何复原建筑,基本按照原貌展示宗圣宫遗址,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相互交融。

从复原的宗圣宫北门进入,自北向南参观一大圈下来,才发现原本的山门在南端,这里才是宗圣宫曾经的正门。与新建的北门相比,这里显得门可罗雀,山门两侧的明代石狮子,高约1.4米,原本位于黑河龙王殿前,乃国家三级文物。

走进山门,一块写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石碑,如同偌大的屏风一样横卧在眼前,表达了楼观台在中国道教领域的崇高地位。这六个大字是由南宋延陵吴琚正书写,元代的时候镌刻,原碑立于说经台。

绕过此碑,迎面出现一座水池,看似普通的水池中,竟然安放着一件元代的石牛。至元戊寅(1278年)三月,镇守长安的皇子安西王,派遣提举段德玉雕刻此牛,放置于不远处的系牛柏下。牛为卧姿,神态安详,比例匀称,象征老子所骑的大青牛。

穿过一座牌坊,在道路的中间,又出现了一只相似的石牛。它的线条粗犷,表面风化严重,年代更加久远,疑为唐代的文物。石牛被安放在台子上,四周被玻璃保护起来,游客从缝隙之中,不断往里面塞钱,也算比较虔诚吧?

漫步宗圣宫遗址,可以看到宋元以来的大量石碑,从南向北,对称分布。它们或者隐藏于树林之中,或者低于现在的地面,但是大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如今,这些石碑均被玻璃罩保护起来,并且在旁边竖立着说明性文字,真是功德无量呀!

1、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之图碑

元世祖至二年(1265年)十月二日所立,碑正面顶部隶书“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之图”十一字,下半部线刻宗圣宫全图,下端刻有石庭玉的题跋,楷书41行,每行10字。碑阴为元贞元年(1295年)镌刻的《古楼观系牛柏记》。

2、宗圣宫铜章石兽铭碑

明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所立,由张鉖撰文,赵尔守书写,碑首阴刻云纹图案,碑额篆书“宗圣宫铜章石兽铭”,碑文正书。碑阴刻有功德主,以及周至县内外500多名信士的姓名。

3、重建五祖七真殿宇碑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所立,夏言撰文,蔡来聘书,碑额上原本写有“天下第一名山”几个大字,可惜如今碑额已经遗失。碑文正书,碑阴刻有“五祖七真”的姓名,此碑在“文革”中遗失,1987年找回立于原处。

4、大元尹宗师碑

元贞元年(1295年)八月十五日所立,贾戫撰文,书者不详,聂志贞立石。碑座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外观呈赑屃状,工艺较为精湛,乃楼观台石雕的佳作。碑额上隶书“大元尹宗师碑”六个大字,碑文正书,碑阴残损。

曾经的宗圣宫遗址坐北朝南,依次分布着紫云楼、三清殿、文始殿等三座主要的大殿。如今,木质结构的大殿早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先后三座空空荡荡的台基。

1、紫云楼

此为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的草楼观所在地。尹喜在此观望天象,观察到有紫气东来,随后前往函谷关迎接老子至此。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改建,元朝时形成壮丽的建筑群,并将此楼改为“紫云衍庆楼”,简称“紫云楼”。

2、三清殿

这里曾经是供奉道教三清祖师的殿堂,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们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所以每个道观必须供奉。此殿为元代建筑,在“文革”时被毁,遗址上现存许多柱础、一对石狮和数块石碑。

在殿前西侧的古柏之下,竖立着一块《义祀感格记碑》。明隆庆六年(1952年)三月初二所立,在“文革”中被砸为数块,内容记载了当年一次大型祭祀活动的缘由和始末。

大殿前方的西侧,东西并立着《奉圣旨给济公据碑》和《同尘红妙真人李尊师道行碑》。前者竖立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初三,记述了朝廷颁布圣旨,要求太平上清宫,归还楼观祖业地事;后者竖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七月十五日,记述红妙真人李志柔倡导复修楼观台宗圣宫之事。

大殿前方的东侧,东西并立着《重修三清殿碑记》和《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碑》。前者竖立于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张几撰文,王三聘篆额,焦零书丹;后者竖立于元中统四年(1263年)三月十二日,李鼎撰文,朱象先书,刘道常刊。它是道教全真派主持楼观之后,现存最早且最为详实的文献资料。

在三清殿的后方,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相传它是老子亲手种植,上面系满了各种祈福的彩带。在银杏树后方,一颗枯树之下,竖立着《楼观先师传碑》,它雕刻于元至正三十年(1293年)八月,记述了尹喜等三十五位高道的修行事迹和学术活动。

3、文始殿

在中轴线北侧的尽头,乃供奉尹喜的文始殿遗址。作为老子道德五千言的第一传人,他被道教尊称为“九天仙伯文始先生无上真人”,他著述九篇,号《关尹子》。

殿前东侧的树林之中,竖立着一块《大元重修文始殿碑记》,雕刻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九月十五日,杜道坚撰文并书,孙德彧篆写碑额,碑额的底部浮雕着尹喜的坐像,颇有几分太上老君的神情。

相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入秦,传道授法,并在楼观著两篇《道德经》;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建陵庙于尹喜结楼之地,西汉以后楼观逐渐形成规模,所以称这里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48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