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腊子口

AAA级旅游景区

迭部县腊子口乡政府北7公里处,是举世闻名的革命遗址腊子口战役纪念地。腊子口是甘川古道和当今岷代公路上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又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游人至此,即可体会当年红军浴血奋战,攻打天险的壮烈情景,又可欣赏迷人的自然奇景。

腊子口

峡谷四周遍山苍翠,古树参天,清澈见底的腊子河水,波光粼粼。隘口高峻的悬崖绝壁巍然对峙,似一扇不可逾越的天门。

1935年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腊子口地区,-军阀鲁大昌部队凭借腊子口天险堵截红军北上。红四团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战术,经过激烈的浴血奋战,于17日拂晓一举攻破了重兵扼守的天险,打开了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使-反动派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从此,腊子口便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

为了保护腊子口战役纪念地,1980年省人民政府在腊千口南侧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并于1981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省、州、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重建了纪念碑,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北面刻写着甘肃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地址: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乡

类型:山峡谷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交通

没有直达的班车,建议从迭部包车前往,约2小时,包车费100元左右

腊子口|红色印记腊子口突破天险胜迹留

腊子口,由藏语“腊子库”演变而来,意为“山脚谷”;又名“道饶隆哇”,意为“狭窄沟”。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走近腊子口,在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向前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中奔涌而出,急流而下。在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

腊子口,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两峰底端相连,宽不足8米,崖高500米,崖顶相距不过1米,东靠陇南地区宕昌县,北接定西地区的岷县,景区东西长34千米,南北宽26千米,总面积440平方千米。北距省会兰州340千米,其崖下是滚滚的腊子河,国民党守军的碉堡就建在峡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经腊子口,与凭借天险、阻截红军北上的国民党鲁大昌部新编十四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红军战士机智勇敢地挫败了敌人的严密封锁,以弱胜强,出奇制胜,一举突破天险,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实现北上抗日打开了通道。因而,这次战斗的壮举和天堑腊子口一起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和缅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腊子口战役,国务院决定将腊子口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供旅游者和行人瞻仰。纪念碑始建于一九八0年,一九九二年经省政府批准重建,杨成武将军亲自题写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碑文。

当年,红军长征在此激战两天两夜,拿下腊子口,打通了北上陕甘抗日的通道。缅怀先烈,追思历史,腊子口战役给我们留下了“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留下了面对困难“不畏惧退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

当下,在“新时代、新长征”的路上,我们或许将跨越一个又一个 “雪山”与“草地”, 或将征服一个又一个 “娄山关”与“腊子口”。但是,只要遇到困难与险阻时,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刀刃向内”;以“滚石向上”的勇气爬坡过坎,敢于迎面亮剑,进一步涵养“闻过则喜、过而能改”的胸襟和气度,求真务实;以“钉钉子”的精神,抓执行、抓落实,建功新时代“腊子口”事迹将刷新历史,亦将呈送一篇又一篇《红色印记腊子口 突破天险胜迹留 》最新的故事、最美的篇章。

来 源:迭部音韵 【雪阳视角】

作 者: 周 雪 阳 【雪阳印记】

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6日午后,红四团越过岷山,逼近川甘边界的交通要隘腊子口。腊子口山岭陡峭,易守难攻,腊子河上只架有一座木桥,连接两边山壁,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腊子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地势海拔近3000米,是甘川古道之咽喉。甘肃省军阀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蒋介石之命在此设防围堵红军,敌人布置了两个营重兵把守,设置两道防线,还在东面突出的山要上修筑了几个大型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控制着隘口,建立起阻拦红军突破腊子口的坚固防御体系。红军如果不立刻突破腊子口防线,就会面临危险。

下午四时,战斗号角响起。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一营首先向守敌发起进攻,红军从四面冒着敌人的火力,猛向隘口展开攻击,但几次冲锋都无法接近桥头。毛主席多次询问战斗的进展情况,结合实际条件,商讨决定采用正面攻击和侧面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据悉,从岷县派来增援腊子口的敌军五、六团,在天亮后便到达腊子口,毛主席命令红四团在天亮前拿下腊子口。红军组织了三个突击小组轮番进攻,来突破正面敌人的防线,不久,红四团长王开湘率一、二连攀登东山坡悬崖峭壁成功,并袭击东面山顶上的大碉堡。在一、二连攀登东山顶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个个英勇。

1935年17日凌晨两点钟,三发信号弹发出,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冲锋号响起来,所有的机枪一齐射向敌军的火力点,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过后,守敌丢盔弃甲,仓皇而逃,腊子口终被红军占领。攻下腊子口的第二天,胜利的红旗布满营地,勇士们大踏步地朝敌人追赶。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毛主席会合,翻越达拉山,到达哈达铺。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红军继续北进进入甘南铺开了通路,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利用腊子口天险困死红军在雪山草地的最后一次尝试。从此,红军走上了一条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明大道,党中央和红军在陕北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神兵天降腊子口

还原的国民党军碉堡

央广网9月9日消息(记者王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方向的腊子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险绝的山道峡口”,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天险。

1935年9月,为攻克腊子口,红军将士们攀悬崖、爬绝壁,冲破敌人封锁线,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里的油画《激战腊子口》

初秋的腊子口,流水潺潺,树木青葱,百米高的峭壁林立在两旁,直插蓝天。当地人说“要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站在腊子口,记者脚下的路只有七八米宽,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瑛告诉记者,1935年9月,就是这道天险横亘在了红军面前,挡住了他们北上的唯一通路。

孙瑛:“此时的红军后面有国民党正规兵的追击,前面有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部队的堵截,侧面有当时的藏族土司地方部队的威胁,如果不快速地通过腊子口,就有可能陷入三面合围的境地。”

腊子口几乎垂直的崖壁

现在的腊子河水流和缓,河上筑起的一座石桥和周围的景色相映成趣。而在84年前,水流湍急的腊子河上只有一座一米多宽的小木桥。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晶说,当年那座小木桥是红军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盘踞在腊子口的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北上,早在桥头筑好了碉堡和防御工事,战斗打响后,红军将士们勇敢地迎着敌人的炮火发起了一次次猛烈进攻,可是,每一次进攻都被敌人密集的火力网拦了下来。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里的当时战斗的画作还原

讲解员王晶:“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趴在前沿对腊子口的地形反复观察,终于发现了敌人防守的两个弱点,一是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二是敌人所有的火力全部集中在正面。两人同时意识到如果能从绝壁上攀上去,就可以直接往碉堡中扔手榴弹。”

直插云天的悬崖绝壁,怎么能爬得上去呢?后来在士兵大会上,一个苗族小战士站了出来。

讲解员王晶:“小战士说到,我是贵州人,我家乡的山也很高也很陡,参军之前我是和爷爷上山采药的。如果我攀爬上去了,就可以放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都不是问题。”

这个苗族小战士赤着脚,把战士们的绑腿布接成长绳,缠在腰上,用一根带铁钩的长竿,勾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在几乎垂直的崖壁上,一点一点地向上爬。

腊子口战役旧址

在战友们的屏息凝视下,小战士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暗夜里,一条绳索随后垂了下来,战友们顺着绳索一个个爬了上去。霎时间,神兵天降,手榴弹如同雨点般投向国民党军的碉堡。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为了炸毁敌人最猛烈的火力点,战斗中,那位苗族小战士腰里捆着几十颗手榴弹跳进了敌人的碉堡中。直到牺牲时,战友们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晓得他在贵州入伍,跟着红军队伍走过了贵州、云南、四川三个省,大家都叫他“云贵川”。

经过了一个昼夜的浴血奋战,英勇的红军出奇制胜,击退了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

如今,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弹痕依旧清晰可见。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瑛向记者介绍说,在红军正面进攻和侧面迂回部队的通力配合下,天险腊子口被夺了下来,这一仗再次打出了红军英雄善战的威名。

崖壁上的枪炮弹痕

孙瑛:“打开了腊子口,党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顺利的北上,一年以后,四方面军、二方面军,他们到达腊子口附近的时候,守卫的鲁大昌部队一听红军来了就连夜撤走了。”

通过腊子口后,红军一路北上。

在甘肃会宁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循环播放着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影像。1936年10月,在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后,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从此,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南方转移了北方,红军以陕北为根据地,走上了抗日战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475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