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自贡井盐

自贡井盐

自贡井盐,是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的著名特产,该品已有2000多年的开采历史,其深钻汲制技艺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井盐是四川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料。

自贡井盐,俗称川盐,产于四川省自贡市。在历史上,自贡素是以盛产井盐著称,有“盐都”之称,其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 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E36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E36

自贡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清咸丰三年(1853 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E36

1937 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1939年9 月1 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即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自贡因盐设镇、设县直至因盐设市之路,是一条典型的资源开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经济史和城市发展史上自贡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井盐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市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所在的西秦会馆和燊海井,荣县大佛、富顺文庙,以及吴玉章故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E36

有盐有味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燊海井

我所知道和了解的自贡,尤其是盐业曾经让自贡发展,而且发展的很好, 如今, 它也作为一部分在维系自贡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是自贡的城市名片之一!要想了解自贡盐都就必须去参观: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自贡燊海井。去过这两个地方,真的算是真的去了一趟自贡,也没有白跑吧!至少了解自贡,感知自贡,对盐都的了解,尤其是知道这一名片的来历有非常深的意义。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风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恋恋自贡,逛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听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盐业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名字的由来和伟人邓小平也有关,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如今伟人已逝,他所倡议建立的盐业历史博物馆风采依旧,感谢伟人为四川家乡所做的贡献,更感谢他的倡议,建立的这座盐业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去了解真实的自贡,有了一个场所和历史记载的地方...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今天,聆听过往,感知自贡,来到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完好,而且这里还是从零开始,经过40多年来的努力,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执着的追求中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人这种自强不息,勇于向上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敬佩。我为自贡点赞,为保存完好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点赞,更为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后来建设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点赞!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千年盐都,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它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四十多年来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原为到自流井经营盐业的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西秦会馆。

盐业历史博物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计精巧,融明清两代宫廷建筑和民间建筑于一体,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逐层加高,整个建筑中木雕、石刻、彩绘、泥塑精妙绝伦,令人目不暇接。后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前临繁华热闹区,殿阁巍峨,造型奇特。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自贡燊海井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非常值得去的,到了自贡也值得参观的第二个地方:自贡燊海井坐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拔341.4米。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1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看过自贡燊海井博物馆的介绍,我非常之惊叹,真的很了不起,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举,见证了自贡过去和现在的发展。今天我走自贡去,看中国古盐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清道光十五年(1835)采用中国自宋代以来的传统技术冲击顿钻法凿成,井深达 1001.42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盐井,居世界钻井技术领先地位。该井为一口天然气和黑卤同采的高产井。投产初期,日产黑卤百余担,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100 多年以后仍不失其经济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发展的实物资料。燊海井现占地 1500 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担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烧盐锅80多口,到1940年每天还自喷黑卤10000多担,天然气4800到8000立方米。燊海井从建成到今天已经生产了一个半世纪,由于长时间的缺乏维修,井下设施损坏十分严重,后来经过维修,燊海井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深井钻成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于1846年钻成了口浅井,采出少量井油。再过13年之后,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只从井里采出1.8吨多的井油。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于世界的聪明才智。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它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燊海井低压火花圆锅制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制盐工艺,制盐的主要原料为卤、黑卤、盐岩卤三种。燃料为燊海井自产的低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锅灶,亦称瓮笼灶。主要制盐工具有: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磨盐扁等。 制盐工艺共分为四大流程:一是提清化净,将卤水排放入圆锅中烧热,随后把准备好的黄豆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分离出杂质,以提高盐质。二是提取杂质。三是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摄影/我的包包里有糖

最后,我不得不感叹: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按照民间的说法,只有燊海井的盐才是泡菜的最理想品种,因为泡菜不臭,不生花,且清脆爽口让人回味难忘。而深之谜护肤品就是利于这食品级的原料,加上最新高科技的技术同样造就这非同一般的“生命之水”,为干渴的肌肤源源不绝的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使肌肤焕发健康和活力。这次自贡之行,让我收获真的颇丰。

(原创)四川自贡:即将消失的古盐场精湛的钻井修治井技艺

千年盐都,盐矿丰富,聚集各方客商,用智慧和勤劳凿井取卤制盐,天车林立,盐场街市,热闹非凡,釜溪河水,碧波荡漾,万舟竞发,浩浩汤汤……

古盐场的前辈们采用冲击式顿钻工艺成功钻井1.3万余口,深度不均、口径大小不一的盐井,给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公元1835年燊海井钻锉成功,井深达到1001.42米、东源井,1889年7月7日开钻,1935年6月24日锉至深度达935.88米,其最高日产天然气达24170立方米。自贡井盐和天然气开发突飞猛进,为当时的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产井盐离不开钻井和修复井的工具,千百年来古盐场涌现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制作了大批钻井制盐工具,这些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及完善推动了自贡井盐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读书时到西秦会馆参观,虽然有解说,但对复制的古盐场钻井采气提卤制盐工艺一直没有搞明白,想到那时没有任何仪器,钻井达1000米左右,钻井钻歪钻斜垮塌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疑问,对琳琅满目的钻修井工具如何使用更是感到茫然。

2019年初冬,贡井区文化馆老杨报来“贡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有一个项目让我眼前一亮,“传统工艺制作——古盐场钻修工具制作技艺”让我有去实地了解的冲动。

12月17日下午,我们邀约一同前往。

车出贡井,沿着旭水河边狭窄弯多的公路前行,到艾叶古桥往左穿过无法错车的居民楼,继续往前一副田园农舍画卷展现在眼前,老杨来过多次,熟练地把车停放在一农舍旁边开始步行,走过一段不长的乡村巷道,一间很有历史感的老屋凸显在眼前,我说这地方怎么还有这么老的屋呢?老杨说是老盐场的房子,没人敢拆。

转过这间老屋,一栋两层小楼房就在眼前,这就是我们要拜访的主人梁援越的家。

来到老梁家,老梁和他的徒弟已在家摆弄他们亲手制作的各类小工具,老梁和他的徒弟看起来都没我想象的那么老,身板硬朗,红光满面,气色很好。

门口地下,沙发上摆满了各类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工具,看得眼花缭乱。

此时,师徒俩说展示一下他们的宝贝,两人一前一后,揭开盖布,一套大型的古盐场钻井模具展现在眼前,看到如此大型,高达近1层楼高,长约两米多的实物,感到无比惊奇。

老梁按下电源开关,钻井的各部位都咕隆咕隆地转动起来,古盐场钻井场景生动展现在眼前,原来这不仅仅是一套实物模具,更是活生生文古盐场钻井场景再现,真让人十分惊叹!

随着咕隆咕隆声,老梁介绍说钻井工具是根据锉井、治井、打捞落物时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由于井下地质复杂,瞬息万变、本体或附件的规格造型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因地势灵活造型,以适应具体情况的需要,因此各盐场工具库里工具样式类型繁多,而且经常按井口管事(技术员)提出的要求由工匠锻造各种类型的锉井、修井的锉头和附件。

老梁复原的古盐场场景,井口、井冒、井架、碓房、天辊、地辊、马槽辊子、龛 盆和钻头,钻井吸气提卤各环节样样俱全。

为何老梁有如此精湛的盐场钻井工具手工制作技艺呢?据老梁介绍:生于上世纪初的父亲梁三和在15岁就在贡井各个井场打牛脚杆,聪明活泼,体力又好,后来有个叫刘利三的铁匠师傅看上了他并收为徒弟。由于梁三和勤奋好学,加上脑袋又灵活没有多久的时间就学得一手过硬的锻造技术。梁援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毕业在家无事,常到父亲梁三和工作的老盐场玩耍,好奇观看父亲及其他师傅锻造圆刃锉及其他钻井工具,有时回家试着用木棍制做玩耍,父亲看到儿子有如此兴趣,有时细心指教,没想到,自己也很快的掌握了其制作要领,也成了父亲的徒弟。

老梁经常把锻造工具送到井口供钻井师傅使用,井口师傅看见老梁又小又急跳,随时喊他跑这跑那,井口师傅有时也会根据钻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锻造工具提出修改建议,对这些建议老梁都会马上到锻造间反复试制,反复修改,慢慢地和井口师傅也熟悉了,老师傅们也经常教他一些钻井修井技术,让老梁受益匪浅,基本掌握了古盐场钻井吸气提卤制盐的整个流程和技艺。

经过多年的努力,师傅的帮带,老梁终于当上了井口管事,井口管事相当于一个企业的总工程师,在当时无仪表无探视设备的情况下,钻井修井全凭管事的经验,钻井地下1000米左右全靠“看”“摸”“听”的真本领,古盐场有句老话形容井口管事“吃阳间的饭,干阴间的事”,可想而知管事对于钻井制盐的重要程度。

木质井架

井帽子

古盐场是千年盐都的重要组成因素,燊海井、东源井、吉成井、西秦会馆等历史遗存组成了制、售、运盐的基本体系,对促进地方文化品牌树立、文化产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提高自贡市作为盐都的吸引力,这些一代一代的老工匠真是功不可没。

天辊

地辊

更难能可贵古老盐都这些精湛的钻井修、治井工艺技术还没有失传,还有老梁这样的老盐工一直在坚守,况且这些钻井器具对研究古老钻井制盐均有很高的价值。

制作流程:

对原材料粗加工

钻头毛坯成型

钻头成型

莲花瓣成型

师傅教徒弟捆扎

打捞工具八股须

手工天车成品

不少前来参观的群众

在古盐场工作三十余年的老梁,退休近二十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复制古盐场钻井情景,亲手制作了各类钻井提卤制盐工具,实属不易。

古老手工技艺在渐渐失传,挖掘和保护是我们的职责,总想给后人留下点能记忆的东西,我们在努力……

自贡的燊海井建于什么时代自贡的燊海井好玩吗

对于食用盐的概念,来自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至此之后也知道了盐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盐的制作一直没有什么概念,这次参观的地方,反倒让我对古时的劳作人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呀!

从幼年起,我就懵懂着意识到,盐是从海水中晒出来的,多得不计其数。即便是水喝干了,盐也不会用完。后来,学了历史,才知道历朝历代的盐业都是政府控制的重要资源。贩卖私盐是要重罚的,甚至于砍头。

再后来,知道了离海最远的青藏高原上,盐竟然是最多的。海子里的盐比大海的含盐量还要高,当地人甚至可以用盐来修路。

可是在西南边陲,人们用的却是井盐。燊海井可以打到1001.42米,最终找到了盐,并把它作为了重要的经济资源,搞了一条茶马古道。

燊海井的传说

燊海井简介

巍峨挺拔的燊海井。

井架是用一种特殊的木材捆扎而成的。不怕盐碱的腐蚀,可以用到上百年。只是捆扎木头的绳子三五年就要换一次,而掌握这门技术的艺人只剩下了五个人。

井架



这个燊字就是从这里被创造出来的,意思是兴盛。

燊海井



盐水从这里被提上来,流进旁边的水槽。然后通过管道送进过滤设备和煮盐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但可以得到盐,还能得到天然气。古人用天然气来煮沸盐水,进一步的提纯。

关于盐的故事很多。耳熟能详的是牧羊女的故事。传说有位牧羊女,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有只小羊赖在河边不走。她尝了尝河水,竟然是咸的。于是,她发现了食盐。

开凿一眼盐井,在过去绝对是一件难以想象的大事。工匠们靠着最简单的工具,一点点的打下去。一般都要用时几年。

开凿盐井的��具



绑着井架的绳子



简易的卷扬机



烟巷是输送天然气的通道,有三十米长。那个年代没有无缝钢管,只能用一种楠竹。工匠们把竹子掏空,再把竹筒绑起来,就做成了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在烟巷,还有一个分流器的作用。工人们在这里调节送气量的大小,定期的维护它,避免发生事故。

烟巷

最早的提升机,它是用牛来做动力的。可怜的耕牛不停的劳作,一般只能存活半年,就累死了。我有些怀疑盐厂老板的智商了,干嘛不多搞几头牛,遵照劳动法的要求,按每周四十小时去组织生产,就不会累死耕牛了。

后来听导游讲,工人们巴不得耕牛被累死。这样,他们就有牛肉吃了。多么荒诞的逻辑!

提升机



牛的雕塑



累了的耕牛在戏水

当时开凿盐井,我国的技术非常先进。台上是四个人,两两一组,利用身体的重量压下木头,循环往复。由于是重体力劳动,老板给他们计件工资,每踩下一次赏一个铜板,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唯一的一个坐着的人是掌舵的,随时调整位置。





从地下打上来的盐水,还要经过过滤,提纯,才能达到食用的要求。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工具,盐水提升机。它是一个人力驱动的设备。

盐水提升机

古人设计的过滤器很简单,就是把盐水输送到一个窝棚的顶部,再从棚顶均匀的流下来。棚顶用竹枝覆盖,杂质就会被挡住。很巧妙的设计,既简单又实用。

过滤装置



路边的雕塑,打好包的食盐,两个工人在称重。

深水井是一个至今还在生产中的古法制盐作坊。盐卤被输送到这里,放入八口大锅,底下烧着天然气。锅里再放入豆浆,让食盐中的卤素进一步剥离。



据说,副产品就是豆花。中午尝了尝,就是有些老的豆腐脑,味道一般。



作坊的旁边是一个小房子,就是传说中的账房。里面供着盐神,写着卤泉上涌,水火既济。记得周易里有既济和未济两卦,时间久了,卦辞是怎么说的记不清了。大概是革命已经成功,还要提防发生变故。不知道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账房内有三扇窗,可以无死角的监督到几个工序的工人劳作情况。







清代制盐流程图

这里的盐深埋在一千米的地下,是靠风水先生推算出具体的位置,然后打井。可见,那时候做个风水先生是多么的不容易,起码也是半个地质学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46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