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扇子

扇子

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文学泰山|你是否知道《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与泰山扇子崖的渊源?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的是唐僧一行人在火焰山受阻,寸步难行,为灭火焰山的火,孙悟空三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在清人的研究中,火焰山的原型在新疆吐鲁番,但殊不知这段故事情节跟泰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石如烈火腾焰 泰山亦有山峰名“火焰”

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这是《西游记》中对火焰山的描写。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告诉记者,关于火焰山,在唐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便已经出现,但当时并不叫火焰山,而是被称作“火炎坳”。关于火焰山的原型,研究者有许多不同的推测,清代洪亮吉认为小说中的雷音寺、火焰山都在新疆吐鲁番有地名,所以火焰山原型在吐鲁番境内。

周郢介绍,经过查证,“火焰山”这个名字,在时代更早的泰山古代志书中就有记载。明嘉隆时期王之纲的《泰山记》中就已经有火焰山的名字,文中这样记载:“峰之东为仙闾岩、西影翠石。峰之西为西天门,延至青岚岭、两峰岩、西神霄山、三尖山。以南九女寨、回雁峰即雁飞岭、火焰山、仙人掌、傲来山……”万历时期王思任的《观泰山记》中也提到了泰山上有火焰山,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明代,泰山已经有山峰名为“火焰”。

清代的《泰山道里记》对于泰山火焰山的山势地貌有所记述,记载称扇子崖“西北二里为火焰山,一峰黑飙特异。”《岱览》卷十五则更对此山作了形象描绘:“火焰山,赤若秃鬜,燻若柴槱。”为了探寻泰山上的火焰山是否与《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有关联,周郢进行了实地考察。“火焰山在傲来山阴幽深处,人迹罕至。从竹林寺西北沿着曲折的山路走到八里沟,到达一山脚下,往南北看,山脊平坦,只有当中一座山峰突兀拔起,无法攀登。从山峰东侧绕山走过,是傲徕峰北坡,这这座山峰的北面,山石都是红色的,就像是烈火腾焰,这里就是火焰山。”

山中遗留魔王洞 扇子崖化奇宝芭蕉扇

《西游记》中写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时,提到了牛魔王的洞府,周郢告诉记者,在泰山西南火焰山下,就有一座魔王洞府。《岱览》一书中这样描写:“南崖一洞颇深邃,曰观音洞,俗称魔王洞。”“从火焰山往西南方向走,来到一悬崖处,便能看到魔王洞,洞口面向西南,洞内面积约五十平方,可、容纳容十数人。洞前是平地,西侧有石臼,推测古代曾是驻兵之处。看到这些,能联想起芭蕉洞外牛魔王挥扇战孙悟空的情节。”周郢说。

对于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周郢说,其构思应该是来源于泰山扇子崖,这个说法可以从元代杨讷的《西游记》杂剧中找到痕迹。剧中第五本第十九出《铁扇凶威》〔滚绣球〕曲词称“这扇子五道神细打磨”,而五道将军是泰山鬼府的神祇,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元曲鉴赏辞典》在此曲后论道:“第二支曲〔滚绣球〕曲介绍本出的核心道具——铁扇。说明铁扇的制作过程仅用十二字,且紧扣铁的特性。……铸件需磨,磨是慢工细活,宜选僻静处,故置于泰山深处,借助东岳神将五道神。”

据了解,扇子崖是泰山西麓的绝胜之地。清初王无欲扇子崖碑记云:“扇子崖首出群山,其形如扇。”扇子崖颜色就像是古铁,因此清初孙宝侗《扇子崖》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泰山扇子崖,神似那把挟风凝雨、天地钟灵的奇宝芭蕉铁扇。

火焰山、魔王洞、扇子崖……这些景点的存在,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仙幻境界。“也许正是泰山这诸多充满奇趣的自然景观,激发了杂剧与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演绎出三借芭蕉扇这一精彩回目。”周郢说。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扫一扫

奇观 | 这里之所以叫扇子崖,是因为远看如一面巨大的蒲扇

扇子崖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竣峭,远远的看去如同一面巨大的扇子。也有人说像一个“仙人掌”。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铁梯,登顶可北眺龙角山、九女寨,西望傲徕峰,东俯龙潭水库,风景美不胜收。

从山下仰望,扇子崖如一面折扇,独立无倚,高矗云霄,显出它的秀拔峻丽。南侧石壁上有两处雕刻“天梯”二字。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铁质天梯是1990年修筑的,高约200米。铁梯依崖凿阶,以便攀登,游人都是从此处上下。”直上直下的铁梯不仅陡、而且窄,仅能一人通过。

民间有“打开扇子崖,金银财宝往家抬”的传说。相传扇子崖是一座宝库,但是若要打开扇子崖,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做泰安的县官,而且必须姓刘。另一个是夫妻二人必须有十个亲生儿子,父母、兄弟协力同心,去扇子崖拔出开山的钥匙,还一定要在除夕夜五更才行。恰巧在山下,就有这么一家人家,生了九个儿子,还差一个亲生儿子,便想了个变通的法子,用一个女婿顶数,凑齐十兄弟后,专等除夕夜五更去开扇子崖。扇子崖下面有一块长形的石头,很象宝剑的柄,这个剑柄就是开扇子崖的钥匙。年五更了,这家的老两口儿,领着九子一婿上了山。女婿手把剑柄,扇子崖慢慢地开了,只见里面金光闪耀。在金大厅里,有一匹金马驹,正拉着一盘石磨磨豆子。大儿子进去后,一把就拉住了金马驹,正在用力向外拉的时候,拔宝剑的女婿已累得精疲力尽了,老夫人说了一句:“女婿,拉住了啊。”这时,扇子崖的门闭紧了,只有里面老头出来了,他们的九个儿子全部被关在了山洞里。这个关于扇子崖的传说,也许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贪财吧。

图文: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宋凯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小主播探秘博物馆丨小小的扇子用途广 讲一讲中国扇背后的故事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了解完了中国扇的历史,这期节目中,让我们跟着小主播刘彦恺,讲一讲中国扇背后的故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一把扇子,可以是运筹帷幄,可以是轻轻低吟,扇子早已不是单纯的消暑纳凉的工具,而是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用,被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国扇博物馆的扇文化展厅内,小主播看到了几个熟悉的人物,他们和扇子之间有着什么故事呢?

不同的扇子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通常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特征,比如团扇为大家闺秀所用;英俊小生拿把书画折扇,显得文雅潇洒;大花脸李逵摇动大折扇,威武中又有几分斯文;而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则是沉着智慧的象征

中国扇的发展与经济贸易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制扇大国”,中国很早就有了扇市和扇庄。在17世纪的时候,中国扇还远销国外。杭州也有着浓厚的扇文化,南宋时期杭州扇业发达,扇子巷之名沿用千年至今未改。而杭扇中,最为有名的要属王星记扇子,它和浙江丝绸、龙井茶并称“杭产三绝”。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或许已经不再对扇子迫切需要了,但扇子仍然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物馆希望孩子们能边玩边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

求关注

最精彩的校园新闻,最热点的教育资讯,尽在《杭州少儿新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43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