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碗窑遗址

位于宁德市柘荣县东源乡青岚面碗窑村。

碗窑遗址

山水秘境!竟是个碗窑遗址古村,曾把七八百年历史的宝贝都“挖”出来了?

距离福鼎市区约15公里的点头镇

藏匿着一个美丽的山水秘境

行车到去点头方向的观洋小学附近路口

根据路标提示,便能找到这个地方

Wan

Yao

Cun

走进山谷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宁静闲适

是一座环山抱水的村庄,更有翠竹相衬

房舍俨然,房子依山就势,道路整洁,溪水潺潺

晨钟暮鼓,炊烟袅袅,屋前劳作

一派和谐恬静的画面

Part1

景点

砖块垒砌的灶台、清幽雅静的茶亭就在青山怀抱中

清澈见底的小溪贯穿其中,光脚于溪中走一遭

这里是盆友集会聊天、烧烤、品茗、观景的首选

在溪边嬉戏,畅享童真

Part2

瀑布

清幽的山谷里,一条银龙飞泻而下

与崖壁碰撞出美妙而有力的乐章

那是生命激情的奔放

百炼锤空,水花朵朵,响震山谷

身临其境,寒气肌肤,夏日消暑

又添加一避暑的好去处

顺着瀑布的方向望去,一条崎岖的栈道逶迤而上

漫步其中,享受鸟鸣啾啾,微风拂面

路遇“拦路虎”,横长于小道中间

分不清哪边是头哪边是尾

尽管已“倒下”,其根依旧深扎于土壤中

吸收养分,顽强的延续着生命

栈道之上一座历史悠远的宫庙矗立

Part3

古村落

沿着幽静的小路而上,鸡鸣犬吠、自给自足

悠闲自得的村落呈现在眼前

村里有余氏宗祠和 福鼎唯一一座双忠庙

“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庙前的对联昭示着庙内供奉人物的不一般

它是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守睢阳城献身的

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齐云四位忠臣而建的

一座有故事有乡愁的历史文化名村

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本该寂寂无闻

然而,这里却是有一个值得去自豪的故事

见证了村庄辉煌的历史

Part4

瓦窑遗址

碗窑村境内目前还留存两处烧瓷作坊遗址

遗物主要分布在村东北面的山头上

当地的古窑址主要生产民用瓷碗

其历史可追寻清康熙初期

余、黄、邓三姓自汀州迁入

碗窑余氏继承祖业烧碗

经几世开基创建,烧碗业得以发展

并于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视频来源:宁德电视台

在闽浙一带极负盛名,远销台湾

清末开始萧条,于民国二十年左右停业

小隐隐于野,隐于闲致的地方

古拙的修建与石阶会引领着你前行

沿着弯曲的石阶行走,你会发现村子里很安静

古道两旁郁郁葱葱

一棵“张牙舞爪”的古树横跨,根深埋于古道中

与古道“血脉相连”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Part4

九月九“传话节”

据了解,余、黄、邓三姓

于清康熙初期自福建汀州迁入

碗窑余氏先祖带来了烧碗的工艺

同时也带来了闽西的客家方言

与福鼎方言不同,当地人俗称“天州话”

余氏先祖远离故土不忘乡情

立遗训在村里要讲天州话

下一代和新进门的媳妇都要学讲天州话

几经传承,碗窑方言得以延续,流传至今

每年村里会举办九月九“传话节”民俗文化活动

舞龙、民族舞蹈、教学方言、新媳妇方言测试……

吸引了大批周边民众和游客

小村庄好不热闹

碗窑有着浓郁文化的自然古村落

走进其中,你将感受到这里的

时光沉静、舒缓而美好......

宁大大综合整理自:印象福鼎、宁德电视台

中余文化传播、福鼎白茶特色小镇、福鼎视

微博@福鼎东哥哥、@行在福鼎 | 如侵联删

END

探访塔儿湾遗址: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地处甘肃武威城南35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一组,当地人一直沿袭着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地名“塔儿湾”,因为早在1982年就曾出土过西夏瓷器(先后出土115件),因而在西夏研究历史中赢得了“武威塔儿湾西夏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等赞誉。

塔儿湾西夏村落遗址地处杂木河上游,两岸依山,村民以放牧和种地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塔儿湾仅居住十多户人家。道路阻塞和交通不便对保护当地的西夏文化遗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08年8月9日,走进塔儿湾西夏遗址进行考察,走进村庄时,看到一片裸露的土层中有一些像瓷器的碎片,便伸手去抠,没想到竟然“抠”出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瓷“白瓷马头”。这只马头长3.5厘米,头宽2厘米,颈长2.5厘米,颈宽2厘米,耳长8毫米。整个马头为白釉底色,黑斑点缀,马眼炯炯有神,活灵活现,造型十分精致。这件瓷器既像是浮雕,又像是两个单面瓷器中的一半。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在马的脖子上还有几个圆形的“豹斑”,其做工技艺精湛。从整个西夏出土文物看,浮雕西夏瓷马头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如今,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依然能在渠边、路边和田间地头发现碎瓷片。据村民介绍,当地村民为了省事,在打桩盖房和建羊圈、牛圈等基础设施时,把碎瓷片和泥土一道都用上了。那些瓷片后来经专家考证,几乎全是西夏时期的瓷器碎片,而且沿山坡的土层里露出的许多烧焦或腐朽的木头也都是西夏人当初住过的房屋留下的痕迹。村庄南边的山坡和台地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确定为西夏遗址。甘肃武威文物部门勘定的结果显示:该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60米,以西为草木茂盛的山区牧场,以东杂木河两岸是开阔的平原农田。西夏时期,这里是党项族放牧、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居住的地方。如今,整个村落遗址,不少被辟为农田,现已耕种。

1992年9月-1993年上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考古研究所对塔儿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的西夏黑釉剔花牡丹瓮和黑釉牡丹瓮,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称赞为“线条流畅,活泼大方,刻画精细,疏密得体,是瓷器中少见的作品”。同时挖掘出的双耳乳丁饰纹褐釉小扁壶等都是西夏瓷器中的珍品。塔儿湾还出土了烧制瓷器用的匣体和支垫,附近还产瓷土,可以推定这些瓷器为当地烧制。虽然目前尚没有挖掘出西夏瓷窑以证明这些瓷器是当地烧制的,但从发掘情况看,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

当时出土数量较多的是一批西夏时期烧制的各种瓷器和大量瓷片,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墨书西夏文的白釉绘花瓷罐,高46.5厘米,大圆口,短颈,直圆腹,下略收,施白釉,腹部用褐釉绘缠枝牡丹,古朴豪放,反映了西夏较高的手工业制瓷工艺水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白釉高足盘、碗,黑釉扁壶、瓶、灯、罐等一批文物。另外还在此地陆续发现了许多窑具和窑址留下的灰层堆积物。

因塔儿湾西夏遗址是我国西夏考古史上迄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花纹繁杂的一处遗址,甘肃本土不少媒体指出,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塔儿湾西夏遗址,是“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文章选自/信昶资料库,原文链接/http://www.gzartjy.cn/news/171.html

十里窑场—耀州窑遗址博物馆

离开耀州窑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北面不远处的遗址博物馆,共有两组展馆,均位于漆水河北岸,紧挨着西铜公路东侧。它们是在1984—1997年对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修建的,当时分为七个区进行发掘,其中南北相临的第一、二区较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如今的两座博物馆。

第一区的博物馆外形呈窑炉形,左侧耸立着两根大烟囱,拾阶而上进入博物馆内,迎面是序厅,绕道其后就是宏大的耀州窑遗址了。据禚振西老师讲,当年发掘时这里从漆水河岸边一直向上,到处都是窑址,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展厅内的遗址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一座宋代的制作瓷器的作坊遗址,有堆料场、晾坯场、施釉、制瓷作坊,以及烧瓷的窑炉;再往里看到一片窑炉遗址,相互叠压打破,从唐代一直到宋代晚期,十分罕见,很有意义。

第二区的博物馆造型很不起眼,就是一座普通的长方形建筑,南北的窗口似窑洞状。从西南角的小门进入展厅,宏大的唐三彩窑址就出现在眼前,东西向排列开了,气势宏大。这里的遗址也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制作唐三彩的作坊,由东西向并列的七座窑洞组成。这些窑洞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是供工匠居住的场所,有的用作原料的制备,有的用作成型,有的用于施釉,有的用作存放土坯泥料。比较系统的反映了唐代制瓷工艺的劳动分工和发展状况;其次,是西北角上的五座唐代窑炉,有横焰窑和半倒焰窑两种类型。横焰窑比较简单,装烧容量很小,可能是为某种产品进行试验或小规模生产所设的。在一些作坊的地面上有一层淤沙,已经成形的瓷器多被冲倒,作坊无疑是因为漆水河水涨淹没,被迫停产。

《同官县志》中记载:“黄堡镇故瓷厂,在县南四十里”,“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我们所参观的两座博物馆就位于黄堡镇西南面,即所谓的“十里窑场”之中,如今这里已经被公路、农田、房屋所覆盖,如果不是几座博物馆提醒,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只有旁边的漆水河还在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2014年6月6日中午

参考书目:陕西省考古所《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陕西省考古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薛东星《耀州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39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