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白云源

在桐庐富春江边有个叫白云源的地方,它由高山、峡谷组成。这里人迹罕至,一千多米高的深山里森林密布,深潭碧水、溪水长流,生态环境卓绝,空气、水质监测均优于国家一类功能区一级标准,是观光度假避暑胜地。介

白云源的标志性景点有大小龙门、鸳鸯潭、青龙峡等,林间有小木屋可以居住,山颠有数百亩高山草原。因为景区风光秀丽,水源充沛而游人鲜至,近年来渐受驴友的推崇。

白云源

白云源主峰观音尖,海拔1246.5,是富春江上第一高峰,驻足观音尖,脚下高山草地,委婉起伏。

现在所提的白云源景区指的只是已开发的一期峡谷风光带,而整个白云源和周边区域可称之为“泛白云源”区域。这个区域以白云源观音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可包括龙门山脉的大部分景点,形成了一个以白云源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圈。

小贴士:跟旅行社只去大龙门,小龙门,没时间到鸳鸯潭和青龙峡,故一定要自己去。

西藏林芝巴卡村:白云深处的世外桃源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巴卡村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古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帕隆藏布江沿岸,与318国道仅仅一桥之隔。巴卡村是全国重点旅游村,在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已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

(去往巴卡村沿途的风景仿佛一幅水墨画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从蜿蜒的小路向前行进,穿过一片幽静的绿林,循着淙淙溪水声继续往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写着“波波李花园酒店——西藏林芝美术摄影创作基地”的牌子,这里就是巴卡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的家。

(白云深处的巴卡村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今年3月,来自广东佛山的艺术家李先生到林芝参加桃花节时,偶然发现了巴卡村,“当时就觉得这里风景很美,很适合艺术创作。”于是,李先生便与尼玛次仁商量想要长期住在这里,并开办一个艺术家创作基地,除了邀请内地的艺术家来此写生之外,平时也可以作为民宿接待游客。李先生称,如今巴卡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

(来自广东佛山的艺术家李先生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其实,早在2008年巴卡村就已开始经营民宿。由于巴卡村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是许多进峡谷探险的驴友们青睐的中转站。据尼玛次仁介绍,从那时起村里就开始经营家庭旅馆,驴友、外地游客们都住在村民家里,和村民同吃同住。但是因为家庭旅馆设施不完善,条件有限,并没有形成规模,收入也并不乐观。

随着到访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给尼玛次仁提建议,希望村里能够开办民宿。

(巴卡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之前同吃同住时,有游客反映洗澡、上卫生间不方便,所以后来我们就把单独几栋房子专门拿出来做民宿”,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尼玛次仁带动全村的家庭旅馆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各村民俗演出队进行篝火晚会演出,免费向游客提供多彩藏族服饰,让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波密民族风情与生活习俗。

(改造后的独栋民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过去房前屋后都是牲畜,卫生条件也很差”,为了改善旅游环境,村民都十分配合尼玛次仁等村干部的工作,希望能够借助旅游业提高收入。如今,村民们的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并且实现了人畜分离。“大家收入提高了心里都非常高兴。”尼玛次仁说。

(宛如世外桃源的巴卡村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古乡党委副书记索朗多吉透露,巴卡村是乡里第一个做民宿的村子。过去巴卡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林下经济,种植天麻、松茸、灵芝菌、羊肚菌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村民收入渠道也随之拓宽,巴卡村的主要农作物有冬青稞、玉米等,如今村民们会把这些农作物加工成粗粮,再卖给外地来的游客,“游客既体验了民族风情,村民也脱贫致富了”。

(古乡党委副书记索朗多吉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据尼玛次仁介绍,目前巴卡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林下资源采集业、养殖业、种植业等,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734.62万元,年人均35976.30元。

云南最大自然村:白族扎染工艺发源地,研学游的绝佳去处!

大理周城村隶属于喜洲镇,游客们都听说洱海有著名的喜洲与双廊两座古镇,知道更多一点的可能就是挖色了。喜洲镇的周城村却颇具历史文化气息,它是白族扎染工艺的发源地,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囊括大理乃至云南省其他兄弟县市的工艺,并建造一处专门的博物馆,成为大理最具有研学游价值的地方。现在一起来看看这座白族工艺品之乡的周城吧!

地处大理市区30公里左右的喜洲镇周城村是白族特色的手工艺扎染的故乡,全村拥有人口超过一万人,国土面积也近5平方公里,是整个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最具非物质文化价值意义的扎染是周城最值得研究的部分,璞真扎染博物馆就是了解这个工艺的好地方。

周城以白族扎染为主要产业与文化要素,没有扎染的周城不再是现在的周城了,所以说这个工艺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突破常规的博物馆,以作坊与产成品作为主体,让游客在实践中了解这些工艺品的前世今生,所以山野君说周城是研学游好去处。

扎染博物馆的建筑很讲究,保留了最传统的白族建筑风格,并吸收汉族的居家风水学理论,采取科学的布局,将馆内设计的很有意思,让游客们轻松、活泼且快乐的解读扎染以及其它民族工艺的常识与发展现状。

扎染虽然是白族人家的特产但是用途还算比较广泛,除了白族人家的服饰用料之外,各种各样款式的服装都可以采用扎染布料来完成,且有不褪色的特色。在博物馆的中庭位置展示了扎染制作而成的不同服饰,有兴趣的不妨多多了解一番。

大理扎染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系统、完善、全面的展示少数民族人民手工艺的展示处,可以说来周城扎染博物馆,你会学习到很多知识,增加你的见识。对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很有帮助,所以山野君很建议大家来周城扎染博物馆来看一看。

在展览厅中不难发现,除了白族扎染之外,还有介绍其它更多的手工艺品,这些都算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来周城的收获远超预期值,真的很赞。

早在公元4世纪,名震东南亚的大理国就有了发达的手工业,扎染作为手工业杰出的代表,其工艺非常繁杂。在工具展示厅内,可以见识一下白族人家过去如何使用工具制作面料的,很有意思的哦。

看到质地如此好的布料,山野君难以置信这是手工艺产品,特地用手去摸了一下感觉很舒服。少数民族的智慧创造出如此神奇的工艺品,真的很惊讶。周城扎染博物馆的知识性、趣味性都非常明显,值得过去打卡游览。

在机械化规模生产的当今社会,批量生产的产品虽然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具备品质与文化价值,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族扎染,越来越被人重视了。扎染手工业的经济效益确实很低,可是它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意义深远。

在现场生产工艺展示厅,有当地技术娴熟的工人们亲自展示扎染的制作全过程,很有意思。如果是传统文化感兴趣或是亲子游的话,这个扎染工艺制作过程一定要好好地欣赏一番。

身为粗糙的男人,山野君顿然间也喜欢上这些女儿家的工艺品。总想去尝试一下它的过程,天生愚笨的我只好坐在傍边静静地看着。

在扎染博物馆内不仅有现场展示厅,还有现场原料车间作坊。让游客在车间内深切地感受到扎染的工艺过程与原材料的讲究。将白族扎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谓是实至名归,并且也很有必要。

扎染车间划分了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丰富多彩的门道,有兴趣的话不妨多待一会儿。最后,经过山野君这么介绍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是不是很有意思?研学游的价值非常明显?如果是的话,那赶紧前往周城了解一下吧!

白云山与车陂苏家有渊源!数百人登山祭祖,缅怀先祖东坡之孙苏绍基

在今年重阳节,从化温泉苏东坡纪念馆把东坡雕像赠送车陂,让东坡先生落叶归根,进一步扎根深化车陂的文化底蕴。

原来,重阳节祭祖扬孝是苏氏族人一贯的习俗。今天,车陂苏家子弟组织了来自碧江、遂溪、廉江、阳春、中山、番禺等地的宗亲,来到白云山“苏家山”举办祭祖庆典,缅怀先祖、苏东坡之孙苏绍基。十几辆中巴车,约六七百人,浩浩荡荡登上白云山,场面非常热闹。

苏氏习俗知多D

很多人首先要问,为什么不选择清明节,而选择今天祭祖呢?车陂晴川苏公祠后人苏应昌解释,这是苏氏宗族一直以来的习俗,“清明节各自祭拜自家的祖先,到了重阳节之后,再择吉日集体到苏家山拜祭太公苏绍基。”

祭祖庆典仪式简洁,主要由一名子孙代表宣读记载先祖功绩的祭文,以警醒后人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自己。各祠堂子孙再分别拜祭先祖。

“白云山上,草木葱翠;苏家山前,裔孙云集;贤裔孝孙,墓前拜祭;遥望先祖,光照千秋……”今年,宣读祭文的是来自顺德碧江苏氏祠堂会长负责人苏炳坚。据了解,碧江苏氏后人大力出资修建先祖晴川墓,而苏炳坚也是第一次做祭文宣读者。

苏绍基其人与苏东坡渊源

不说不知道,在白云山摩星岭,隐藏在林荫里的一条小道正是通往“苏家山”。路口,“苏家山胜迹”几个大字十分耀眼。沿途,刻着“此路通往苏家山,苏东坡之孙苏大尉墓”指示标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名句的石碑不时出现,让人对即将看到的“苏绍基之墓”肃然起敬。

纪念苏绍基的祠堂在车陂,为什么他的墓在白云山呢?

据《车陂村志》的“姓氏宗族”一章记载:苏绍箕,北宋名士苏东坡之孙(苏东坡次子苏迨的儿子),又名苏箕、苏嗣良,苏徵、苏湛然、苏晴川。苏绍箕从六岁开始,在安徽当涂泪别苏东坡后,在南雄珠玑巷成长。宣和年间经8次升迁,升任太尉。后携眷南下广州,以苏晴川名义在顺德碧江购置田产,并安排儿子世矩居碧江,世度居广州。860多年来,苏绍箕开族于顺德碧江、广州车陂,宗枝繁衍。

据癸未年(2003年)修缮的苏绍基墓穴墓志铭上记载,苏绍基被奸臣迫害,因此走上白云山,以苏绍基的名义购置了300亩地,建造月溪寺并在此终老。后来,月溪寺被改建成现在的山庄旅舍,服务后人和游客。

虽然,物是人非,但年年重阳节后,苏家族人都会到此拜祭先祖苏绍基,谨记为人正直上进,精忠报国的祖训,长此以往,乐此不疲。

苏家族人亲情浓厚

以往,各支脉苏氏族人都是分头拜祭,从2016年开始,苏家子孙组织各地宗亲集体拜祭,以此成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现场,族人们互相寒暄,并约定在晚宴上继续叙旧。

“从这里往下走200步,不多不少,就到太公墓了。”一下车,来自车陂、84岁的春叔指着“苏家山”入口说。小e看出来,春叔身体状况一般,一下车要先在路边歇息一会才能启程,但眉眼间表现出对拜祭先祖这件事的坚定。

“拜祭先祖的活动是应该参加的。”祖籍廉江、苏东坡九世祖后人苏朝盛以往工作繁忙,今年是第一次参加集体祭拜庆典。他之前了解到“东坡像”正式落户车陂,曾亲自来揭幕仪式现场一睹风采,并决定今年参加宗族祭拜庆典。看到现场的热闹,他也非常感慨,认为广州苏氏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得非常好。

"

苏炳坚说:“如今越来越多子孙参加到祭祖活动,大家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希望,年轻人们能继续传承这一传统习俗,把东坡先祖倡导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精神发扬光大。

"

【图文记者 小鹿】

【编辑 橙子鱼】

【类别 原创】

e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37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