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AAAA级旅游景区

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即阿克苏地区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12月26日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坐落于风光秀美的多浪河畔,馆舍内外设计的方法彰显汉唐风韵,气势雄浑庄重,融中华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总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近9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1千余件。由“阿克苏历史文化”“新疆古代货币”“阿克苏自然地理”“红船启航逐梦前行—中国共产党党史及成就”四个常设展厅、三个临时展厅、全疆首家数字化展厅和龟兹洞窟复原展厅等组成,展现出阿克苏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自然风貌。阿克苏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阿克苏故事、展示阿克苏精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阿克苏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多浪河畔,外型上汲取了汉唐建筑风格的美感和精髓,博物馆外立面来自景德镇的巨幅手绘瓷板壁画《飞天》充分反映了佛教壁画的美感和佛教文化对阿克苏的深远影响。

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深刻体现了历史与当今对话、传统与超越共存的主题。内部陈展上,综合运用了声、光、电、多媒体等众多高科技技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阿克苏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诸如古城复原模型、古代货币铸造场景、绛宾入朝三维影像、龟兹乐舞增强现实互动、魔镜换装、精品文物3D全息展示等。通过形象直观的陈展手段,让观众在视觉、听觉、视觉和互动参与等方面更直接、更生动地认识和了解阿克苏地区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地理特色、特点。

听着《文物DISCO》带你云游阿勒泰地区博物馆

沉睡的花

让我护送你回家

老铁们醒(zo)醒(q)吧(li)

走进博物馆吧 千年难掩你光华

时光尽情摇摆 历经春秋冬夏

文物最迷人噶 你知道吗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新址)正式面向观众开馆展示,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阿勒泰,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小喀这就带着大家去看看阿勒泰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切木尔切克文化:海依纳尔草原石人

国家一级文物、青铜时期的海依纳尔草原石人距今约3500年,2005年采集于阿尔泰市的切木尔切克镇海依纳尔2号墓地,目前新疆范围内收集到的石人共282座,其中阿勒泰地区收集石人128座。石人作为草原游牧部族生活中的重要标志,常常面朝东方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有专家猜测石人通常以部落首领的形象为样式,伫立于墓葬旁,主要用于祭祀,关于草原石人的准确用途还在研究中。

世界级的文物——鹿石

阿勒泰地区的鹿石主要采集于青河县的三道海子、富蕴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巴尔库勒鹿石,为国家一级文物,源于青铜时代,通高300厘米,宽32厘米,1996年从青河县查干郭楞乡什巴尔库勒1号墓地出土。阿勒泰地区是全疆保存鹿石最多的地区,其中青河县三道海子更是考古界中的一大重要发现。

提到阿勒泰地区的文物,不得不提到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的挖掘。

万年前的遗迹——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吉木乃草原石城景区内,是在2014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的。2016年在得到国家文物局发掘申请的批准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带领一支考古队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发掘。比起1929年就出现在世人眼前的三星堆遗址,通天洞遗址的问世足足晚了85年,但是其考古成果令人震惊程度,不亚于三星堆遗址。

这里曾发掘出了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石片、石核等诸多人类生活痕迹,而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在上万年前就已经拥有了人类遗迹。吉木乃草原石城景区也因此被称为:古人类的家园。

通天洞遗址内有3处大小不一的洞穴,正面看呈“品”字形。进入洞穴约2米时,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在洞穴外的探方发掘出了大量了陶片和石磨盘以及反复用火的遗迹。进入洞穴内,将堆积的牛羊粪便清理后,薄的早期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层露出,再往下清理,分别出土了少量细石器、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等遗迹。

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学者们更是发现了5200年前的炭化小麦。炭化小麦的出土,表明通天洞遗址有可能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并且从青铜到早期铁器时代延续使用。经碳十四测定,旧石器时代地层的年代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而在此之前,新疆几乎所有的考古发现中,最早为距今约4000年前的遗存。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新疆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

阿勒泰地区不仅有金山绿水,更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都需要细细品,慢慢看。

今年来新疆

不妨来阿勒泰

倾听原始故事

领略大美风光

文| 锅锅

图| 石榴云融媒体微博直播、吉木乃草原石城景区

版| 锅锅 监审| 安娜

泰旅集团喀旅股份营销中心

(备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南博物院、浙、甬地区多家博物馆今日起恢复开放!江苏各文化场馆严阵以待!

河南博物院重新开放!

河南博物院昨日发布公告,于今日起面向社会恢复全面开放。与此同时,华夏古乐演出、中原国学讲坛及其他社会教育服务正常进行。

龙门石窟景区重新开放!

7月24日夜间,龙门石窟景区发布公告称,将于7月26日(周一)恢复景区白天游览。

公告表示,自7月20日因突降暴雨临时闭园以来,经过四个昼夜的汛后重建和奋力抢修,龙门园区已完成对遗产文物的安全检查和景区各类服务设施设备的修缮及多轮次的消杀保洁处理,景区已具备恢复开放条件。经研究,将于2021年7月26日(周一)恢复景区白天开放游览,且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方式办理购票和入园,夜游龙门暂时继续关闭。景区预约及购票通道:关注“龙门石窟”微信公众号,及在携程、美团、支付宝平台,享游洛阳微信公众号、洛阳邮政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

江浙沪地区

江苏地区文化场馆临时关闭

南京市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南京图书馆 …… 疫情加上台风来袭,为保证市民游客安全,江苏多个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以及科技馆纷纷公布临时关闭。截至 7 月 26 日晚现代快报记者发稿前,江苏多个景点及文化场馆临时关闭的消息仍在不断更新中。

1

文旅厅紧急通知:确保全省文博场馆、文物建筑等安全

连日来,全国多地持续性暴雨。作为文物大省,江苏文物安全任务艰巨。对此,江苏省文旅厅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迅速进入状态,严阵以待、严密防范,力争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要保持高度预警状态,与当地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密切关注本地雨情水情风情汛情,实时组织研判文物博物馆单位面临强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全力确保文物安全。

同时,文旅厅要求将有文物分布的水库、河流和山区、沟谷等洪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作为重点排查区域,将古桥、古城墙、古建筑和依托文物建筑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物保护工程工地、考古发掘工地等单位和场所,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文物开放单位和文物保护工程工地、考古发掘工地等,要立即停止开放或者停工,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

此外,文旅厅还要求各文博场馆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格按照文旅部 " 限量、预约、错峰 " 要求。市民在前往参观时,要记得提前预约、佩戴口罩,并主动出示 " 健康码 " 和行程卡查验,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2

多个景点和文博场馆临时关闭,游客可按原渠道退票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南京总统府景区、牛首山景区、莫愁湖景区等多个景区发布公告称,自 7 月 26 日起临时关闭,购买门票的游客可通过原购票渠道办理退票。

南通博物苑发布公告称,自 7 月 26 日起,该博物苑暂停对外开放。镇江博物馆也发布公告称,自 7 月 27 日起暂停对外开放,重新开放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另行通知。

自 7 月 27 日起,南京博物院暂停对公众开放。同一天起,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的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以及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徐达墓园、李文忠墓园)均临时关闭,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博物馆总馆及各场馆线上预约平台暂停观众预约,网络销售票按原渠道退回。

此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自 7 月 27 日起临时关闭。目前场馆入馆预约系统已临时关闭,已预约观众不计入信用名单。

3

南京图书馆、江苏科技馆暂停开放,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受台风 " 烟花 " 的影响,除了景区和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也暂停对外开放。南京图书馆发布公告称,自 7 月 26 日起,该图书馆暂停开放活动,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江苏省美术馆昨日暂停开放活动。

7 月 26 日起,南京科技馆含主题馆、园区、影院、游乐场等均暂停开放。参观预约系统关闭,已预约的游客不计入信用名单。位于主题馆一楼的 " 追逐繁星——小行星与陨石探索展 " 也同步暂停开放。已通过售票平台预约购票的游客,可以在科技馆恢复开放后择期参观。

自 7 月 28 日起,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浙江、上海部分博物馆有序开放

江浙沪地区部分博物馆保持闭馆状态,也有一些博物馆有序恢复开放。上海天文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将继续闭馆。

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今日起正常开馆。浙江省博物馆今起恢复开放。

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今日起有序恢复开放。

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于今日起恢复正常开放。

宁波博物院

在台风应急响应启动之后,宁波博物院立即召开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落实责任,排查隐患,筹备物资,确保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以及包玉刚故居三个场馆及馆内确保文物的安全。

进入Ⅰ级响应后,宁波博物院各岗位员工自24日起已经持续48小时在岗,加派人员对馆内外重点区域实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逻,落实专人定期观测可能引发的灾情。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宁波博物院对展厅可能存在漏水点的文物通柜和独立柜进行防水性包裹保护,确保柜内文物的绝对安全。由于包玉刚故居地势低洼,宁波博物院更是组织人员连夜对包玉刚故居近百件文物展品提前进行转移,确保了馆藏文物的安全。

为了馆舍及人员的安全,宁波博物院组织人员加固树木、广告标识、景观灯等设备设施,提前对景观水池和管道沟渠进行排水和清理以防内涝,在重点区域布置接水桶、抽水泵和沙袋等防汛工具,及时关闭室外不需要的设备电源。

来源:河南日报、现代快报、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举行通天洞出土碳化黍移交仪式

5月2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向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提供在通天洞出土的5000多年前碳化黍2粒,再次佐证了阿勒泰地区历史文化的精彩与神奇。

通天洞遗址从2014年发现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次发掘,在通天洞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的5000多年前的黍跟华北地区是同一个种属,这一发现表明阿尔泰山在5000多年前就和华北地区发生过文化联系。

“通天洞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宝藏,我们计划在近期开始再次进行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副主任于建军说。

黍与小麦、大麦在通天洞遗址中同时出土,源自西方的小麦、大麦和源自中国华北的黍相逢在此地,它们以阿勒泰为中转站,一个东传,一个西进,进一步表明阿勒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传播的重要枢纽通道。

“这次通天洞出土的5000年前碳化黍和大小麦及其研究,为我们进行地方文化研究、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原始资料,考古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宏斌在移交仪式上说,“我们要很好地发挥这些史料的作用,为阿勒泰地区文化历史工作作出贡献。”

阿勒泰新闻网记者/董世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32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