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克拉玛依石榴

 克拉玛依区石榴果实大而色泽艳丽,外果皮包着一袋味甜汁多、晶莹剔透的颗粒状果实,果实含糖、酸,且含有高于苹果、梨两倍的维生素C和磷、铁、钙等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其果实中富含石榴素、性温涩,既润燥又收敛,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用于治疗肠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果皮可止痢及肠泻,花瓣可止血,叶可治眼疾,皮还可以制鞣料和天然染色剂。其花艳丽似火,花期长,可做庭院绿化树种,极具观赏价值。

克拉玛依石榴

克拉玛依黑油山 这里石油遍地流

克拉玛依有一座山,山上如涌泉般的石油,从山顶到山坡,缓缓地流淌了数百万年,将这座不大的山头染成了黑色,于是它便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黑油山。黑油山是一座只有二十多米高的奇异怪山,它是一座黑色原油堆积而成的沥青山,它已经这样日夜不歇的渗冒流溢了数百万年。在地球上有如此庞大的体积而且仍然长年自然流出原油的的山头,仅此一座。

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加依尔山孕育了黑油山,黑油山孕育了克拉玛依油田。而喷涌不息的原油是割破的大地动脉涌出的血,可以说它孕育了克拉玛依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繁荣发展。地下原油常年外溢与沙石混杂成固化堆积的沥青山丘,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有数十个。如今为了旅游开发已经将山体顶部的溢油处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块堆砌成了一个个圆形的石油池子,一天到晚噗噗作响,一年四季嗤嗤冒泡。

北史《列传八十五•西域》中载道:“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百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饼糊,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愈。自后使之朝贡。”这段文字讲述汉朝时,新疆巴州尉犁西北之南一百七十里的大山中,有大片味道难闻的如膏浓稠的不知名的东西流出。将这东西作为药服用之后不光能够让秃头生发还能再生牙齿,不管得什么大小疾病的人服用之后,病人都会就神奇的痊愈。因此当地的使节还将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当然书中所说的现在无法考证,在古时记载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夸大与不科学。就个人而言对将原油作为药材进贡朝廷的事情表示怀疑。哪个想掉脑袋的地方领导会送给皇帝这黑不溜秋臭不啦叽的玩意儿还说是包治百病的奇药?哪个荒淫无度虚淘龙体的皇帝会如此的重口味好吃这玩意儿以求龙头朝天?又有哪个宫里御膳房的高人能有绝技将这黑油烹制成甘甜味美的龟苓膏讨得圣上欢心呢?

个人对将原油拿来当药吃且包治百病表示不解与怀疑,但对于石油外敷用以治病养生还是认可与接受的。因为我确实没有见过将原油当药吃的,倒是知道阿塞拜疆的巴库非常流行“石油SPA”养生。据说这项服务特别受当地女性的热捧,当地妇女们在盛满石油的浴缸里泡澡,她们深信这些40摄氏度的原油,可以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载的那样,治愈各种皮肤病、风湿、关节炎以及具有非常好的美容疗效。

据资料记载:著名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指出,石油中的沥青成分能有效愈合伤口并防止感染;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尼更具体说明了沥青的多种功效:止血、止泻、止牙痛,治疗白内障,缓解慢性咳嗽,治疗肌肉扭伤等等;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更详细记载了用石油涂身的种种医学效果,不但能治愈人的皮肤病,还对牲畜的皮肤病有疗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是我们知道的事情太少太少了。

清末汉文献中将黑油山及附近地区命名为黑青石峡。光绪年间编撰的《新疆图志》书中写道:“峡中产石油,流溢山麓……向有土人来开采,用以燃灯。”更有1919年由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的《中国矿产志略》中记载:“小地名黑油山,距省城六百八十里,昔发现油泉甚多,现存者仅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油沫约厚四五分……合计旺时可取油二百数十斤。质地色黑,土人私采……”

当时一个维吾尔人赛里木巴依就是翁文灏先生所描述的私采土人之一。关于这位赛里木巴依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做赛里木巴依的帅气维族小伙为了真爱与心爱的女子私奔,路途中偶然发现了这个流淌着黑油的地方,便在此定居下来并以运输原油到远处的城镇贩卖为营生,就这样赛里木与心爱的女子美满平凡的生活着。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新中国成立,当年在黑油池边弹着热瓦甫唱着歌的帅气小伙已经变成了白发白须满面沟壑的老人家。 1954年春,青年地质师探油先锋张恺在黑油山旁遇到了这位采了一辈子黑油的维吾尔老人,便询问老人家这是个地方的名字,老人因为听不懂汉语便用维语回答: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流淌着黑色油的地方)。此后“克拉玛依”便成为了这座石油城的名字。也就在这一年,赛里木老人停止了四十二年的采油贩油生涯。

如今赛里木巴依曾经赖以生存的油泉已经开发成为一个大油田,荒漠戈壁上神奇地建起一个叫做克拉玛依的现代化石油城。只是这一切赛里木老人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一片另我魂牵梦萦的土地,这里是一座我初次踏足的黑色山丘。无论是这些百万年来一个又一个像趵突泉水一样涌出的黑油,还是这里一座又一座像笔墨挥洒的沥 青山。无论是赛里木维族老人的动人传说,还是无数奉献青春的石油人。站在山头上,迎面吹来的风夹杂着油腥味,眼望着北方,于是我轻声把歌唱……

真不是吓人的,每天不防晒,会老的很快!!!

自动卷发神器,show出百变女王范

最热门的自动卷发器,《女人我最大》力荐,5分钟打造卷发女王,百变造型show出来!!!

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城 热血澎湃的“沙漠美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建立在沙漠中的克拉玛依石油城,保存有多处工业遗产,见证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诗人艾青的《克拉玛依》,深情歌咏了新疆沙漠中这座由热血和汗水铸就的石油城。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油”。1955年,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命名为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依托于石油工业的克拉玛依市建立。如今,克拉玛依已成为中国乃至欧亚大陆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克一号井、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办公旧址、101窑洞房……这些工业遗存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办公旧址 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供图

克一号井

出油那天,井场上沸腾了

盛夏的烈日下,一片半球形不锈钢雕塑群闪着耀眼的光芒。它们高的有十几米,矮的不到1米,造型好似汩汩涌出的油泡。这是克拉玛依油田标志性的景观,以黑油山油池常年自溢的油泡为原型,矗立在克一号井采油树上方,象征着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于此。

95岁高龄的张福善老人每年都要来这里看看。回忆起当年的故事,老人忍不住落泪。

1955年3月,张福善带着6名工人到黑油山南侧安装一号井井架,为开采石油做准备。“你问我当时这里啥样子?一句话,就是啥也没有!”没有路,只能从长满梭梭柴的戈壁上穿过去。白天一刮就是12级大风,经常把人刮得晕头转向。晚上野兽嗷嗷叫,好在没有伤人。沙地里挖个大坑,上面盖些梭梭柴,就是住的“地窝子”。“每天吃雪水泡馕,菜什么的想都没法想。”

在这样的蛮荒之地,立起了井架,钻出了油井。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原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井场上沸腾起来了。有的高喊,有的跳跃,有的舞蹈,有的大笑。”张福善回忆道。

60多年过去,克拉玛依相继发现30多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3亿吨。听年轻人说起油田的发展,张福善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说现在是"数字化油田"。点一下鼠标,千里之外的油气田就在眼前,人在办公室就知道下一步做什么,这不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吗?”

今天的克拉玛依,已成为一座繁华美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克一号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克拉玛依续写更多的精彩。

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旧址,现为独山子展览馆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独山子矿区

新疆石油工业,从这里起步

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有一栋别致的黄色建筑,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旧址,现已改造成独山子展览馆。馆中藏有200件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和800多张历史照片、300多份文件文献等,记录了独山子自石油矿藏发现以来120多年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末,独山子就开始开采石油。1936年,中苏合办独山子炼油厂,在独山子逐渐形成石油工人聚居的矿区。195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独山子成立。1951年1月,公司设立科学研究总化验室,年初开始生产建设,大批苏联专家和技术工人来到独山子油矿,钻采炼设备也陆续到达。

“当时,各钻井队队长、技师、钻井员、主任钻工等关键技术技能岗位都由苏联人担任,采集员、场地工等操作性岗位由中国人担任。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所有中方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日常工作之外做两件事——学俄语、学技术。”当年负责翻译工作的骆崇禄,如今已满头白发,谈起中苏合作的这段历史,他仍印象深刻。

1951年来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7位“北洋学子”,都是从顶岗工人做起,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后来成为克拉玛依和兄弟油田的骨干人物。到1954年底,公司已有4686名工人和836名干部,为此后新疆乃至全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储备了力量。

在恢复和发展独山子油矿生产的同时,公司派出几十支地质勘探队伍、钻井队伍奔赴天山南北,寻找新的石油资源。对准噶尔盆地广大地区的详查、勘探取得了宝贵的地质资料,揭开了克拉玛依油田神秘的面纱,也为此后几十年的地质勘探奠定了基础。

1955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移交中国。慢慢起步的中国石油工业,逐渐走向自力更生。

如今,独山子区保留着石油工人俱乐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办公旧址、独山子职工子弟学校等苏式风格的历史建筑,构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景观。

101窑洞房原貌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101窑洞房

白碱滩上,洒下无数汗水

在白碱滩区与克拉玛依区的连接处,有一片始建于1964年的窑洞群,称为101窑洞房。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这几座窑洞,望见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者们在新疆大地上艰苦创业的身影。

1964年,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二厂100名工人投入一东区生产开发,建成101注水站,并成立101综合采油队。“那时候这里的风特别大,住的帐篷经常被大风刮走。职工们提出"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搞房建",在工作之余打土坯自建窑洞房。”采油二厂企业文化科干事李华告诉记者,打土坯是个力气活,先要将黄泥泡水、拌匀,然后用力摔进一个方形木质模子,再将泥块倒在事先铺平的场地上。打土坯时都是赤脚、光背,烈日炎炎,地表温度超过40摄氏度,每个人背上都晒脱了皮,脚底都磨起了泡。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仅用了一个月时间,30名职工家属便建起了5栋窑洞房,其中1栋为办公室,4栋为宿舍。每个宿舍有2间房,外间是厨房兼储藏室,有炉子和火墙,冬天可以取暖,里间是办公室兼卧室。职工们平时就在宿舍里工作、学习、生活。

1972年,采油队全部搬至现采油二厂厂部,101窑洞房空置下来。2013年,为保护原貌、再现历史,对20间窑洞进行了修复加固。

101窑洞房是克拉玛依目前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油田开发初期职工的原始居所,建筑面积8886平方米,内有藏品298件。窑洞里还原了当年的场景:简陋的书桌上放着书本、闹钟、搪瓷杯等,墙角搁着一排蒙尘的五金工具,墙上贴着报纸、奖状,挂着流动红旗、会议记录本等,让人仿佛走进了克拉玛依第一代石油人艰苦朴素、埋头实干的生活。(本报记者 李亚楠)

101窑洞房内景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原标题: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城

热血澎湃的“沙漠美人”(触摸工业遗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16日 第 07 版)

作者:李亚楠

克拉玛依区旅游局 克拉玛依旅游网站

1. 克拉玛依旅游网站

独库公路,乔尔玛,乌尔禾魔鬼城,和丰松树沟,还有禾木,阿勒泰,富蕴等很多景点可以去旅游,新疆是个好地方,有高山如天山有东天山,夏天旅游避暑的好地方去真多,数不胜数,有大河,有戈壁滩,有沙漠,可去的地方很多很多,新疆最适合自驾游,道路畅通无阻,如奔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31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