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白水河遗址

白水河遗址

白水河遗址

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宗务隆乡白水村村东白水河岸边。遗址面积约5O50米,文化堆积厚20厘米。地面散有诺木洪文化加砂红陶片。陶片较细碎,能看出器形的罐、盆等。在白水河村西,宗务隆乡德令哈水泥厂东也有一处相同的遗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里流水冲出大石龟 ,发现唐代白马寺遗址

东昌府区朱老庄乡境内有—座近千年历史的“白马寺”遗址,相传是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修建的,并在这里传经布道。如今,遗址上散落的石窗等碎石构件,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辉煌。旅游部门规划,将重建千年白马寺,再现当年庙会的繁华。

东昌府区朱老庄乡的陈庄村和杭海村相邻,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小运河(也叫新运河)从两个村子中间流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天气干燥炎热,小运河水位下降。一天,村民们发现河水中显露出一个石龟。“肯定是白马寺的石龟,应该弄上来。”村里有见识的老人说。白马寺后人郑庆岗从聊城城区赶回老家,和战友张来明及众乡亲一起下水把石龟身上和周围的淤泥清理干净,终于露出石龟的全貌。

“开始时用吊车往外吊,但当时的吊车很小,石龟太沉,弄不上岸。”郑庆岗的妻子路女士说,后来用钢丝把石龟捆绑好,钢丝的另一头缠在一个大绞盘上。“钢丝缠着大绞盘一圈圈地转,石龟终于慢慢拉上岸来。”

同期被打捞上来的,还有一个石碑底座。

朱老庄乡文化站站长宋金龙说,根据现存的碑文、史料记载,杭海村附近曾有一座兴建于唐朝的白马寺。相传,白马寺的开山祖师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玄奘大师就是影视作品中的唐僧。

宋金龙说,这座唐朝白马寺曾在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末年渐渐衰败。在东昌路开发区段东城办事处广付刘村村北的一座桥梁上,有三十多块关于聊城古建筑的浮雕,其中一块就记载了聊城唐代白马寺。“白马寺位于聊城五乡社,建于明清时期”,这里的建于明清时期,大概就是重修该寺庙记载的文字。民国和文革时期,白马寺接连遭到损毁,寺院毁坏殆尽,难寻原貌,仅保留有残破殿堂数间以及相关文物若干。

当年香火鼎盛的寺庙已经不见踪影。东昌府区文管所所长任家斌说,现在杭海村东、陈庄村南是唐朝白马寺遗址。现存遗址南北长120多米,东西宽80多米。

遗址上种了树,盖上了房子,树木间的空地上长满了草。两个村民在这里放羊。放羊的两位大爷一个姓甄,一个姓秦,都70多岁了。

甄大爷说,解放前,每月初一、十五,白马寺都会举办庙会,时间长了就成了白马寺集。“1953年发大水,白马寺救了周围好几个村子的村民。”白马寺建在一个高岗上,当时村子里的水淹到人胸膛,白马寺里却没有一点积水。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都逃到白马寺避过劫难。

遗址上有很多残损的石碑,还有两个大石龟。其中一块明代石碑上刻着“白马寺重修山门记”,落款是“明万历四十五年仲夏”,即公元1617年。宋金龙说,这证明这座寺院确实叫白马寺,有记载的重修时间也是400年前的明朝了。

寺庙前还有一个千年古井。据推测,这座古井甚至比寺庙的修建还要早。

记者数了下,遗址上保存的有唐代、明代石碑6块、石龟2尊、石窗2个,古井1眼等文物和遗迹。还有很多刻有精致花纹的青砖砖雕。聊城文物专家陈昆麟曾说,白马寺遗址上的石窗山东省文物界都很少见。

宋金龙说,这些只是白马寺现存文物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石制文物在新运河里没打捞上来。关于白马寺的详细历史记载,也就无从得知。

在白马寺后人郑庆岗家中,还保存着白马寺历代祖师的族谱、地契、医用书籍、香案、坐椅、床凳及箱柜等遗物。

河北肃宁后白寺遗址发现二里头及晚商遗存

▲ 晚商牛葬坑

▲ 二里头鼓腹鬲(粗胎)

▲ 二里头弧腹鬲(绳纹)

▲ 晚商卜骨

▲ 晚商鬲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头条号

运河文化 | 品读沧州运河多样的历史人文景观画卷

速看!沧州新的文化旅游打卡新地标来了!

有创意还很美!这些沧州狮系列文创产品肯定有你喜欢的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走近昌平|大运河的源头——白浮泉遗址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

“京杭大运河”

是人类历史上开凿里程最长、

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它与万里长城一样

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一项伟大工程,是流动的文化,

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今天就由大运河白浮泉

遗址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带我们走近 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的源头,

走近 白浮泉。

白浮泉遗址—起源

元朝定都北京后,需要依靠运河,以水运的方式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但是当时运河修到通州便戛然而止,此后只能陆运进京。

元世祖忽必烈像

车马短缺且受气候掣肘,不但成本高,而且遇到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非常严重,运输效率极低。

于是郭守敬便上奏,开凿从通州到大都城内的新运河部分。白浮泉水本应径直引向南下进入城区,但是途中有沙河、清河挡道,且河谷低下,泉水难以逾越低矮的河谷。于是郭守敬选取修造水渠迂回西折南转,一路汇集百泉、虎眼泉、一亩泉、玉泉诸泉水,保证了充足的水量汇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

然而熟悉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三面环山,一面平原,西高东低,在当时看来白浮泉水的引水工程无异于逆流而上。然而经过当代地理学家的勘探测量,白浮泉引水选线十分科学,沿山麓绕行六十余里,而海拔高度缓缓下降不过数米,其精确程度令人拍案叫绝。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守敬已经掌握了相当高超的地形测量技术。

郭守敬像

值得一提的是,白浮 瓮山河一路上沿途设置若干“清水口”,平时用荆棘编笼装入碎石封住河道,使水汇入白浮瓮山河,当山洪爆发雨水过多时,就打开这些坝口,使洪水得以按照原有河道流出。这是钢筋水泥时代之前的匠心独运。郭守敬主持的元大都水脉整治,确立了此后数百年间城市引水和排水的基本格局。也不愧为中国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

时至今日京密引水渠的许多段落与白浮瓮山河的路线几乎完全一致。侯仁之先生曾说,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由此可见白浮泉之历史地位价值。

当年,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

元朝又在龙山之巅兴建都龙王庙,

其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

到了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选址

昌平区天寿山修建皇陵,

担心引水工程破坏了皇陵的风水,

便决定放弃从白浮泉引水。

故此,白浮瓮山河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但是经数百年传承,

这里形成了 特色的龙山庙会文化和祈雨习俗。

这里给大家提个小问题,

这儿为什么

成为“都”龙王庙?

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

我们看到现在龙王庙的正殿整体是 元代风格,可以看到前面的柱基,说明之前还有献殿,也属于元代建筑风格一种,就是供人祭祀之前沐浴更衣的,体现古人祭祀的虔诚之心。

为什么这里称为都龙王庙,现在来揭晓——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代表 “龙王泉祖之庙,为诸泉水之始”,彰显此座龙王庙的级别最高。

一种解释是人们认为这里的龙王最大;第二种解释就是龙王庙规制大,是北京城北所有龙王庙的统领者。作为京北最灵验的祈雨场所之一,功德及民,都龙王庙还曾经还有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由翰林院书写的“祥徵时若”,意为吉祥征兆时常出现,徵:预兆迹象,若:选择。

殿内供的是人面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神,大殿两侧的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壁画均是淡彩,由于在后期使用时墙壁被刷上了大白(墙壁刷白)导致壁画被侵蚀,但是也得以顺利保存至今,壁画主要内容是一年大旱民间百姓到都龙王庙祈水求雨,龙王显灵降雨的故事,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描绘民间文化的壁画。

而经数百年传承,形成了特色的龙山庙会文化和祈雨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附近州县的民众还要在山门下的戏楼演戏三天,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庙会这几天,也是商贩云集的时刻,吆喝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而寺内则是一副烟雾缭绕的样子,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庙内信众如织,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真的是热闹极了。

白浮泉遗址—现在及未来

在白浮泉为大运河服务的百年间,不仅使南来漕船经通惠河得以直泊京城,而且为京城人民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和丰富的物质供应,极大降低了南货进京的成本,也使北京从几十万人口,一跃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现在的白浮泉遗址已经对白浮泉九龙池进行整修,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景观。未来将恢复龙山、凤山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建设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成为北京地区研究、展示、宣传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待到重新开放之日

欢迎您到大运河白浮泉遗址

亲眼见证白浮泉的历史与发展!

撰稿人:张宇琪

爱上昌平编辑

图片:墨竹、蔚平、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29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