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司家村寨墙

司家村寨墙时代:清地址:渭南市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四周各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南、北各外延10米,东、西各外延5米。2014年,司家村寨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司家村寨墙,司家村寨墙简介,司家村寨墙-渭南市华阴市司家村寨墙旅游指南

周至村落:杨家大墙村

司家村寨墙

杨家大墙村位于秦岭北约10多公里处,与终南山遥遥相望。东与尚村镇涧里村为邻,南距108国道约2公里,西距终集路300米;北距黑河约2公里。村北有2000年多年前留下的郿坞岭,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排灌渠(周兴渠)横穿村东西。5个村民小组,1608人,耕地1541亩。

据《周至县地名志》记载:唐神龙二年(706)段姓庄户首先从老堡子村迁移于此,形成村庄,名西寨。渐形成大村,明时设为西寨里。清同治二年(1863),因盗匪猖獗,为防匪患,筑起高大城墙。城内有火炮矢石,城夫乡兵无不严格精练,远近逃生者皆来投靠,一时乘马坐车,拖男携女宛如归市。流贼垂涎再三,无隙可乘,千家性命,赖以保全(杨氏族谱)。因堡内杨姓居多,又因杨姓人筑墙,故将村名改为杨家大墙,沿用至今。

1958年9月公社化时与老堡子村、任家村合并称为东林生产大队,后又与新村合并为新村生产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为东风大队。后改称杨家大墙生产大队。

村民姓氏较杂,以杨、王、李为主,另有张、赵、刘、闫、强、钮、郭、任、陈、关等姓。

新中国成立前,粮食单产一直徘徊在200斤以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设施增强,粮食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亩产在1000斤以上。2014年受国家项目资助,新打机井11眼,配套齐全。做到了旱涝保丰收,群众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近年来,粮、果、林、蔬一齐发展,村民由单一的粮食收入转变为多种经营收入。全村栽植猕猴桃900亩,杂果林200多亩,每年九十月果熟季节,村内客商云集,车水马龙、一派丰收景象。

改革开放前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现人均收入高达9600余元。私营经济也有所发展。鲜松食品厂解决了村内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企业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庄基进行了统一规划。村内4000多米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干净整齐,生产出行大为方便。

2005年建成党员活动阵地和支部办公室一座;2013年修建面积达4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2000多平方米的群众娱乐广场;现村内东西7条街道,南北3条街道,全部修成水泥路,整齐干净。

新中国成立前利用村西城隍庙建立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将村北药王庙作为学校。1984年集资修建11间两层教学楼。2008年因生源减少撤销。

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培养出40多名本科院校毕业生。代表人物有: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的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的王正向;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桃李遍四方的教授杨文喜;兰州军区总医院的主任医师(大校军衔)刘吉林等。

杨泰和,早期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未央区副区长。

杨振中,早期地下党员,陕西省蔡家坡监狱监狱长。

李文锦,地下共产党员,宝鸡市运输公司书记。

杨生合,地下共产党员、后任福建铁路段书记。

该村不仅有古老的文化遗产,又有西方文化的流入。大多数村民信奉佛教,也有少数村民信奉天主教。村东有周至县东部最大的佛家寺院东林寺,建于唐初。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楼观拜谒老子时路过该村,见村东一片原始柏树林,郁郁葱葱,颇有灵气,遂拨官银在此修建庙宇,取名东林寺。该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84亩,庙宇70余间,东西厢房20多间,供奉佛家专司人间寿命的地藏王菩萨。相传庙前有神灯两盏,每晚夜深人静之时,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行进,东至涧里村,西至村西的牛家渡口,后原路返回。后因战火,庙宇毁于一旦。明正德九年(1513),官方划拨银两,七堡四社村民筹资筹劳重修庙宇,虽规模不及以前,但仍雄伟壮观,神像不亚于原来。庙宇建成后,明宜川王朱秉前来剪彩。庙门首上方悬挂皇帝题写的“万岁匾”一块,高约50公分,宽1米左右,字迹清晰可见,后被毁坏。每年正月二十三庙会,十里八乡村民赶来朝拜祈福。

20世纪60年代,将庙宇拆除,现仅存一个九莲座香炉和两块石碑。东林寺遗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还有药王庙、城隍庙、老君庙、火神庙、七星庙、菩萨庙、无量庙、魁星楼等多处庙宇。药王庙门前原有千年古柏一株,高约20米,粗1米多。70年代遭砍伐。

2009年8月底,西安市文物普查队在位于周至县终南镇杨家大墙村东北约50米发现东林寺遗址。东林寺址是周至县东部地区现存少数明代佛寺遗址之一,对研究当地明代中晚期佛教发展传播、兴衰、社会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东林寺遗址

东林寺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年代为明代。原寺庙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拆毁,现在原址上建有新寺。寺址现存遗物有石碑3通、经幢1件。三通石碑分别为明正德九年重修东林寺碑、明崇祯年间重修东林寺并建济道场碑、明末东林寺再建碑,内容记载了明代中晚期至明末三次重修东林寺事件,其中明正德九年重修东林寺碑的碑阴线刻有当时东林寺的建筑平面图。经幢石灰岩质,通高80厘米,整体分为三部分。上部为莲花顶,有三层仰莲纹;中部为石鼓,直径15厘米、高15厘米,上部细线阴刻蔓枝花卉纹,下缘有乳钉纹一周;下部为六棱体经幢,边长18厘米、高58厘米,每面均有1个方形小龛,上部各有一结跏趺坐造像,下部阴刻楷书捐款人的姓名。

宣恩彭家寨,湖北恩施现存最完好的土家古村寨,交通游玩攻略来了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包括汉族在内共有29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这里有显著的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就是土家族。但是不管是从建筑还是生活习惯来说,大部分都已经被汉族同化。外地游客来恩施,如果想要看原汁原味的土家建筑,首选宣恩彭家寨。

彭家寨

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寨里坐落着一片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土家族吊脚楼群,因其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9年申遗成功。

彭家寨

彭家寨是典型的血缘型村寨,全寨均为彭氏后裔,清代由湖南迁居至此,彭氏迁徙的路径基本符合我国“北方迁江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彭姓是土家族的大姓,从彭氏源流可以看出,土家族祖先一部分源于汉民族。由于地处要道,彭家寨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沙道沟也是湘鄂西根据地之一。

彭家寨

从彭氏家族迁入开始一直到现在,彭家寨吊脚楼群一直处于不间断的建造、修缮和沿用中,这里既有正在建的新吊脚楼,也有经历上百年历史的老楼。目前,保存完好的房屋有四十余栋,每栋自成体系,面积百余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因为已经申遗成功,他们的房子都已经被政府出资买下来,村民不能对房屋进行随意改造,但仍可以继续居住。

彭家寨

彭家寨山川秀美,地形奇特,居于“观音座莲”之右,观音山之下。东面以一条叫“叉几沟”为界,沟上架有一座始建于1859年的凉亭桥,至今已有161年历史。

凉亭桥

寨前龙潭河穿村而过,河上架有40余米长的铁索桥将寨子与外界相连,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彭家寨

寨后山峦起伏,奇峰秀美,竹林清幽。

彭家寨

彭家寨的吊脚楼之所以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现存最完好的土家吊脚楼群,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吊脚楼顺山势一溜排开,高低错落,把吊脚楼建筑最美、最具特色的部位都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也非常地具有观赏价值。

彭家寨

现彭家寨寨中聚居的48户215名土家族人,80%的人会唱山民歌和各种小调曲,会跳摆手舞、唱薅草锣鼓歌、跳耍耍、玩龙灯、舞狮子等等民族歌舞,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土家族大部分的风俗习惯。过了铁索桥上台阶到达的第一户人家,现在家里只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在家,有游客过来的时候,会热情地招呼游客坐一坐,买点她自己种的豆子等回去。

彭家寨

彭家寨特别适合拍照,吊桥、吊脚楼、竹林、石板路、狭窄的巷子、高高的石阶,都是非常好的取景地。

彭家寨

宣恩的特产白柚在彭家寨也非常多,如果在柚子成熟的季节过来游玩,不妨买一个来尝尝,酸甜多汁,我特别喜欢。

彭家寨

彭家寨有农家乐可以吃饭住宿,在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柴火土豆饭,如果不觉得条件简陋,也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晚,感受一下山里的宁静。

彭家寨

彭家寨离恩施火车站车程1小时40分钟,这里由于目前尚在封闭开发,自己前去交通不算特别方便,适合自驾或者包车,如果不怕折腾,可以先坐去鹤峰县的车到沙道沟下车,然后坐公交车进出村子。

彭家寨

彭家寨比较合适的玩法是跟鹤峰屏山峡谷、宣恩狮子关景区连起来走一个两日游的路线,还可以加入宣恩高罗镇的清水塘村,也是一个非常美的古村落,十八座古桥沿河而建,河水百年不浑。

屏山峡谷清水塘狮子关

宣恩县城也很值得住上一晚,贡水河的夜景是整个恩施最美的夜景。这里有被称为小洪崖洞的墨达楼,有中国内陆河最长的音乐跑泉,有侗族建筑风格的文澜桥,还有湿地公园,如果赶上七夕、春节、元宵,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灯会和表演。

贡水河

中黄村:苗家吉祥的古寨 家园深处的坚守

中黄村村口的原乡公所旧址,是我们能在苗寨看见的民国倩影。如今,这里已成了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

依山而建的中黄村曾有“五岭七寨八百家,三个岩门打不开”之说。依山傍水的独特民居、飞檐翘角的大院、防匪保安的四合院落、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都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4月28日,日落黄昏,《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结束在湘西的寻访,即将离开中黄村。

这时,我们在村口发现,一群乡民在空地排成一队,顺着一座木质小楼梯延伸到屋顶,井然有序地拆卸着瓦片。这栋被用作村卫生室的房屋被拆得差不多了。

房屋的主人正是陪伴了我们一天的中黄村村主任杨正光。

拆除中黄村的违章现代建筑是他任职内“保护传统村落”最重要也是矛盾最尖锐的一环。曾经,村民一听要拆房子,拿着刀就追向了杨正光……

湖湘村落档案

中黄村

◎地理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距吉首市区19.8公里,属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

◎特色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即纯朴的苗族语言,意味着吉祥美丽的地方。中黄村全村使用苗语,被业界认定为最具典型性的纯苗寨,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建筑

现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村内有保寨楼及岗哨,设垛口、枪眼,地方建筑特色明显。

◎文化遗产

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态祭祀娱神节目,如猴儿鼓、舞狮、法术等;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如打花带、织布、传统手工造纸等。

◎荣誉

2009年,中黄村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后,又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旅游特色名村、历史文化名村、美丽村寨等。2013年,中黄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驱离土匪的保寨楼

从吉首市区驱车半小时,《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于清晨8点到达中黄村,迎接我们的是该村村主任杨正光。

村落位于三座大山环抱的峡谷中,依山势拾级而建。村前,一条叫做洽比河的峒河支流穿村而过。据古稀老人讲述,清乾隆末年,这里已发展成“五岭七寨八百户”的杨氏大山寨。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苗寨被焚毁,留下来的幸存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继续守望着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在苗语中是吉祥美丽的意思。 漫步苗寨,一座从屋顶处凸出的精巧晒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晒楼下一共三层房屋,楼层较矮,雕花精修。吉首市文物局副局长龙宝成告诉我们,这里原是苗族大小姐居住的地方,晒楼是她们操练针线、纺织、刺绣的地方。不为人知的是,这座晒楼还是保卫家园的屏障。

1949年前,湘西土匪横行,加之中黄村居住的全是大户人家,匪患更甚。于是,视野极佳的晒楼便成了保寨楼。一旦遇到土匪,保寨楼上便吹响牛角、敲响苗鼓,位于岩门的士兵纷纷抛下石头、木板,将土匪隔绝在村外。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中黄村看到厚实的外墙、大门遗迹等设施,中黄村用主动的安全措施构建了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踏着松动的青石板,脚下发出吱吱声也是苗家人构想出来的。一旦土匪闯入,脚踏声便会引起犬吠,全村人可以立马加入到保卫村落的战役中。

现在,湘西的土匪早已灭绝。村里松动的青石板大部分已填好,保寨楼上的苗鼓也成为装饰物。但是,中黄村人保卫家园的决心一直延续下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黄村的家园守护,又有了新的意义。

苗家建筑是最大的宝库

中黄村现存留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000平方米,其石刻、柱础、窗花、彩绘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些建筑成为中黄村最大的宝库。

在中黄村苗族风格的建筑包围中,耸立着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封火墙上,翘角千姿百态;楹窗雕作的飞禽形态各一……改造这栋建筑的主人叫石家金。1928年,随母改嫁、落户中黄村的石家金从长沙政法学堂毕业,担任中黄乡副乡长。他到常德请人绘图,引进先进建筑元素,将原有建筑前两栋的正面和侧面用青砖砌成封火墙,这座院屋被用作乡公所驻兵和办公用房。据说乡公所权限极大,有的乡民在院内受审后,不久便会在村口的河边被处决。 如今,这里已成了苗族普通人家居住、生活的地方,门廊上还挂着“中黄村民国建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牌。

中黄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黄,所有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已经划分责任人。村约规定,不得滥建滥搭房屋、历史房屋不能拆卸,建筑雕花件不得卖出。 中黄人用行动捍卫着先人关于家园的尊严与信仰。不过,像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不可避免地在中黄村出现。龙宝成坦承,苗寨虽然珍贵,但部分苗寨已经不太适合居住。在乡公所这座古建筑旁,就散落着几座新建的现代建筑。

村长带头拆除自家的现代建筑

因为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稻谷、玉米仅够口粮,中黄村村民大多贫困。 1999年至2005年,杨正光当了两届村委会主任,但生活太贫穷了,他也无法在家乡坚守。2003年,杨正光到北京打了两年工,才得以在村口盖上新房子。

不过,这些现代建筑与中黄村整体的古朴风格并不搭调。一位北京来的导演,很是喜欢中黄村,但当他将摇臂摇起,眉头却皱了起来。

近几年,中黄村开始了现代违建房屋的拆除工作,也在村核心区域外划出一片场地,专供村民新建住房,改善生活。杨正光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可村民哪管那么多,一听要拆自己的屋子,从厨房抄起刀子就向杨正光追了过来。中黄村的拆除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没办法,今年4月,杨正光只得带头拆起了自己位于村头的房屋,这也是中黄村拆除的第一座现代建筑。

“按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开发的老板来了,双方谈好价钱,给他补偿,他再拆。但他是村长,他对村落有感情,什么承诺都没有收到,他也把它拆了。何况,他的屋子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它不是违章建筑。”吉首市文物局局长张峰说。

值得欣慰的是,中黄村这几年大变样了。村里的排污管道已经预埋,亲水码头、停车场已经修建,3000多米绕村道路正在规划,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直通中黄的隧道也正在规划之中。到时,从德夯到中黄的距离将大大缩减。

每到周末,不少游客便会来中黄村游玩。“十一”黄金周,游客总数更达到4000人以上,他们吃住在村民家,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保护传统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中黄村已初尝甜头。而现在中黄村所做的努力,正是让村寨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

■文/记者 王铭俊

图/记者 童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21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