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内,碑身高9米,碑座高3米,建于1989年;另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在抗日战争中,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000余名侨胞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碑文如下: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文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始建时间:1989年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内

类型:纪念碑

从畹町桥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战纪念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位于德宏南部,隔河与缅甸相邻的畹町,亲历过被后来的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的缅北滇西抗战,这场历时一年半的惨烈战争,盟军以阵亡31445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两万五千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极大地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大反攻,不仅以最早收复失地、彻底消灭日军而载入抗战史册,而且对全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V团在畹町桥上留影)

“青山处处埋忠骨”,惨烈的战争和最终的胜利背后,无数英雄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1月2日,新浪云南带领8位大V来到了畹町,走过畹町桥,参观边关文化园,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走过抗日纪念公园内模拟的九曲十八弯的“滇缅公路”,感受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在滇缅公路上奉献了生命的远征军将士、滇缅民众和南洋华侨机工们浓浓的爱国情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滇缅公路铜版画)

滇缅公路

20万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线

“七七事变”发生后, 1937年底,沿海城市相继失陷,我国的海岸线被日军封锁,国际上援助的物资与军火均不能运进内陆。此时,中国急需一条新的运输通道,来转运那些援华的战略物资。于是,国民政府同英、缅政府会商后,决定修建从西南门户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公路。

(修路时的艰苦卓绝)

1938年,来自滇西近30个县的近20万各族人民组成了劳工队,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还有老人妇孺,历经9个月,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劳工们在原始密林、高山峡谷间,用简易的工具和手,依靠纯人力一寸一寸抠出了这条从怒江峡谷盘旋而上的全长1147.4公里的滇缅公路。险要的地理位置,艰苦卓绝的筑路条件,常常有绳索断裂后,石碾子从破上滚下来,压死、压伤修路工人。还有的修路民工,不慎从悬崖上坠落身亡。据有关数据统计,修建滇缅公路时,大约有3000多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勘探、设计队伍,以及死亡的军方工程技术人员。

(村民帮助机工队拉出陷在泥泞里的汽车)

滇缅公路和后来修筑的中印公路,成了当时中国的重要运输通道,为及时转运战略物资、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期间,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滇缅公路(含1945年初修通并与之相连的中印公路)运进的军用、民用物资达77万余吨,进口和驶进汽车1万多辆。整个抗战期间,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近50万吨,要包括汽油、枪弹、轮胎、汽车、面粉、医疗器械及药品等。这条支撑中国抗日战场的战略物资以及大后方经济供应的运输大通道,给中华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中华民族的生存而言,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由20万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线。

畹町桥

沧桑巨变 足音相同

畹町是我国西南通往东南亚的捷径,畹町桥作为中缅两国的界河桥,是祖国西南之门户,滇缅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320国道之终点。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

(大V团在畹町桥上留影)

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畹町桥自诞生之日,就承载起不平凡的使命。畹町桥的前身,是一座横跨中缅两岸的木桥,千百年来马帮由此往来贸易。1938年,“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同年,木桥被拆除,一座能承载10吨卡车的单孔石拱桥出现在九谷河上,畹町桥登上抗战的历史舞台,成为“滇缅公路”的重要枢纽。

(畹町桥)

从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45万多吨国际援华物资就是从滇缅公路通过畹町桥运往内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中国的10万远征军踏过畹町桥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印公路修通后,与滇缅公路在此交汇。一座边界小桥,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为祖国立下了奇功。

这座横跨两岸、已成景点的畹町桥,昔日曾送别为国浴血奋战的远征军,走来怀揣拳拳报国之心的南洋机工;将侵略者赶出国门,告别血与痛的抗战烽火,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0年沧桑巨变,它见证的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捍卫和平的不屈和奋争,目睹的是中国从羸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变迁。在穿越时空的历史中,畹町桥上始终回响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的足音。

南洋华侨机工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1938年10月以后,中国的抗战进入到最黑暗的时刻,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滇缅公路崎岖艰险难行,人们称之为“死亡公路”,工程初竣,急需大批汽车司机和修理工(通称“机工”),1939年,南洋华侨总会受国民政府委托,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效力。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

(南洋侨领陈嘉庚手书)

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认为事关抗日大业,义不容辞,举起了招募大旗。招募机工的广告一出,立即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和踊跃报名。槟城华侨筹赈会妇女部职员白雪娇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在新加坡的现代“花木兰”李月美,为报效祖国,女扮男装成功骗过考官眼睛,进入南侨机工归国队,和男子一样在滇缅公路上开汽车运输物资,几年过去,都没让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直到有一天,李月美连人带车翻倒在路边重伤昏迷,驾车经过的琼海籍南侨机工杨维铨救起了她,才发现李月美是女子……在机工队里,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两位巾帼英雄的事迹)

经过严格的筛选,3200多人分批回国,出发的时候,这些南洋子弟风华正茂、满腔热血,大多是20岁出头的年纪。他们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机工特长,驾着满载军需和辎重的卡车,沿着曲折崎岖的滇缅公路,穿过蚊虫肆虐的原始森林,在险峻的横断山脉间来回穿梭,为前线运送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他们前赴后继,在滇缅路上,不仅要躲避日军的狂轰滥炸,还要战胜瘴疟关、雨水泥泞关、险路险情关多道“鬼门关”,他们抢运军火达45万吨,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并抢修上千车辆,直接牺牲在滇缅路上的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死伤远超半数,以一公里一条生命的代价保障了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畅通。

(南洋回国华侨机工)

(纪念馆内的英雄墙,几乎都是年轻的面庞)

“一别一天涯,一别成终古。”自1938年至1942年间,先后有1600名南洋华侨机工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万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起的“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3000多筑路工人埋骨于此,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里的英雄墙上,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稚嫩的脸庞。

战争的残酷,在于让数十万人的命运从此改写,让世间处处生离死别,也让无数的普通人拿起各种形式的武器,在战场的前线后方,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对于后世的旁观者来说,他们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段故事,对于当事人,却是一生的痛苦印记,也是一生为国的热血情怀。“青山铭记英雄血,赤子忠魂永不灭”,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文/图 王璐)

“古谢国遗址”历史文化纪念园重建纪念碑奠基仪式在南阳隆重开工

2020年11月24日,初冬时节,而在河南南阳“古谢国遗址”工地上热闹非凡,热火朝天。这是“古谢国遗址”历史文化纪念园举行重建奠基仪式开工庆典。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谢贞超一行;广东谢氏代表团、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深圳谢氏宗亲会)谢顺会长一行,南雄珠玑巷宝树联谊会谢国明会长一行,还有东莞谢氏代表、珠海谢氏代表、广州谢氏的宗亲和南阳谢氏宗亲会会长谢少先、当地谢氏宗亲等代表一百多人共同见证了开工庆典仪式。他们出席了重建“古谢国遗址”纪念碑开工庆典现场,参加了奠基仪式。走进了天下谢源祖地参观,来到了中华谢氏总祠参观。办了一件海内外谢家人相关的大事。

以下为图文报道:

▲23日晚,广东谢氏代表团汇集南阳,在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谢贞超和南阳谢氏联谊会谢少先会长、谢静秘书长的陪同下,召开了座谈会。

▲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深圳谢氏宗亲会)代表团有(会长谢顺,秘书长谢国清,监事长谢少潮,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谢佳誉等),南雄珠玑巷宝树联谊会会长谢国明等一行广东各地代表团数十人一起和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谢贞超和南阳谢氏联谊会谢少先会长、谢静秘书长等人合影。

▲23日晚,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谢贞超,在欢迎晚会上发表讲话,欢迎广东到来的宗亲。

▲23日晚,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深圳谢氏宗亲会)会长谢顺,在欢迎晚会上发表讲话

▲24日,宗亲们乘坐中巴来到了“古谢国遗址”开工现场

▲南阳谢氏宗亲联谊会十余名班子成员及祖地东、西谢营两村委领导,以及南阳电视台、古谢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祖地的父老乡亲们。兴高采烈的来到了现场,古谢国遗址工地现场响起了中华谢氏联谊总会会歌。

▲大家将在这里见证一件谢家大事

▲这个谢家大事就是古谢国遗址纪念碑重建项目

24日活动现场,出席今天活动仪式的有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副长会谢贞超先生,金华镇人民政府领导,有远道归来的广东省深圳、东莞、南雄、广州各地的宗亲代表34人,他们的领队和组织者分别是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谢顺会长,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国清,南雄市珠玑巷宝树联谊会谢国明会长,东莞市恒忆集团董事长,古谢国遗址纪念碑筹建组顾问谢德强宗长。

▲谢贞超副总会长首先宣读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贺词

▲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谢顺会长讲话

▲谢顺会长表示回归祖地

参加古碑重建这一意义深远

▲南阳谢氏宗亲联谊会谢少先会长发言

▲南雄市珠玑巷宝树联谊会谢国明会长讲话

▲古碑重建组顾问、东莞市谢氏宗亲代表谢德强宗长发言

古谢国遗址开工现场小视频

▲谢贞超、政府领导、谢顺、谢国明、谢德强、谢国清、谢少潮,谢卓华,谢文海、少先十人先行为项目挥土奠基;

广东回归宗亲中捐款5万元以上者及祖地南阳联谊会各誉会长谢文普等10人参加奠基仪式;其它宗亲依次进行,东、西谢营村党支部书记合成、建龙等分别参加奠基仪式。

▲古谢国遗址石碑重建奠基仪式完满成功,合影留念

▲烟花齐鸣,开工大吉,狮队,鼓队,唢呐班,烟花齐鸣。

▲古谢国遗址重建施工设计图

▲大家一起参观了中华谢氏故里

▲广东 深圳谢氏代表团

在谢顺会长的带领下还来到了

中华谢氏总祠参观

参观中华谢氏总祠

中华谢氏大宗祠深圳谢氏

广东谢氏的部分捐款名单

"古谢国遗址"升级扩建后,将简陋的纪念碑变成纪念园,成为当地一个文化展示区,打造我国又一个谢家文化历史纪念场地。而深圳谢氏宗亲会的示范精神,意义重大。深圳谢氏宗亲会表示还将对"中华谢氏大宗祠"深圳厅装饰,展示深圳谢氏宗亲会的精神风貌,人文事迹、捐款芳名、功德铭志。

在深圳市罗湖区宝树志愿者协会(深圳谢氏宗亲会)与广东南雄珠玑巷宝树联谊会、中华谢氏各地谢氏宗亲的努力下,即日起,在谢氏祖地南阳市东谢营村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简陋“古谢国遗址”纪念碑进行扩建重修。标志着自1988年10月建成的古谢国遗址纪念碑重新换新貌,目前此项目被南阳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古重建开工。祝开工大吉,谢家兴旺!

▍文章:谢欢

▍图片提供:深圳谢氏宗亲会秘书长 谢国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18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