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李洲坳东周墓葬

郑州朱寨遗址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朱寨遗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办事处朱寨村东部,东距须水河约500米,东南距郑州市约14.5公里,西南距荥阳市约11公里。(图一)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9″,北纬3449′31″,海拔105米。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环保局须水河生态水系项目工程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有仰韶、商代、西周、东周、汉代、唐宋等多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完整丰富,新发现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本文仅将朱寨遗址东周时期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为方便叙述,下文省略了探方、遗迹及遗物编号前的“2011ZGZ”)。

李洲坳东周墓葬

图一:朱寨遗址位置图

一 、墓葬形制

本次共发掘清理东周墓葬39座,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及中部,分布较为集中。(图二)墓葬排列规整,均为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使用头坑、腰坑和壁龛。墓壁较直或稍内收。墓葬长1.2~3.5米,宽0.5~2.5米,深0.2~2.8米。墓葬方向以北向为主,计31座,西向6座,南向2座;从葬制看,葬具以1棺1椁为主,16座;单棺12座;不详者11座;葬式上,仰身直肢22座;仰身屈肢11座,侧身直肢1座,侧身屈肢1座,另有4座破坏较甚。随葬品多置于壁龛、腰坑、头坑或棺椁之间。(图三~图七)根据墓葬形制,可将其分为四个类型:

A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26座。包括M5、M6、M7、M10、M11、M15、M32、M33、M34、M37、M38、M39、M40、M41、M42、M43、M44、M45、M46、M47、M49、M50、M53、M58、M60、M62。

B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腰坑。3座,分别为M26、M35、M64。

C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头坑。1座,M4。

D 型: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带有壁龛。9座,包括M9、M22、M27、M30、M31、M36、M52、M54、M56。

图二:朱寨遗址东周墓葬分布图

图三:M10平面、剖视图

1. 陶罐 2. 陶壶 3. 陶盂

图四:M37平面、剖视图 1. 陶壶

图五:M38平面、剖视图

1. 陶鼎 2. 陶盘 3. 陶匜 4. 陶豆 5. 陶罐

图六:M42 平面、剖视图

1. 陶鼎 2. 陶匜 3. 陶盘,其他复原后为陶豆、陶壶

图七:M4 平面、剖视图

1. 陶釜 2. 陶壶

二、随葬品

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计50件,其中鬲4件,鼎4件,盂4件,无盖豆1件,盖豆6件,罐4件,壶16件,圜底罐2件,盘4件,匜4件,釜1件。其他有铜带钩1件,玉璜2件,水晶环1件,玉环1件,玻璃珠1件。(图八~图十六)

图八:随葬陶器(一)

1. A型Ⅱ式陶鬲(M47∶1)

2. B型陶鬲(M36∶2)

3. A型陶鼎(M42∶ 1)

4. B型Ⅰ式陶鼎(M38∶1)

图九:随葬陶器(二)

1. B型Ⅱ式陶鼎(M54∶1)

2. C型陶鼎(M9∶4)

3~4. Ⅱ式陶盂(M10∶3,M26∶2)

5. Ⅲ式陶盂(M31∶2)

图十:随葬陶器(三)

1~2. Ⅰ式盖豆(M42∶4、M38∶4)

3~4. Ⅱ式盖豆(M54∶6、M54∶2)

5. Ⅲ式盖豆(M9∶6)

6. A型Ⅱ式陶罐(M38∶5)

7. A型Ⅲ式陶罐(M10∶1)

8. B型陶罐(M64∶1)

图十一:随葬陶器(四)

1. A 型圜底罐(M26∶1)

2. B 型圜底罐(M31∶1)

3~4. Aa 型Ⅰ式陶壶(M54∶5,M54∶3)

5. Aa型Ⅱ式陶壶(M27∶1)

6. Ab型Ⅰ式陶壶(M22∶1)

图十二:随葬陶器(五)

1. Ab型Ⅱ式陶壶(M9∶3)

2. Ab型Ⅲ式陶壶(M9∶5)

3. Ba型Ⅰ式陶壶(M37∶1)

4~6. Ba型Ⅱ式陶壶(M10∶2,M30∶1,M40∶1)

图十三:随葬陶器(六)

1. Ba型Ⅲ式陶壶(M47∶2)

2. Bb型Ⅰ式陶壶(M52∶1)

3~4. Bb型Ⅱ式陶壶(M36∶1,M4∶2)

5. 异形陶壶(M42∶5)

6. A型Ⅰ式陶盘(M42∶3)

7. A型Ⅱ式陶盘(M38∶2)

8. A型Ⅲ式陶盘(M9∶2)

9. B型陶盘(M54∶4)

图十四:随葬陶器、铜器、玉器、骨器

1. A型陶匜(M42∶2)

2. Ba型Ⅰ式陶匜(M62:3)

3. Ba型Ⅱ式陶匜(M9∶1)

4.陶釜(M4 ∶ 1)

5. 铜带钩(M44∶1)

6~7. 玉璜(M44∶2,M44∶3)

8. 水晶环(M44∶4)

9. 玉环(M44∶5)

10. 玻璃珠(M44∶6)

图十五:随葬陶器(七)

1. A型Ⅰ式陶鬲(M62∶1)

2. Ⅰ式陶盂(M62∶4)

3. 无盖豆(M27∶3)

4. Ⅱ式盖豆(M54∶6)

5. A型Ⅰ式陶罐(M62∶2)

6. A型Ⅱ式陶罐(M38∶5)

7. B型陶罐(M64∶1)

8. Aa型Ⅰ式陶壶(M54∶5)

9. Ab型Ⅰ式陶壶(M45∶1)

10. A型Ⅱ式陶盘(M38∶2)

11. Bb型陶匜(M38∶3)

图十六 随葬铜器、玉器、骨器

1. 铜带钩(M44∶1)

2. 玉璜(M44∶2)

3. 玉璜(M44∶3)

4. 水晶环(M44∶4)

5. 玉环(M44∶5)

6. 坡璃珠(M44∶6)

三 、结语

本次发掘的39座东周墓葬,从平面布局上来看,相互之间甚少有打破关系。墓葬随葬品陶器组合关系可细分为:鬲、盂、罐、匜(M62);罐(M64); 圜底罐、盂(M26、M31); 鼎、豆、罐、盘、匜(M38); 鼎、豆、壶、盘、匜(M9、M42); 壶(M37、M40、M52、M47); 壶、豆(M22); 鼎、豆、壶、盘(M54); 鬲、壶(M36); 鬲、壶、无盖豆(M27);盂、壶、罐(M10);釜、壶(M4)。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以及器物特征,可将上述墓葬组合细分为四个组:第一组:M62、M64、M26;第二组:M37、M38、M42;第三组:M9、M22、M27、M31、M36、M54、M52; 第四组:M4、M47、M40。上述四组分别对应四个时期:

第一期:以M62、M64、M26为代表。从墓葬形制上来说,均为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其中M64、M26 还设置有腰坑。出土陶器有:A型Ⅰ式鬲,A型Ⅰ式罐,B 型罐,Ba 型Ⅰ式匜,Ⅰ、Ⅱ式盂,A型圜底罐等。

其中M62 出土的陶罐与郑州化工地质勘探总院M10∶4、碧沙岗M257∶3相似;出土的陶盂与郑州纺织机械厂M54∶1、登封王城岗WT198①∶11相似,出土的陶鬲与碧沙岗M147∶2 相似。M26出土的圜底陶罐与郑国祭祀遗址春秋晚期T634③∶1相似。综上,初步推测该期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偏晚阶段至战国初期。

第二期:以M37、M38、M42 为代表。均为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随葬陶器有:A 型鼎,B 型Ⅰ式鼎,Ⅰ式豆,A 型Ⅱ式罐,A 型Ⅰ式与A 型Ⅱ式盘,A 型及Bb 型匜,Ba型Ⅰ式壶,异形壶等。

其中M38出土的陶罐与新郑铁岭墓地M550∶11相似;陶豆与王城广场ZM148∶8 相似,陶鼎与洛阳王湾M5∶4相似。M42出土的陶豆与王城广场ZM113∶5相似;出土的陶盘与王城广场ZM27∶2相似;出土的陶匜与侯马牛村古城南墓地62H4M1相似;出土的陶鼎与河南偃师灰嘴遗址M5∶3相似。M37出土的陶壶与洛阳王湾周代AV式罐(壶) 接近;但比之王湾AV 式罐M51∶10,M37肩腹交接处靠上,时代应晚。第二期墓葬年代约为战国早期。

第三期:以M9、M22、M27、M31、M36、M52、M54 为代表。墓葬形制以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其中M36、M54 两座为口大底小,M9、M22、M27、M31、M36、M52、M54带有壁龛。随葬陶器主要有:B型Ⅱ式鼎,C型鼎,B 型鬲,Ⅱ、Ⅲ式豆,Aa 型Ⅰ-Ⅱ式、Ab型Ⅰ-Ⅱ式、Bb 型Ⅰ-Ⅱ式壶,A 型Ⅲ式、B 型盘,Ba型Ⅱ式匜,Ⅲ式盂,B型圜底罐,无盖豆。

其中M9 出土陶鼎与二里岗M397∶2相似;陶豆与巩义仓西M17∶5相似;陶盘与王城广场XM56∶1相似;陶壶与郑州市政总公司M49∶1相似。M22 出土的陶壶与信合普罗旺世M126出土的壶相似。M27出土的陶豆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中期无盖豆相似。M36出土的陶壶与兴弘花园M46∶12相似。M54出土的陶鼎与新乡丁固城M43∶1相似;陶豆与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C1M6083∶3相似,陶壶与南阳路家世界AIV式壶M51∶3、M60∶2相似。第三期墓葬时代当为战国中期或偏晚。

第四期:以M4、M47、M40、M10、M30为代表。从墓葬形制上看有口大底小和口底等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30 发现有壁龛。随葬陶器主要有:釜,Ⅱ型盂,A型Ⅲ式罐,Bb型Ⅱ式、Ba型Ⅱ-Ⅲ式壶,A型Ⅱ式鬲。

其中M4出土的陶釜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前段T565J371∶8相似; 陶壶与碧沙岗M133∶3、岗杜M152相似。M47出土的陶壶与新郑东城路M8∶1相似;M40 出土的陶壶与洛阳战国粮仓罐相似。M10出土的陶罐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前段T642H2157∶10相似; 陶盂与郑国祭祀遗址战国晚期铸造遗址T654②∶6相似。M10、M30出土的陶壶与郑州两处战国墓M2∶1相似。该期年代为战国晚期。

另M44未随葬陶器,其出土的铜带钩与郑纺机战国墓M2∶4、南阳路家世界M63∶1随葬带钩相似。又从水晶环和玉环截面成三角形等特征看,推测该墓时代应为战国中晚期。

综上所述,本次发掘的39座东周墓葬分属前后相继的四个时期:春秋晚期偏晚阶段至战国初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或偏晚、战国晚期;另不同时期的墓葬之间甚少有打破关系,可知不同时期的墓葬群尚不具备家族墓地性质。但是,这批墓葬材料为东周时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连续完备的实物资料。

原载:《中原文物》2018年第4期

平遥古城发现2000多年前东周古墓葬

【平遥古城发现2000多年前东周古墓葬】考古人员在平遥古城墙外发现一组东周和金代时期的古墓葬。此次发掘的这组东周竖穴土坑墓和金代砖室墓,距平遥古城东城墙仅800米,是迄今在平遥古城附近发掘的年代较早的地下文物遗存,为实证平遥2000余年建制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央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平遥古城墙外发现距今两千多年东周古墓葬

11月23日,山西晋中。据央视新闻,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考古新发现,在平遥古城墙外发现一组东周和金代时期古墓葬,考古人员称为实证平遥两千余年建制史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02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