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刘禹锡

⊙鲍海英

如果没有顾忌,每个人都有任性的时候,而文人特别是诗人,他们的任性,更是比比皆是,比如王叔文侍读顺宗皇帝,在棋枰上燕起鹤落,可谓乾坤一局棋。但王叔文纵负奇才,也没有完成他的乾坤之局,仅仅八个月不到,他的壮志就在政敌的谈笑中,灰飞烟灭了。结局是自己被赐死,他的战友们“八司马”被贬职流放。

刘禹锡

刘禹锡就在这个“八司马”之列。同时被贬的还有柳宗元。

宫廷斗争残酷而又复杂多变,正是多变,便给那血腥的残酷抹上了一丝神秘诡异的色彩,让后人观看到那其中的曲折惊险。自古以来,宫廷斗争的结果就等于要流血要人头落地。公元806年,因为宫廷斗争,诗人刘禹锡开始了他命运中的“劫”。这一年,新即位的皇帝唐宪宗全盘推翻了他前任皇帝的“永贞革新”,并将奉先帝参与的一些官员革职贬迁。

就这样,刘禹锡开始了他四处贬迁的流浪生活。贬迁十年,京都一梦。十年后,刘禹锡重新回到了长安。踏入长安的那一刻,前尘往事忽然涌上来,令他微微眩晕。朱雀大街旁的里巷小道上,包着青巾的少女轻盈地从他的身边走过,留下了花朵的清香,柔软的吟唱渐细渐远,当他看到玄都观的桃花开得如此炫人眼目,开得如此恣意自我。那一刻,敏感的诗人感动莫名,开口吟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让他重拾被当权者贬谪远方的噩梦。但作为诗人,刘禹锡仍一如既往地歌唱在自己行走的每一条路上,就像桃花把每一朵花开在每一条树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篇千古传唱的《陋室铭》正是诗人心灵里的歌唱。

或许正是如此执著,坚持自我,诗人一直到晚年仍是精华不衰,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迈诗句。直至临终,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写下了《子刘子自传》。特别是十四年后再次被皇帝召回长安时,在这个只要稍许低头便可改善自己困顿境地的机会面前,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看着枯死的桃树和满地的野葵燕麦,再一次吟唱道:“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任性。

皇帝不高兴了,权臣不高兴了,他们不愿意被讽刺为菜花,于是刘郎这朵桃花就又被遣送他乡。

在诗人多如星辰的时代,刘禹锡一直任性地写着自己的诗歌。正因为他的任性,也让他诗名远扬,一如他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所言,他那首首用心血写就的诗篇和他那不畏威权的诗人气节,如朵朵桃花一样开在了寻常百姓家的庭院,如一只只美丽的燕子飞进了寻常百姓家的堂前。

原创:鲍海英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2020/05/12 星期二 第10版:文化走廊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望洞庭——唐刘禹锡 刘禹锡

01

诗词背景

青年时代的刘禹锡,梦想治国平天下,仕途上的一帆风顺,让他二三十岁时便位极人臣。

随后便与数名有志之士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梦想恢复唐王朝的兴盛,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

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

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瞬间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被贬长达23年之久。

被贬期间,落魄的刘禹锡在一个秋夜,路过洞庭湖,望着湖面的平静与秀美,有感而发,拿笔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诗题《望洞庭》意为远望洞庭湖。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02

字词释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03

句子翻译

04

诗词赏析

首句描写湖水月光交相辉映的景象。

“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面。

第二句描绘了波澜不惊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朦胧美。

最后一句将湖中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入了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惹人喜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真可谓是独出心裁,将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啊!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刘禹锡

《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文丨谢琰 曲丨贾建军 演唱丨郑怡靖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有一个字有不同版本。“遥望洞庭山水翠”,有的版本写作“遥望洞庭山水色”,两个字都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

诗题叫《望洞庭》,你得推测刘禹锡站在哪望?他一定是在湖面以外,在湖岸上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地方,远眺洞庭湖。他望见了什么呢?“湖光秋月两相和”。上有秋月,下有湖光,月色清白,湖光澄澈,二者和谐一体。“和”,既是整首诗写景的起点,也是诗人情感的基调。刘禹锡是在什么时候“望洞庭”呢?是经历过多年的贬谪生活之后。“贬谪”就是贬官、降级,而且被贬的人通常要去比较边远的地区。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起被贬谪的,他们这时终于要往内地回归了。碰见之后,刘禹锡写诗感慨,“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感慨朝廷抛弃我都二十三年了,把我扔在巴山蜀水那几个西南的城市里不让我回来。西南一带都是山区,在唐朝时属于穷乡僻壤,的确是“凄凉地”。经历这么一番贬谪之后,现在他要去哪呢?去和州当刺史,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这时候刘禹锡心情是好转的,因为终于开始往内地迁移了,是很愉悦的。因此,《望洞庭》上来就写“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示心情和悦,月光宁静。在月光照耀下,我来“望洞庭”。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我站在高地俯视深邃的湖水,湖上没有风,好比是一面没有磨的镜子。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妥帖。我们想,一般什么时候会觉得湖面像面镜子?是不是都是白天?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洞庭湖,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白天的时候,视野能看得很远,湖面会反光,像一面大镜子。但是月光不会反光那么严重,光线会很模糊。古人的铜镜,得磨光、磨平之后才能把人影照清晰,要是不磨镜子,就像哈哈镜似的,就恍惚、迷离了。 这首诗写“镜未磨”,非常准确地形容出无风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那种恍惚迷离的美。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一个比喻。

“潭面无风”的景色,应该是比较近的地方。接下来诗人“抬望眼”,向着更远处遥望,“遥望洞庭山水翠”,看洞庭山水的翠色。翠色像什么呢?“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二个比喻,写的是整体观感:在白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就像白色的银盘,银盘里放着青螺,就是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的小岛,又叫洞庭山。诗人将君山比作“青螺”,那么什么是“青螺”?学者有不同解释。

有人说这是画眉用的颜料青黛,但颜料放到白银盘里,是什么意思?讲不通。

第二种解释,说青螺是发髻,倒是有理由的。另外一位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里,也是先写湖面再写君山,然后说“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意思是,洞庭湖仿佛是女神的镜子,女神对着湖面梳洗打扮,她的倩影倒映在湖水中,而君山就如同她的发髻。古人拿“螺髻”去比喻山,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说我远远看那些小山,它们好像都怀着愁、抱着恨;然后看山的形状,像是插着玉簪的螺髻一样。总之,古人经常用发髻比喻山,这倒是一个能讲通的比喻。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发髻怎么会放到银盘里去呢?二者还是不匹配。

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青螺”还是理解成一个青色的田螺就好。月光再皎洁,毕竟是月光,哪能看那么清楚?肯定看不出是一位仙女在照镜子。一个青色的田螺放到银盘里,这个画面很合理,很生活化,又有新意,不至于总是把洞庭湖比喻成美女。

这首诗后人十分喜欢。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到了岳阳楼以后,也去望洞庭、望君山,但他是在雨中望的。他写了一首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刘禹锡这首诗有一定关系。他写“满川风雨独凭栏”,不是在晴朗的白天,也不是在明月澄照的夜晚,而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独自靠着岳阳楼的栏杆眺望君山。君山像什么呢?“绾结湘娥十二鬟”,像湘娥的头发一般,也是把它比作女神的发髻。因为此时风雨如晦,视野模糊,再加上雨的渲染,远处雾气缭绕,迷离不清,仿佛那里真有一个女神在梳理发髻。所以,黄庭坚的比喻符合“雨中登岳阳楼”的情境。

接下来,黄庭坚想到了刘禹锡的这首诗。他说“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说可惜自己没有刘禹锡那么幸运,能够在皎洁的月色中观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银山堆”,就是“白银盘”;“青山”,就是“一青螺”。黄庭坚化用、改写了刘禹锡那首诗的意境。

由此可知,诗人写风景都非常善于准确地抓住特征。在晴朗的月夜看洞庭,很清晰,就说仿佛是一个青螺;雨天的时候很模糊,风雨一吹,君山的形状也模糊、游移起来,于是就感觉真的像发髻一样。晴天看像田螺,雨天看像发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比喻,也各有各的妙处。

杜甫《绝句》赏析与新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与新唱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读与新唱 远游歌谣:《寄李儋元锡》鉴赏与新唱 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新唱 春天的叹息 ——孟浩然《春晓》鉴赏与新唱 让李白放声歌唱 ——《望庐山瀑布》鉴赏与新唱 唐诗遇见阿卡贝拉:《暮江吟》新唱 孤芳自赏最心痛 ——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与新唱 五味杂陈的边塞战歌 ——王翰《凉州词》鉴赏与新唱 重阳节,一曲民谣送亲人 壮阔的秋思,衰飒的城市 ——《忆秦娥》鉴赏与新唱 母爱如歌:《游子吟》新唱 清如玉壶冰:《芙蓉楼送辛渐》新唱 王的盛宴——《鹿鸣》新唱 母亲节:唱一曲《诗经》给她听 宰相心,民谣情:讲唱《泊船瓜洲》

谢琰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主讲《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唐诗选读》、《<文选>精读》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0篇。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贾建军

贾建军,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曾师从于广陵派古琴大师梅曰强先生、天津青年琴家张子盛先生,天津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凤云女士、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2004年获全国首届古琴大赛成人组银奖;2006年应邀参加中澳联合举办的《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发行音乐会;2008年受邀于“恭王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古琴系列”音乐会、常熟古琴名家名曲欣赏演奏会等。

郑怡靖

郑怡靖,声乐硕士,抒情女高音。“舞动、唱响2008”声乐大赛美声组一等奖;中国情歌大赛美声组二等奖;参加中宣部《长征颂》人民大会堂大型演唱会;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京津冀大联欢”演出;发布个人单曲及MV《要唱咱涿州》。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300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