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刘亚楼故居

刘亚楼故居位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由上月形厝和下月形厝组成。上月形厝是刘亚楼将军的出生地,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合院式建筑,悬山顶,二进三开间,双边带双护厝,前做围墙院门,门前有半月池。下月形厝是刘亚楼将军的成长地,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800多平,刘亚楼故居,刘亚楼故居简介,刘亚楼故居-龙岩市武平县刘亚楼故居旅游指南

专题 | 解放天津前,刘亚楼如何故意让陈长捷“中计”?

刘亚楼故居

70年前,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随着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亚楼司令员的一声号令,天津战役总攻开始了!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13万敌人被歼灭,天津宣告解放!

如今,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中的指挥室,就是刘亚楼指挥战役的地方,他就是在这里发布了天津战役的总攻令。

在这29个小时的激战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主题报道《寻访红色印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药王庙东大街4号,原为一所四合院式民宅,总面积为280平方米。如果不是门口挂有牌匾,你或许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场重要战役的前线指挥部,而正是这场战役让天津这座城市宣告解放,从而也为解放全华北打赢了关键一仗。

该指挥部曾险遭国民党军队轰炸,幸而被完整保留下来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原貌,您现在看到的指挥部就是当时的真实模样。

躲过一劫 指挥部险遭国民党轰炸

进入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一眼就能看到陈列馆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它是1985年8月由原海军司令肖劲光为该馆题词后陈列于此作为陈列馆的馆名。往里走,可以看到这是一所四合院式民宅,与不远处的石家大院相比这里更显得平实而本色。

这里原为乡绅所有,用以经营钱庄。被我军征用作为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坐阵指挥。期间,我军高级指战员曾多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平津战役作战方案,指挥前线作战。

天津战役打响前,1949年1月6日,指挥部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

在陈列馆院子里的一颗枣树下,有两枚航空炸弹,直径和家庭用的汤锅直径差不多。这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从空中投放的,因为从飞机上看,这里的每个民宅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时炸弹投放产生了偏移,并没有炸到指挥部的小院儿,而是炸到了前方近100米的小院。为此,刘亚楼和他的队伍才躲过一劫。

不打塘沽,改围天津

辽沈战役结束后,为了把驻守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60万国民党军队抑留华北,防止其南逃,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一起发起平津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按照这个次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决定先打塘沽,后打天津。但是攻打塘沽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刘亚楼亲自到塘沽前线实地勘察。

据当时在场的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政委吴富善回忆,刘亚楼、肖华手持望远镜在前沿一遍一遍的仔细观察敌人阵地情况和周围地形。吴富善既担心由于他们观察不细而影响作战决心,更怕敌人此时发现他们进行炮火袭击,一直紧跟在刘亚楼身后。

吃过晚饭后,刘亚楼召集开会,讲了他视察后的意见:“听了你们的汇报并看了地形,心里有底了。军委要我们先打塘沽,一是为了控制海口,防止天津之敌从海上逃跑;二是歼灭小的,孤立大的,做个样子,迫使平津之敌放下武器。但是,现在看来,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用三个纵队打塘沽,不仅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难以速决,况且敌指挥部已搬上军舰。我们不能对敌形成包围。如果坚持打下去,攻占塘沽有把握,全歼守敌则不可能。最大可能是歼灭一部,而大部逃窜,结果是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费时费力,将延长解放平津,解放整个华北的时间。如果把先打塘沽改为先打天津,你们是否认为更有把握?”

一听这话,纵队几个领导都表示赞同。

1948年12月29日,刘亚楼起草了给中央军委关于改打天津的请示电报,这份电报发出后,刘亚楼有些忐忑不安。中央军委明令“先打塘沽,后取天津”,几乎没有给前线指挥员任何商量的余地。常言道:军令如山倒。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但他以对战场情况的透彻了解和对党、对军队、对上级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作敢为地积极建议中央军委调整重大作战部署,他相信只要理由充分,对全局有利,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是会认真考虑的。

果然,当日中央军委就复电:“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接此电报,刘亚楼如释重负,精神振奋,1948年12月30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决定成立天津前线指挥部,任命年仅38岁的刘亚楼为总指挥。

声东击西 刘亚楼巧设圈套

在陈列馆院内有一辆威利斯吉普车。这是二战时期美国军队所装备的机动车辆。当时国民党军队装备了一批先进的美式装备,解放战争爆发后,我军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了一批先进的美式装备,从此它逐渐成为我军指战员所使用的机动车辆之一。

战前,刘亚楼就是乘坐这样的车辆到大南河与敌军进行的最后谈判。当时,国民党军队驻扎在城中心金汤桥一带,占据了有利地势。刘亚楼一直想把敌军主力从城中心调往城北,以便于我军“东西对进、拦腰斩断”。谈判地点设在离杨柳青镇不远的大南河村,刘亚楼让联络参谋通知对方说:刘司令正在路上,大约要25分钟才能赶到。事实上,刘亚楼是过了30分钟才穿好大衣出发的。他让司机开车绕天津发电厂转了一圈,然后“风尘仆仆”赶到大南河村。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讲解员韩颖介绍,刘亚楼故意“迟到”,实际是“声东击西”。“到了谈判地点,一进门,刘亚楼就连连道歉说‘不好意思,我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对方谈判代表暗暗看了一下表,时间已过去将近一个小时,如果从城北过来正需要一个小时,回去他们便把发现的这个‘内幕’报告给陈长捷。当日,陈长捷便把他的主力151师从城中心调往城北。直到天津城破,陈长捷才恍然大悟自己中了刘亚楼的圈套。”

宣告解放 29小时打下天津

1949年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负责统一领导夺取平津。罗荣桓向坐在身边的刘亚楼问道:“军委限令3天拿下天津,你需要几天?”刘亚楼有把握地说:“30个小时就够了。”聂荣臻说:“军中无戏言喽!”

韩颖介绍:“天津战役大战在即,杨柳青处于天津以西,地势较高,所以将指挥部设立于此,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中央军委就是根据这个地形特点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并确定西线和平门、西营门一线和东线民族门、民权门一线两个主攻方向。”

1949年1月14日清晨,天津上空浓雾弥漫,趁浓雾的掩护,攻城部队进入出发阵地。9时左右,浓雾散去,红日照白雪,敌人的外围工事清晰可辨。我军炮群掀掉伪装,炮筒昂头挺立。在天津前线指挥部里,刘亚楼总指挥右手拿着已接通各纵队指挥所的电话,双眼紧盯着左手腕上的手表。10点整,刘亚楼一声令下:“总攻击开始!”

▲这幅珍贵的照片就是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刘亚楼总指挥下达总攻命令的场景

▲纪念馆内复原的下达总攻命令场景

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顷刻间,500多门大炮一齐怒吼,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破坏射击”。千万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天津城垣,城墙上下顿时硝烟滚滚,一个个碉堡上了天,一座座炮楼着了火,一道道铁丝网和鹿砦被摧毁。城墙被撕开了一个个口子。11时,担任“东西对进”的主攻大部队如潮水般涌进突破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津拦腰杀去。

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我军西集团以和平门为突破口由西向东展开进攻,东集团以民族门、民权门、中正门为突破口由东向西对进。在实施打通中部的同时主力及时分兵,迅速向南北两翼发展进攻,歼灭各地守军。1月15日发起攻击敌警备司令部的战斗,当时由第一纵队第一师第一团担任主攻任务。1团在突破西营门后奋勇突破敌守军在南马路设置的800米火力网,于15日凌晨5点完成对敌司令楼的合围并在猛烈地火力掩护下进入敌司令楼进行逐屋搜索,全歼敌特务营四个连,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副司令秋宗鼎等人。

1949年1月15日,我东西两大主力部队按计划在金汤桥会师,天津宣告解放。至此,天津战役胜利结束,共用29个小时。守敌13万人全部歼灭,无一漏网。我军缴获各种火炮1163门,轻重机枪5719挺,长短枪52469支,汽车879辆,子弹640多万发及其它大量作战物资。

“军人标杆”刘亚楼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0年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岁参加红军,1938年被我党派到苏联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刘亚楼中断了学习加入苏联红军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5年刘亚楼跟随苏联红军解放东北,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

刘亚楼是我军历史上屈指可数啃过“洋面包”的高级指战员,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俄语纯熟。长征路上,从信丰战役到湘江突围,从强渡乌江到智取遵义,从四渡赤水到直奔金沙江,从飞夺泸定桥到过雪山草地,刘亚楼所率部队战胜了一次次艰险,曾被毛泽东赞赏“将才难得”。

在陈列馆有刘亚楼休息会客的地方,两把椅子,一张小桌子,上面有两个已经掉了瓷的水杯,那张行军床其实更像一个担架,几个支架撑起的帆布让人怎能睡得安稳。谁能想到,我军指战员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战斗的。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见棱见角的皮箱和那张行军床是刘亚楼使用过的原物,这是1983年西青区政府工作人员到刘亚楼家里征集文物时,他的夫人翟云英无偿捐赠的。她说:“将军战斗时没有留下太多的东西,我能给你们的只有这些了。”而这些都成了陈列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刘亚楼在此指挥平津战役的一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翟云英对这段记忆也尤为深刻,对这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刘亚楼病逝后,翟云英每年都会来这里祭奠一次,现在因为年龄及身体情况来的次数相对少了。

据刘亚楼的女儿回忆,父亲生活节俭,但非常注重军人仪表,尽管事务再繁忙皮鞋也总是擦得锃亮,衣角领口袖口也总是平平整整,容不得半点污渍。

解放以后,刘亚楼将军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周恩来总理评价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德总司令也评价:刘亚楼为“军人标杆”。

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西青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对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进行修复,以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告慰先烈,启示后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平津战役胜利70周年。刘亚楼的儿子刘煜滨组织革命后代再次回到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刘煜滨说:“我父亲在这里指挥了平津战役,由于天津战役的胜利,促使北平和平解放,这是天津战役的贡献。天津永远记载着我父亲的战斗足迹。我们来访问战斗遗址,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天津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天津也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迁,天津这座城市和天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过去,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共和国的建立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付出的鲜血和生命。那一声号令,也将始终回响在耳边,印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来源:天津广播

编辑:李亚男 周彤彤 徐萍

故人故居故事|徐光启与九间楼

卷首语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里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汉字,书写城市的百年沧桑,风云巨变。他们汇聚成一篇优美的诗,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独属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在黄浦的街头巷尾,有许多像这样有故事的建筑。

那房、那人、那事,是属于黄浦的专属文字。

公元1633年,一位名垂史册的上海人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八年后,其灵柩被运回上海,安葬在土山湾北。徐光启的后代也就长期居住于此地,而这里也开始被称为“徐家汇”。这片融入了徐光启英灵的土地,便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在这里上演着他们的人生故事。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南乔家浜南岸太卿坊,在此后相当一段岁月里,他都生活在乔家路234号至244号的这幢建筑里,这是徐光启故居,人们习惯称呼他的故居为“九间楼”,或者“九间头”。

其实,叫“九间楼”也好,喊“九间头”也罢,这都是附近居民对这幢楼房的习惯喊法,不是正式名称,这在明清县志里是查不到的。它真正的名字叫“后乐堂”。这幢楼是徐家祖居建筑群第3进最北面的房子,徐光启曾在里面居住过。

说到徐光启,就不得不提他对徐家汇发展所作的贡献。徐家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回到此地,为父亲徐思诚守孝3年。

守孝期间,徐光启在法华泾南面、肇嘉浜西侧,即徐家汇西面建了一所农庄别业,其址大约在今天的虹桥路、恭城路、宜山北路一带。在那里,他从事农业实验,种甘薯、植棉花、观察总结,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高质量农业著作。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以及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在这3年时间里,徐光启除了将《测量法仪》参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西会通,加以整理外,还撰成《测量异同》《勾股义》。由此,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在徐家汇开启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随着徐光启的逝世,九间楼也发生了变化。崇祯14年(1641年),为纪念徐光启,在旧时县署前街曾建有一牌坊即“阁老坊”,因为徐光启官至明朝文渊大学士,人称“徐阁老”。此外,九间楼中修建了徐文定公祠堂。崇祯年间,为纪念徐光启建造了徐光启公祠(东祠)。清代光绪年间,又建造了徐氏宗祠(西祠),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将两者功能进行互换,把西祠改为徐光启公祠(又称“明相国徐文定公祠”),简称“徐文定公祠”“徐公祠”,而把东祠改为徐氏宗祠,作为徐氏后裔供奉列祖列宗之用的场所。

徐光启平生所学皆主张实用,其实学思想和精神,也就是理性包容、爱国精神、科研追求、开放胸襟和清正廉洁。徐光启作为海派文化的开创者,对后来的上海人和城市精神的形成影响至深。

2020年中国上海春游:召稼楼,史量才故居,福连桥,马相伯故居

马相伯故居

提起马相伯,每个复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就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创始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中陈列着他的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看似平凡的一生,却承载着数不清的丰功伟绩。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位于泗泾镇江达北路11号,2000年12月4日,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于民国13年(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础上翻建,占地954平方米。此堂以夫人庞明德之名命名。现有老式门厅、仪门以及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楼。楼宅豪华高畅,楼上三面围廊,熟铁卷花栏杆,车木雕花檐柱,檐下镂花挂落,楼枋满雕花纹。楼上吊木板花项,楼下南侧施翻轩。

福连桥

泗泾镇原本有三桥一塔,在民间有“三弓一箭安一方”的说法,但武安桥、普度桥都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与方塔遥遥相望的福连桥,它也是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走上古桥,能看到桥身石缝中长出的青藤,桥的圆拱构成的曲线,不禁让人感叹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桥头两端之下都筑有码头,不时有船只经过。

召稼楼

这里不仅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也不仅有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风貌特征,更打动人的是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97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