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玉面油滴盏

玉面油滴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文物面对面丨探访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

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

起始年代: 1915年

地理位置: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河北岸,海河隧道东侧

保护级别:

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立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闭的国门,包括天津在内的16个沿海城市被迫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抢占中国市场,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6月16日,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创立,专门从事石油开采;1897年10月18日,英国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创立,专门从事石油产品贸易和航运业务。两家公司合作,荷兰公司负责煤油供应,英国公司负责运输,他们先后进入中国的煤油市场,很快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1899年,两家公司在上海销售的煤油达到940万加仑。

亚细亚火油公司组建

随着双方利益的增加,英国壳牌公司与荷兰皇家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出资组建一个销售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并于1903年6月29日在伦敦注册成立。亚细亚火油公司租用了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公司的油轮、储油设备和其它物资,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购买或代理协议,将业务拓展到牛庄、苏州和青岛等地。1906年和1908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香港、上海分别成立南方分公司和北方分公司,经营销售范围覆盖汕头、厦门、福州等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华北及东北广大地区。

天津分公司成立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沿海的重要城市和京畿门户,在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地位至关重要。1911年,亚细亚火油公司成立天津分公司,公司机构设在当时的麦克瑞银行的楼上(今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一部分)。天津分公司规模最大时有外籍员工20多人、中国员工100多人,还有170多个代理经销商。

塘沽油库修建

随着海河上游河道淤塞日益严重,自19世纪末以来,中外商家开始在海河深水河段的塘沽设立机构、建造码头。1915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塘沽海河河口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对岸,选址修建了一座储存量为2.2万吨的油库和码头。还建有一座煤油罐制造工厂,每天可以生产和灌装1万多个煤油罐。此后的20余年,天津一直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华北地区运输和销售的枢纽。

日军占领下的亚细亚火油所公司塘沽油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塘沽。1940年7月中旬,日军以无法防止向抗日游击队出售油品为由,拒绝向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发放向被占区运送油品的许可证。1941年8月,亚细亚火油公司被日军占领,公司的外籍员工及眷属也被日军监押。12月,日军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征用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香港和上海的全部财产,强迫公司停止商业活动。1942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关闭。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公司业务才逐渐恢复。

解放后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

1949年,塘沽解放,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由解放军军管会接管,更名为“901油库”。

1951年到1953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的资产陆续被收归国有。

1954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完全关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13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办公室

一层廊道透视图

旧址办公室

二层廊道透视图

旧址办公室

英式窗券

旧址办公室

英式风格木门

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的历史意义

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是英国、荷兰两国在中国石油产品贸易的专门转运经营机构,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它是近代天津被迫开埠的产物,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渗透和掳掠的历史见证,是滨海地区近代重要历史遗存。

旧址办公室西北侧面

1

旧址办公室东侧面

2

保存现状

旧址现保存有1915年建造的办公楼一座、油罐两座。办公楼是一座英式二层楼房,坐北朝南,临海河而建。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5米、高11.5米,有大小房屋14间,至今基本保存较好。办公楼砖木结构,清水外墙(一层局部水刷石)。房顶为坡屋面,木制结构木屋架,尖顶平收,飞檐。正门处有明廊,一楼有木楼梯通往二楼,楼板木制结构,二楼有办公室、卫生间等,走廊顶部为券顶,欧式风格木质门窗,内墙为乳胶漆墙面,设木制墙裙。房间除卫生间外均铺设木质地板。

两座油罐由金属板材铆制而成,储油罐(大)高约14.5米,基座直径约23.3米;储油罐(小)高约10.5米,基座直径约15.2米。两座罐体外层裹以金属薄板保护层,罐体与金属薄板保护层间填充保温材料,四周建有砖墙环绕保护。

来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陕西油泼面禁止泼油是真的吗

陕西美食油泼面大家应该是知道的吧,但是现在有消息称油泼面不能泼油,这是真的吗?话说,不能泼油的油泼面还算是油泼面吗?如果油泼面不泼油是不是陕西就是失去了一大特色美食。

近日,有网友称自己在街边面馆吃面时发现店里不卖油泼面了,面馆老板说环保在查油烟污染,油泼面禁止泼油。网友感叹,油泼面是陕西的标志之一,竟然不让三秦大地的面馆卖油泼面,那接下来油泼辣子是不是也不准做了?

但是其他的老板却有别的说法。辛家庙玄武东路一家面馆的老板表示“不是不让卖,我们只要有合格的排污措施,油泼面可以卖啊!”该老板说,一个月前面馆已经在烟囱上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油水分离器,城管执法人员经常来查。“一个油烟净化器二百多块钱,自己买自己装,可以把做饭时产生的油和烟分离开来,挺环保的。这是硬性要求,我们这一条街上的饭馆都安装了。”所谓“油水分离器”,该老板说这是一种安装在洗碗槽里的设备,能把污水中的油污分离出来,排出去的就剩下水了,分离出来的油污再专门处理。

北大街光辉路上的一家新开的面馆里,老板也给出了相同答案:“前天城管还来检查了,没说不让卖啊!真要不让卖油泼面,那更不能让卖炒菜了,这听起来就不合理。”

今年6月25日,西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西安市2018年餐饮单位油烟及燃煤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方案》要求2018年底前,全市所有产生油烟的餐饮单位和经营场所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凡达不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安装标准及排放限值的,一律停业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移交环保部门依法取消环评备案,由食品药监部门注销《食品经营许可证》,由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看来,油泼面禁止泼油的说法只是道听途说的谣传。

玉门油田,中国石油人不忘的记忆

玉门,不仅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石油重镇,更是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城,为中国的石油产业提供了大量经验与人才基础,而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后,这座城市趋于没落,无论是市政机关还是产业核心都已搬离老玉门城,然而玉门仍是众多玉门人与中国石油人不忘的记忆——

脸谱: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家喻户晓的“名人”很多。因大庆石油会战而被人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便是出生并奋战在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而他不过是无数从玉门驰援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业建设者中的一员。

钻井闯将——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970年),甘肃省玉门市赤金乡和平村人。15岁到玉门油矿扬子公司当小工,后到运输课驮运队赶马车。1950年转到凿井部当钻井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11月23日,王进喜率领贝乌五队用12台拖拉机将钻机整体搬至新井位,创下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的“三当天”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

1958年10月19日,贝乌五队钻井进尺达5009.98米,创造了全国钻井月进尺的新纪录。贝乌五队获得“钢铁钻井队”荣誉称号,队长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60年3月,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赴东北参加松辽石油会战。

玉门油田的开拓者——孙健初

孙健初(1897年-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1934年至1938年先后三次勘查玉门石油。1938年10月,他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坚定信念,牵着骆驼来到冰天雪地的玉门老君庙旁,帐篷中住宿,老羊皮御寒,进行地质勘查。1939年8月,他确定的老君庙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也翻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曾著有《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祁连山一带地质变迁史略》等,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是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祁连山下的“冬青树”——郭孟和

郭孟和(1907年-1983年),山东即墨人,1938年进乌苏油矿工作,1945年到玉门油矿工作。1949年,他积极参加护矿斗争,迎接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2月8日,郭孟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玉门油矿解放后的第一批中共党员。

1951年1月,为提高钻机利用率,郭孟和率钻井队打破惯例,冒严寒,战冰雪,在海拔2500米的玉门青草湾地区钻井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石油史上冬季钻井的先河,被誉为祁连山下的“冬青树”。

钻井

从上世纪30年代使用德国和美国造的木制顿钻钻机开始,玉门油田使用的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使用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旋转钻机和旋转、冲击两用钻机及艾迪尔-30钻机。上世纪50年代,主要使用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进口的Y-4-5型半气动控制深井钻机。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国产大型钻机,钻深能力和钻井水平不断提高。

1939年3月,玉门油田从延长油矿调来两部德国和美国制造的木制钻机,钻井井深可达200米。图为玉门油田第一代钻机。

1942年,玉门油田从美国进口的艾迪尔-30钻机,钻深能力900米。这种钻机是美国专为中国制造的,比美国本土的同型号钻机小一号。图为玉门油田第三代钻机。

1960年3月23日,玉门油田C-3201钻井队使用国产第一部大型钻机,在鸭儿峡油田311井开钻。图为玉门油田上世纪60年代的钻机。

2013年,西部钻探公司首次在玉门鸭儿峡油田尝试工厂化钻井。图为工厂化钻井平台。

炼油

玉门炼油从上世纪30年代的茶壶嘴炼油起步,奠定了我国炼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门炼化在国内首先建起了化学脱盐、催化裂化、氧化焦化、分子筛迭合、常减压等装置,使加工精度和深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世纪90年代,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玉门油田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

1942年,玉门油田与美国UOP公司合作建成我国第一套达布斯裂炼装置,提升了原油加工深度。左图为达布斯裂炼厂。

被誉为全国炼油行业“五朵金花”之一的尿素脱蜡装置于1963年建成,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炼油先进水平的差距。图为尿素脱蜡装置。

1939年5月,玉门油矿购买了70加仑的蒸馏锅,开始炼油,被称为“间歇性立式炼炉”,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炼油方式为“茶壶嘴炼油”。这是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开端。图为“茶壶嘴炼油”场面。

1997年,玉门油田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提升了玉门油田炼油加工能力。图为年250万吨常减压装置。

来源:中国矿业报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95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