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马坪农会武装抗捐旧址

马坪农会武装抗捐旧址位于漳浦县佛昙镇圩场杨氏祖祠。

大革命失败后,在漳浦开展工农运动的共产党人转移到农村,整顿农会组织,建立农村党支部,继续开展工农运动。1928年1月10日,漳浦马坪农会千余名农会会员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冒着凛冽的寒风,高举马坪农会的大旗,挥动着“农民协会万岁”、“反对烟苗捐”的小旗,带着镰刀、锄头、土-、土炮等武器,开往佛昙镇,包围了烟苗捐征收处,在杨氏祖祠前向征收烟苗捐的国民党军第11军实行武装--抗捐。在烟苗所楼上的捐棍头目,悍然下令向--的群众开-射击,马坪农民用鲜血和生命进行英勇的斗争,拉开福建省农民武装反抗的帷幕。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指导下,漳浦县成立中共漳浦临时县委,领导各地农会开展武装反抗斗争,促使国民党军第11军不得不撤出闽南,征收烟苗捐之事不了了之。

土地革命初期马坪农会武装抗捐旧址佛昙杨氏祖祠,由族人定期出资修缮,保存情况较好。

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马坪农会武装抗捐旧址

打响福建省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镇压第一枪——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火星祠堂

在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村,坐落着一处青瓦平房建筑,面积不大,建筑不高,但是影响却很深远,它就是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火星祠堂。

火星祠堂,原为后田村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一场大火将其损毁,1910年原址重建。坐南朝北,建筑总面阔19.50米,通进深18.46米,占地面积为391.84平方米。该建筑是后田暴动策源地,打响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对外参观陈列场所。

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火星祠堂主要由门厅、前埕、过廊、正厅及两侧披檐组成,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格局、梁架等保存基本完好。门厅位于建筑东侧,木构架设挑檐斗拱,正门两侧墙裙为青砖砌筑,青砖上部墙面装饰彩绘,题材为山水、飞禽、卷草、花卉及各种吉祥图案,彩色鲜艳。正门两侧保存有雕刻走兽、飞禽的门枕石,图案清晰。由正门进为前埕,前埕与门厅、西侧过廊间设有院墙,上部为三川燕尾脊墙帽,古朴大气。由前埕南侧拾四级而上为正厅,正厅面阔三间,整体梁架简洁朴实,柱础为鼓镜式,明间内部摆设桌椅、案桌等陈设。次间北侧与明间未设隔断,整体为敞开式,梁架为插墙承檩式构架。由明间南侧分别设有门扇进入次间后部厢房,西次间南侧厢房为后田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室,东次间南侧为后田暴动破仓分粮处。

1927年冬,中共龙岩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设在后田村。并在此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党员支部——中共后田支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到闽西以后,龙岩临时县委积极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3月4日,中共龙岩县委和后田村党支部认真研究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认为发动武装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当天举行暴动。中共龙岩县委邓子恢、郭滴人、罗怀盛等在此领导后田人民举行武装暴动,打跨了国民党军阀陈国辉支持的地主武装,并在火星祠堂破仓分粮、焚烧田契债约,没收地主粮食和钱财。打响了福建省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镇压第一枪,成为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后田暴动以其英勇的奋斗历史,在福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五个第一:①打响福建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②建立了闽西第一支红色武装;③在此建立的中共后田支部,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农民党支部之一;④培养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民党员和第一个农村女党员;⑤坚持武装斗争,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在土地革命中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是全国开展保田斗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火星祠堂也因此成为中国保田斗争的胜利象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旧址之一,它列入《全国革命遗址通览》和《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是重要的实物资料。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来源:龙岩博物馆 谢福英

游客在装扮一新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

寒冬时节,游客在装扮一新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甘肃省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景区进行美化、亮化,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迎接春节的到来。(通讯员常琦彪)

长安农会: 恩平农民武装斗争历史的起源点

红色印记

长安农会:

恩平农民武装斗争历史的起源点

进入恩平市圣堂镇长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安村的文化楼,但这楼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恩平第一农会会址。

恩平第一农会,也就是“长安农会”,这里是恩平市孕育革命的地方,是恩平农民武装斗争历史的起源点、根据点。

1926年6月,恩平首个农会——长安农会成立,在长安农会影响及号召之下,恩平各地农民纷纷奋起抗争。天村、隔巷村、塘皋村、牛皮塘村等十多个农会又相继成立,全面推动了恩平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并在农会的领导之下,恩平掀起了打击土豪恶霸的斗争高潮。

探访

新建文化楼纪念红色历史

长安村塘坦有一座楼高两层的旧大楼,这里便是长安农会的旧会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该楼现在已不再适宜作其它功能用途,楼顶用石碑做成的牌匾写着“明新学校”四个大字,可以看出会址后来被用作学堂使用,里面摆放着过去遗留下来的桌凳。

在大楼门前,刻着恩平县人民政府立的两块石碑,“红色根据地”和恩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农会旧址”,从这里可以看到长安村曾有的红色历史气息。

后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圣堂镇支持之下,长安村村民为了纪念长安农会,特意筹集款项,在村的入口处新建了文化楼,并计划将此当作农会会址。

由于大楼刚落成不久,关于长安农会的历史资料和各项设备还没跟上安装。

印记

推动恩平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为了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1926年,梁廉、梁振三、禤全光等人接受省农民协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派遣,回到恩平进行社会调查,并着手组建农民协会。

经过禤全光、梁栋荣等人长达半年的宣传发动,成功发动了梁茂洪等农民代表,并于1926年6月正式成立恩平县第一个农会——长安农民协会(长安农会)。

梁茂洪

会上,禤全光代表县农民部宣读组成长安农会的七名委员名单,宣布农会长由梁栋荣担任,并向梁栋荣授予农民协会印章、旗帜和农会牌子、会员证章等。

当时,参加农会的会员共有一百二十多人,长安农会成立以后,在农会的领导下,长安村主要开展了七项工作:

一是组织农民自卫军,取消民团。二是打击贪官污吏、清算公尝。三是组织互助救济会,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修路筑桥。四是禁烟禁赌。五是废除旧的封建礼教,解放妇女,提倡男女平等。六是取消“功名”和“学谷”制度,废止土豪劣绅享受祖尝的经济特权。七是兴办教育事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农会的成立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并受到群众的称赞,时任农会长梁栋荣更是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在清算公尝时,梁栋荣父亲梁衍质与劣绅关系密切,不利于农会工作的开展,梁栋荣亲自带农军将他绑起来交给农会处理。

自此,农会的信誉及威望得到日益提高。农民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情都找农会作主,村中的一切大事都要经过农会表态才能生效。农会成了村中最高的权力机构。

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恩平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攻打恩城,长安农会有一百多名会员参加,并成为战斗中的骨干力量。

启示

革命先辈用血和肉换来平安年代

在圣堂镇长安村,记者见到了梁茂洪的儿子梁广华,他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虽在古稀之年,但说起父亲梁茂洪和长安农会的事迹,梁广华两目有神,侃侃而谈。

梁广华告诉记者,他儿时经常与父亲梁茂洪一起走访当年一起参与革命事业的老前辈,因为出生之时农民革命运动已经取得胜利,父亲也是在革命运动之后才与母亲结识完婚。

在他的印象中,时常听到父母还有革命前辈们回忆的故事。“以前长安农会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农会要攻打恩城伪政府,长安村是属于圣堂、君堂、良西、沙湖、牛江等地区组成的第一路军(东北路军),当时还联合了附城、大田、朗底等地组成的第二路军(西路军)和横陂、大槐、那吉、清湾等地组成的第三路军(南路军),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农会的人只能写信,走路到横陂和大槐通知他们,信息有时差,组织不完善,所以当时攻打恩城,长安农会吃了不少苦头,牺牲了不少人。”梁广华说。

长大之后,梁广华为了更深入了解父亲的事业以及长安农会的故事,他特意去翻阅了相关的图书和恩平斗争的历史资料。

梁广华认为,现代人的幸福是老一辈革命前辈用血和肉所换来的,他们不止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和后代能够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公平、安稳的环境而斗争。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传承这种勇于斗争的精神,为国家以及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周晓营 责编:梁晓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93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