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黄乃裳、黄乃模墓

黄乃模(1862~1894)字蔼山,今坂东镇湖头村人。童年时曾随父学木工,后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次年,奉命赴英国验收清政府订造的“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被任命为该舰第二副管带,协助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光绪二十年九月,中日关系紧张,“致远”号编入北洋舰队。九月十七日,在完成护送运载中国……

湖头村:湖头村……

黄河文化是在许多古代文化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有“有容乃大”特征

黄乃裳、黄乃模墓

隋唐帝国的正式首都仍是长安。唐代长安面积约80平方千米,人口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和世界文明的一大中心。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骏”石刻栩栩如生,表现出大唐的事功精神和雄劲旋律。嵩山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因唐代寺僧研习拳术,少林寺遂成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五代时梁、晋、汉、周及北宋均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汴京、东京等),中国王朝都城从此由西向东迁移,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洛阳一线。北宋以开封为中心形成水陆交通网络,对全国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治。汴京大约有136万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38,000人,显示出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河上商业繁荣的景象,也展示了北宋绘画艺术的成就。

元代,中国王朝的首都沿运河上移至北京,从此北京成为统一国家的正式首都。明清时期,北京的宫殿建筑基本定型,其皇城正门为承天门(天安门),门楼前两对威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由此向北,依次是端门、午门、皇极门(太和门)、皇极殿(太和殿)、中极殿(中和殿)、建极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明清北京宫殿保存完好,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在北京形成了中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形式——京剧。晚清时圆明园的被焚,标志着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黄河文明的衰落。

黄河文化是在许多古代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有容乃大”的特征。除了早期的农耕部落,如炎帝和黄帝之间的相互融合外,黄河流域还不断发生中原农耕民族与西边、北边的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商朝与羌方,西周与西戎和猃狁,春秋各国与北狄等发生冲突和交融。战国秦汉时蒙古高原的匈奴崛起,农耕民族一方面进行防御和抗击,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加强与匈奴的沟通。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进入黄河流域,相继在中原建立十多个政权,著名的有前秦和北魏,中国进入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时期北方兴起的突厥族,不断与汉民族发生冲突、杂居和融合。五代两宋时,党项、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民族也时战时和,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西夏、辽、金等政权,中国再一次进入民族大融合的阶段。此后崛起的蒙古族和满族,统一中国后莫不都以黄河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再次形成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大融合。

另一方面,黄河文化还不断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与文明进行交流与融合。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沟通黄河流域与外部世界。两汉之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黄河流域,并在洛阳东郊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此后中国的僧人法显、玄奘相继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佛教从初传阶段即开始逐步中国化。隋唐时,长安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70多个国家的使节会聚在这里。高丽、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络绎不绝地进入长安。侨居长安的东亚各国以及波斯、大食(阿拉伯)的外国人多时达万人,伊斯兰教及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成为西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中心,西方的科技书籍在此翻译并流布。宣武门内的基督教堂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见证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的过程。黄河文化在“有容乃大”中不断获得活力和壮大。

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有着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又有着广大的冲积高原与平原。良好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特别适宜于农业耕作。神农氏发明耒耜及其子柱“能植百谷百疏”的传说,表明黄河流域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各部落就已经使用石斧、石铲、骨铲、双齿木耒和磨光穿孔石刀、半月形石刀、安柄的石镰、蚌镰等耕作和收割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发明了铁器和牛耕技术,此后农耕水平不断提高。早期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类作物,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皮壳和白菜、芥菜种子,后来这一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以种植小麦、高粱、小米为主要作物的农业区。黄河的泛滥和决堤给黄河沿岸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促使他们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和利用,在不断兴修黄河水利工程中,形成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决定了黄河文化在20世纪以前主要是农耕文化。

在古代,黄河文化孕育形成的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对人类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黄河文化作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之一,孕育形成了儒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不仅是使中国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特异瑰宝,并对东亚各国文化如朝鲜、日本、越南等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黄河沃土上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和而不同、爱好和平的国民性格,对古代东亚和世界的秩序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维护作用。

发明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使纸逐步取代简、帛,成为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并经阿拉伯人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世界各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黄河流域产生过其他一系列的发明,如东汉张衡在洛阳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气的仪器——浑天仪,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黄河流域对石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最早发现和应用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长安任西汉太史令的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正史——《史记》,开中国正史之先河。此后这一体裁承传不辍,并形成世界上任何文明古国无法比拟的具有连续性的宏阔的历史记录和史学传统,从而对中国及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河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它不断通过自身的调整,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势。近代,黄河文化由农耕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1949年以后,转型的速率加快,北京、天津等现代城市的崛起,标志着黄河文化获得新的生机。

山东发现黄肠题奏大墓,规模堪称历史第一,专家:里面是西汉太后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里是

大伟历史观

大伟

今天带你走进:山东发现黄肠题奏大墓,规模堪称历史第一,专家:里面是西汉太后。

在山东省菏泽市大李庄村,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土堆,当地人们也经常来到这里取土,所以这三处土堆也慢慢的变成了平地,在2010年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在一次挖土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洞穴,于是就上报给了有关部门,等到专家赶到之后就对这里进行的勘测,发现这座古墓早已经被盗,这个洞应该就是盗墓贼留下来的盗洞,这也让专家感到非常失望。

他们还没有对这座古墓进行挖掘,就已经被盗墓贼下手为强了,等到专家进入古墓中之后,就闻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香味儿,经过经验判断,这应该是黄肠题凑的墓穴,而且很有可能是一座大型的古墓。

在经过研究之后,果然是一座大型的汉代墓葬,面积已经超过了900平方米,看规格应该是古代皇家所用,里面使用的柏木就已经超过了3000立方米,其中的文物早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只留下这些大型的木头,而且古墓内被破坏的惨不忍睹,在经过史料来看,这应该是西汉丁太后的墓葬。

【本文由

大伟历史观

原创,今天的原创作品就分享到这里,

大伟

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历史趣闻,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下期再见了拜拜】

黄俊仁风水团队考察潮汕四大名墓之一江夏黄公之墓

在广东省饶平县钱东镇径南村莲花山有一座宋朝名墓---江夏黄公之墓,相传为潮汕四大名墓之一,2020年9月19日,由黄俊仁、张艳城、龙景运、贾丰华等一行10多人组成的风水团队,专程前来考察学习论证。

江夏黄公墓位于饶平县钱东镇径南村西南面山坡上,修建于北宋年间,距今约有900年左右的历史。墓面、墓碑坐西向东,台阶式构筑,墓体宽广,墓后为坟包,前有祭床、墓埕、月池,并保存有原始墓碑。墓碑刻有“江夏黄公之墓,宣和已亥十一月十四日丙辰安厝”,碑高110厘米,宽50厘米。近年有修建,墓碑两旁新嵌有石刻对联以及双龙戏珠等图案附件,该墓宽广对称,整座墓葬年代久远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1年4月被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夏黄公墓俗称“江夏祖”,墓主身份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闽粤黄姓大祖黄峭山公的衣冠冢,传说墓中旧时埋着峭山公的衣冠以及一把金剪刀。二是说墓主为宋时潮州先贤黄程公。由于年代久远,且无实际文献为证,墓主身份究竟是谁已难辨别。

此墓穴,左右群山环抱,前局秀山来朝,穴前有一池四季真水,藏风聚水,四面环山犹如朵朵莲叶护青蛙,大发人丁,龙行显贵格,大富大贵之相,据说前往朝拜祈福者有求必应,江夏黄公的后裔子孙已有成千上万人,每年冬至与清明前后,粤东及邻近县市的黄氏宗亲都会来此扫墓,由昼至夜,络绎不绝。

近年来,江夏黄公墓周边辟为工业开发区,墓区主体得以完整保护,并扩建为莲花山江夏文化公园,一如既往的迎接各地黄氏族人的祭拜,也有很多不是墓主的后裔也会慕名前往朝拜、祈福、旅游、考察等等,不仅是因为古墓灵验异常,更多的是出于对古墓文物的好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89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