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海阳书院

海阳书院位于休宁县状元公园,时代为现代。海阳书院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阳书院,海阳书院简介,海阳书院-黄山市休宁县海阳书院旅游指南

海阳书院

这家书院或是浏阳最早书院,在南区!

文|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继团

书院最初是地方教育组织。藏书、供祭和讲学是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之名始见于唐,发展于宋。湖南攸县光石山书院创建于唐开元之前,早于中央政府开元六年(718)所建的丽正、集贤书院,“是史料记载最可靠的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历史上曾出现过“天下名院半湖湘”的局面,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地处湘东的浏阳,自古即为崇文重教之地,千年古县,弦歌不绝,这里曾书院森列。据《湖南书院史稿》湖南书院名录:浏阳县有书院12所。该著收录的浏阳书院有文靖、南山、南台、狮山、洞溪、文华、石山、算学馆、启蒙以及金江、文光、围山等,且将文靖书院列为第一,但没有将其定性为浏阳最早的书院:“宋绍圣初杨时知浏阳,曾与士子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以其谥号为名,并建龟山祠祀之。”

制图|李多

那么,最早出现在浏阳的书院是哪一所呢?一般认为是文靖书院。据1994年《浏阳市志》:“浏阳的书院,见诸旧志,最早为宋绍圣元年至四年(1094年—1097年)县令杨时在县治南向阳门内西街所建的文靖书院。”

文靖书院在浏阳地位独特,散见于历代文献。清光绪《湖南通志》学校七书院一:“文靖书院在浏阳县南。宋杨时令浏阳,后人建书院,以其谥名。”清乾隆《长沙府志》学校志:“文靖书院在向阳门内西街。宋初龟山先生宰邑时,于士传习于城南,元进士汤荧以其地为书院,请额于朝,因其谥名院,设山长。成化间改为龟山祠,今废。”

明嘉靖《浏阳县志》卷之下“宫室”:“文靖书院在县治南向阳门内西街,邑人汤荧建。《儒学记》内亦云龟山先生城南文靖故迹在焉。知州史希贤营治学校,先泮宫,次学院,为宋龟山先生宰邑时与士传习于城南,后人以其地创建书院,请额于朝,因其谥名院,设山长奉祀。成化间,分巡顾,清出基址,同提学陈褫重修,今龟山祠是。”

清同治《浏阳县志》卷八学校:“县旧有文靖、南山二书院及社学一,悉废。《戊寅志》:‘文靖在向阳门内西街。宋初龟山先生宰邑时,与士传习于城南。元进士汤荧以其地为书院,请额于朝,因其谥名院,设山长。成化间改为龟山祠,今废。’”

杨时(1053年—1135年),号龟山先生,福建将乐人。曾游学于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南传的关键性人物。北宋元祐九年(1094年),杨时任潭州浏阳知县,在城南讲学论道,传播理学。南宋绍兴五年辞世,谥号“文靖”。

文靖书院既以杨时谥号为名,当创建于其人去世之后。根据乾隆《长沙府志》及嘉庆、同治《浏阳县志》,文靖书院的创始年代确定为元,创始人为元代进士汤荧,学院驻地即为当年杨时先生布道讲学的县向阳门内西街。基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推定,文靖书院的建造始年最早当在绍兴五年(1135年)或之后,而不可能是更早的宋绍圣元年至四年(1094年—1097年)、杨时生前所建。

汤荧,元至正二年进士。明嘉靖、清同治《浏阳县志》有载。同治志卷十七选举云:“汤荧。任酃县尹。《志余备考》引《书史会要》:‘荧号箕山,浏阳人,进士及第,善篆书。’”

至正(1341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汤荧中进士是至正二年(1342年),可见汤荧建文靖书院的年代当在1342年其中进士之后。

然而,汤荧于1342年之后建造文靖书院的说法,元代铸造、留存至今的文靖书院青铜文物一定不会“同意”。据1994年《浏阳县志》:1983年4月,在浏阳荷花出土元代青铜爵,上刻“大德乙已文靖书院”。大德(1297年—1307年)系元成宗年号,大德乙已为公元1305年,可见文靖书院的存在至少比汤荧中进士(1342年)的时间早37年。

考证文靖书院的建造年代,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欧阳龙生。欧阳龙生(1252年—1308年),字成叔,宋末元初浏阳人,欧阳逢泰子,一代宗师欧阳玄之父。

宋末,欧阳龙生隐居浏阳白云庄17年。浏阳旧有文靖书院,为杨时讲学之所。元初废科举,书院圮废。后复科举,礼部派使者至浏阳修复文靖书院,以欧阳龙生为山长。

据《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浏阳欧阳氏卷》载《欧阳龙生传》:“部使者到浏,浏有文靖书院,祠龟山杨先生,沦废于邻,使者考郡志,谋复其旧。”“宪部荐其才”,授欧阳龙生文靖书院山长。欧阳龙生生于1252年,大德乙已(1305年)文靖书院的祭器极有可能是在他山长任期内主持铸造的。

可见无论是从文物考证还是文献佐证,文靖书院都不应是“元进士汤荧以其地为书院”,至迟可以追溯到元大德九年(1305年)。又据“沦废于邻,使者考郡志,谋复其旧”的记载,文靖书院在欧阳龙生任山长前就已存在,且时日不短。

尽管如此,基于资料的缺失,文靖书院的建造上限年代仍然无法得出一个科学、让人信服的结论,但可以圈定在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去世(谥“文靖”)到大德乙已(1305年)文靖书院铸造青铜祭器的170年之间,而非汤荧中进士的至正二年(1342年)之后。关于文靖书院的起始问题,同治《浏阳县志》还曾留下过“其说存疑,姑识待考”的“尾巴”。

由于文靖书院肇始年代的模糊,为另一所见于南宋文献的书院“问鼎”浏阳第一书院宝座提供了可能,它就是极少被学界提起的云居山书院,也叫云山书院。云居山书院的存在,得益于宋代的两位诗人,一位是杨万里,另外一位是籍籍无名的项安世。

《唐宋人寓湘诗文集》载杨万里《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柳下和风百世师,有孙避地来筑室。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当家相传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更于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壑。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柳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杨万里的诗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画面感,诗人对云居山书院的地理位置,柳仲明三百年家族对文化的专注,都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阁上诸郎夜诵声”中的“诸郎”,应是指柳仲明正在苦读中的多个儿子,后来任荆南教授的柳世南或在其中;而“依旧一渔蓑”则是对书院主人柳仲明淡薄为人、高洁品质的点赞。通过本诗,可以设想——杨万里是到过浏阳、到过云居山书院的,诗里所描述的或许正是他看到的。

同书载项安世《江陵为浏阳柳氏作云山书院歌》:“山中何所有,云气长悠悠。院中何所有,书册满高楼。登楼看云复看书,千古万古同卷舒。子于其间乐有馀,我今为子言其粗。阴阖兮阳开,乾盖兮坤舆。白衣兮皎皎,苍狗兮须臾。崩腾兮龙见,消散兮户居。如臂之屈伸,如足之疾徐。实理谅不昧,显微同一初。呼吸为雅颂,吁喻为典谟……三百八十四爻兮奇与耦,二百四十有二年兮褒与诛。目目自有条,叶叶自有株。子以为一兮粲而万有,子以为兮垣然而一途。吾是以见云之书而书之云,子又鸟知书非云而云非书,以此寿子身,壮作老息神不枯。以此贻子后,博观约守世不渝。大哉此院云所储,苟无其实名不虚。谁其任之非子欤,一翁二季相携扶。”

项安世写诗时在湖北江陵。诗人与杨万里生卒年代非常接近,诗中的“院中何所有,书册满高楼”与杨万里的“当家相传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全宋诗》卷二三七五《江陵为浏阳柳氏作云山书院歌》副标题明确标记“院在云居山下”。所以,项安世笔下的云山书院就是云居山书院,诗中的柳氏可能是柳仲明,也有可能是其子、曾任荆南教授的柳世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改江陵府为荆南府,淳熙中(1176年)复改江陵府,可见,江陵即荆南。如此,“家江陵”的项安世与官荆南的柳世南有所交集也就顺理成章。从两首诗的内容分析,杨万里似乎到过云居山书院,项安世写诗时则人在江陵,所以书院的正确名称应该是云居山。

云居山,历代《浏阳县志》有载。清雍正《浏阳县志》卷一:“云居山在县南七十里。”清嘉庆《浏阳县志》卷六:“云居山。在县南七十里。山径盘屈,约十余里。从小水口入,稻田数顷,修簧密树,拂岫参天,飞鸟流泉,呜崖咽涧。有寺名明月禅林,客寮禅室,俱极幽洁。”关于云居山的记载,清同治《浏阳县志》卷二舆地一与嘉庆志的描述大体差不多:“云居山。距县七十里。山径屈盘,约十余里。自谷口入,有稻田数顷,流泉咽涧,古木参天。一寺曰明月禅林,极幽旷。”云居山今名云山,在浏阳南部,现属中和镇管辖。

杨万里(1127年—1206年)与项安世(1129年—1208年)生卒年均相隔两年,一个生于北宋末年,一个生于南宋初年,两人都享年79岁,均去世于宋宁宗赵扩统治时期。杨万里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项安世为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他们为浏阳云居山书院写诗,一般可理解为中进士、入仕途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唱和。据此,浏阳云居山书院当存在于杨万里中进士的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前后。

绍兴是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的年号,根据杨万里“奕叶隐居三百年”这句话推定,“柳下和风百世师”——柳下惠的后裔、柳仲明的先辈约于公元800年到达浏阳,定居云居山。又据“有孙避地来筑室”句,柳氏迁浏或与“安史之乱”有关。三百年后,基于深厚的家族文化,孕育了云居山书院。

据《长沙名胜诗词选》杨万里《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诗前缀语:“云居山书院。云居山位于浏阳河上游,书院为宋柳仲明所创,久废。”

云居山书院存在于南宋,与文靖书院一样,因为资料的缺失,我们对其创始年代同样不能贸然下结论,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阶段性成果:在南宋早期的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或更早就已存在的云居山书院,较文靖书院现存最早断代资料——元大德乙已(1305年)铸造青铜祭器时的年代,早了约151年。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云居山书院是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可以认定的浏阳最早书院。

柳仲明,南宋人物,与杨万里、项安世同时代。通过杨万里、项安世的两篇诗作,我们可以勾勒一个写意的书香之后、云居山书院山长的形象——柳仲明是一位淡泊名利的智者,更是浏阳书院事业的先行者,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为今人留下了可以考证的南宋早期、亦或浏阳最早的书院——云居山书院。

从杨万里的“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和《全宋诗》杨万里自注:柳仲明子世南,为荆南教授。可以推断,既已泮宫弹琴,且任荆南教授,柳世南当为杨万里笔下“阁上诸郎夜诵声”里柳仲明“诸郎”中的佼佼者。柳世南还是历代《浏阳县志》没有录入的宋代教授,其人是否为史册遗漏的浏籍进士?的确有待考证的空间。

可见,杨万里、项安世咏诵云居山书院的两首“史诗”,于浏阳方志、浏阳书院起源乃至浏阳早期科举史而言,均弥足珍贵。

(作者系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继团)

来源:浏阳日报

责编:周婵

审核:罗巍 周鹏

中华书院文化再发掘——衡阳石鼓书院游记

每到一古迹,感受心中古人曾经见到的风景,那片刻间,我便穿越了,感觉到的是那种古代圣贤气质。

今年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射洪县,感受了陈子昂的命运与才华,一个是湖南衡阳,感受到了曾国藩的梦想与气质。这些年在外闯荡,命运并不平顺,算不上风调雨顺,经常波折,想做点事业,也总是“屡战屡败”,还好有曾涤生的精神在支持,“屡败屡战,千折不挠”,被人搞的多惨也没关系,只要一口气在,一定择机东山再起。陈子昂的文章在四川当夜就写了,因为资治通鉴里,就觉得此人才华横溢,志趣高洁,真是甚为欣赏第一人。而今天再聊聊湖湘书院文化吧。

教育,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一大发明创举。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与其七十二门徒的故事,便掀开了中国教育的先河。孔子之所以被历朝历代推崇,原因在于他真正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招生。而在他之前,人的一生再努力也难改变命运和身份,你妈生你,是啥就是啥,文化知识甚至文字,长期被贵族所垄断。打破垄断,传承文明,因此孔子的精神类似西方社会里的普罗米修斯,把知识的火种带给人间。

从官办的稷下学宫,到深刻影响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教学,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机构始终存在,那种源自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宝贵的基础,知识得以在人间传播,随着知识的传播,出身不好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技之长而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而在秦汉时期,旧有贵族的消亡,使得知识流向民间,不仅是张良、韩信,更多的人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坚实的基石。

但是,后来因为两晋南北朝和五胡乱华,中原凋零,汉族人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社会地位一度急转直下,汉人被称为“两脚羊,一钱汉”,一些汉文化在少数武装地主家族中传播,比较有名是清河崔氏等大家族。在那些战乱较少的地方,也传承了“西学”等文化残留。

若非冉闵 还有中华?

而在南方,衣冠南渡之后,部分汉人统治阶层继续传承汉文化,一代书圣王羲之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汉文化通过血脉传播,那些掌握高等级文化的汉人主要都是出身高贵的官僚贵胄阶层。

北魏.卢舍那大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学的流入,使得中华文明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不论中国南北,佛学都成为那个乱世人们心灵的寄托,而佛学汉化使得汉字和汉文化得以更多保存。所以在后世,儒释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宗教,但是三教又互有交流沟通,基本上就是三教的长者可以做在一起论法盘道,共同传播中国文化。

唐.大明宫

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饱经战乱之后,隋唐两代可以横空出世。尤其在唐代,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羌、氐、胡、羯、匈奴、鲜卑、丁零、高车、敕勒、突厥、柔然等等各个民族和势力,已经实现与汉族人的高度融合,诸如尉迟敬德,宇文化及等等,基本已经成为中华人物,但是从姓氏看,他们都是古代少数异族的后裔,但是从血缘上看,基本已经分不清楚了。而华夏汉族的知识与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成果。

九宗书院

唐贞观九年(635年),在今天的四川遂宁,一个叫张九宗的官员退休回乡后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书院的特色是既有官办也有民办,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书院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而民办书院往往也是有身份和能力的官员所办,向社会有志于科举的优秀学子招生。

科举的繁盛,和社会的太平,使得书院在北宋时代开始崛起,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但是到底那些书院可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那可是打不完的嘴仗。虽然对于四大书院的排名和品评有一些看法,但是书院的价值取决于培养出人物的历史地位、学术成果及主持人身份,若以规模大小一概论之,恐怕也难免有失偏颇。

石鼓书院江景

其实书院大小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大师来讲学,或者有出色的学子在此学习,简言之就是大师为书院背书,书院也为大师打卡。名人的品牌背书,是这些书院得以流传的关键,而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些能为后人所传承的文化,比如笔者今年去过的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在唐代便成名的古老书院。此地三面临水,坐拥湘江,景色很美。

石鼓书院

要知道,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七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在上述众多人之中,笔者喜欢的人包括:苏轼、曾国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特别要强调我喜欢的人包括辛弃疾、文天祥。值得再次指出的是,因为诸葛亮曾在此练兵,所以,目前这里石鼓书院同一个门办公的还有纪念诸葛丞相的武侯祠。

欧阳先生故居

而在书院不远处,就是曾国藩的岳父家,咸丰年间,曾国藩在衡阳组建训练湘军时,也经常在此休憩、读书、谈经论道,期间著有多篇诗文。当然这位岳父本身也是曾国藩的塾师,所以看起来就是一个湖湘老宅,如果你知道典故就理解这里其实是曾国藩隆兴之地,他的知识和命运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年曾国藩在长沙练兵不利,受到绿营兵排挤,被人处处制肘,曾国藩一怒移师衡阳募兵,招了一千二百多衡阳兵,成为湘军最初的本钱。那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就是讲得这些衡阳子弟,起初打不过太平军,写奏章时,把“屡战屡败”后面加上“屡败屡战”,扭转了初战不利的窘态。所以你问我为什么湖湘文化的代表不是岳麓书院,那就是因为湘军大帅曾国藩当初在长沙官场就没待下去!人家是官,他是民,是团练,怎么和人家计较?只能逃回岳父家再发展。

但是也是因为有着诸葛亮的基因,衡阳兵的特点就是才兼智勇,所以湘军后来可以压制太平军,大概也是如此。至于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也在衡阳吃瘪,死比中国守军还多,简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所以你看,这诸葛亮多厉害,他基本奠定了智慧型将领的基调,做复合型人才,读书且勇猛。和平时期,像曾国藩就去科举,战争年代,就能披挂上阵,出将入相,这才是咱们读书人的理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书院早已没什么书了。也没什么人可以去讲学,这点倒是十分遗憾。

我想说,空空荡荡已百年,未闻士子读书声。

最近有首歌在抖音上挺火的,基本唱出了文武全才的心境。唱的是辛弃疾,但是代表的却是我们一大批极爱读书,喜爱文学,但是又特别有志向的男生的心情。我觉得配的上读书人的理想,一并推荐。QQ音乐上就有,欢迎下载。我特别喜欢这句:秋夜终归短暂,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一人一马过关,未曾得志我马放南山。南山,其实也在衡阳,南岳衡山啦。壮志未酬,可归隐附近。

狂浪生 - 一棵小葱

词:小六

曲:周明聪

醉别关

断了几生念

可恼这灯火熏了眼

三生叹

秋夜终归短暂

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

兮何年

一人一马过关

未曾得志马放南山

兮何年

万千佳人相伴

可笑今朝我形只影单

那古道青坟烟

敢问今夕何年

可愿与我梦里共赴雁门关

问罪森罗宫殿

怪我狂浪轻言

君不见我踏破玉阑干

醉别关

断了几生念

可恼这灯火熏了眼

三生叹

秋夜终归短暂

一杯苦酒我独自斟满

兮何年

一人一马过关

未曾得志我马放南山

兮何年

万千佳人相伴

可笑今朝我形只影单

那古道青坟烟

敢问今夕何年

可愿与我梦里共赴雁门关

问罪森罗宫殿

怪我狂浪轻言

君不见我踏破玉阑干

醉里挑灯看剑

却无战鼓狼烟

昨夜谁趁东风楼阁轻声叹

扬鞭策马问天

为何敢怒不敢言

凭谁问我把五岳倒悬

凭谁问我把五岳倒悬

《海口大讲堂——千年书院行》之走进安徽黄山南湖书院(一)

《海口大讲堂》栏目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6年10月30日,为顺应海口“文化兴市”和海南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海口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的大型讲坛类人文节目《海口大讲堂》正式开播。《海口大讲堂》以讲坛为形式,通过海南本地文化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思想、理念,倾力打造一档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节目,助推海口“文化兴市”和海南文化大省以及海南自贸区的建设。

《海口大讲堂》

《千年书院行》之走进安徽黄山南湖书院(一)

武有华山论剑,文有黄山论道。2019年8月20日,海口广播电视台《海口大讲堂》栏目联袂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黄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合力举办的“千年书院行”走进安徽黄山南湖书院文化交流活动在具有400年历史的南湖书院激情上演,并联动海广网、央视网、今日头条、腾讯网等新媒体进行实时直播,创下海广网实时直播点击量超15万人次、央视网实时直播123万人次的佳绩。从本期节目开始,《海口大讲堂》将在荧屏再现这场激情四溢的文化交流盛事,与您分享的文化精彩。既然是走进安徽黄山“南湖书院”,当然首先要了解徽文化,本期《海口大讲堂》“千年书院行”之走进安徽黄山南湖书院第一讲,安徽省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精彩讲述《徽州书院的前世今生》,并将重点解读徽商对书院文化所做的贡献,敬请收看!

海口大讲堂

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六23:00 (海口电视一套)

重播:星期一8:00 (海口电视一套)

星期三8:00 (海口电视一套)

每周日21:30 (海口电视三套)

每周六22:00 (海口电视三套)

每周一16:00(海口电视三套)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编辑:宏

如果喜欢 请点赞 请转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84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