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临海杨氏节孝坊

杨氏节孝坊,又名“彤管扬休”坊,位于临海市杜桥镇卢家村东面村口卢氏祠堂前,1986年10月17日公布为“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牌坊东西向,青石构成,外表比较光洁。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平面呈“一”字形布局,仿木石质结构,四柱三开间三,临海杨氏节孝坊,临海杨氏节孝坊简介,临海杨氏节孝坊-台州市临海市临海杨氏节孝坊旅游指南

临海杨氏节孝坊

湖北荆门清朝蔡氏节孝坊

皇恩旌表蔡氏女,节孝牌坊立千秋。仙居老北街(仿古一条街)屹立的蔡氏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系监生廖世纁为其母蔡氏所建。高6米,宽5.6米,四柱三门重檐原殿式金石结构,顶层石檐下正中镶一块五龙石刻碑,内刻“敕命”二字,标明此坊是经皇帝恩准修建的。上额坊刻“闺中完人”,敕命牌下面栏额刻有楷书“旌表儒士廖恺发妻蔡氏节孝”12个字。下方是“琴棋书画”人物和二龙戏珠”浮雕、两侧文官出行浮雕图,计有大小人物50余个,人物栩栩如生,蛟龙呼之欲出。再下右侧石刻记载湖北巡抚和荆门州申报及皇上审批建立蔡氏牌坊的经过。左旁石刻撰写蔡氏的节孝事迹。牌坊中柱前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整个牌坊由近百块石雕、石柱组成,气势轩昂、稳重大方、雕刻精细、造型优美,为荆门地区唯一原地保存完好的清代节孝石坊,距今已有260年的历史。

据清乾隆年间《荆门州志》介绍,蔡氏系荆门名儒蔡敬昌之女,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二月初一,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嫁儒士廖恺,时年19岁。婚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生活安康。可惜好景不长,六年后廖恺患急症撒手人寰。蔡氏25岁开始守寡,当时公公身患重病,长年卧床不起,小叔子自幼体弱多病,不久医治无效身亡。小姑子从小双目失明,长年需要照料。儿子幼小无知,需要精心养育。沉重的家庭负担全部压在悲痛欲绝的蔡氏肩上。她恪守妇道,强忍悲痛,细心照料公公,热心拉扯小姑,精心哺育幼子,节孝36年。蔡氏的儿子蔡世纁不负母望,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成为荆门州儒学监事,并将母亲的事迹逐级上报,获准为慈母兴建节孝牌坊。

1987年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牌坊整体结构损坏严重。2006年8月,在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东宝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交由东宝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仙居乡人民政府进行落架维修,耗时一个月。

2008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刻文如下:

正面顶檐石匾:

敕命

上额刻文:

旌表儒士廖恺发妻蔡氏节孝

背面顶檐石匾:

恩荣

上额坊刻文:

闺中完人

左侧刻文:

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级开为钦奉上谕事。

据湖北荆门州详据本州儒学牒称:据监生廖世纁呈称,为钦奉恩诏事等情,该学龚启堂、贺重秀看得节妇蔡氏秀丽青春,倏伤兰阶碎玉操贞,白首不减寒谷坚冰。为子为孙,两世重任,并荷一肩;作父作师,三传弱息,惟依只影。事生送死,准诸礼教;读养育要,于成节同。事与例孚,理合核实取具,族邻甘结,造具事实清册,加具印结,牒呈到州。该州知州舒成龙看得节妇蔡氏出自名门,于归望族。鸡鸣交警,雅擅郑女之风;鸳鸯分飞,坚持陶婴之志。两世舅姑之养葬,尽礼尽哀;一线弱息之教育,其难其慎。方徽足式,令范堪嘉。兹据儒学核实,牒移前来,确查无异,理合加具印结,申报府、道、藩司、臬司外,相应具文详情等因到臣。该臣看得节妇蔡氏矢志青年,何啻松挺筠劲;善事白发,不避暑雨风寒。苦节可风,纯孝足法。所当恭请旌表,以砺风化,以光潜德者也。臣谨会同湖广总督臣鄂、湖北学正臣宋,合辞具题,伏乞皇上霁鉴,敕部核复施行。乾隆十一年二月日奉旨该部议复,礼部议复:“为汇题旌表事。该臣议得节妇蔡氏守节尽孝,荼苦堪怜,抚孤劬劳,椒辛可悯,应如所请,准其旌表。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题。”本月日奉旨依议。

右侧刻文:

母蔡氏系本州望三图儒士蔡敬昌之室女,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于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适父廖恺,母年十九岁。于康熙五十一年八月十三日父亡,母年二十五岁。守节三十六年,现年六十岁。

母于父病笃时,呼天号泣,愿以身代,及属纩,悲恸昏晕,誓不欲生。两代舅姑啼泣,谕以抚孤即是报夫处,勿徒一死塞责。爰强起受命,而泪痕究未尝一日干也。

母于父殁后,两叔继亡。双亲忧郁成疾,辗转床褥者累年。母延医调治,常侍汤药左右,就养者亦累年。翁姑顾而言曰:“吾无以报汝,愿汝有媳,皆得若汝之纯孝。”

母之祖姑丧明,行止出入,莫能自便。饮食沐浴,惟母曲中其意。如是十余年,一切躬亲,不以委之婢者,历久而无懈色。

母于两辈舅姑迭丧,皆尽哀尽礼,不留遗恨。至今岁时必荐,荐则必哭,其尽礼尽哀,犹初丧云。

母素明大义,动遵礼法。方父在时,挑灯佐读,期成大志。及殁后,谢绝铅华,寂守深闺,虽婢仆亦复内外严肃。

母因纁孤苦笃爱之,且幼弱多病,百般医疗,刻不自宁。至于训诲则必以义方。偶乖礼法,辄鞭挞不恤。稍长,出就外傅,择严者师之。躬亲纺织,耜供馆谷,劬劳倍至。节母蔡氏实录。

大清乾隆十二岁官丁卯仲冬月谷旦立。

海南地位最高的节孝坊在哪里?在海口这个村→

节孝坊

是旧时旌表节孝妇女的牌坊

那你是否知道

在海南仅存的22座明清牌坊中

地位最高的节孝坊在哪里吗

“节孝坊”的由来

古人云∶男子秉乾之刚,女子配坤之顺。如果没有乾坤之德,天地之和,刚柔之济,男女之合,就不可能有家族的血脉相承和家庭的菽粟之欢。用时尚的话来说,那就是"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

曾氏儿郎俊杰,英才辈出,标名公庭;曾氏裙钗贤淑,相夫教子,闾里传颂。其中,有夫贵妻荣者,有母因子贵者,但更多的是以妇德、妇容、妇工、妇言而被宗族尊崇,被朝廷旌表。一部用绳头小楷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曾氏族谱》,竟然不惜笔墨,舍得篇幅,为闺秀、淑媛,为阃范、懿德,为考妣、孺人树碑立传。一部族谱,单是“孺人寿文”、“贞妇列传”和“节孝传略”就有6篇,而祖妣祭文则多达十几篇,实属罕见。

为闺阁淑媛立传的都是当时的宿儒,他们中的王宏诲、吴会期、谢宝都是名重一时的本土进士、达人名流。吴会期在神道碑一文中称赞曾鹏的发妻吴氏“事舅姑能敬,每脱簪珥供膏火,亲纴织以助公卒业于庠,乐施与于宗族里党,物论称贤焉”,卒后溢“贤清”。谢宝在《曾门三节妇传略》中赞扬曾鹏媳妇廷漠妻林氏、廷谊妻蔡氏及蔡氏孙媳许氏“青春矢志,妯娌齐辉,白雪盟心,祖孙竞美,类非寻常”。

曾门节妇中还有挑灯伴读、警戒鸡鸣的莫孺人,有淑范宜家、令仪昌后的丘孺人,然而更多的是共挽鹿车、任劳任怨的孺人、安人。没有这些女性默默无闻地操持,不可能有那么多曾氏儿郎成为士林翘楚。纵观一部《曾氏族谱》,其中恭颂女性的文字洋洋洒洒,可见荆钗布裙、兰心蕙质在曾氏子孙心目中的地位。

谢宝所撰《节妇传略》

尊重妇女的社会地位,歌颂妇女的勤劳美德,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卜宅人对此除书之谱牒外,还勒石立牌。卜宅有三座古牌坊,其中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节孝坊”。

牌坊全由青石构架,造型大方,结构厚实,美观雅致。远远望去,牌坊就像是一件硕大的石雕工艺;细细审视,却很像一个端庄娟秀的农家妇女。牌坊正面,一大一小两条横梁之间镶有一块精美石雕,中间凹下的部分镌着“圣旨”二字。这座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旌表诰曾奇文之妻吴氏”而立的牌坊,行使的是全国最高权力,代表的是当年最高荣誉。卜宅先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精神财富,也为海口文化名城留下了一份历史文物。

——节选自 蒙乐生《锦绣龙华》

出品:海口日报融媒体

监制:余加亮

拍摄剪辑:臧晓丹、赵越

文案:臧晓丹

配音:赵越

审核:符绩国

讲述历史:戴氏节孝坊的故事

破损的石板上写着“戴氏节孝坊”几个隽秀完整的大字,旁边写着“男,自然、自得,立石”。这块节孝坊是什么来历?是什么时代的历史?包含了什么故事?

戴氏节孝坊的故事

“戴氏是我的老老奶奶,听家里老人说,这座牌坊立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牌坊原来横梁上有斗拱和双层屋檐,飞檐起脊。牌坊上端中间有牌匾‘圣旨’两字,下面是‘昌旺之妻戴氏节孝坊’石碑,路经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今年八十岁的昌月聚老人一开口就道出了牌坊的来历和全部碑文。

据当地人说,仁兆镇的门戈庄村,是原即墨古城外城的西南城门,四百多年前,昌姓一族迁入门戈庄村,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有“翻沙”的手艺。翻沙是加工铸件的一种传统方法,是用铸件的模型在沙框内做成沙型,取出模型在沙腔内浇灌金属液体,冷却后即为成品。在清朝乾隆时期,戴氏嫁给昌旺,来到门戈庄村,开始了她的别样人生。戴氏是古岘镇大朱毛村人,具体名字不详;昌旺是当地的名门大家,上面有昌兴、昌隆两位哥哥,家里一边经营者翻沙厂,制作着铁铲、铁犁等农耕用具,一边劳作着土地,日子过得非常红火。

戴氏为人谦和,懂礼数、有教养,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家庭和睦,邻里称颂。可惜好景不长,戴氏的丈夫昌旺三十多岁时因病去世,之后一双儿女也早早夭亡,人生一下跌入到低谷。为了撑起这份家业,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戴氏毅然扛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过继了两个侄子“昌自然”、“昌自得”到自己名下,独身一人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她谨守孝道,一直善待公婆,并为他们养老送终。

在戴氏的经营和掌管下,昌姓一族家业兴盛,人丁兴旺,并且乐善好施,善待乡里,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十岁高龄的戴氏坚贞守孝已整整五十年,当时的地方官员将其事迹上奏于当时的道光皇帝后,奉旨敕建了这座“昌旺之妻戴氏节孝坊”,以示旌表。据说,碑文是由戴氏的侄子戴金鼎撰写刻上去的。戴金鼎(生卒年不详)在嘉庆年间曾中乡试解元,充任汶上等县学官多年,富有学识,对后辈有很好影响;其子戴恩溥(1826一1911),字瞻原,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监察御史、工科掌印给事中、广西右江兵备道等职。两年后戴氏去世,这座牌坊一直屹立在门戈庄村街头110多年。

据昌月聚老人回忆,在他小时候的时候还经常爬牌坊玩,牌坊下面的一对狮子一米多高,雕刻得非常精美,狮子口中含着石球可以活动却掉不出来。1958年大跃进时,因门戈庄翻砂厂扩建和修路,将街头的这座牌坊拆掉了,立柱和石碑几经周转,放在了现在已经废弃的村委大院里尘封了起来,石狮子也不知去向,保留下来的部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牌坊的很多部件已经遗失。

如今的门戈庄村,历经百年沧桑,昌姓依然是这里的大姓,铸造依然在这个村子继承和发展着。幸存的石碑仿佛在告诉着人们:历史不能忘记,传承不能忘记。

口述人:昌月聚,1938年出生,仁兆镇门戈庄村人,戴氏玄孙,昌自然曾孙。

我们的宗旨: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9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