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济阳桥

济阳桥年代为清代,位于安文街道花溪村。

2009年12月,济阳桥被公布为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济阳桥

广济桥旧称济川桥

亭台 郑鹏 作

□ 陈俊乾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潮谚中的“桥”,指的是潮州湘子桥。

潮州湘桥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舟。

廿四楼台廿四样,

二只鉎牛一只溜。

这是潮州流传的一首古老民谣,赞的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一一湘子桥的丰姿。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时由潮州知州曾汪建成桥的雏形,名曰“康济桥”,最后建成大浮桥称广济桥(湘子桥)。

广济桥横跨广阔韩江,工程巨大,造型奇特别致,集桥梁、拱挢、浮桥等形式于一体。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古及今也倾注着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数次修建扩建维护,不断完善,得以保存,其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千姿百态,风韵不减。

这样巧夺天工的桥是怎样建成呢?由此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美丽动人的神话“仙佛造桥”: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后称韩江)上造一座大桥,福泽百姓。因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和活佛广济和尚一起造桥。广济和尚负责建桥西段,韩湘子他们八仙负责建桥东段。仙佛各显神通,施用法力,分别将桑浦山和凤凰山上石头点化成羊和猪群,赶往工地。 因故耽搁,法力失灵,一些羊和猪于途中复原成石头而成为乌羊山和猪山,致石头不够用,桥建到江中心,便没法连接起来。何仙姑便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瓢在江心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广济和尚急忙把手杖丢下江中变成一根长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一架浮桥。桥建成后,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合力造桥的功绩,就给这条浮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广济桥”,一个叫“湘子桥”。

此脍炙人口的美丽神话,传颂至今,事实上是历代潮人、骚人墨客,借咏湘子桥以表怀念韩愈及对韩愈治潮业绩的追思!

广济桥(湘子桥)史称康济桥、丁侯(公)桥、浮桥、“跃进桥”。除此,还曾称“济川桥”。

据《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又《永乐大典》(五三四三卷)桥道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知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见《潮州日报》2019年4月7日06版)。《潮州府志》《海阳县志》《鳌头陈氏族谱》均有相同记载,张树人《湘子桥考》也同样记述之。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初建广济桥雏形,名“康济桥”。三年后桥被洪水冲垮,继任知州常祎按原型重修。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韩江西岸石桥墩,并在石墩上架桥梁、建屋亭,建成韩江西桥,称“丁侯(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建东一、二洲,蟠石东岸,结亭于前,匾曰“挹秀”。自广济桥始建桥雏形至此,历二十三年,西桥仍未建成,而建桥工程又转向东岸发展。

陈宏规接任知州翌年 即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就开始着手建东三、四洲。他实施的工程比前任知州沈宗禹浩大:更“挹秀亭”为“济川亭”,亭之后建“见思庵”。“见思庵”乃为驿站,以接待过客。同时,将建桥工程向东岸发展,他按照西岸“丁公桥”的结构和风格,在东岸江心扩建新石桥墩二座,开创了湘子桥东西皆有桥墩,中间用梭船作浮桥的历史,使之而后桥上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繁荣壮丽奇观。

知州陈宏规将东岸石墩桥命名“济川桥”,取“汇巨流,济百川”之意,西岸仍取“丁侯桥”。一桥虽东西异称,但风格却和谐统一。其修桥理念一直被后任者所接受。至元朝至正四年,乔贤修桥,始将东、西桥统用“济川桥”一名,长达一百四十八年。后世人改称为“湘子桥”沿袭至今,乃有潮州八景之一“湘桥春涨”闻名于世。

广济桥

济川桥来源:微博@揭西随礼擂茶 四海游子,家的礼物:随礼汇揭西擂茶

洛阳人,洛阳江,洛阳桥,却和洛阳相隔几千里!这座古桥太传奇!

这里是老张的行摄之旅

一座古石桥,建在洛阳江上,名叫洛阳桥,也和洛阳人有莫大的渊源,但它却不在河南洛阳,而在几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是不是很神奇?

洛阳桥,也叫万安桥,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古桥(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由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之一的蔡襄主持建造,蔡襄曾两任泉州知州。大桥建设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经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伟大石桥。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技术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因此在泉州流传着“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洛阳桥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两侧石塔用以镇风 , 石亭供行人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雕,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

为什么说洛阳桥和洛阳有渊源?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末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当时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人大量南迁来到福建泉州,因此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中原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农业,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因此也就有了洛阳江,这座古桥也就叫洛阳桥了。

“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别具一格,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洛阳桥是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古人给洛阳桥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

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石塔、石亭、祠庙、武士石像以及二十方历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对泉州的杰出贡献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 》,记述建桥过程,碑文精炼,书法遒丽,刻功生动,世称“三绝”。

因洛阳桥而形成的“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十景之一。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的盛景,另有一番情趣。可惜老张去的时候天公不作美,而且也是洛阳江枯水期,没能欣赏到千古绝景期待下次再来。

感谢您关注行者老张,一起欣赏大美中华......

洛阳桥在哪里 洛阳桥的位置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连接泉州市境内和洛阳江的一座桥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桥梁。与卢沟桥、广济桥、赵州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明桥,更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洛阳桥建于1053年,是由巨大的石块砌成的,整座桥历经6年才建成。桥梁的长度为800多米,宽为7米,一共有46个桥墩,结构十分的简单但是很坚固,造型很是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以上就是洛阳桥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洛阳桥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桥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如果大家到泉州旅游的话不妨去这座桥梁走走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7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