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孔若钧墓

孔若钧墓年代为南宋,位于盘峰乡榉溪村。2018年12月,孔若钧墓被公布为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孔若钧墓,孔若钧墓简介,孔若钧墓-金华市磐安县孔若钧墓

88年江西出土一宋代古墓,墓中女尸面部皮肉有弹性、毛孔清晰可见

▲关注盛世文玩 因为盛世 所以文玩

孔若钧墓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丝反映时常找不到盛世文玩,

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浏览到盛世美文,

请大家不要客气地置顶吧。

盛世文玩”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这样就能每天准时相约啦

江西德安县,是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为世人所知。

巧合在于,德安县也有一山,名曰桃源山,位于宝塔乡的杨桥村。

然而,《桃花源记》所写的,是一个渔夫绝处逢生的故事。但是,桃源山,却一直被历来的堪舆学家当作适合安葬的风水宝地。

而这里,确实埋藏了一个700年前的故事。直到1988年的那一天,才终于随着人们的挖掘,重见天日。

水塔下突然出现一朱红棺木,打开一看尘封700年的秘密揭开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宝塔乡也不例外,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决定在杨桥村的向阳山上,建一座水塔。

当时,建筑工人们将打水塔地基的四根柱子架好,正准备进一步深挖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

经验丰富的工人们,连忙扒开湿濡的泥土一看,只见这灰黑色的泥土之中,赫然有着一块青石板!

他们赶紧联系了领导,领导察觉到事情有异,也赶忙联系了德安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之后,他们先将整个青石板的全体给挖掘出来。

很快,青石板的全貌便展露在在场所有人的面前——这是一座石制棺椁。

所谓棺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外棺,大部分情况下起保存和护棺的作用。而最巧妙的在于,像是说好的一样,工人们所架好的四根柱子恰好就在棺椁的四个角。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赶紧用专业工具打开了棺椁上的石板,一副朱红色的棺木,就安静地躺在了棺椁之中。

只见棺木的正上方,压着两块青石做的志盖和志铭。

志盖和志铭一般是一表两体,“志盖”上写着通常是标题,而“志铭”则是死者的简单生平。

而这座棺木的志盖上写着“有宋安人周氏之墓”,安人,是古代对妇女的封号,这代表这棺椁的主人应该是一名女子。

志铭则要复杂得多,一共写了153个字,将女子的身份大概说了遍。

但却没想到,这简单的生平,在之后的考察中,竟然出现了矛盾,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现在,在博物馆诸位面前的难题便是,此朱红棺木是楠木所制,重量实在是太重了,在当时,都是用铁葫芦将棺木从棺椁中取出。

所谓“铁葫芦”,是一种耦合器,通常都出现在矿地上,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搬运重物的工具。

但在这里铁葫芦却行不通了。最后,他们只能用起重机才将棺木移了出来,并迅速送往了德安县博物馆。

当夜子时,连月亮都没有。

所有当地的专家们都聚在了县博物馆,他们就等待着这一刻,开棺,“验尸”。

棺中女子五个月都没有下葬,体貌特征保存良好毛孔清晰可见

之所以选在子时,并不是出于什么玄学理念。而是因为半夜月黑风高的时候,紫外线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对棺木中的女尸最好。

毕竟那时候是1988年,许多技术都没有如今那么发达,所以大家只能用最朴实的法子去做。

打开棺木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铺设在棺木上方的一块星空图,上面所绘制的星宿图案清晰可见。

除了观赏价值之外,其历史价值也极高。

要知道,宋代本身就是一个天文学发展极其迅速的朝代。

这幅绘有星宿的图画的出土,意味着我国对宋代天文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可参考文物。

当专家们还没有惊叹完星宿图所带给他们的种种惊喜,摘下星宿图后的女尸模样,更让他们震惊万分。

女尸被浸泡在棺液之中。棺液通常是指棺材内堆积的水状物,其成因目前来说,尚不明确。

有人说是人体死后,积聚的水气,因为棺材内部封闭,所以导致水气无法蒸发;另一种说法是棺材渗水,地下水进入到棺材中,导致棺液的形成。

许多棺材中都有棺液,比如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就是浸泡着棺液出土,周氏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周氏毛发、齿、头发全都在,连毛孔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虽然她的皮肤已经变成了灰黑色,但是她的面部肌肉显然还具有弹性,关节也很灵活。

为什么这具女尸会保存地如此完好?

要知道,江西可是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水丰沛不说,土壤还是酸性的,并没有具有完好保存尸骨的先天条件。

不过,专家们在把棺木从棺椁中取出来的时候,在棺木和棺椁之间涂了一层厚厚的石灰。

这层石灰也许和土壤酸碱中和,减弱了土壤的腐蚀作用。

与此同时,棺木之内还有许多防腐材料,如灯心草、石灰、水银等。其中,女尸的口中也含有许多水银。

再加上,这层棺木里三层外三层地封得死死的,密封程度也达到了一流。这也是为什么女尸能够一直保存至今的原因。

不仅仅是女尸,女尸周围的物品也保存得相对较为良好。

仔细看女子身上的物品,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她右手的手持物,从其特征分析,非常有可能是一株桃枝。

女子手中竟拿着辟邪的桃枝,穿的开裆裤体现了宋代风土人情

在中国的众多古代书籍中,桃木是一种可以驱赶邪灵的护身符。在道家传统文化里,桃木剑也是他们斩妖除魔的武器。

所以,桃枝所代表的含义,在这个棺木中自然有了新的解释。

那便是家人希望周氏在前往阴司的路上,不要受邪灵的侵扰,能够顺顺利利渡过奈何桥,重新投胎。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桃枝上居然还挂着两个粽子。

这两个粽子和女尸一样,经历了700年,当然应该是不能吃了。不过这也算是距今最早被发现的粽子,可以说是“年龄最大”的粽子了。

再看女子的发型,是十分典型的宋代高髻。

当时,宋代女子以发量多且茂盛为美,所以会使用假发来填充发髻。

再加上她头上的步摇,其钗体呈梅枝状,宛若一枝傲梅别在她的发髻上,更显宋代喜爱高洁的风气审美。

而女子的衣着,也体现了宋朝的特点。她上身穿大袖罗袍,是一种极其庄重的场合才会穿的衣服。

而下身则更具有时代特色,一袭罗裤居然是开裆裤。从古书中可考,宋代的女性很多都是穿开裆裤的,这些开裆裤一般叫“绔”。

但是这些绔都是穿得比较贴身,主要是为了方便日常行动。

外面还有一层裳(古代指下装)或者深衣(古代指上衣和下衣连在一起),所以不用担心走光。

包括周氏身穿的衣物在内,还有几百件陪葬品,大部分都是宋代当时盛行的罗、绢、丝制衣品。

当然,除了开裆裤,棺中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引人注目。这东西,也恰好直指了周氏的死因。

女子为何而死百思不得其解,从其死状大概能推测出她的死因

周氏的下身处,有几条散乱的素罗卫生带。

所谓“卫生带”,就是古代女子用的月经带,功能和现在的卫生巾差不多。

难道这女子是因为月事不调而导致的死亡?

但其实并不然,因为专家们还在周氏的下身,发现了另一样可怕的东西。

那便是周氏的子宫。

通常来说,子宫是在体内而非体外。这也就意味着周氏也许是因为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子宫脱落。

从周氏身下还垫着十四床丝被,以及她的臀部、等处都有血迹,再加上她死的时候正当盛年——34岁,基本上可以推测出,周氏是难产而亡。

而另一个从侧面佐证周氏难产死亡的点,则在于周氏的志铭上。

志铭是由其丈夫——新太平洲(现在安徽境内)通判吴畴所写的,志铭上称,周氏生了一子一女。

但专家们在另一个考据的吴氏家谱里,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吴氏家谱中,周氏是生了两个儿子。按照古代的陋习,一般写在家谱上的都是儿子,女子是没有记载的。

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们推测,也许是当时吴畴因妻子难产新亡,悲痛欲绝,一心想操办周氏的后事,没有去在意新生的孩子。

再加上也许有“迁怒”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吴畴在记录志铭的时候,没有写第二个儿子的名字。

直到之后,在记录家谱的时候,才把孩子放在家谱里。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比较简单的解释,那便是家谱在经过时间的流逝,记录错误。

其实,除了周氏的子女有偏差之外,关于周氏的身份也在考据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疑点。

身份还有新的疑点有待解释,志铭家谱居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首先,得必须弄清楚周氏的母家背景。

周氏的父亲周应合原本家世显赫,官居御史。

但1265年的时候,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在贾似道的打压下,周应合被贬为饶州(今江西境内)通判,又被下放到华州(今陕西境内)做个可有可无的“观察使”。

后贾似道被气得告老归田,不问世事。

不过1275年贾似道倒台之后,周应合也官复原职,总归来说是个好结局。

而周氏出生于1240年,17岁的时候(1257年)嫁给吴畴。

那时候,周应合还没有得罪贾似道,属于京城高官,而吴畴只是个小小通判。

换句话说,周氏嫁给吴畴,算是“下嫁”了。吴畴在志铭上也说了,周氏是他的原配。

然而在家谱上却有个截然不同的说法。家谱上表示,吴畴在周氏之前,曾经娶过一个冯氏女,然后又再娶了周氏。

那么周氏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更像“续弦”而不能算“原配”。而且,周氏有“安人”的封号,显然这是正室才有的。

综合推测,只有一种猜测能够解释两种差异,那便是冯氏早亡,所以吴畴才会续娶周氏,并且周氏很快就有了其“安人”的封号。

吴畴对周氏的喜爱,并不因为周应合的仕途而遭受影响。

周氏去世的时候(1274年),周应合还没有官复原职,如果说吴畴是为了讨好妻子的显赫娘家,是说不通的。

尽管如此,他依然好好筹备了周氏的葬礼。

这些从陪葬品,以及桃枝、粽子等细节就可见一斑。那么他将周氏说成是自己的原配,也不足为奇。

不过,周氏的棺内,也有一些用心的细节,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比如说周氏的下颌骨、手肘、膝盖都有一些银色护具,其用意为何,目前还尚不明确。

周氏的棺内还有一个划时代的细节,那便是她是中国最早可考据的第一个,缠足的妇女。

结语:

可以说,发现周氏的棺木,对我国的宋史考察又增添了许多历史依据,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疑惑。

宋朝时期的地方习俗,也在周氏的棺内的陈设摆位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也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考量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周氏丈夫吴畴与妻子之间的感情,也体现在了棺木的种种细节之中。正因如此,才提供了如此多的珍贵史物。

参考资料:

李科友,周迪人,于少先.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0(09):1-13+97-101.

孙家骅.德安吴畴妻周氏墓志考释[J].江西文物,1990(04):94-96.

夏劲.《德安南宋周氏墓》简介[J].考古,2000(10):91.

声明:图文来源头条号“刘白惜”,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民国婺源乡绅詹若棠墓寻访记

【一萍按】春节前夕,刚回婺源的我在某村考察,接到县委县政府邀请参加正月初三旅外婺源人士新春座谈会的电话。这类活动各地都常设,既体现父母官情意,受邀者或许也能在宽松氛围中略有建言。但我以前就不曾去过,这一次,我依然婉谢了。

其一,因有公众号【江湖一萍】,我能向家乡人表达的呼吁和建言,都已在上面发布或将要发布,书面图文比口头发言更完整,相关部门均可方便关注;

其二,我不想失去能在县里做田野调查或采风的至少半天时间。

其实,还有我没有表达的第三点:我历来尽量回避看重官衔、单位、职称、学位之类的官方场合——我这一介“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的苍凉书生,竟厕身于一帮成功人士间,想想都有点滑稽~,还是去陋巷或山村,找几位素昧平生却同样苍凉的长者,惺惺相惜、促膝长谈,更合我兴趣。

因有春节的访墓,本号今天自然就多了这篇图文,无论民众或县府,姑且可将本文,当作我向家乡的一次新春建言吧——

詹若棠(1876-1950)

寻访詹若棠墓

几天前的大年初一上午,我在婺源城郊为亡故的家人请过坟(方言指扫墓)后,已经下起零落的疏雨。我按预先计划,赶赴新城区的三都村,寻访詹纯鉴父亲——詹若棠的墓。

远在广东的詹若棠曾孙(詹纯鉴之孙、詹远平之子)詹智宁兄,曾跟我说过他太爷墓在三都村。我在这次回婺源之前,特向他问起准确地点。在得知我回到县城的当天,智宁及时给我发来了手机地图定位的截图。

凭着这张截图,我在春节这天的实地寻访,原以为会很快找到的。实际却费了一番周折。

詹若棠墓址

那片山坡上的墓葬太多了,而那座墓的形制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事后想想,还因为那块墓碑是没有描漆的。在雨正式开落前的闷气中,我于杂树与荆棘丛生的草莽陡坡爬上爬下搜寻,并不那么方便。

因为找不到,我只好通过微信与詹智宁实时联系。他说这样是很难找到的,他叫我不断提供现场照片并听取他的指引。我按他的提示,总算发现了那几个夹在草木中极不起眼的很小水泥台阶。激动之际,我踏上去扫视前方的几座坟,终于在高位那座并不醒目的墓碑上,隐约看到了“鸣球”二字——那不就是詹若棠先生的字吗?!……

三都村后山的众多墓葬

等我爬上去,走到墓碑前,果然看到碑文【詹公鸣球若棠府君之(墓)】,最后一个字,已被泥巴沾掩了大半。右侧上款署“公元一九八二年十月重建”,左侧下款是“儿女(纯)煦、(纯)淦、(纯)冰、纯奕立”。因纵排是以年长者居中排布,老大纯煦成了左三。左一的詹纯奕,是老四,他比1911年生的詹纯冰还小十岁,比詹纯鉴小十六岁,但他们仨是同父同母的。

詹 若 棠 墓

紧邻的几座坟略新一些,更由于几天前已有家人请过,供品与香火灰烬犹在,而若棠先生这座,墓前枯叶厚积,上下还有粗大的樟树断枝吊挂或横陈,遂更感凄楚。他的三个孙子,此刻都在海外(平时住南昌的幼孙张远平在澳大利亚曾孙家过年)。唯一在大陆的曾孙,就是远在广东的詹智宁,身为骨干医生的他,难以每年回婺源祭扫曾祖墓。但坟头上有两根挂钱的竹签儿,其中一根上面系着的白纸钱仍在。我猜想,很可能是去年清明他的三位孙辈特地来扫墓的遗留物。按旧俗,花钱才是女儿挂的,尚存那条白色的纸钱,该是孙子詹远渝或詹远平所挂。

2018年清明詹若棠曾孙挂的钱,与吊挂的断木

在我匆忙擦过汗,点上香,以乡晚身份躬拜之时,陪我同去的外甥为我拍了照。他另有事,我们没带伞,雨点却骤然密集起来,我乃叫他先行离去。我自己,则对着这座荒凉的墓门和周边众多的旧墓冢,以及屡经风雨摧折而东倒西歪艰苦生长着的密集杂树,打量良久。

三都村前的小河,是解放后为建水电站而开挖的人工渠,三都村如今沿水渠紧连的楼房更是近些年所建。则詹若棠先生墓,起初应是清爽地面对着星江大河的。我在附近读高中时,大约1987年,曾于午饭后偶然散步到这边,三都村低矮的村宅,与众多的牛栏茅棚,共同构成田园诗般的唯美画面,至今记忆犹新;我在2003年独自来此画的两幅速写,今天看来依然是佳作。那时村前的路较低,我并未留意到山林里的坟墓。

江平2003年在三都村(落款写错)的速写

电影中,总是把主人翁惆怅的心情,配上风雨情境来烘托,难免老套。凑巧的是,那天我独自彷徨于墓前的那阵雨,恰恰真是与我的惆怅交融着的。到我走出三都村时,头发上已不断淌落雨水。

“鉴” 与 “淦”

基于我对詹纯鉴的多年留意,我虽知淦与鉴在婺源话里是同音字,但墓碑落款刻作“淦”,仍令我感觉有些蹊跷。

詹纯鉴的字,是“镜心”,【鉴(鑑)】的本意就是镜子,【淦】则指水入船中,按名与字互文的通常规律,显然是詹纯【鉴】啊。他的家人,怎么会在庄重的墓碑上把詹纯鉴的名字写错??我知道詹纯鉴的同父同母妹妹詹纯冰在80年代初,曾万里迢迢,从比利时辗转来大陆,并特地回过魂牵梦萦的故乡婺源,墓碑标注的时间也在这个时候,很可能是她出资重修父亲的墓。在中国大陆长期与西方国家不建交的情境下,詹纯冰在大陆逗留的时间一定很有限,不太可能亲自监理修墓。是不是受她委托具体操办的亲戚,将婺源方音gan,想当然地认为是人名常用的“淦”字了?当时县里文化界,就有位名人陈社淦。那时的通讯何其不便,新的《婺源县志》远没有诞生,要核实一个名字何其困难,将就用字也可以原谅。

墓碑局部

当晚,我就这个“淦”字,拨通了詹纯鉴长女詹远湄的电话。

2018年5月8日,我曾特地赶赴上饶市访谈詹远湄女士。她按我事先的要求写好了一份个人履历(由她先生正式抄录),当面交给了我。1931年3月生的她,现已八十八高龄,言谈直爽而不失幽默,神智很清爽。她在电话中明确告诉我:“修墓我没有参与,具体问我弟弟詹远平更清楚些,但他现在澳大利亚过年。我爸爸的名字,除了小名镜心(字),就是詹纯鉴(名),是鉴定的鉴,没有别的写法!这个,作为女儿的我很肯定的。”詹纯平送我的台湾出的《詹纯鉴先生生平》一书,也是如此。

江平与詹智宁(詹若棠曾孙)的交流

詹若棠孙、詹纯鉴之子詹远平,从澳大利亚发给江平的书面答复

出于慎重,我随即又通过微信打字,书面向詹智宁求证。

智宁好,请明确一下如下几点信息:

1.如今的詹若棠墓,是谁重修的,墓碑文字是谁拟的?

2.你爷爷名字在你父亲或伯父早年记忆中应该是怎么写的?

3.该墓重修前,就在那儿吗?为何要重修?

4.碑文是拟订者手迹?还是请谁抄上去的?

三都村前的古樟

詹智宁向父亲詹远平转达我的提问后,次日年初二上午十点半回复我:

“我姑婆(詹纯冰)82年去婺源,在婺源县侨办陪同下委托人重修了詹若棠的墓,碑文是找人刻的,后来我爸爸在低调的前提下又重新修了这个墓(开始一段时间说要拆迁,后来又说暂时不拆迁,而且墓又下沉,很破败了)所以我爸爸一个人出钱在原址重新修的,但碑文还是用原来我姑婆修时的那个碑文,估计那个碑文我姑婆也没看到。我爷爷的名字存在鉴和鑑写法是简体和繁体的区别而已,没有其他写法。”

从詹若棠墓前俯瞰三都村

有了如此充分的几方面证据,情况就很清楚了。我又问及没有答复的信息——

一萍:书者是否王润华(当时婺源声望最高的老书法家,已故多年)?

詹智宁:我爸爸也不知道那个书法是谁写的。

一萍:也就是说,你爸爸重修的墓,墓碑是你姑婆委托所修墓的原物,而不是抄录内容重刻。请确定。

詹智宁:(墓碑)确定是我姑婆委托所修墓原物。

一萍:你爸爸去重修是何时?

詹智宁:我爸爸出钱重修,大概是2002前后的事。

詹若棠生平与后事

一萍去年春节期间已发布长文《呼吁抢修:婺源名士詹纯鉴故居》,詹家后人读到此文而与我联系上后,我又写了《婺源、杭州、东京——詹纯鉴的直系亲属及其近况》等篇,还专访了李婺英老人。

李婺英老人说,这口大缸是詹若棠家的旧物

据詹远平、曹珉二先生乡先后提供,并经我查看原件的詹若棠自述材料,詹若棠的曾祖父是詹时潮,祖父詹诚敬,父亲詹之吉、母亲王氏。他是民国前三十六年(1876年)六月生,蚺城(婺源县城)里人,清太学生。很多高龄的县城老人都知道他家原籍是庆源(小源)村人,何时迁到县城已难确知。詹纯鉴领导的国军208师的婺源籍老兵俞敬达,说詹家原是做布匹生意的。詹家人说他家后来在九江,主要是操持航运业。

詹若棠填写的履历表

詹若棠并非国民党员。曾任大通军政分府秘书长、九江光华中学董事长、九江县议员、九江红十字会评议长(这该是台湾《詹纯鉴先生的生平》序言所说的慈善业)、财政部安徽造纸厂总务科长、九江航业工会主席、国民军第三十三军第六师秘书长、汉口“民报馆”主笔、国务院参事等。抗战爆发后定居在婺源县城八角亭,那栋屋是他买下的,而非祖屋或自建。兼任过抗战期间婺源的抗敌后援、征兵、粮食、禁烟等众多委员会委员或主任。

1944年,詹若棠还担任了婺源北乡黄隐中学名誉校长。国共内战爆发后,詹若棠任职较少。1950年病逝,享年74岁。

詹若棠、詹纯鉴故居大门

“病逝”,是婺源县城紫阳镇政府提供的不甚明确的信息。与我母亲很熟悉、曾先在詹若棠家边上居住,后在詹家屋里住过多年的李婺英老人,认真地告诉我:她确切听两位老辈邻居——在詹若棠家同屋住的豆芽婆,和另一位是詹家紧隔壁的阿婆,都说婺源解放后,詹若棠是“绝食几个月后”去世的。

这令我意外,乃问詹家人。詹远平先生答复:母亲说爷爷(詹若棠)在婺源刚解放时被关进了监狱,因他有病,终获保外就医,但不久就去世了。正式绝食的老人,想必一周就得死,因抑郁无食欲而进食很少,才可能数月后才亡故。结合这几方信息来分析,一位在同城两代进士家受私塾教育出身、任过旧职的绅士,固然知道一些“遗民”事迹,儿子詹纯鉴更是家喻户晓的民国政要,面对如此改天换地的巨变,詹若棠能坦然接受新政权吗?……若棠先生最后的情状,并不难推知。

詹若棠、詹纯鉴故居后半

李婺英老人早已住到郊外去了,可是她早年买下的詹若棠家用在天井下接雨水的大荷花缸,一直还在使用。她说詹家紧隔壁的那位阿婆,在詹若棠死后,平时到邻家串门时,多次提及詹若棠日常家居的点点滴滴,说詹若棠在家里喜欢靠坐躺椅,给人感觉是悠闲性情;詹若棠的其他邻居,都讲他是善人,连隔得较远的邻家,每年都会收到他分发的糕点之类。百岁老人俞铁汉则说,詹若棠因是他祖父嗣元先生的学生,有时会到俞家看望铁汉的父亲,而且,铁汉进本县三青团工作,也是若棠先生写了介绍信的。他勉励铁汉好好干,将来有机会,可推荐给省里。这些,大致能体现詹若棠慈善与人情味的方面。

无论俞铁汉先生,还是李婺英等人,都向一萍提起了詹若棠临终前的名份小老婆——英娘。英娘本是詹家的女佣,带着女儿程顺弟过日子,后来女儿嫁给一个长工了。李婺英听长辈说,是在解放前夕,若棠的儿子紧急赶回来,往英娘跟前扑通一跪,叫她为“妈”,就这样,英娘成了詹若棠的名份上的最后一个老婆。因英娘比詹若棠小很多,所以一些老街坊说英娘是詹若棠的“小老婆”,未必就是“妾“之意。实际极可能是詹若棠的儿子们劝不走(这是李婺英听老辈人说的,我认为也或许实在不便带走)年迈的父亲,因而不得已,以这样仓促的权宜方式来给英娘一个名份,以促她能贴心地陪护他们的父亲。

一萍在詹若棠就读私塾、并多次拜访的进士俞诵芬老屋采访俞铁汉先生

这段极短暂的夫妻名份,后来却令英娘成了“地主婆”,被打入社会最底层。这是可怜人。不过,街坊传说英娘曾塞给女儿程顺弟一包得自詹家的财宝,所以她也并不算吃亏。李婺英清楚记得詹若棠死后,跟着英娘一起生活的是一个叫詹仁生的詹家男孩。经詹智宁代我核实,那是詹若棠长子詹纯弈生的,他十七岁时,回到了他父亲的九江那边,已不在世。

詹纯煦,是詹若棠前一个妻子生的。婺源老人都叫他“詹朴坚”,又因他视力不佳,也叫他“朴坚矇”,应该是字朴坚。他一家后来就主要在九江那边定居了,我拜访过的一些老辈人说他(早年)有点霸气、不怎么懂事,与詹纯鉴性情迥然不同。詹若棠侄孙詹泰生也说,詹朴坚家教小孩如果和别人打架,一定要打赢,宁可打伤别人,大不了给点钱去安抚,也绝不可打输丢了自家面子。不过,长子可能仗势的做派,不能算在为父的詹若棠本人身上。至少詹纯鉴、詹纯冰等子女的家风,是忠厚善良的。

绅士 文人 詹若棠

乡邦士绅的作用,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至为肯定且追怀的。乡绅拥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操守,往往是一乡之精神支柱,民间的纠纷总是先请乡绅仲裁,官民之间的冲突,也时常需要乡绅出面来调停,于是他们成了中国漫长时代里政治与社会得以相安的重要因素。

詹若棠(1876-1950)

詹若棠,应该原本就是婺源城的绅士之一。在一册中华民国廿七年(1938年)九月,县长高楚珩题书名的《婺源县政府第一届行政会议议决案》里,载有詹若棠参与的提案:

7、慎重保甲长人选案,绅士董吉符、江景三、詹若棠

14、积谷彻底盘查案,士绅董、江、詹

28、财政亟宜公开案,士绅董吉符等

从中,可窥他们关注的方面。

1938年《婺源县政府第一届行政会议议决案》

随着儿子詹纯鉴地位的一再高升,詹若棠的名望也成了无人可比。我曾访谈过的一批高龄老人(多数已故),都提到过这点。据说民国后期每位新到任的婺源县长,登门拜望的首位乡绅,肯定是詹若棠。

前述詹若棠担任名誉校长的婺源黄隐中学,办在詹天佑老家庐坑村。在那个艰苦时代,黄隐中学办得很不容易,曾就读的胡有恒老人说:“虽然相隔70多年,对很多人很多事已记不真切了,但是学校环境,老师模样,尤其是老师浓浓的爱国情怀,至今还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根植于我心田。尽管我在黄隐中学只读了一个学期,却一直崇敬这所山村里的初级中学。”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的父亲詹厚生,也是黄隐中学的学生。该校校长詹省耕是婺北浙源一带的乡绅,而担任名誉校长的詹若棠,除了在全县的影响力,或许在乡邦文人中也有较好的口碑。

1927年8月13日的《武汉民报》

旧事的绅士,普遍都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汉口的民报馆,应该就是《武汉民报》馆。一萍无精力去查找汉口民报馆“主笔”詹若棠发表的具体文章,以其经历,当是有识之士,而主笔所写的,通常也会是政论、时评之类的主打文章。

刊有詹若棠联句的《古今联语汇选》

文学方面,据其孙詹远平提供的线索,我查知武进人胡君复编的《古今联语汇选初集祠庙二》中,在收录我族先贤江慎修(江永)的一副庙祠联“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倾;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后,随即补充同出婺源的才子案例道:“又,婺源詹若棠鸣球云:良夜独来,月明万象化为水;清秋远眺,云起君峰澹若烟。”慎修先生那对,文思殊妙;而若棠先生这对,意象亦颇不俗。《古今联语汇选》系民国七年初版,编辑应略早,彼时詹纯鉴或还未出生,显然,若棠先生的联句受到文人重视,与他儿子詹纯鉴后来做大官毫无关系。

詹若棠的其它手稿,目前很难看到。他自述学历证书等“所有证明文件均于九江沦陷时完全遗失”,证书尚且如此,一般的手稿,估计更没有保住了。

詹若棠手迹

好在他1944年填写《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声请检核履历书》上的毛笔字,字数较多,而且清晰。是蝇头小行楷,虽大致齐整,却毫无馆阁体的刻板僵化弊端,更无甜媚俗态。仅仅右上角的“棠”“时潮”“诚敬”“程”“学”等多字的结体,均别具出人意表之美,较耐看。而填写任职的五个“長”、三个“會”,无一雷同。

詹若棠手迹

曾经撰写过如此雅联与清隽小行楷的绅士詹若棠,就躺在这片一般民众很少意识到的城中“剩山”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墓主后人,不便常来,知道他的老辈人,也已纷然凋落殆尽,每天悠然穿梭于此的,只有三都村民放养的群鸡。

詹若棠墓的特别意义

从海外视野来看,婺源这座詹若棠墓墓主的后人之分布,仅仅就不完全统计,就可谓罕见之广阔:墓主次子詹纯鉴,后半生在台湾;墓主女儿詹纯冰,大半生在欧洲直到百余岁亡故,比利时后代一大群;墓主孙詹远渝(詹纯鉴次子)夫妇,应姑姑詹纯冰之嘱已赴比利时继续接办中餐馆,定居那边很多年了;墓主幼子詹纯奕,是跟着哥哥詹纯鉴到了台湾的,但后来去了南非,死在南非,应该也是葬在南非,听说有个女儿留在南非,而詹纯冰夫妇也曾在非洲生活过一段时期;墓主孙詹远浦(詹纯鉴长子)夫妇大半生定居日本;墓主曾孙、詹远浦的两个儿子,均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其中一个是博士,两人都是美国国籍;墓主曾孙、詹远平次子詹智敏,现居澳大利亚……。还在大陆的,只有墓主孙詹远平夫妇与女儿在南昌、孙女詹远湄一家在上饶、曾孙詹智宁在广州……

詹纯鉴、蒋经国,1952年于台湾

章兰林-詹远渝, 詹远浦-林枫筠, 詹远平-甘树蓉

(2018.4.16-日本东京)

大陆、台湾、日本、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在整个历史上,还能找到第二例后三代血亲分布如此之广的婺源人吗?将来还有的概率又有千万分之一吗?这是我在调查后惊讶的发现。

定居比利时的詹纯冰百岁生日,比利时报纸为她庆贺的专文——《妈妈的生活经历:出生于1911年的伊丽莎白詹纯冰庆祝一百岁生日及她的传奇故事》

(詹远渝赠送江平纸质图片,并翻译标题)

2011年詹纯冰百岁生日时,在比利时和家人合影。

马英九,在比利时詹远渝夫妇家

詹若棠墓在反映婺源人衍布与海外影响方面的意义,无出其右;如今,对台统战形势严峻,该墓作为台湾政要祖坟之特别意义,就更不必说了。鉴此,婺源县侨联、县对台办等部门,理该有所认识。

詹远平一家,次子詹智敏(后左)现居澳大利亚。

詹远湄(右2)一家在上饶招待詹远平夫妇与江平

还有必要提及的一点,是我们不宜忽视詹纯鉴作为民国海归专家、论著作者、江西农大早期校长的身份—— 对这样一位至少同时是乡邦文化名士的祖坟,婺源也该慎重对待才是。

建 议 保 护

1949年,解放军开进溪口,据毛泽东"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的指示,溪口的文物古迹得以保住。但败退到台湾的蒋家父子,一度很担心大陆会毁其祖坟。蒋家父子曾私秘会晤与国共最高层都有特殊关系的曹聚仁先生(他在赣州的蒋经国身边办报时,与詹纯鉴肯定是熟悉的),委托他代为核实确切下落。1957年春,曹聚仁专程到溪口,还拍了蒋母墓园及毛夫人墓地犹存的照片为证,蒋家父子才放了心。

曹聚仁1957年拍摄的奉化溪口

奉化溪口的二蒋故居与祖坟

"文革"中的红卫兵,扬言要炸蒋母墓,当地民众三天三夜守卫在墓边,确保了墓地完好无损。1968年红卫兵炸毁了墓旁的“慈庵”,导致蒋介石十分气愤、两岸商谈幻灭。

在国共尖锐敌对的新中国前期,大陆官方尚能有那样的底线。1979年后,中央更拨专款修缮和恢复蒋氏遗迹,1984年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开放,迅速成为八方游客参观的热点。在解放七十年后的现今,婺源有关部门,对詹纯鉴父亲墓,也该有所重视。

2019大年初一,寻访到詹若棠墓的一萍

詹若棠墓边的群鸡

在我看来,詹若棠墓之于婺源,就如蒋母墓之于奉化,甚至还多出几层。因为即便撇开墓主儿子詹纯鉴是民国政要,仅仅以詹若棠是一位关注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的民国后期我县大乡绅,和世界各地众多子孙的先祖,其墓也该保护。

婺源近些年方兴未艾、不断新造的旅游景点多矣,一些开发商无视起码的事实,编造的所谓典故恶俗不堪,在这样的语境下,文史界最珍视的【真东西】,就显得尤其可贵了。这座在婺源境内已无任何后人,但其文化意义多维的七十年前墓葬,哪怕他的远方后人将来不便再来祭扫,本县的文保部门岂可任其毁失?何况,这类墓不宜华贵,只要不破损,维持今貌,前修一条小路,旁竖一块碑刻即可,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我以为,詹若棠墓宜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都村后山

顺带说一句,三都村后的这片山林,是新城区目前屈指可数的山地或林地之一,因处于黄金地段,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则不久的将来将被征用建楼。但此山林实在不宜泯灭之。人家平原地区的城市尚且特意打造几座矮山或林地来“透气”,婺源新城区内这几处苟存的自然山林,说什么也该保住啊。

江平2003年在三都村(落款写错)的速写

三都村前的星江河

江平的微信公众号:江湖一萍

美国这块墓地有何来头?宋家姐妹、孔家人都葬在这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中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

宋氏三姐妹和孔氏一族生前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固然耗费了他们的精力,但是比起宋家为改变旧中国付出的心血,还有孔祥熙等大发国难财而背上的骂名,这些钱仿佛变得轻如鸿毛。孔宋家族去世后都葬于芬克里夫墓园,今天本文要讨论的中心内容也是这片墓园。

晚年的宋美龄

宋美龄出生在1887年,是宋氏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从小就独立要强,不仅会说六国语言,在中国古典艺术领域也是颇有造诣。她20岁时跟随二姐宋庆龄到美国留学,7年后宋美龄回国,攻读中国的古典文集,还专门邀请了一位先生来教导她,这为她以后所做的动人的演讲奠定了基础。

宋美龄32岁时在弟弟宋子文举办的宴会上遇到了蒋委员,蒋委员对优雅美丽的宋美龄一见倾心,蒋委员克服重重障碍追求宋美龄,最终成功邀请她和自己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

1975年蒋委员去世,宋美龄飞离中国再次前往纽约,此去经年,宋美龄曾短暂地返回台湾居住,但再没有返回过大陆。在美国,宋美龄的长期居所位于纽约的蝗虫谷,虽然名字听起来既吓人又恶心,但蝗虫谷却是实实在在的富人居所。

宋美龄在蝗虫谷的住处是一所装修古典的大别墅,这座别墅历史悠久,始建于1913年。在蝗虫谷时,宋美龄的一切生活安排均由孔令仪照料,但是随着宋美龄年纪增长,身子越来越虚弱,在蝗虫谷看医生不方便,20年后宋美龄就搬离了蝗虫谷的这栋别墅,前往医疗设备完善、交通便利的曼哈顿居住。

宋美龄在曼哈顿时居住在孔家的豪华公寓里,为了方便照顾宋美龄,孔家买下了公寓的第九层和第十层,然后将两层之间的隔断打通,宋美龄住在第十层,照顾她的佣人住在第九层,这样一来,一旦宋美龄有任何不舒服,用人都可以及时前去查看情况。

在这栋公寓里,宋美龄潜心研究圣经和中国绘画,她还在这里准备了在美国国会做的二战结束50周年演讲。

去世:安葬芬克里夫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在美国曼哈顿的这栋豪华公寓里安详地与世长辞。宋美龄十分长寿,去世时刚好满106岁,她在所有这些参与过二战的领袖夫人中享年时间最长。

她去世时,美国总统基辛格还感叹她是一位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环境的伟大女性。宋美龄生前就为自己选好了下葬地址,这个强势独立的女人生前要自己掌控人生,死后对所有的事情也要亲自下决定。

宋美龄告诉为她处理后事的人,她想要被安葬在纽约上州的芬克里夫墓园里。在芬克里夫墓园里,有许多长眠的知名人士,他们或许是风云一时的富豪或军火商,也或许是像宋美龄这样的尊贵夫人。

2003年10月30日,宋美龄的棺椁从殡仪馆被运出,在孔令仪夫妇等的护送下,宋美龄的遗体被装上灵车。两辆警车为这位伟大的女性开路,后面有10几辆宋美龄家属的车跟随保护。

牧师为宋美龄主持了封棺仪式,宋美龄的家族成员为她完成了启灵仪式,她最终被安葬在了芬克里夫墓园。这座墓园建于1903年,它是美国最著名的墓园之一。和大多数墓园一样,它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从外形上来看,这座墓园十分特殊,院内绿植环绕,环境幽谧,与其说是墓园,它更像是一座森林公园。

墓园里的墓碑都是被平躺着放置,像是一块块青石阶,与常见的竖立着的墓碑大不相同。墓园的外墙由灰色大理石建造,凸显庄重肃穆。

孔宋家族合葬一处

孔宋家族买下了芬克里夫墓园的两个相邻的墓龛,就像宋庆龄在曼哈顿居住的公寓一样,两大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埋葬在这里。这两个墓龛内,除了宋美龄的墓碑上用中文写着:蒋委员夫人——宋美龄以外,所有孔宋家族成员的墓碑上都只有其名字的拼音。

在宋美龄这个墓龛中,还有在她生前一直照顾她衣食起居的孔令仪,宋美龄的私人墓室里常年摆放着鲜花,祭台和长条凳上还画着梅花,一如宋美龄的性格:刚毅要强。

而另一个墓龛中安葬的是宋美龄的姐姐宋霭龄和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墓园的内部墓室分为壁葬和私人墓室,有着颜色丰富的彩色玻璃窗和用心雕刻的石像。

在墓室里长长的走廊两边放置的是非常高耸,都快要接触到天花板的壁龛,这些壁龛是用于安放死去之人的骨灰的。壁龛的表面有光滑的大理石,上面刻着死去之人的生平。

宋美龄晚年虽然很想与蒋委员合葬一处,返回祖国,但是她一旦回国必定会引起众多麻烦,并且蒋委员的遗体只是暂时停留,到底要葬在何处还未可知。尽管宋美龄没能再回故乡,她在美国也算是实现了她的很多梦想。

她在这里四处做演讲呼吁和平、为祖国援朝战争募集物资。在这里,她还回忆起了曾经和宋庆龄一同学习的美好场景,想起了她曾在美国著名女校韦斯利学院度过的欢快时光。可以说,宋美龄的晚年过得既充实又幸福。

结语

尽管历史上人们对于宋美龄和孔氏家族存在着很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曾为国家做出过贡献,也曾推动过历史的进步。

针对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不能用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评判人物,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孔宋家族的成员已经离世很久,人们也应该用更客观、更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7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