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安福桥

安福桥位于洪溪镇洪福村俞家木桥自然村。桥中孔两侧刻有“民国二年(1913)新建安福桥”,当地俗呼俞家木桥。

安福桥

(70)嘉善安福桥

【嘉兴古桥三人行】(70)

嘉善安福桥

嘉善的三人行还在继续中,由天凝镇区转向别处乡下时,途中又有计划外的意外收获,虽然这是一座桥型比较常见的三跨三拼立壁墩石阶石板桥,但却是用赫红色花岗岩建成,远远望去微红的老石桥在绿树的衬托下色彩比较漂亮。停车来到老石桥前观看,见桥名为安福桥,附近民居门牌为福善泾村俞家木桥,那就是我们上一次看宝善桥曾经到访过的同一个村庄了。

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福善泾村俞家木桥自然村的安福桥

安福桥是一座做工比较考究的石桥,主跨桥栏两侧刻有“新建安福桥”的桥名桥铭,桥梁端以及枕石端包括望柱上都刻有精美花纹。对于安福桥的详细考察,又可以完全照抄阿坤的博客了。

安福桥的北堍石阶。阿坤的博客介绍:福安桥位于福善泾村俞家木桥自然村前,南北走向,三孔排柱墩梁桥。桥额上一面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至”,“新建福安桥”,“里人公建”。另一面刻“民国乙亥春建”,“重建福安桥”,“里人公立”。南北台阶各12级。漏空护栏,为保证桥面宽度和护栏的牢固度,望柱借用了承梁石,采取外抱鼓组合。天盘石和梁断均有瑞草如意花纹,雕刻精细。安福桥有桥联两副,西侧为:履中蹈和万民安乐;日临月照一路福星。东侧为:舍木杠维持新建设;剙石梁巩固旧交通。西联中隐含了桥名。

安福桥北堍路口有文保碑,其中内容显示安福桥为2010年5月公布的嘉善县文物保护点。

安福桥附近民居的门牌为“福善泾村俞家木桥”,现在的天凝镇是由原来天凝、洪溪、杨庙三镇合并,此地原属洪溪镇。事实上那么多年来村民们依然还是称呼老石桥为“俞家木桥”,应该说在1935年之前这里是一座木桥,而且在四里八乡颇有名望,其名称一直被延续至今。

安福桥的桥体由赫红色花岗岩构成,所跨河道名为俞家木桥港,据嘉善县博物馆的介绍:安福桥桥长19米,桥面宽1.8米,占地34平方米。

安福桥的抱鼓石,石阶中间铺了一条水泥斜坡,上端刻着“做好事”三字。

安福桥的桥面桥栏

桥上看望柱还是比较平常

桥外看着望柱造型就比较特别了,为增加牢度而在外侧如同夹杆石一般,上面还刻有阴阳太极图案。

安福桥上向东看,远处我们经过的公路桥因为河道弯曲而不可见,唯有引桥处能看到一点点,也亏得李凡眼尖,开车时还能发现这座安福桥。

安福桥上向南看,前方是开阔的田野,居民区集中在老石桥的北方。

安福桥上向西看俞家木桥港,随车游览也不知上一次所看的宝善桥在安福桥的哪一个方向,相差多少路。

安福桥的北侧就是俞家木桥自然村

冯老师和李凡在看安福桥

各个角度看安福桥

各个角度看安福桥。在村民的指点下,外貌看似牢固的老石桥,南堍西侧大树下的桥座有一个窟窿,其中已经被河水冲刷而完全掏空,据说随时会坍塌。

各个角度看安福桥

各个角度看安福桥

南浦桥、洄澜桥、双虹桥 、安乐桥、龙河桥、梓福桥,万载城内的这6座桥,都有这样的故事!

万载城墙建于宋朝,流经康乐城的护城河称作龙河,也叫穿城之河,将县治分割成东西两岸。元代红巾军刘仁在河东筑城门四洞,周围五里。在没有建桥前,东西两岸行人丶车马往来靠渡船或是走浮桥。在元朝,万载始在护城河上筑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护城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1989年在南浦、迥澜二桥之间又建起了一座梓福桥。至此,仅约一公里长的护城河上连绵六桥飞架,犹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

南 浦 桥

南浦桥现名南门桥,南浦桥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后“以兵燹毁”。明洪武年间,邑人文泰卿独资重修,桥上建“屋凡九间,若柱、若梁、若椽、若桷……规模一新”,并由主簿黄君正书桥名“南浦”二字。

南浦桥的建成,不但贯通了东西两岸,且成为当时“使命往来,邑大夫送迎必涉焉” 之地。清道光元年,知县卫鹓鸣作《留别絮言》记南浦桥,诗曰:“步上南浦桥,南浦水盈盈。山原忽开朗,十里稻畦平。往来袁州路,霜中月下行。多少惜别人,对此不胜情。”

建国后,对南浦桥也历次修葺。1980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拆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单孔,长44米,宽7米。

2016年11月的南门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后南门桥宽度达到43米,随着南门桥的改造、扩宽,交通设施的完善,众多交通问题也得到缓解。

洄 澜 桥

洄澜桥 在旧学宫前百步,以万载古八景之一的“笔架迥澜”而命名。“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所必经”。 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桥十丈有奇,广八尺,高丈许”。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于嘉庆二十年(1815)八月开始修葺,“填东岸三厢为平地”,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1987年改建为七拱钢筋水泥桥,长30米,宽7.2米,高4.1米。

双 虹 桥

双虹桥 位于县学宫左侧,元黄竹关建,又名通济桥。嘉定县志载:“通济浮桥在县学宫九步”,可见黄竹关所建的是浮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至成化乙未年(1475),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

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成。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

至于此桥为什么叫“双虹”,说法有三:黄竹关建桥祈嗣,後生二子,故名;宋一凤号双虹,故名;明嘉靖间学宫泮池出现双虹,故名。

1950年拆修街道时,改阶级为斜坡。1982年由地方财政拨款7万元拆建为二拱钢筋水泥桥,长20米,宽12米。

安 乐 桥

安乐桥位于义井龙祠(现旧酿酒厂)前,原系木桥,故又称“木桥头桥”。清乾隆四十年由辛衢出资建造石梁,桥面铺以木板,长九丈余,广六尺,高五尺。清道光十五年刘名绂、辛基琇两人出金百余重修两次。

1983年拆修为钢筋水泥桥,长34米,宽5米。

龙 河 桥

龙河桥 位于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现旧酿酒厂后),地处县城北青石甲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出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奉命调离。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俗称为“新桥”。

龙河桥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夹缝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梓 福 桥

梓福桥坐落在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对面的龙河上,是一座供人游憩的人行风景桥,由已故旅居台湾的万载籍人刘实老先生慷慨解囊,捐资14 万元人民币兴建,于1989年中秋节竣工通行。桥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使梓福桥显得十分的古朴典雅,远远望去,宛若一舫漂亮的兰舟,正待起锚远航。

桥美,名更美。桥名曰“梓福”,寓意着两重意义:一是刘老先生缅怀故乡和乡亲,为桑梓造福;二是刘老先生不忘双亲养育的劬劳,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莲),合为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刘老先生的脉脉乡思之情,也蕴含刘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谓是名含双关,珠联璧合。

纵观万载城池六座桥,

都由邑民解囊建造,

足以说明万载人民素有修桥铺路造凉亭的美德;

同时,仅约一公里的河面上,当时就建桥五座,

说明古时万载经济的发展、商贾贸易的繁荣、

人流往来的频繁、县城建设的繁华,

佐证了“富万载”之美称。怪不得诗人赋诗曰:

“最喜登临衙背望,万家楼阁画图中”。

资料参考:万载古城旧事,作者:徐小明、王水宝

福建安溪官桥景点铁峰山

福建安溪官桥景点铁峰山,官桥四面环山,风景秀丽。镇区东部的铁峰山(俗称铁尖山),峰尖海拔751米,是座历史名山。其山有多处天然石洞,山间怪石遍布,态异形殊,巧妙玲珑,历史上曾留下不少名人题刻;峰顶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铁峰塔,石式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实心单檐,棱角分明,构造独特;有建于宋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奉祀清水祖师的慈济院;又有铁峰岩,庭左有座石筑尖圆僧塔,称铁峰舍利塔,形与泰山舍利塔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其山正面有一古洞名铁松洞,相传此洞极为深险,是宋代名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蝙蝠洞”。铁峰幽美,景物天成,却因20世纪末的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人为破坏殆尽,令人叹惜。

福建安溪官桥景点铁峰山,位于镇境西南的益林村境内的犀山,因“山峰犀利,岩如刀削,状如犀牛”而得名,高峰鹅角髻海拔高程1047.5米,是安溪东南部最高的山峰,右侧的白岩峰壁立千仞,极具天险。区内奇峰耸秀,古树参天,怪石嶙峋,洞壑幽奇。山间有迷人的蝙蝠洞,有雄奇挺立的将军岩等许多奇石景观,有传说中由北宋五虎将石玉坐化的“石府将军”,有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规模宏大的民间土楼“仰圣楼”,有构筑于清代、用于诱捕老虎的虎橱等古迹,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自然生态风景旅游新区。

境内西北的驷马山,因“山势如马”而得名。唐天佑年间(904-907年),山间建有安常院,其下有石广二丈余,人呼回音响应,称为“应石”。山左有圣泉岩,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山麓有石洞,可容百人,人称“虎洞”,洞内流水潺潺,相传为林嗣环读书处,昔日曾被人们作为逃避匪乱之所。虎洞附近有古水井一口,称为“黄井”,大旱不涸。在驷马山下蓝溪珩内湾处,两岸及溪中怪石嶙峋,形象之物皆极相似,有石猿、石鸡、石棺等,尤以石牛为最肖,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解元林文斗有《咏石牛》诗:

怪石崔巍号石牛,溪边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春草欲抽难下咽,长鞭任打不回头。

于今鼻上除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山下的赤岭村有座“磐宗楼”,为里人林昌为抗击匪患而建。清乾隆《安溪县志》载:“筑楼十仞,基墙高厚,中列正楼,外楼四绕……正楼制度如家室,外楼具穿窗孔,可以开弓发统炮,外沟三丈许。”嘉靖末年(1566年),林昌率众据楼抵御倭寇的围攻,连二日,毙敌40余人,后又击毙敌酋,致倭寇连夜溃退,是楼由此被人们赞之为“磐宗楼”。位于该村林氏驷岭大宗是安溪的一座名祠,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迄今已500多年的历史,近年又得重修,使名祠重放光彩。在该村附近的驷岭溪洲,还有一座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溪洲土楼”(又名“溪洲护宗堡”)。

,恒美村的“双鲤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门前池中双石似鲤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遗物,今得台胞捐资重修,金碧辉煌。境内于明代建造的宫庙有龙瑞宫、厥齐宫,在清代建造的有万安院、启明堂、宝丰堂、南泰堂、郁美堂、湖山庙、英济庙等。在吾宗村西北漈口山麓,有巨石阴刻“万历四年(1576年),洪水至此”,下刻一横线,据此推测,当年洪水可能淹没官桥、龙门的平原地区。此石为研究安溪古代水文提供重要例证。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地经常组织文艺表演或踩街活动,表演的项目有铜管乐、大鼓吹、高跷、弄狮、水车阁、南音、十八学士、水操等,无不让观众大饱眼福。而让人印象最深的,要数“水操队”游艺节目了。传说于明末,曾有不少官桥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人解甲归田之后,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便召集村民操练水兵操,尔后这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文艺节目。现在的“水操队”是一支由75名身穿古代水兵服装的人员组成的大型游艺队伍,在锣鼓声中表演单打、对打、水操壳操对练等节目。官郁村组织的水操队,曾代表安溪县赴泉州参加元宵节文艺踩街活动,其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并获得活动的演出奖。而莲美村也值得一提,该村是一个乡村文化十分活跃的侨村,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了芗剧团,改革开放以后又发展高甲戏剧团,剧团的演员白天劳动,在夜间进行排练、演出,丰富了侨乡的文化生活。

位于镇境西部的赤岭,历史以来有七月祭祀英灵的传统习俗。传说驷岭大宗一世祖林复春原居西坪柏叶,因疆理官田,登驷马山巅,见山势起伏回转,龙虎翱翔,即在驷马山下卜筑定居。林复春于明天顺年间(1547—1464年)任七品散官。正统末,他为民请命,抚邓茂七农军残部三百流亡壮士,在林复春故里赤岭一同开垦,卜筑定居。为纪念诸壮士的创业精神,林氏先祖确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普渡祭祀壮士英灵,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3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