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团山青瓷窑址

大团山青瓷窑址位于瑞安市陶山镇荣垟村,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保存比较完整。属瓯窑青瓷系统,生产年代为北宋。产品有碗、盘、罐、瓶等,碗类数量较大。胎质坚细,呈灰白色。施满釉,呈青灰、青黄色,大都开冰裂纹。纹饰:碗类内底划团花,内壁篦划花卉图案。罐类外壁划莲瓣纹,莲瓣肥硕。瓶类肩颈部设有双系,腹,大团山青瓷窑址,大团山青瓷窑址简介,大团山青瓷窑址-温州市瑞安市大团山青瓷窑址旅游指南

大团山青瓷窑址

柯桥的官山越窑遗址发现高规格越窑青瓷残片,莫非这里曾是官窑?

近日,考古专家在柯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灶官山越窑遗址,发现了高规格越窑青瓷残片,引发业内人士对官山遗址前身的猜测,莫非这里曾是真正的官窑?

日前,在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的柯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灶官山越窑遗址,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精美的越窑青瓷残片,其中包括一片越窑青瓷八棱壶和一片刻有鹦鹉纹的越窑青瓷残片。这片越窑青瓷八棱壶残片呈青绿色,釉色柔和,质感紧实,棱角分明。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水土:“这种器型我们可以推论它拉坯的难度,还是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釉色,都已经接近当时北宋时期官窑的工艺水平。”

柯桥区官山遗址位于平水镇剑灶村一座海拔40多米的小山坡上,占地约60多亩,1987年7月24日,“上灶官山越窑”被当时的绍兴县人民政府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灶村党总支书记沈立波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在这一带玩耍,经常能捡到瓷器残片。柯桥区剑灶村党总支书记沈立波:“现在碎片也有捡出来的,这个窑址应该也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原来村里人说,官山窑烧出来的东西都是送到官府里去的。”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对于越窑青瓷的制作,业界历来有“十圆抵一方”的说法,意思是烧制方形的越窑青瓷难度比圆形的难度要大得多。越窑青瓷八棱壶叫琢器也叫镶器,壶身是方形的,拉胚的难度非常大,而另一片刻有鹦鹉纹的越窑青瓷残片也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越窑青瓷爱好者任和成:“刚刚那片残片制作工艺的高度完全符合唐宋时期那种高品质青瓷的品种,相当于秘色瓷,和它后期的工艺非常接近,有这样精致的残片标本,窑址很有价值。”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官山越窑遗址的瓷土含铁量低,是优质的烧瓷用土;剑灶村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加上官山窑址名称里有个“官”字,都令人对官山越窑遗址的“身世”产生了猜想。当然,官山越窑究竟是不是曾经的官窑,目前还有待出土更有力的越窑青瓷实物才能予以佐证。

(来源:柯桥台)

博物馆日①丨青釉刻花瓷碗怎么做?来隋唐窑址博物馆上陶艺大师课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王金亚

5月8日,完成了升级改造的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焕然一新,重新恢复开放。常设展“锦江侧畔话陶瓷”将成都千年陶瓷历史浓缩其中,图片展“中国陶瓷小史”细述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一扇陶瓷历史艺术的大门在成都向观众正式打开。除了精彩的展览之外,博物馆内举办的陶艺制作体验和“康养陶瓷”美学雅集等特色活动,更是让观众流连忘返,融入丰富多彩的陶瓷世界。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又将送上怎样的惊喜呢?参加一堂陶艺大师课,聆听一场现代陶瓷与健康生活”沙龙,还有精美的文创周边等你来拿。

动手做个青釉刻花瓷碗

隋唐窑址发现于1954年,曾名青羊宫窑,是四川省迄今为止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的窑场,也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最早的青瓷窑场。该窑场创烧于两晋南朝时期,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属南方青瓷窑系,为两晋至隋唐时期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地,也是南北方窑业技术最早在成都地区交汇并衍生出本地瓷业技术,且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典型窑场。

青釉刻花瓷碗是隋唐窑址烧制的众多青瓷代表性产品之一,其上刻花线条简洁优美、结构精细、深浅恰当,具有层次感,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空间立体效果。

刻花装饰是指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体表面上,用竹制或铁制工具来刻划出各种深浅、面积不同的纹饰。在陶瓷胎体表面的刻划装饰中,包含了剔花、刻花、划花、镂空、篦划纹、篦点纹等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法。隋唐窑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部分就是采用青釉加刻花的方式,让器皿美观大方且简洁实用。

5月18日当天,观众可以在陶艺大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一个青釉刻花瓷碗,体会古人的匠心。

“现代陶瓷与健康生活”沙龙

陶瓷是中国古代先民抟土成器的伟大发明,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结晶体,陶瓷已成为生活艺术美学的重要载体,且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之中。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它并非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形式延伸,现代陶艺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存在为现代文化连绵脉络提供了一条宽广通道,为精神疲劳的现代人挖掘内心情感和亲近自然提供了时间参照,也为现代人创造艺术化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必要的选择条件。

如何将古老的窑口文化与最贴近现代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何让千年陶文化艺术精神得以延续,隋唐窑址博物馆试图从“陶瓷+健康”的角度重新定义陶瓷,探索生活美学与陶瓷艺术的极致融合。

5月18日当天,隋唐窑址博物馆将举办一场艺术沙龙,邀请四川大学出版社图书项目策划编辑、《新教育家》杂志社创办人、社长姚曦作为主讲人,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际现代艺术中心雕塑艺术高级研究员王全文老师和多位艺术家坐而论道,围绕“陶瓷艺术和健康生活”进行深度探讨。

众多文创周边等你拿

博物馆日当天,还有惊喜等着到馆参观的观众朋友。成都市青羊区文物管理所的代表也将来到隋唐窑址博物馆,不仅为大家分享文物保护的知识,还将为当天探馆的观众送上他们准备的特别礼物,包括博物馆《青羊史迹》《沿着李家钰将军的足迹》《青羊遗珍》《文物保护法》、文创笔记本、文创鼠标垫、文创帆布包、文创钥匙扣,不要错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大青山古遗址探幽(下)

大青山古遗址探幽

(下)

文/张津友

(接上期)从青山头向东慢慢寻访,触摸着久远的古迹,顿感韵味十足。尽管玉米、高粱长势茂盛,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但遗址上有数处隆起似有夯土版筑痕迹的土基,偶有一些古榆树点缀其中,这无疑就是古城墙了,将其串联在一起,一个周长800米的长方形城池展现在人们面前。地表散步着灰陶、布纹瓦、纺定瓷等文物残片,捡起来与青铜器时代的罐、鬲等陶器碎片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是典型的辽金时代器物,与邻近的新站镇乌拉尔基古城、民意乡他什海辽代古城的文物有异曲同工之处。

得胜村党支部书记李晓辉是个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青年人,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得胜和永胜两个村的农民在犁地和打电机井时发现了大量保存相对完整的布纹瓦和纺定瓷等文物。当地群众在山脚下发现了古人类遗骨、箭矢等标本,引起考古专家关注,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物鉴定,认定这是建在大青山青铜器遗址之上的辽代古城。

肇源博物馆提供

专家们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认为此城踞险扼守嫩江,是护卫辽代“春捺钵”古城“乌拉尔基”的前哨阵地,曾经与金兵有过交战。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果然,我们向东行走了700多米,另一座写有“二00九年六月十一日公布得胜城址”石碑矗立在高地之巅,它静静的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古城曾经有过的辉煌。目睹文物标本和高高的大青山使我想象八百年前这里古战场是多么的惨烈,无数英雄豪杰在此拼杀,鲜血染红了大青山和嫩江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肇源博物馆提供

该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辽金时期嫩江下游左岸城池分布及其人类活动提供了佐证。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大青山人去城空日渐颓废,直到清代中期,松嫩两江流域成为郭尔罗斯后旗包氏第三努图克的属地。

康熙年间分别在三个岗地上建了三个自然屯,分别称为“敖包得根”(现在共荣村)、“西南得根”(现在永胜村)、“东北得根”(现在得胜村)。“得根”蒙语“德古日”,意为高岗。因大青山坐落在敖包得根东北,故起名东北得根屯。

资料片:古城古墓葬遗址(刘青海/摄影)

包氏地主在大青山上筑墙建窑,凭险据守,防范外族或土匪袭击,开垦农田近千亩,在上面祭敖包,开展那达慕比赛活动,到清朝后期已发展到四、五十户的村子。

民国期间因受山上地域限制,加上生活诸多不便,已生活了二百多年的包氏家族从山上搬迁下来在今得胜村易址新建。但蒙古族后裔和大青山的情结却丝毫没有改变,视为“圣山”。

每年春季都要在山上举行祭敖包等活动,春节、元宵节都要举行祭山活动,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家孩子出生、升学、工作都要对大青山施礼,让山神保佑一切平安。远归的游子也要前去祭拜,感谢大山的恩惠……

李晓辉听爷爷奶奶在世时讲过,该屯最后一位蒙古头人解放前夕因躲避土改斗争逃到外省,临死时用手指着家乡的方向,嘴上喃喃发出“大…青…山……”的微弱声音,去世时家人将其遗体运回安葬在青山脚下。

大青山,饱经风霜跨越历史长河数千载,数次城池叠压,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青铜器、辽金、清代中晚期中国三个重要历史年代,其考古价值不可估量。

如今历史的尘烟早已散去,但是岁月的时光为古遗址雕琢出绚丽的文化风景,无时无刻都在彰显出那份厚重,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和探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2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