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玉塔古窑址

玉塔古窑址位于泰顺县彭溪镇玉塔村附近。有青瓷窑址三处,青白瓷窑址七处。窑床为龙窑形式,其一长37.36米,宽2.32米,窑墙用泥坯砌筑,券顶用楔形砖砌成。青白瓷有碗、盘、碟、盏、罐、壶、瓶、灯盏、水盂等。胎壁较薄,质地坚细,呈灰白色。釉面纯洁晶莹,器物以素面为多。纹饰仅在碗、盘内刻画卷草纹和篦梳纹或在外壁饰莲瓣纹。产品,玉塔古窑址,玉塔古窑址简介,玉塔古窑址-温州市泰顺县玉塔古窑址旅游指南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玉塔古窑址

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布

10处遗址入选

日前,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10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它们是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桐乡谭家湾遗址、象山塔山遗址、 余杭玉架山遗址、长兴台基山遗址、德清原始瓷窑址、上虞凤凰山遗址、黄岩沙埠窑遗址、绍兴宋六陵。这里面既有史前遗址,也有瓷窑址、古墓葬;既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有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重要补充,每一处遗址都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按年代排序)

01

荷花山

考古遗址公园

龙游县

荷花山遗址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邵家自然村南侧,遗址包含7个文化层,距今9000—8000年左右,是上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出土了大量石器、红衣夹炭陶等早期新石器时代特征文物,为解读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公园用地面积180亩,包括考古现场展示区、遗址文化展示馆、遗址保护研究中心、观众服务区等 。

荷花山遗址环境图

发掘场景照

荷花山遗址出土器物

02

桥头

考古遗址公园

义乌

桥头遗址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村西,是一处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也是一处上山文化中晚期的环壕——台地聚落。这里发现了浙江迄今最早的墓葬以及可能具有祭祀和其它仪式性活动功能性质的特殊营建的中心土台,出土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彩陶,并在壶类陶器中检测出原始米酒遗存。桥头遗址展现了环壕、中心台地、“器物坑”、墓葬、房址、彩陶等遗迹、器物组成的新石器时期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较高的聚落形态,体现了中国稻作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桥头遗址对于认识钱塘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南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精神信仰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4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遗址公园占地规模约370公顷,包括遗址公园规划范围234公顷,遗址公园远期扩展范围136公顷 。

桥头遗址发掘现场

遗迹照

桥头遗址出土彩陶

义乌桥头遗址出土彩陶纹样

03

谭家湾

考古遗址公园

桐乡

谭家湾遗址位于桐乡市乌镇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保存较好、堆积丰富,出土了包括生产、生活等多种类型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其中,出土的完整骨耜,见证了原始的农耕文明;以釜、罐、盆、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显示了现新石器时代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谭家湾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家湾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42公顷,是以谭家湾遗址为载体、以展现马家浜文化及稻作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以稻作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生产性文化景观 。

谭家湾遗址环境

左:谭家湾遗址M10平面

右:谭家湾遗址出土器物

谭家湾遗址出土器物

04

塔山

考古遗址公园

象山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丹东街道塔山至姚家山一带南面缓和坡地上,遗址沿塔山山势呈东西向延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加上周邻的姚家山遗址及处于两者之间连接地带,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下层、中层和上层,分别对应河姆渡遗址二层、崧泽、良渚文化,发现了墓葬、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大量遗迹,是马家浜文化在距今6000年之际跨过钱塘江与河姆渡文化结合的“边缘”遗存,反映了马家浜和河姆渡两个文化共同体在地域拓展中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的发展状态,为确定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关系及性质提供了实证,丰富了宁绍平原南域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文化面貌的认识。晚期遗存属于商周时期的马桥文化。塔山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从距今6000年左右一直到相当商周时期,内涵丰富,是研究宁绍地区南域新时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演变的一处重要遗址。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遗遗址公园面积约9.3公顷。2018年以来,对塔山遗址密集发布区进行了初步环境整治 。

塔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塔山遗址出土器物

05

玉架山

考古遗址公园

余杭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由6个人工堆筑的环壕组成,包含人工堆筑的土台、居住址、广场、墓地等遗迹,是一处仅次于良渚古城地区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良渚文化中心聚落,这一聚落形式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补充,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关系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为12.5公顷,以玉架山遗址为核心主体,以遗址保护和价值展示为重点,以服务于周边居民、提升城市区域环境品质为目标。建成后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保护展示良渚时期次级文化中心空间聚落形态、遗迹遗物,兼具公共考古、文物科技保护研究、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公共活动等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

玉架山遗址环境

余杭玉架山遗址环壕Ⅱ东南转角

M200平面及玉器出土情况

玉架山遗址出土玉器

06

台基山

考古遗址公园

长兴

台基山遗址位于长兴县雉城镇雉城街道,是太湖西南岸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台地相对高度1—4.5米,面积8000平方米。经2003年试掘,探明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台地的东北和西南部,文化层0.5—2.6米,文化序列为崧泽、良渚、马桥、商周延续至明清时期,出土器物十分丰富,尤其属马桥文化时期的陶支座,引起专家关注,在马桥文化层位上发现一处作坊有关遗迹,出土陶范上发现明确的铜渣,在周边堆积中出的一件青铜矛,是浙江地区首次发现明确的马桥文化青铜冶炼遗存,具有重要意义。而绳纹陶鬲的发现,对研究马桥文化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长兴县实施遗址文化公园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2004年,在遗址东北侧布设展厅,展示台基山遗址考古成果。

台基山考古发掘现场

台基山遗址出土器物

07

德清原始瓷窑址

考古遗址公园

德清

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位于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龙山村的低山丘陵。窑址分布密集,时代延续时间长,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其中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窑址数量相对较少,单个窑址规模较小。战国时期窑址数量迅猛增加,规模迅速扩大,窑址分布面积大,产品堆积厚,种类丰富,质量高,出现了烧造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址。德清原始瓷窑址群是目前国内已知持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时期窑址区,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东苕溪流域原始青瓷窑址的年代学序列,对研究中国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越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规模203.41万平方米(约3050亩),东至小山漾东侧,西至姚坞里窑址片区西侧,北至弯头山,南至下南山。计划三年建成 。

亭子桥窑址

德清原始瓷窑址出土礼乐器

德清原始瓷窑址展示利用规划图

08

凤凰山

考古遗址公园

上虞

凤凰山窑址群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凤凰山东麓,由凤凰山窑址、禁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等上虞地区早期越窑重要窑址构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禁山窑址荣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保护区展示的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保存完整的三条龙窑,是上虞作为成熟瓷器发源地和早期越窑烧造中心的经典代表。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为绍兴地区首个以青瓷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公园依山而建,风景优美,规划面积26公顷,投资1.28亿元,建设有遗址保护区、考古成果陈列区、考古体验区、四季花海区等展示区块 。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效果图

尼姑婆山窑址远景照

尼姑婆山窑址出土器物标本

9

沙埠窑

考古遗址公园

黄岩

沙埠窑遗址位于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窑址多依山而建,包括竹家岭窑址、凤凰山窑址、下山头窑址、窑坦窑址、金家岙堂窑址、下余窑址和瓦瓷窑等7个窑址。每处窑址之间相隔500米左右,窑场总面积约达7万平方米,其中窑场面积最大的约10000平方米,最小的约3000平方米。窑址年代约为晚唐至北宋时期。其中,竹家岭窑址已进行发掘,窑炉遗迹保存状况良好,地层堆积丰厚、窑业技术与遗迹面貌丰富。

沙埠窑遗址处于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时期,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窑址,同时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家岭窑址龙窑窑炉

竹家岭窑址出土瓷器纹样标本

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10

宋六陵

考古遗址公园

绍兴

宋六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富盛镇,坐落于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内,为宋室南渡后帝陵攒宫所在,实际包含了北宋徽宗永祐陵、南宋高宗永思陵至度宗永绍陵七帝陵,并祔葬了哲宗昭慈孟后至宁宗恭圣仁烈杨后七座后陵。元初,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规制、位次遂混淆不清。近年来,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两座陵园遗址,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南宋帝陵的上、下宫制度。宋六陵1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

在中华传统王朝体制下,帝陵制度堪称国家最高级别礼制中的关键部分。宋六陵正是南宋皇家礼制中最重要的一环。赵宋君臣南渡后,为强调王朝的正统性,着力以北宋皇室尊奉的五音姓利法则营建帝陵攒宫,将绍兴宝山打造成南宋实际的祖陵地。随着南宋王朝的逐步稳固,绍兴帝后陵寝的建设,也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与转型。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六陵遗址公园依托宋六陵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69.84公顷,展示结构框架为“一心”——南宋皇陵博物馆以及由帝陵片区、陵寺片区、山体景观片区及服务片区构成的"四片" 。

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

2号陵园F1全景

资料链接

浙江拥有丰富的大遗址资源,它们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见证。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以考古遗址公园的思路开展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展示的理念,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不断改善大遗址保存环境,形成社会公众可进入、可游赏、可解读的公共空间,助推所在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构建浙江文明标识体系,凸显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自2012年以来,省文物局积极筹划推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妥善解决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作项目储备。2013年公布第一批8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马家浜遗址、安吉古城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8年公布第二批7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我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极大肯定。

后续,我省将继续强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探索大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做好大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深挖遗址价值,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紧盯国家文物局工作部署,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善省级层面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积极支持市、县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县三级的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国情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

浙江省考古遗址公园分布示意图

(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甘肃古遗址丨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位于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现存明宣德五年(1430 年)《重修凉州百塔寺记》碑记载,该寺为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专门为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修建。萨班于 1244 ~ 1246 年来凉州会谈,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致番人书》,实现了祖国统一。1251 年,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为他修建白塔,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又建小塔 50 余座,均藏舍利。元末,寺院及佛塔毁于兵燹,仅存瓦砾。明宣德四至五年(1429 ~ 1430 年),西藏僧妙善通慧、凉州广善寺高僧琐南坚赞募捐重修寺塔,明政府赐名为“庄严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靖逆将军颜翼超主持维修,竣工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重修白塔寺碑记》。1927 年,凉州发生大地震,塔倒寺毁,仅存塔基和清代石碑。20 世纪 70 年代~ 90 年代,由寺院管护者刘氏家族后裔刘吉泰(藏名“慈成嘉措”)看护遗址,遗址地表四处散布砖瓦等残件。

1998 年~ 200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白塔寺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白塔位于寺院内南部,覆钵式喇嘛塔,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元代始建,边长 24.75 米,明代重修后外表包青砖,高 0.3 米。底座上为塔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型,南北长 17.5 米,东西宽 14.75 米,残高 5.25 ~ 5.7 米,塔身夯土板筑,覆钵以上均毁。出土文物有陶瓷器、钱币、藏汉文写经,以及明代《重修凉州白塔碑》、《建塔记碑》及小泥塔婆等。原寺内存萨班铜像,后移存于武威市大云寺火神庙大殿内,像高 1.2 米,铜头铁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禅定印。

(甘肃省文物局)

考古学・当阳峪窑址

当阳峪窑址

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址。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村。20 世纪 30 年代,窑址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重要遗物流散国外。1950 年以后,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多次调查,判明当阳峪窑创于北宋而终于金;烧白釉、酱釉、绞胎及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和剔花等瓷器,以白釉为主,以绞胎及釉下彩绘划花制作水平最高,为当阳峪窑的典型产品。另外,在窑址附近的窑神庙中,发现北宋崇宁四年(1105)“德应侯百灵庙”碑,记载当时有窑户百余家,对研究当阳峪窑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当阳峪窑的产品分两类,一类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白釉盘、碗等器;一类属高级商品,器物都经过艺术加工,这类瓷器与河南登封、河北磁州窑高级商品瓷有共同点。产品有 3 种:①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多见之于瓶、罐等器物。制作工序是先在坯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在白地上用黑彩画纹饰,然后在纹饰上用篦状工具划叶筋、花瓣、花蕊或轮廓线,划后再次露出白色地,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有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纹饰线条流利洒脱。其胎质极粗,与北方地区缸瓮使用的原料大体相同,但经过敷洁白化妆土后,不仅弥补了缺欠,而且产生很高的艺术效果。②剔花装饰。即先在坯体上敷洁白化妆土,再划刻纹饰,然后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以深赭色的地烘托出洁白的纹饰,具有立体感。剔花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有花鸟或婴戏纹,也有图案装饰题材。瓶、罐除主题纹饰外,常采用小方块形组成的带状边饰,以白赭两色相间排列。这种边饰是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③绞胎装饰。制作方法是用白赭两种瓷泥做成条状,然后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形成有如羽毛状纹饰。河南地区唐代已出现绞胎装饰。当阳峪窑继承了地区传统技法并有改进。宋代烧绞胎装饰瓷器的除当阳峪窑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 3 处窑址也均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窑精致。

(冯先铭 李辉柄)

文字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扩展1: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缠枝菊纹缸

故宫博物院藏

宋,高34.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2.6厘米。

剔花装饰,自口至腹下部共5层纹饰,依次为花叶纹、回纹、缠枝牡丹、回纹、花叶纹。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剔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宁夏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利用化妆土或黑釉的遮盖能力,大量采用白釉或黑釉剔花装饰,形成新的装饰风格,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撰稿人:吕成龙

扩展2:

2013年当阳峪窑调查简报

赵德才 罗火金 张丽芳

摘 要:2013年初,为配合焦作市佛教禅院圆融寺的总体规划工作,焦作市文物部门对附近涉及的修武县当阳峪窑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原保护范围外发现了一些文物遗迹并进行了试掘,出土遗物中部分产品突破了以往发现的传统产品的类型,对研究流散在欧洲的本窑口的瓷器,有了一个科学的诠释。

关键词:当阳峪窑 宋代 胡人俑 欧洲 丝绸之路

当阳峪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北当阳峪村,现在的当阳峪村就坐落在当阳峪窑遗址之上,村庄四周均为遗址。当阳峪村隶属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东南距修武县城约20公里。当阳峪村行政上隶属修武县,但距焦作市区较近。当阳峪村位于焦作市区东北角,村南的青龙山南侧即为市区北环路,村庄距北环路约2公里(图一)。

图一 遗址发掘地理位置

2006年6月,当阳峪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当阳峪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该窑是宋代磁州窑系中一个重要的窑口。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焦作市博物馆和北京艺术博物馆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的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国当阳峪窑》一书,将以往和当今有关当阳峪窑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展现了当阳峪窑的最新研究成果[1]。

当阳峪村西北角有一座千年古寺——圆融无碍禅寺,寺院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351年)。由于其地近当阳峪窑遗址,为配合其整体规划建设项目,2013年3~4月,焦作市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对规划所涉及到的地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在青龙山北侧半山腰上发现3处可能与烧窑有关的遗迹,为了确定其性质,随即对其进行了试掘。共发现窑址、灰坑和地道各1处。这三处遗迹应是一个作坊的几个生产活动地点。这次发掘共出土陶、瓷器185片(件),铜钱1枚。现将发现的遗迹遗物介绍如下。

一、遗 迹

遗迹位于青龙山背阴部的半山腰上,山坡呈梯田状,窑址位于第三级台地上。我们以窑址为基点∶窑址高于公路垂直距离约10米,上距山顶约100米,西北距当阳峪村跨河大桥约80米。隔河眺望当阳峪遗址,一览无余。青龙山北坡黄土堆积较厚,瓷窑附近现已改造成梯田状,断崖陡直较高,土棱明显。窑址高于堆积层、晾坯洞一层。

瓷窑:瓷窑顺坡而建,窑洞式,面向西北。该窑破坏严重,仅存窑室后部,现存瓷窑窑室内有烟道和护墙。窑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式顶,残长1.8、宽1.6、高1.6米。窑室四壁仅存一段南壁,南壁下部砌为直壁,上部向北弯曲成弧形顶,直壁高1.2、顶厚0.8米。东部是利用废窑具砌成的护墙。护墙底部原设置有南北两个烟孔,北部抽烟孔不存,南部烟孔上部为半圆弧形,烟孔后部为烟道(图二)。

图二瓷窑窑室 

灰坑:位于瓷窑南侧下的一个台面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圜底。口径约1.7米,最深约0.4米。该坑为一自然坑,面积约5平方米。填土呈深灰色,内含有灰陶片、白瓷片和大量的匣钵残片。

晾坯洞:位于瓷窑东北约10米处。形似地道,前部开口处已坍塌,仅存后部。断面呈平底、直壁、拱券顶。残长6.7米,保存残长4.8米。

二、遗 物

遗物主要出土于坑中,除灰陶片和匣钵外,共出土残瓷片185片。出土遗物从质地上可分为三彩器、瓷器和铜器。其中瓷器的器形有碗、盘、钵、瓶、灯、炉、口哨、鸟食罐等。

(一)瓷器

瓷碗类 均有圈足,根据器物底部特征,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圈足高矮宽窄不尽相同,多数外直内斜,常有足外沿粘接四枚小三角支钉,支钉有粗细之分,内底支钉痕迹不一。器内通施化妆土,器表施半截,或施近底足,器表半釉,器内满釉;有的匀净细白,有的泛灰黄色;有流釉、剥釉现象。灰胎致密坚硬(图三)。

第二部分:圈足较高,外直内斜,底足外沿有三个支钉痕。内部有涩圈刮釉现象。器内外满釉,内绘褐彩逗点组成的花卉图案(图四)。

瓷盘类 均为白胎和灰白胎。撇口,平底。器内有支钉痕迹,内外满釉(图五)。

钵类 细白胎。直口,深弧腹,下部内收,圜底。底部内绘褐彩逗点组成的花卉纹样图案(图六)。

瓶 1件。仅存口部。花口,绿釉,颈部饰旋纹四周(图七)。

图三 瓷碗、盘足

图四 碗底彩绘

图五 瓷盘类

图六 钵底彩绘

图七 绿釉花口瓶

图八 绿釉行炉

图九 绿釉瓷枕片 

图一〇 绞胎瓷片

行炉 1件。灰黄胎。宽平沿,圆唇,中部突起。绿釉,釉色浓翠亮丽(图八)。

灯 1件。黄灰胎。宽平沿,圆唇,中部突起,深腹下收,束腰。绿釉。残高12厘米。

枕片 1件。粗灰胎,致密坚硬。胎上有剔刻花,表面饰黄绿釉,釉面细净(图九)。

绞胎瓷片 6片。均为钵、盘的残片,片体较小,直径均在4厘米以下。胎为白、褐二色瓷土搅绞合而成。形成羽翼状纹饰和席片编织纹(图一〇)。

鸟食罐 1件。直口、鼓腹,平底。白胎白釉。内壁、外腹下部及底部露胎,白胎致密坚硬。高2.8厘米。

桃核形哨 1件。桃核状,中空。一端穿孔,另一端残不详(应有哨孔)。白釉,灰白胎。长2.2厘米,最宽1.6厘米。

(二)人物俑类

人物俑 2件。根据质地可分为彩绘和三彩两种。

红陶俑 1件。泥质红胎。俑呈半蹲状,长圆脸,高鼻深目,浓眉大眼,大嘴唇,头戴平顶高冠,身着长衫,腰间束带,面部朝侧前方上视,神态自然,形象逼真。高16.4厘米(图一一)。

三彩俑 1件。白胎。俑为坐卧式,手拿一物放于胸前,圆脸,大眼,大耳,张嘴微笑,头戴软圆帽,施绿釉,神态自然。高7.3厘米(图一二)。

图一一 红陶俑

图一二 三彩俑

图一三 漏斗形匣钵

(三)铜钱

1枚。圆形方孔,内外有廓,行书,旋读,“元丰通宝”,品相较好。直径2.4、孔径0.6厘米。

(四)匣钵类

保存数量较多,但较碎,其中一个漏斗形匣钵保存较好。黄褐色粗砂胎。上腹部较直,下腹部斜直内收。方唇,直口,中空。底部正中有孔。匣钵体内正中粘连一酱釉斗笠碗。酱釉斗笠碗,敞口,深斜腹,覆扣呈斗笠状,器表施酱釉,釉色光亮。圈足露胎。灰白胎。碗内底部有支钉和叠烧的匣钵体残块。匣钵口径23.8、底径8.7、通高10厘米。碗口径17.6厘米,圈足直径4.9厘米(图一三)。

三、结 语

1.当阳峪窑是我国宋代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民间瓷器生产基地,是磁州窑系中一处重要的窑口。赵志文先生认为其“鼎盛时期为北宋熙宁元(1068年)到宣和四年(1125年)的五十四年间”[2],此次在窑炉内出土的“元丰通宝”铜钱,正在此时间范围内,对上述观点是一个重要的佐证。该窑炉的建造和使用年代应为北宋元丰年间前后。

2.此次出土的遗物中,白瓷、酱釉瓷器胎质细腻、洁白;火候较高,硬度大;釉面莹润而光亮。装饰纹饰有白底黑花、划花、剔刻花等,绞胎瓷更是别具一格。但发现的种类和品种与以往发掘出土的基本一致。

这次发掘出土的胡人俑,突破了以往发现的陶瓷种类,是这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胡人俑是惟一一件在以往发掘和传世陶瓷器中,没有见到过的。胡人俑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表明,当阳峪窑的产品也曾是宋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品种,从而说明欧洲一些国家和私人博物馆中收藏的完整精美的当阳峪窑的产品,有一部分应是宋代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去的,对欧洲部分博物馆中的宋代当阳峪瓷器有了一个科学的诠释[3]。

灰陶器类的发现,也增加了当阳峪窑烧造的种类,说明当阳峪窑不仅烧造瓷器,也烧造陶器。

3.这次新发现的窑址及灰坑,不在过去文物保护范围内,它的发现,扩大了当阳峪遗址的范围。

在窑炉北部又发现了一处晾坯洞遗址,证明此处也应是当阳峪窑群的范围。我们随即扩大文物保护范围,增设文物保护标志。

[1]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当阳峪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2]《修武当阳峪窑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中国当阳峪窑》,第232页。

[3]《海内外当阳峪窑瓷器收藏情况表》,《中国当阳峪窑》,第373~394页。

(作者工作单位:河南焦作市文物局)

原载 《文物世界》 2015年第5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72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