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为由六幢平房及二层楼房组成的一个建筑群体,基本分东西两块,散布在校园里。东边三幢校舍,最南边为一幢10开间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南设外走廊,歇山顶,前有空地为小花园,可能为教职员工办公用房;向北约50米为一幢6间平房,座北朝南,歇山顶,设外走廊,为教室,与第一幢楼房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空间的场地;坐东朝西另有平房一排10余间。而西边三幢皆为歇山顶平房,最北一幢坐北朝南,面阔9间,其南二幢性质相同,皆为6开间,分别为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相对矗立,此三幢平房呈品字形分布,自成一个院落。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既是较为传统的中式砖木建筑,又吸收了西式建筑的优点,采用跨度较大的人字梁,以最大限度延伸教室进深,扩大教室面积,以满足教学需要。该建筑另一特点是朝阳一面设两对开大窗户,增加室内采光,窗楣上以承受由于窗户跨度太大造成的压力。

尽管部分校舍已改建,但剩下的这六幢建筑仍为昔日学校的主体,具有一定规模,保存情况良好。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是我国乡村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对江阴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另外,出生于江阴璜塘的我国现代著名古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曾在该校担任校长,因此此处也是一代名人的纪念之地。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坚守西单商业街最后的文化阵地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地区,南侧为小石虎胡同,北侧为堂子胡同,西侧紧邻西单北大街。原学校坐北朝南,门牌号为小石虎胡同33号。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悠久的建筑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初此地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明末此地为崇祯朝大学士周延儒宅邸;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府邸;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为培养宗室子弟创立的右翼宗学位于东路院落,相传曹雪芹曾在此做过短期教习;清乾隆九年(1744年)宗学旧址赏赐大学士裘日修为宅;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长子定亲王永璜之子绵德被封为镇国公,西路院落被赐为绵德府;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绵德晋封为贝子,府邸的贝子府规制自此形成;清朝末年,府邸由毓祥继承,又称为祥公府。

1913年由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简称贡王)统领的蒙藏事务局利用祥公府原址创办国立蒙藏学校;1924年在东路院落创立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第一馆位于北海快雪堂),梁启超任馆长,徐志摩留学归国曾工作和暂居于此,并在此成立“新月沙龙”;1950年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国立蒙藏学校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988年学校旧址被民族大世界商场占据,用于服装商铺摊位出租;2001年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民族大世界商场被关闭并腾退,学校旧址空置至今。

国立蒙藏学校创办者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

国立蒙藏学校学生合影

松坡图书馆第二馆阅览室外景旧照

学校旧址基本保存了原先贝子府的府邸格局,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路建筑。西路有三进院落,建筑尺度较大,均为灰筒瓦硬山顶;东路有四进院落,建筑尺度较小。

从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于中国古建筑及城市建设的态度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大拆大建有所不同,大多是对原有旧建筑加以翻修后重新利用,正因如此,国立蒙藏学校数百年前的府邸格局得以基本维持至今。

民族大世界商场2013年腾退前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中国历史上各朝都有摧毁前朝宫殿并大兴土木重新营造皇城及宫城的做法,唯有清代原封不动地保存了明代的紫禁城并重新加以利用,或许是因为游牧民族初入主中原时财力薄弱,但客观上却是遵循了经济、节约的建设原则,使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原貌基本未变而延续至今。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的前身从明初的会馆至明清两代屡易其主的王公大臣府邸而一脉相承。会馆和府邸是尺度介乎于紫禁城及民宅之间的城市肌理单元,这种对应于较广阔宅基地的城市形态单元在最初的土地封建分配中一旦确立,其历史延续性则会表现为与其尺度相对应的相同、相近甚至不同的城市土地功能之间的兴替演变,因而可能从会馆变为府邸,也可能从府邸变为学堂,从府邸分解为多座民宅的可能性则较小。封建时代的府邸也常因其主人的升迁贬黜而被重新分配,被御赐封赏给新的主人。这种沿革规律客观上使屡易其主的府邸古建筑得到有效维护,既符合建筑再利用的效率与经济性原则,也维持了城市肌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体系具有高度模数化、标准化、产品化、通用化的特点。建筑构件都由符合型制及模数的“材”构成,由面宽方向的“开间”和进深方向的“举架”构成单个的房子,又由正房、厢房、倒座房等单个的房子围成院子,院子在南北方向上连接起来形成“多进院”,“多进院”在东西方向上连接起来形成“多路院”。民居、府邸、寺庙、会馆、衙署、皇宫都是如此,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组成,只有型制等级的不同,而建筑形态趋同,共同组成老北京城均质的城市肌理。

西单迆东复兴门内大街北侧旧城肌理(1966年)

正因为建筑在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通用性,使得尺度介于民宅与皇宫之间的中等尺度的院落形态单元既可作为王府,也可作为衙署,也可作为寺庙。这种通用性利于实现不同建筑功能之间的转换。清朝雍正皇帝继承大统之前居住的王府被舍宅为寺形成至今依然香火旺盛的雍和宫即为典型的例子。国立蒙藏学校的前身曾是会馆及各朝诸位王公大臣轮番登场的府邸,也表现出以院落为空间形态特征的中国古建筑的通用性和适用性。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西侧的西单北大街曾是以西单牌楼著称的明清商业街,自古为商业繁华地带。随着北京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西单一带寸土寸金的地段区位价值日益凸显。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2015年8月14日)

除去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仍为残存的平房院落之外,在西长安街至灵境胡同之间的西单北大街东西两侧已被以商业百货为主的高楼大厦占满。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呈现为被大体量高层商业综合体包围的态势,南侧为汉光百货,北侧为西单购物中心和新一代商城,东侧为西单明珠市场,西侧隔西单北大街为北京君太百货。搁置数年的学校旧址现为被高高的广告栏板围着的空置状态,从架设于西单北大街上的人行过街天桥上可以俯瞰院子中已经残缺破败的古建筑,呈现出荒芜落寞的惨淡景象。这种景象或许暗示其背后仍处于不同利益方博弈的胶着状态。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2016年7月29日)

早在1980年代就曾有在此地开发建设民族大厦的计划,幸好后来搁浅未实施。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所处西单路口附近的绝无仅有的黄金地段难免被众多开发商所觊觎,在此情况下学校旧址能保存至今也实属不易,期许西单北大街这处仅存的沿街古建筑群能够得以留存,但如何进行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保护并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是仍将面对的困难课题。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2016年9月28日)

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往往强调文物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对于历史建筑而言,意味着建筑物的原有形式及其所处环境的场所语义不容改变。

不由想到去年五月竣工的山西芮城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来自文物部门的争议在于环境整治为唐代庙宇添加了开放的中国古建筑史博物馆的新功能并用当代环境设计手法改变了建筑原有的环境。但对于经常处于重修与翻建交替往复的较难长期保存且并非一成不变的中国古建筑来说,什么才是其原真性?拿五龙庙来说,是经过落架大修的唐代木构?是明清的屋顶和墙基?还是当代为界定文物范围而新修的一圈红墙?

五龙庙及环境整治工程俯瞰(2016年)

在当代失去了道教祈雨功能和龙王信仰的五龙庙不具备依然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的功能延续。用于展览宣教的博物馆新功能的注入,正如诸多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做法,例如一些古塔、城门楼、名人故居等的保护都是在失去其原有功能后注入供游客参观的新的展示功能。

与五龙庙近在咫尺的永乐宫是整体从三门峡库区迁建过来的,永乐宫现在所处环境已非其原来数十公里外的环境,因而已丧失环境的原真性。如果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建筑本体及其功能与环境属性不能改变的原真性原则,脱离了皇室朝政起居功能的故宫、卢浮宫现在作为博物院(馆)使用并经过诸多当代环境改造、十三陵的定陵园区内建设定陵博物馆、天安门城楼落架大修后比原来高出近1米且安装电梯等实例似乎也悖离了原真性原则。

脱离时代性空谈文物建筑的原真性难免显得苍白乏力。眼前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也是如此,其原真性是清代的贝子府还是民国的学校呢?学校初建伊始对府邸建筑的改造是否也改变了府邸的原真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毕竟不同于云居寺石经的保护,如果按照某些文物保护专家倡导的一成不变的封存式保护才是尊重文物原真性的观点,如果仅做剥离了功能的封存式保护,也就缺失了建筑使用者的日常维护,恐怕文物建筑也难逃最终衰落湮灭的厄运。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的困境也正在此,如果不是维持这种业已凋零的屋架及残垣现状,势必要重新建构场所环境并重新塑造场所精神,还须为修缮后的古建筑注入不同于原先府邸与学校的新功能。新功能的可能性有哪些?是否符合文物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这一切还都是问号,答案令人拭目以待。且看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将何去何从——是销声匿迹?还是修旧如旧?抑或华丽转身?

相关链接:

www.dingdesign.cn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探访办学旧址守初心

河南经济报 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常书香

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效,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5月20日,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来到豫西公学,开展实地体验式教学,并举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溯源地——豫西公学(旧址)”及“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据悉,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果园乡杨村的豫西公学脱胎于抗日烽火之中,是抗战后期党在豫西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专门为抗日根据地培养德才兼备和军政兼优干部。这里也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溯源地。

据介绍,由于多次迁址,没有固定的校址,没有教室和教学设备,学员们把破庙当教室,自己动手砌讲台,以石头当凳子,以膝盖当课桌,墙壁当 黑板。大树下、河沟旁都是讲堂。没有课本,自己抄,用过的纸张翻过来再用。衣、食、住、行都是官兵一致。吃的是学员从远处背来的次等高粱,穿的衣服只有一套,破了自己补。睡的是地铺,铺的是自己动手割的白草,天冷时,还盖白草。打柴、背粮、推磨,样样都是自己干, 访贫问苦,动员群众,开荒种地,建设家园,抗击敌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革命传统, 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一丝不苟地苦练杀敌本领。历尽坎坷,度过了重重难关,成为革命有用之才。

党委书记朱美荣介绍说,洛阳职业技术 学院肩负着 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要深入挖掘 校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以红色校史涵养师生爱国爱校情怀,在历史和现实的融通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在当前工作任务和长远目标的协调发展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践行“公学”精神和学院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扛起责任、挑起重担,推动学院教育事业成就新作为、取得新成就。

参与此次实地体验后,很多教职工表示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了解学院历史,要永远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武林新说》第4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穿越千年的城市记忆,邂逅深厚的历史底蕴;坚持永恒的文化自信,呈现时尚的下城魅力……娓娓道来,《武林新说》下城故事。本栏目由中共下城区委宣传部诚意出品。

04

《武林新说》第四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在杭州市下城区,有一处历史建筑,流淌着百年的教育文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它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下城区凤起路238号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是一处清末民初建筑,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追溯学校的历史要从明朝开始,旧址是明、清两代时期的杭州府贡院,是浙江举行科举考试的唯一考场。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在贡院旧址上建成,是当时浙江办学规模最大的新式高等学堂。

1913年7月,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着时代变迁,成为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占地110亩,建筑面积41874平方米。建筑外墙为橙色,歇山式屋顶,上铺红洋板瓦,两侧各十间,中间分别有一楼梯。大楼北侧设有内廊,墙上开二十个拱形窗洞。楼房的东北面是亨颐园,园内有碑亭一座,里面陈列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碑刻。楼前草坪上,矗立着一块勒石,上刻“一师风潮”四字,记录着学校的光辉历史。“五四”运动时期,这里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20年爆发的“一师风潮”,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杭州地方党、团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干部基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等重大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享有“北有京师学堂,南有浙江一师”的美誉,这里大师云集,是名家大师曾经驻足守望的驿站,是仁人志士、文化名流启航的港湾,是科技精英成长的摇篮。沈钧儒、经亨颐、马叙伦等先后担任过校长;

左起沈钧儒、经亨颐、马叙伦

鲁迅、李叔同、陈望道、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等都在这里任过教。潘天寿、丰子恺、徐志摩、郁达夫、张抗抗等一大批名人,姜立夫、毛江森、徐匡迪、李兰娟等52位院士都曾在此就读。

上:潘天寿、徐志摩 下:丰子恺、郁达夫

2005年凤起路改造,杭高大门前的绿地上增添了一组雕塑:“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石刻横额,置于大门西侧;

东侧绿地上有沈钧儒、李叔同、鲁迅等雕像;花岗岩景石上镶嵌着杭高历史的铜蚀图片;绿地上还有镌刻着几十位院士姓名的花岗岩巨石。2017年末,地铁2号线完工后,又在校门西、南两则设置了双语“杭高校史”碑文和学校名人浮雕墙。这里已成为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为一身,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区。作为浙江百年名校、"浙江省教育文化示范点""杭州国际旅游访问点"“杭州市重点涉外单位”的杭高,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学硕果累累,众多海内外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并与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参观访问超过1万人次。校内的“杭高校史陈列馆”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该馆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运用校园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颇具社会影响。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枝繁叶茂;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在琅琅读书声中,延续了百年学府的文化命脉,依然生机盎然,在流光溢彩的时代画卷中开辟出崭新的教育诗篇。

来源:区文明办

编辑:小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61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