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AAA级旅游景区

大庆石油博物馆

大庆石油博物馆在当地被称为“地宫”,它位于让胡路区中央大街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室。如果你来到大庆,打听地宫在什么地方,当地人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它于1995年9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经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将博物馆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每年接待观众达四五万人,建馆以来,已累积接待参观者上百万人。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现在的博物馆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漂亮建筑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1995年9月博物馆又重新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化工展厅和恐龙化石等内容。馆内充分显示了大庆油田油气勘探、油田开发现状和石油生产的辉煌历史,并将复杂深奥的石油科学和石油生产技术用显明的手法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受到切实的启发和教育。为此,馆内设立了35个电动模型,陈列岩芯、化石、矿物标本1280件,其它实物527件,技术图表282张,大中型电子屏2个,模型25个。为了更增加观众的实感,在主展厅内陈列了“大庆油田地面建设模型(显示油田局部、龙南小区和油田注剂厂)”的巨大沙盘,还在院内建造了一处油田地下储油层模型,参观者可以进到里面观看石油储存状况和原油出露地表的简要工艺过程,一目了然。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 石油情怀 科技之光——大庆石油科技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筚路蓝缕,世纪铿锵前行,万里河山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从抗联烽火到开垦拓荒,从大国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红色脚步”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大型融媒体专题“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云打卡黑龙江省百个“红色印迹”,三条足迹,连点成线,带您跨越时空,重温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东方红,太阳升……”是歌曲《东方红》中的第一句歌词,巧合的是,“东方红”和“太阳升”也是黑龙江两个火车站的名字,绵延的铁路线仿佛把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让我们从“东方红”出发,一路西行,直抵“太阳升”,经虎头要塞、跨万顷良田,品味北国冰城的厚重、感受铁人精神的洗礼,追随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龙江百年发展脉搏。

第四十三站

大庆石油科技馆

在大庆市让胡路区,有一座展示大庆油田发现以来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勘探与开发技术创新的石油科技馆,它是一部展示大庆人为石油事业无私奉献、对石油开采技术创新执着追求的生动教材。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打响,如何快速提高会战人员的石油生产知识,把地下油层情况搞清楚,是会战指挥部面临的紧迫任务。4月9日,在油田召开的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提出了办“地宫”的想法。所谓“地宫”,就是把生产试验区的地下状态缩小比例临摹到室内,用实物、模型、图表、文字等方法形象地介绍松辽盆地的局部状态,让石油工人了解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办地宫”“游地宫”,油田培养了一批地质人员和油井分析能手,改变了采油工人过去只管井口和地面“量油测气、清蜡扫地”的局面,提高了油井管平和油田勘探开发水平。

1963年底,“地宫”随地质指挥所整体西迁至让胡路区,后又几经升级改造,2009年9月21日,更名为大庆石油科技馆。

大庆石油科技馆主体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展示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内部由阳光大厅、序厅及8个常设展厅组成,是国内最全面的反映石油科技题材的现代化专业科技馆。

在历程厅里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使用过的刮刀钻头,被誉为“功勋钻头”。1960年石油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油田上部地层以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较松软易水化,造浆性能很强,使用牙轮钻头极易泥包,严重影响钻井速度,需要换成刮刀钻井钻头。1961年大庆油田开始组织钻头攻关,1962年成立钻井技术研究室,并于1964年10月12日试验成功,钻头闯过千米关。1971年大庆石油人再次进行了双切削角斜拉筋千米刮刀钻头攻关,于1974年在喇嘛甸油田会战中推广使用,单只钻头平均进尺1083.48米。

整个科技馆通过详实的图片、影像、实物、电动模型、声光电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石油的生成与开采、石油的勘探与利用及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大庆石油科技馆是大庆油田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石油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追随初心足迹

探寻发展脉搏

出发!

关注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来源:奋斗理论圈

在看就点在看吧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石油科技馆、大庆市市工人文化宫,开馆这样安排

小伙伴们注意啦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石油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

都已恢复开馆

开放后都是如何安排的呢

一起来看

3月3日起,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恢复开馆,开馆时间9:00-16:00(每周一正常闭馆)。

市民可进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线上预约后再入馆参观,开馆期间暂不提供讲解服务。

大庆石油科技馆也已经开馆,开馆时间8:30-16:30(16:00停止入内),每周一闭馆。

市工人文化宫的各类体育场馆,也已经开放(线下教学及培训暂不开放),可在微信搜索小程序“职工便民服务平台”,提前一天预约。

(来源:大庆晚报)

重庆自然博物馆两项科普成果获全国大奖啦!

10月20日

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

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

来自各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相关文化产业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科普宣传的媒体人员等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以中国古生物学会名义发布了“ 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十大进展的首次发布,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重庆自然博物馆“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览及新技术运用和 “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两项成果入选。获奖数量居参赛单位之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为成果获得者颁发了奖证。

重庆自然博物馆欧阳辉馆长出席了颁奖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的特邀报告。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科普展览及新技术运用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览是重庆自然博物馆于2019年1月推出的大型原创展览。

该展借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机,多方筹集200余件熊猫化石、伴生动物化石、现生大熊猫及共生生物标本、古人类化石模型,及1000余件各类辅助展品,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讲述人类与熊猫家族同行800万年的科学故事。

展览以综合进化学说为指导,应用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方法,从大熊猫及相关物种的形态特征切入,引导结构、功能分析,进而启发对物种环境适应性、人类生态伦理观的深层次思考。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古今结合,既展现生大熊猫,也展熊猫化石,还对古生物发现与研究、保护与文化、科教与文创多元融合的展示手段进行了积极探索。展览的主要创新点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由重庆自然博物馆联手四川美术学院,借助3D扫描、建模和打印技术,开创性地完成了古熊猫的科学复原。

展览期间重庆自然博物馆还与喜马拉雅电台合作,开通线上语音导览,制作《熊猫百科》节目50期,总收听量达到14万余次。科技赋能,不仅活化了古动物,而且还拓展了传播途径。

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

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是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崇州天演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武汉中华奇石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等机构参加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暨“晶”彩黄石文旅嘉年华的特邀展览。

该展响应文明交流互鉴的号召,汇集近300件来自多家博物馆的典藏精品,将科学语境下的矿物、岩石、陨石、化石标本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观赏石同台展出,既揭示各类自然标本的科学意义,也突出其审美价值,进而倡导科学赏石的理念与方法,启迪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展览着力“美”的呈现,在空间规划、立面、平面和灯光设计上颇具匠心,不仅使用了原创科学画和摄影作品,还将“挖掘化石”“化石数字化复原”等互动展项引入,呈现出动静结合的展示效果。展览受到中外石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提升了整个黄石矿博会的文化品质。从2019年10月31日展会开幕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共接待观众和前来进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中小学生60余万人次,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审核:卫庆秋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57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