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渼陂古村

AAAA级旅游景区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镇中心南侧,距吉安市中心城区28千米,占地1平方千米,东至栋头贞节坊,南至青东公路,西至地藏阁(养源书院),北至梁仕阶墓,始建于南宋初年。

中文名: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

外文名:Meipo Village

地理位置: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31日 08:00-17: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08:30-17:00

景点级别:AAAA级

门票价格:60元/人

占地面积:1 km

著名景点:梁氏宗祠、梁仁芥将军故居等

江西吉安市渼陂古村梁氏宗祠

永慕堂夜景

永慕堂是渼陂梁氏的总祠,也叫梁氏宗祠。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为三进三栋三天井的赣中建筑风格,建筑面积是1220平方米,砖木结构,没用一颗铁钉,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永慕堂既是梁氏家族举行祭祀典礼和处理族中重大事务的地方,也是婚丧娶嫁和摆酒席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曾是红四军军部旧址,二楼住了红军团级以上干部。

元末毁于兵燹,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9年)重建。清朝重修时扩大了建筑规模,糅合了明清建筑风格。重修时,正好是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所以,大门前的喜鹊聚巢式牌坊的飞檐翘角做成了“凤在上、龙在下”的模样,整个牌坊为官帽式结构。

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如有僭越,轻则首倡者杀头,重则灭九族,只有出了大官的村庄才允许有这样皇家气派的建筑。整座祠堂一共有三个这样的官帽式牌坊,牌坊上每一个圆圈都雕有一个字,分别是“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字样,表明这个家族很辉煌、很荣耀。

梁氏宗祠永慕堂

“翰林第”牌匾悬于大门上方,它告诉人们,这个村子有个叫梁家璋的人,考了一生,直到69岁才考取功名,以进士身份入翰林院主事。村人之所以悬匾于总祠的大门之上,有炫耀祖上功德之意,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好本领报效国家。

封建时代,石鼓、石狮子的摆放很有讲究,没有举人以上官员的村庄是不允许摆放的。石狮有公母之分,可镇煞避邪,但是,如果正对人家,则有“吃掉”人丁、财运一说。所以,石狮子的前面一般不会有民宅。大门左侧为公狮,公狮威猛,脚踩绣球,仰天长啸,意为男儿文武兼修,志在四方。右为母狮,母狮双唇紧闭,怀抱小狮,意为女子遵守“三从四德”,笑不露齿。

对 联

廊坊里的竹节状红米石(砂岩)石屋柱,寓意子孙后代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石柱上联: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山钟灵秀;下联:发祥有自看渼水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对联写出了渼陂古村的地理位置,左有芗城山,右有紫瑶山,富水河(王江)绕村北去,渼水穿村而过。

刻有对联的石柱

中堂悬挂“永慕堂”堂匾,而且全祠一共有十七对石屋柱,二十副对联,每副对联都是以“永慕”二字作的嵌字联。“永慕”二字,是告诫族中子弟要永远尊敬自己的祖宗,仰慕祖先的才学,牢记祖先的恩德。作嵌字联很难,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不可能作得好对联的。原来,重修祠堂时,族长为了激励年轻学子努力治学,要求村里的所有学子年前都要来祠堂里以嵌“永慕”二字书写对联,写得好的便镌刻在石柱上。正因为如此,渼陂的文风才得以代代鼎盛。

每栋祠堂都有一个方块状地面,第一栋方块状是衣锦还乡的读书人落轿的地方,也是闺女出嫁或新娘落轿的地方。穹顶是“太狮少保图”,“太狮”与“太师”谐音,太师是皇帝和太子的老师,这幅图告诉人们族中 出了太师,这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

钟鼓字画

民间有“左钟右鼓”之说。鼓的摆放很有讲究,一般有三种摆法:第一,皇宫里摆的是朝天鼓,显示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鼓面与墙面平行,彰显这个姓氏出了大官;第三,鼓面与墙垂直,是一般祠堂的摆法。而渼陂的鼓正是第二种摆法,其意是不言而喻的。

钟鼓字画

堂鼓,是族中的命令之鼓,不可随意擂,只有村里发生了重大事情才会“擂鼓聚众”。“忠”“信”“笃”“敬”四个大字,原是四幅字画,因年代久远无法保存,于是,就将这四个字临摹在了墙上。为什么渼陂如此看重这四个字呢?我们来看看字面的意思,“忠”,即要忠于自己的国家;“信”,为人要讲信誉;“笃”,做人做事不虚浮,要实事求是;“敬”,就是尊敬他人,你敬人家一尺,人家就敬你一丈。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做人处世的道理,故此,渼陂村人一直将之作为座右铭来提醒族人。

参 亭

祠堂中线的一条道,叫官道,贯穿整个祠堂。前方的亭子叫抱厦,也叫参亭,其建筑风格融入了园林的亭台楼阁设计理念,给整座祠堂平添一份大气。屋顶上的宝瓶插着“方天画戟”,既是华丽的装饰,又有避雷之功。两边的泥塑“鳌鱼”栩栩如生。关于“鳌鱼”,民间有“龙生九子,九子九样心”的传说。因鳌是第一个出生,是老大,所以,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就刻了鳌鱼的头,特赐考上了状元的人踏鳌头而上。屋岽上塑鳌鱼头,是祈望梁氏子孙能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独占鳌头。

参亭

“教授”牌匾告诉人们,族中出了一个“江州教授”和“太常博士”,说明梁氏祖先有许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渼陂村人才鼎盛。

“对越在天”牌坊

祠堂里面一般不建牌坊,而永慕堂不但建了内牌坊,而且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堪称祠堂建筑史上一大典范,其具体表现为:一、官帽式结构;二、喜鹊聚巢式结构;三、飞檐翘角。

牌坊上“对越在天”四字意义深远。“对越”二字出自于《诗经》,意思是“遥对周文王的在天之灵”,借以表达“梁氏后裔遥对祖先们的在天之灵,唯有毕恭毕敬的份”,因为“安寝孔”就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对越在天”牌坊

穹顶上有幅“冠上加冠图”,画面为公鸡踩在鸡冠花上,取“官上加官”的谐音。而对面是官帽式牌坊,站在这个方块里,暗喻你以后能够“官升三级”,如此诱惑,引得游人纷纷往里站。

“衣冠图”又称“祖宗图”,供奉在厅堂的上方,这两幅祖宗图反映了当时村里两个家族的兴衰。上面这幅是从兴到衰,下面这幅是从衰到兴,从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出,从布衣到文官二品的服饰(锦鸡图案),最前排是二品、三品诰命夫人,难怪渼陂村会被文天祥誉为“文献名宗、衣冠望族”。

永慕堂左侧门横额写有“入则孝”,右侧门横额是“出则第”,其意为“入室怀前烈,孝亲启后贤,出则公卿事,第须敬让先”。说白了,就是要缅怀先哲的功德,在家要做孝子贤孙,出门在外要谦虚谨慎,考取功名做了官,仍要孝敬父母,恪尽孝道,兄弟朋友之间要礼让为先。

永慕堂就是一座道德教育的殿堂,不论是祠宇的结构,还是字画的表意,无不凸显渼陂人对后贤的谆谆教导。这种教育并不是关起门来的夜郎自大式的教育,而是善于借鉴别姓人的格言来教育,可以看出渼陂人的智慧和开放。试想,一个姓氏有了这样开明的教育和鞭策,后代能不贤良吗?

横 梁

渼陂村的文风不光可以从鳌鱼、牌匾、钟鼓方面体现出来,而且在建筑方面也别具匠心。

按封建规制而言,放七根梁檩,表示本族出了一品官员。渼陂梁氏仅清朝就出了六个二品,所以,这座祠堂放了五根梁檩。而两边墙壁的下方分别留了一条没有加横梁的红线,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出一品,方便以后出了一品官员后可轻易地增加两根横梁,这不能不说渼陂人具有超前意识和对后裔的殷殷期待。

横 梁

第三栋顶棚上有幅画,并写“当朝弍品”四字,这个“弍”乍看起来很像个“弌”字,这是故意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误,将它误读为“当朝弌品”,其意仍是希望后人能够出一品,梁氏祖先的殷切之情可见一斑。

据悉,渼陂古村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它还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国家4A旅游风景区 。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赣派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

南宋初年,渼陂开基祖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由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甲村徙居渼陂,始建村。

宋元时,梁氏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祠堂,修族谱,订族规,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秩序。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教育子孙力田孝悌、勤读诗书,培养出一批文学士人,如太常博士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等。他们在外勤于公事,在家则热心族业,使渼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被文天祥称为“文献名宗”、“衣冠望群”。元末明初,梁氏宗祠永慕堂等村中建筑在兵燹中被毁。

明代前期,明统治者奖励垦荒,减免租赋。渼陂地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百姓勤劳,村子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发展。这时仍以农业为主,耕读结合。明代中后期,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时仍以农业为主,耕读结合。明代中后期,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商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农业,江右帮兴起,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渼陂地处富水河中下游,早已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集市贸易之处。此时渼陂梁氏族人纷纷经商,小者以工业起家,在村北陂头街设店开铺;大者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渼陂梁氏的经济实力增强,有的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

清代,梁氏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当地人称为“四大家庭”),他们创办的“三义”、“达亿”、“伟胜”、“志成”商号,以陂头街为基地,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家分店。经营商品多样,从粮食、棉花、布匹、食盐、陶瓷发展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同时开有当铺、钱庄。经营方式灵活,既有独资,又有合伙(比如,光绪年间,“四大家庭”曾在陂头街尾合资开了一家当铺店)。在“四大家庭”的带动下,陂头街盛极一时,南北日杂、苏洋广货、进口药品,无所不有。每逢墟日,四方客商云集,富水河上商船竞发,吉安、赣州等地的客商都时常来陂头街进货。这时陂头街90%的店铺为渼陂梁氏族人开设。

梁氏族人经商不忘业儒,十分重视教育,因此清代也是渼陂书院最多(5处),科举最旺的时期(考取文举、武举各3名,翰林院待诏1名,翰林院检讨1名)。是时,顺应时局发展,渼陂梁氏在外积极配合官府,督办纯化乡团练,倡建七十六都急公义仓,控制当地的政治、经济、司法;在内通过修建礼堂,续修族谱,增置族产,广行善举,扩大宗族影响,巩固宗法秩序。渼陂进入前所末有的兴盛时期。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社会混乱。一方是军阀的巧取豪夺,鱼肉百姓,一方是贫苦农民反压迫、反剥削之声此起彼伏,使渼陂梁氏的商业受到很大冲击。许多青壮年参加红军,投奔革命。梁氏富绅、地主大都携带钱财外出躲避,渼陂迅速步入衰败时期,虽然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吉安等地的学校曾纷纷迁到渼陂上课,带来渼陂街的一时繁荣,但毕竟大江东去,无力回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渼陂人民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翻身作了主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渼陂古村还走出了四位共和国将军,他们是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它留下过许多名人的足迹和身影。

70周年

热烈庆祝新中国建国70周年

红色旅游大讲堂丨渼陂古村永慕堂红四军总部旧址

第三十一期

渼陂古村永慕堂红四军总部旧址

江西吉安市的渼陂村是千年古村,也是近代的红色革命圣地,因而被称为“红色古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渼陂村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许多革命旧址、旧居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里至今还保留有大批红色革命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

永慕堂红四军总部旧址便是其中一处革命遗址。永慕堂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是一座坐北向南,三堂二堑吞口式砖木结构的古式祠堂。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祠堂大门上端雕梁画栋,翘角重檐,高10.2米,门口两侧现存有石狮一对,1930年2月,永慕堂成为红四军总部驻地。由于红军在渼陂曾经进行革命活动较长时间,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还留有当年红军所书的标语。在一堵墙体弹孔累累的古屋前,七十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场景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耳畔似乎还有激战的枪炮声声,震撼人心。

(编稿人:刘柳、周扬)

张意

个人简介:

如果你拥有

拥有众多古建和红色遗址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为何游人甚少

江西吉安市富水河滋养了庐陵文化,河畔有一个古老、神秘的村落,它就是渼陂古村,以其厚重的历史、古老的赣派建筑群、璀璨的雕刻艺术及可歌可颂的红色文化,开始吸引游人的目光。

渼陂村位于青原区文陂乡,其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渼”,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河,“陂”,指的是河岸。然而这个村名却是个“舶来品”,它原在千里之外的陕西韩城夏阳,杜甫去过这个地方,写下了《渼陂行》。后来渼陂梁氏为避战乱,举村南迁,走到这里便不再南下了,由于这个地方也坐落在河岸边,所以沿用陕西的“渼陂”作村名,借以怀念故土夏阳老家。

不得不服梁氏会选地方,江西的渼陂村地处庐吉泰三地的交汇点,又有富水河、渼水河两河相夹,凭借发达的水运和独特的位置,迅速走红,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上的店铺已鳞次栉比,小者以作坊起家,在村里设店开铺,经营主体多样,既有独资,又有合伙,店铺多达一百多家,经营商品齐全,从粮食、棉花、布匹、食盐、陶瓷等国货,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等洋货,大者则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富水河上千帆竞发。大户人家还开有钱庄、当铺,无所不有。到了清光绪年间更是不得了,富豪遍地,形成了江右帮,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富足热闹达百年之久。

先民有钱了就建房,炒房地产,房屋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折射出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也记录着这块红土地上的沧桑岁月。

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全是明清赣派建筑,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正反映了它的原汁原味,村里没有不协调的改建扩建,也缺乏商业气息,明清时期建的房子大都保留下来了,原样完好的有367栋,其中有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古街,有以国保文物“永慕堂”为代表的古祠7座,每栋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古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街巷,在巷子里穿行如果没有导游带领,可能会迷路。

那条主要的商业古街不叫渼陂街,而叫陂头街,呈S型,走在悠长的古街,众多古老店铺林立街旁,“悦来客栈”、“永泰药房”等招牌字迹依稀可见,地上的车辙印也印证了当年这个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古村的繁华。

当年古街上的一些店今天还开着,不过有的是店主换了,有的是货架上的商品换了,富龙我看到了梁必愈艺术工作室,看到了红木精品馆,也看到了几家小食品商店,进店的顾客很少,喧哗也少,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两旁店铺还是那时的砖木瓦房或木板门结构,尽管风雨不断变迁,但从这些店铺的痕迹中,仍能想象出昔日渼陂的繁荣热闹。

行走在古村,穿梭在千米长的石板铺成的巷子里,如同穿越到了旧时代,一切仿佛变得慢了起来。

看着这些老旧板壁,似乎闻到了童年时期潮湿的霉味,熟悉又亲切,这是一个可以让人自适心安的地方,应该多来走走才对。

把这么多古建筑留住了,是当地人最引为自豪的事,我们外来人走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古建筑贋品,在村里转悠就像走进了露天古建筑博物馆,从一扇扇破旧的木板门窗缝里,能听见古人的呓语。

与岁月一起老去的,除了年华,还有古村;与流水一同逝去的,除了落花,还有繁华。

来渼陂,找回你的童年回忆,抽陀螺、滚铁圈、丢沙包,重温儿时的快乐。

如今的小孩也都吃过爆米花,但见过这种爆米机的没几个,每当师傅用脚踩一下压力阀,在即将响起一声“嗡”、我们赶紧用双手捂住两个耳朵时,便是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刻。

渼陂古村挂着许多灯笼,造型各异,仿佛在举办一场灯笼艺术展。

奇葩的是村中有栋房子与四周的建筑格格不入,太违和了,跟当年上海滩的房子很类似。

行走在古街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电影中熟悉的地方,那就是《闪闪红星》里潘冬子翻米牌的店铺。不过,无论是“今日售米”还是“今日无米”,全凭游客的兴致,翻一翻,拍个照,哈哈。

在渼陂古村,不止有《闪闪红星》,还有《决裂》、《山重水复》、《井冈山》等一大帮剧组来拍摄过,有的影视剧你看过,人们又把这里称为“电影村”。

以我的认知,文昌阁应该是新建的作旧建筑,是古村的一个例外,正巧有一帮小学生在台阶上不认真地写作业,很应景。

万寿宫在古街的一头,宫内的中央有个戏台,古时万寿宫还开设有赌场,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最吸睛的是村里的“翰林第”,也叫永慕堂,一度为红四军总部旧址。这幢建筑始建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古朴雅致,雄伟壮丽。一对很萌的石狮子把守着门口,大门上高悬“翰林第”匾额,祠堂飞檐高挑,是三进的砖木结构,彰显主人的富有和地位。

渼陂古村更多的是亲民、接地气的建筑,门前的院墙上爬满了藤蔓,细看之下还长有青苔。

时不时地遇见满是青萍的池塘,歪脖子大树,田园风扑面而来。

富水河环绕村庄,渼水河自南而过,河边有栋造型奇特、大门朝向违背常规的房子,这是主人不放过一寸土地的节奏啊。

河岸停靠着几只竹筏,河中划着一只,竹筏上的游客在放飞身心。

渼陂不仅是千年古村,也是将军故里、红色热土,是一个让人豪气万丈、荡气回肠的古村。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延续地,它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保留了“二七”会议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黄公略旧居、曾山旧居等许多红色遗址,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还留有180多条当年红军所书的标语。

村中的小广场上搭了一个小舞台,看得出是仿当年的简陋样子,富龙我没赶上表演的时间节点。

顺着小巷,绕几个弯,“二七”会议旧址呈现在眼前。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dong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颁布了二七土地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从此燎原中国。

“名教乐地”屋为毛泽dong旧居,墙上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这是毛爷爷最喜欢的对联,它也恰恰反映了老人家的革命生涯,后来他把这副对联着带到了中南海。

曾山旧居在一条很窄的巷子里,广角镜头也无法拍到屋顶,“二七”会议期间曾山就住在这屋。1899年12月曾山出生于吉安县永和镇白沙锦源村,乳名洛生,号如柏,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上海市副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部部长、内务部长,1972年病逝于北京。若提起他儿子的名字,可能大家更熟悉。

红军食堂里没有了红米饭、没有了红薯,也没有了南瓜汤,这些当年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当今少年的嘴里却成了人间美味。

渼陂村也是一个出人物的地方,村里先后出了四位共和国将军,他们是被彭德huai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中将、政委梁必业中将以及原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梁仁芥、中国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梁必骎两位将军,渼陂因此又被誉为“将军村”。

这是万岁军经典战役展示馆,可能比现在的俄乌战争还经典些。

梁兴初将军故居前站的这个人与将军无关,纯属路过而已。

将军馆仍在,馆里的将军却早已离去。

渼陂村集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以“文武合一、耕读合一、官商合一、红古合一、村街合一”的独特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被世人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52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