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三套碗

三套碗

三套碗席是吉林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也是吉林的特色美食之一。因席中主要菜点是用“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而名为“三套碗”席。三套碗席采用本地产上乘原料,如鹿肉、飞龙、田鸡油等,用烧、烤、焖、炖、熘、炒等15种手法精心制作而成。整个席面由8款凉碟、3款大件、12款熘炒、汤烩菜,共计二十几道菜点组成。白肉血肠、黄金肉片、关东蒸鱼、小窝头等满族名菜点均包括在此席中。

绥德名小吃之“三件套”

陕西华正文化传媒官方帐号

绥德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

据《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句民谣使得绥德男人名扬四海。

绥德不仅男人长得帅,小吃也是颇有地方特色。熟悉绥德小吃的周边县城朋友来绥德,一出汽车站或者火车站,就直奔汽车站对面的北门坡,首先吃一碗猪头肉盖黑粉,然后去榆林一院绥德院区旁边的薛家畔羊杂碎店要一个油旋,再来一碗羊杂碎,俗称绥德“三件套”。

黑粉就是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尤其夏天,吃一碗软嫩爽滑的绥德猪头肉黑粉,让你永生难忘。黑粉制作工艺复杂,将绿豆用凉水洗净,放入盆内加适量冷水泡约九至十小时,用石磨推成稠糊状,用罗子过滤到缸内,约放七至八小时,使其发酵后,加凉水过滤在盆内。然后将芡糊倒入开水锅里旺火煮开,几分钟后改用文火,不断搅动直至熟透,加入少许白矾水搅匀,倒盆内晾凉即成。吃时切滚刀块,加上调料汤、醋、辣子、芥末、香油、色泽淡黄、香味可口。

绥德人吃猪头肉有些奇葩。一般情况下,猪头肉要么白卤,要么红卤,卤好以后冷却,切片拌蒜泥吃。但绥德人可不这么吃,他们将猪头肉红卤,然后趁热捞出来剁碎,夹油旋或者盖黑粉吃。绥德人自豪地说:“就我们这一个县城,连吃带拿,一年要消耗掉几万颗猪头。很多绥德人都跑西安开猪头肉油旋店,挣的流油滴水。”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十年前笔者曾去济南芙蓉街,芙蓉街自古便是济南府的商贾重地,古城中心,明清时期周围则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这里也有油旋,又叫“油旋回”,是山东济南特色传统名吃。当地人说他们的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但比起绥德油旋,高下立见。绥德油旋是用精粉、盐、小苏打、温水和面,先和硬后蘸水踩软,醒几小时,分剂置油案上擀为长片,抹上化开的熟猪油和菜籽油,边擀边拉薄,撤上葱花、盐、花椒粉,卷为面团,压扁成饼状,上炉鏊抹猪油翻烙,待见火色后排入平鏊之下炉圈内烘烤至熟。成品油旋层层叠叠,面层薄如羽翼,外表色泽金黄油亮,外脆里酥绵软,油香扑鼻,其味道特别诱人。

都说榆林羊杂碎享誉西北,但喝过绥德羊杂碎后你会感觉绥德羊杂碎更胜一筹。榆林羊杂碎包含羊的全部下水,里面没有蔬菜。但绥德羊杂碎只有羊头肉、羊肚、羊血,另外还加一些芹菜丁。据说是为了去膻解腻,营养也丰富。地道的陕北粉条,浓白的羊骨汤,黑黑的羊肚丝,乳白的羊头肉,星星点点的芹菜丁,焦香扑鼻的羊油辣子,白白绿绿的葱花香菜,绘成了一副绝美的陕北美食画卷。

绥德地处边塞,历史上和西北匈奴、契丹、西夏临接,常有边戎侵夺。历朝历代都把绥德当作北拒外寇侵扰的要塞,保护关中帝王之都的屏障,常置重兵把守。秦代曾有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此地,秦始皇之子扶苏做监军命丧绥德。汉代名将李广也曾率部在绥德驻守。绥德也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故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果敢勇毅的绥德人民。也因为穷山恶水,生不出鱼虾蟹鳖,长不出瓜果蔬菜,只能用牛羊鸡猪,极尽穷想,造出这些美味来,代代相传下来。(文/图 李胜亚)

三十年用心研究一碗河蟹面

早在19世纪初,诗人崔旭就有“烹调最说天津好”的咏吟。而“味兼南北,烹调精绝”则是天津菜系的画像。天津人讲吃、会吃,成就了天津籍中国烹饪大师博采众长的个性。本刊与天津烹饪协会联合推出“名厨话津味”专题,邀请名厨讲述天津风味菜的故事。

编者按:

天津宁河,地方特色美食众多,尤以河蟹面味道最浓。于德良,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执著挖掘乡土美食,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里海河蟹面”传承人,他做的这碗河蟹面里故事多。

我是1982年参军入伍的,当时被分配在炊事班,没想到一干就是12年。我父亲也是一名厨师,可能是遗传了他的基因,所以对于烹饪的理解似乎是有天赋的。一次部队技能比武,我炒的大锅菜获得了第一名,因此被调到军区后勤部机关干部餐厅为首长服务,这也成了我深造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开始。从1986年开始系统学习烹饪知识到我退伍转业,有很多中国烹饪大师成为我成长之路上的明灯,北京雕刻大师董玉昆、北京鲁菜大师王义均、时广南、金永泉、张仁城,张志广等老师傅都是手把手的教授。特别是在西安烹饪学院学习期间,受到了老校长王子辉亲自指导,受益匪浅。所以,在部队的12年是我成为一名全能厨师的黄金12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长在宁河,对宁河乡土美食的热爱是根植在骨子里的。所以,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继承与发扬宁河特色地方小吃成了我不懈的追求。而在此期间,我又得到了津菜大师白庆华的指导。

宁河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食就是河蟹面,尤其在七里海地区,年龄稍大一点儿的都会做,但口感与制作技艺相对来讲还是有些粗糙。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刚转业回到地方,我在宁河某酒店当餐饮部经理时,一位外地回津的客人要吃河蟹面。我当时的理解,不就是将河蟹煮熟后下面条这么简单么,可客人吃了后连说不是味儿,要投诉。结果这一桌子饭钱全部免单。通过这件事,更加激发了我对七里海河蟹面的继承与挖掘的兴趣。

吃河蟹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先品汤,再吃一口面,有了面的“中和”,先前的那股鲜味会在口中化开,然后再吃一口蟹黄熬制的卤,又是一阵鲜美袭来,最后吃点儿当地腌制的咸菜和香菜,让味觉回到初始状态。制作地道的河蟹面,应挑选公河蟹与母河蟹各一只,重量在一两左右。将河蟹去盖留黄装入小碗备用,剩余部分去腹脐和鳃碾成泥状后,加入清水澥开,滤出蟹汁待用。之后,将炒锅抹上少许油烧热,放入蟹汁烧开,再将手擀面条放入,加盐、味精调味。另取一锅,滑油后放水烧开,将之前准备好的蟹黄倒入锅中,加盐、葱等调味料后煮开,熬成的蟹黄酱倒在面条上。

在挖掘河蟹面制作技艺过程中,我不仅向父辈请教传统方法,还不断走访各家各户寻找制作良方。在与蟹农交流中了解到,螃蟹一生需要脱壳十几次,每个时间段蟹肉味道是不一样的,做成的河蟹面也千差万别。选阴历八月十五之前的河蟹做面,蟹黄放在热水里不能成型,面没品相;再比如炒蟹黄用的料油,大家都知道里面要放葱、姜和花椒,但葱、姜和花椒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谁多谁少,炒出来的味道层次是不同的。而且料油不能用花生油,得用豆油小火熬制才能出来纯正的味道。这些细节都是我用将近3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积累的。

传承地方饮食文化,传统需要继承,但也要与时俱进。传统河蟹面做法,要把河蟹放在石臼里捣碎,现在饭店普遍使用破壁机,这两种处理方式究竟哪个更好呢?众说纷纭。放弃现代的破碎方式,尊重了传统,效率跟不上。而且传统的处理方式,用现在的营养检测方式发现,远不如破壁机打碎螃蟹壳留在汤中的蟹壳素含量高。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思维考虑问题。

舌尖上的龙南——街头小吃三大碗

图源:龙南融媒体中心

在客家龙南的街头巷尾,时常能遇见骑着三轮车的妇人,她们的车上绑着一个小喇叭,小喇叭一遍一遍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先前录好的吆喝:“卖豆腐花,线粉,豆粉膏……”如果没人叫住她们,小三轮会继续开向家乡的其它地方,叫卖声渐行渐远融在风里,也融进我的记忆。

熟悉的家乡话加上刻意拖长的尾音,曾是少年时的我和小伙伴模仿的对象。中学的时候,要是谁在课间学上一句“卖豆腐花啦”,一定让换来一片笑声。

在这龙南人都熟知的三大碗里,我最爱的是豆粉膏。它是由红薯粉制成的,会切成像豆腐那么大的块,是半透明的带点青的灰色,做好后放在冰水里,有人要吃再拿出来切成小方块,加冰水和红糖浆拌着吃。懂行的人还会叫老板多放“飞飞走”(薄荷水),满足地吃上几口,便会觉得,天这么热也是情有可原的。

大家的心里都有着无声的共识——天热了就做豆粉膏,天热了就吃豆粉膏。龙南在亚热带,冬天有时候气温也能有二十多度,所以冬天偶尔也能吃到,但这个季节卖家通常不会做太多,想吃就得看运气了。

切成小块加红糖水后拌匀红糖水后

豆腐花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尝过许多地方的豆花,我依旧觉得家里的最好吃。在龙南,大家并不会针对豆花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而争论起来。因为在这里甜的、咸的都有。甜的只放白糖,咸的会加酱油、辣椒、葱和特产的炒萝卜干(龙南话叫“香干”)。这里我要分享一个自己的独特的吃法:在甜豆花里面放炒的萝卜干。这种吃法能同时品尝到豆花的甜和萝卜干的咸味,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有点不能接受。到目前为止,我也只遇到了我大伯一个人像我这么吃豆花。

我的甜豆花版本咸豆花版本

线粉也是用红薯粉制作的,粉晶莹剔透,入口爽滑,通常加入辣椒、酱油、葱、萝卜丁拌匀即食。逛街累了饿了的时候,在路边嗦一碗香辣热乎的线粉,再满足也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和我同龄的人似乎都不怎么偏爱线粉,但我的妈妈,我的奶奶她们爱吃。可能是年轻人都更喜欢豆粉膏那种冰冰凉凉的小吃吧。

加辣加萝卜干版本

小时候走在街上,牵着我的手听见这些小吃的叫卖声,弯下腰低头问我要不要的母亲;听到吆喝声找家长拿钱急急忙忙跑出去,生怕去晚了卖完就吃不着了的我;下雨天想赶紧卖完回家,给来吃的顾客额外盛一些的妇人……是独一份的,家乡记忆。

“豆腐花,线粉,豆粉膏……”是独一份的,家乡味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52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